陽光時務 | 本土研究社 關心香港土地研究,是時候了
文 /黃麗萍 香港的大學、政黨、智庫缺席本土土地研究,令知識的生產回應不到社會問題。而這本盛載了「民間智庫」的第一個研究成果的小書甫出世,就揀選了香港人最咬牙切齒的房屋、土地問題。 《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問題的迷思與真象》其實是一個研究報告。作者本土研究社背後是六位致力研究香港本土問題的朋友,但本土研究社不是大學、政黨、智庫組織,他們來自民間。他們做研究的源起,正正因為大學、政黨、智庫,都沒有好好去研究香港的本土問題,令知識的生產回應不到社會問題。 「現在香港的大學研究 100%都不是研究香港的問題。」在理工大學任教社會政策的鄒祟銘,是本土研究社的重要一員,對於大學研究出了什麼問題,他最清楚不過。自從 90年代起,香港的大學開始事事計分,在英美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目成為其中一個指標,大學教授為了飯碗,所有學術研究都用英文去寫,為了迎合英美學術期刊的口味,大學研究的題目完全脫離了香港的本土政策和論述的討論,因為香港問題「沒市場」。 大學在政策研究上缺席,而香港的政黨則只是反對黨,不是在野黨。他們寧可花時間做些短期可吸引媒體曝光的事,都不做長遠政策研究。智庫又如何?大家常聽見的智庫,如一國兩制研究中心,不少都具有鮮明的政治背景,為各種政治勢力保駕護航,而非從公眾的利益出發。在民間對於社會問題的知識處於真空之下,本土社會運動欠缺研究及論述的支援,大大影響民間力量的累積及普及;官方及有權勢者更藉着提供片面的資訊去主宰論述,製造一個又一個迷思與謊話。 在這個背景之下,這本盛載了「民間智庫」的第一個研究成果的小書橫空出世,揀選了香港人最咬牙切齒的房屋、土地問題。書以《本土研究宣言》開始:「學在民間,民間重新活化本土研究的工作責無旁貸,就讓我們在 2013年這個最壞的時候開始。」 是不是真的「不夠地」? 這本書的源起是上年初政府推出的土地供應諮詢,希望重推填海及岩洞發展,近日鬧得熱烘烘的馬料水填海爭議亦源自該諮詢,本土研究社另一成員陳劍青說:「我們眼見政府開始把『不夠地』這個論述,變成實質文件和行動,覺得他想『出招』,我們幾個覺得不能再等了,要做些事回應一下。」 地少人多是香港人從小學就開始被灌輸的觀念,近年香港樓價一直高企不下,很多人捱貴租、捱貴樓苦不堪言,政府把市民買不到樓解釋為「土地供應不足」,然後一系列開天闢地的計劃空橫而出。在樓價回落仍遙遙無期的時候,新界東北的村民面臨家園被毀,香港僅餘的農業被殲滅,美麗的港灣進一步被破壞,本土研究社此時叫大家停一停、想一想,香港是土地供應不足,還是土地分配不均?真的地少?是否人多?為什麼房屋問題不是用房屋政策去解決,人口問題不是用人口政策去解決,而是以增加土地供應去解決?而更重要的是,增加土地供應,真的有用嗎? 香港政府經常要製造論述去合理化自己想推的政策,而地少人多、土地供應不足是最常被政府取用去合理化大規模發展土地的概念。早前教育局長吳克儉說,小學生派位錯配,都是地少人多的問題,陳劍青說:「當整個社會都在說土地供應問題,這本書就是想告訴你那不是土地供應問題。另外,以往社會討論土地問題,都是個案式的,例如這個地方應不應該填海,我們發覺從來都沒有人對香港土地問題有一個整全的,宏觀的論述,讓大家知道整個香港土地發展的圖畫。」 結果,這個圖畫讓我們看到,香港並不地少,也不人多。 政府每個部門、智庫每年都會有不少報告,通常無人會看,但本土研究社的成員則樂於沉醉於這些冗長的文件,在當中找出掩掩埋埋的數據,還原香港土地的真相。 他們發現,政府一面在「鬧地荒」,硬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移山填海造新地,原來另一方面,被劃作住宅用途的空置土地有 2153公頃,另外新界估計有多達 800公頃已被違規破壞的農地,如被用作露天貨櫃場、停車場等,相對於佔 780公頃「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其中只有 30公頃預留興建公屋,這少量的土地卻將會容納近50%人口,如果政府可以先去好好利用現在已有的土地資源,根本已可滿足整個新發展區的住屋需求。 政府公佈空置的官地,資料不盡不實。 圖中黃色標示是空置土地,但本土研究社發現未被政府列作「空置土地」計算之內 政府會利用土地嗎? 他們亦發現,在英國殖民地時期遺下了很多荒廢的軍營,如九龍東的軍營更鄰近九龍塘站,面積有如 4個旺角大球場,但由 97年開始已空置至今,政府考慮可用的土地時一直沒有把上述的土地納入考慮,本土研究社的成員林芷筠說:「政府並非不知道這些地可以用,但很多時是因為政治問題,如不敢得罪原居民,要收地處理業權很麻煩,而填海對於他們來說『快、靚、正』,非原居民又較原居民好欺負。」政府在考慮用那塊地的時候,更多的考慮是政治上的方便,公義、公平都是其次。 政府「全城刮地」一直以來的理由是為了應付未來人口的增長。書中亦拆解了這個迷思——政府對於人口的估計遠遠高於實際,政府 1998年推算香港 2011年將有 840萬人口,但 2001年至 2011年,香港人口只由670萬增至 707萬,足足估多了 140萬人,相等於兩個沙田區的人口,推算嚴重失準,所以香港是否真的需要這麼多土地儲備?還是這只是政府藉着推高人口估算來合理化自己搜刮土地的政策? 市民日盼夜盼,希望增加土地供應可以解決住屋問題,書中卻殘酷指出增加土地供應,非但不能把樓價降低,還會不斷令情況惡化。 政府只不斷增加土地供應,把建屋的主導權拱手相讓給地產商,以致實際落成的建屋量和樓宇類型都與實際住屋需求脫節。土地供應的增加,只應付了房屋作為投資的市場,土地資源又換來一棟又一棟買不起的豪宅。然而這本書並非只破不立,在最後一章作者亦提供了一個整全的未來土地策略建議。 認同換取支持 它雖是研究報告,但感覺「親民」。書的排版、用字簡單易明,並把複雜的數據化成圖表,讓大眾容易消化。 陳劍青說:「很多智庫、政團做完的報告都沒有人看,沒有人看的話,又為什麼要做呢?我們希望我們的研究可以介入社會,所以以一個活潑的方式呈現,讓我們的研究可以接觸到群眾。」 劍青說這本書只是第一步,他們找出了八個已破壞的農地或軍營的個案,進一步研究每一個個案發展的可行性,如果都可行,新界東北、填海基乎都沒有需要推行。 長遠來說,本土研究社亦希望跳出土地問題,向其他領域出發,並建立一個民間研究的新模式,讓民間可以養活一些對香港重要的研究。 「我們不是有一個金主想推動一件事,而去請人做個研究出來,我們是調轉,我們做了一個研究,如果你覺得認同,就捐錢支持。」 不是土地供應:香港土地供應的迷思與真象 本土研究社 著 本土研究社(香港) 2013年3月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