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

喝西北风,也会中毒

喝西北风,也会中毒 喝西北风,也会中毒 本刊记者_徐卓君 秋天本是北京最好的季节,但今年入秋以来,整个北京城一直被浓重的雾霾所笼罩,街道上弥漫着呛鼻的硫磺味。这个城市的1700万人都被困在这个巨大的气罐里,终日只见灰黄的天空,蓝天白云成了奢侈品。经常穿梭于国内外的贝志城这样形容国内外的“空气切换”:“一去国外,就像有人把眼前的眼罩给摘了,空气整个是透亮的。” 空气已经发疯了 2010年始,贝志城发现越来越多朋友在推特(twitter)上转发美国大使馆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他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北京的空气质量的。美国大使馆早在2008年就在自家院内架起了一台空气监测仪,每隔一小时在推特发布一次空气质量指数。但在头2年,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直到2010年11月21日,美国大使馆的瞬时检测数据显示,它所在的东三环的空气质量指数超过了500,美国大使馆用甚至用了“crazy bad(糟糕透了)”来形容当时的空气质量。这个数据成为了贝志城的出行指南,“当指标超过200时,我不再约人吃饭,也不出去见客户了。” 如果参照美国大使馆的数据,贝志城今年秋天有一半时间得待在室内。与此同时,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停留在120-130左右,仅仅被定义为“轻度污染”。贝志城曾带着他在阿里巴巴上花5000元人民币买来的空气测试仪,驱车到北京工体和上地等地,在路边测出一个数据,然后和美国大使馆的数据对比,发现误差在20%以内。 “我不相信环保总局的数据,这个数据(对我)没用,我相信自己的感受,美国大使馆说不健康时,我的嗓子确实不舒服,”贝志城说。北京市环保局、美国大使馆、多位从事大气环境研究的科学家都强调,两个数据巨大的鸿沟是由于衡量空气质量的两套标准造成的——美国大使馆用PM2.5计算空气质量指数, 而北京市环保局用PM10计算空气质量指数。 PM2.5,这个一开始被忽视,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被学术界所认识的健康杀手,已经走进了中国公众的视野。 PM2.5的杀手本色 所谓PM2.5,是指空气中悬浮的颗粒物,它的直径小于2.5微米;而PM10是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这些可吸入颗粒物都是极其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它们密密麻麻悬浮在空气中,肉眼不可见,但它们可不只是单纯地影响空气质量指数这么简单。 一般而言,粒径超过10微米的颗粒物,会被挡在鼻子的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 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可以进入呼吸道,但随着吐痰,打喷嚏被部分排出体外;而粒径在2.5微米以内的细颗粒物,会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泡。 在过去的20年中,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及经济的发展,大气中PM2.5在总悬浮颗粒物中的比率逐年增加,同时发现沉积在人体下呼吸道的颗粒物有96 %是PM2.5。更糟糕的是,颗粒物会吸附各种各样的毒性化学物质,PM2.5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出色”,它是各种有毒物质极好的载体,PM2.5比PM10含有更多的重金属和多环芳烃——一种致癌物。因此,PM2.5的形态和组成相当复杂, 不仅含有大量有机物,而且富集许多重金属,更容易沉降在呼吸道及深部肺泡内。 “在相同质量浓度下,颗粒物越细,数目更多。比起PM10,PM2.5的表面积要大好几倍,吸附的毒性物质就更多,”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潘小川教授说。当PM2.5吸附了致癌物,就有致癌效应,吸附了致畸物,就有致畸效应,它通过下呼吸道,进入肺的深处,而它携带有害气体、重金属就融解在血液里。因此,流行病学、毒理学的研究都认为,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非常显著。 加拿大和美国科学家在对50万人,追踪了长达16年后发现,长期暴露于PM2.5之下,会增加肺癌的发病率,PM2.5的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死亡率增加8%。研究人员猜测,一方面PM2.5作为载体将有毒物带入下呼吸道,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支气管黏膜及肺上皮细胞突变,另一方面是其颗粒性引起的免疫反应,增加人群对肺癌的易感性。 广东省气象部门首席专家吴兑也认为,“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致病头号杀手”,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发现,PM2.5的浓度增加之后7—8年,肺癌死亡率就会上升。北京市刚刚公布的一项数据或许能印证科学家的推测,北京市的肺癌的发病率在过去的10年内增加了60%。 另有流行病学的资料显示,PM2. 5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关系,PM2.5一旦被吸入,将会造成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随后又可能会引发机体潜在的系统危害,包括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这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及中风。 在查阅了众多的论文的数据之后,贝志城甚至认为,对他而言,喝三聚氰胺牛奶和吃含瘦肉精的猪都不如北京糟糕的空气带来的危害大。“地沟油的危害都比这个差远了,我与其在食物上小心,还不如在这上面小心。” 无处可逃 虽然PM2.5和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但国内的公众对自己所处地区的PM2.5几乎一无所知,因为国内还没有一个城市公布PM2.5的数值。北京市虽然有监测 PM2.5,但暂时还不确定何时可以对公众发布。 刘昌峰今年7月向环保NGO“达尔问”借了台设备,连续一周,他把这个一公斤重的空气监测仪放在电脑包里,无论是上班、拜访客户、去咖啡馆、去邻居家串门;不管在地铁里、公交车上、出租车里,他都随手测一下空气质量。儿子房间的PM2.5数值,让刘昌峰心里咯噔一下,7月的北京,几乎是空气中PM2.5浓度最低的时候,但儿子的房间正对主干道,PM2.5的浓度仍然高达70以上,“那个时候,还是蓝天白云,天可不像现在这样灰蒙蒙的。” 贝志城相信美国大使馆的数据,除了自己买仪器,测数据,还搜集了大量有关PM2.5的论文。虽然官方没有公布PM2.5的数据,但各地的科研机构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监测PM2.5的浓度水平,并发表在学术杂志中。 早在1995年-1996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程师、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就报告了广州、武汉、兰州、重庆4大城市8个采样点的PM 2.5年均浓度——57-160微克/立方米,比美国1997 年颁布的标准值(15微克/立方米) 高2.8- 9.7 倍。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机动车的增长,各地的空气质量并没有得到改善,中国石油大学的于国光博士的检测显示,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中国石油大学周边空气的PM2.5年均浓度为95.5微克/每立方米。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大气化学研究中心主任庄国顺教授告诉本刊记者,上海地区,PM2.5年平均浓度也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这几乎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4倍以上,如果按照日均标准,甚至可能高7-8倍。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监测数据显示,广州市在2005年11 月份PM2.5的浓度在81.7微克/立方米,而2006年8月是52.9微克/立方米。 不仅仅是北京,国内各大城市的PM2.5浓度都不容乐观。美国宇航局在2010年9月公布的一张全球污染颗粒PM2.5浓度地图显示,中国华北、华东地区是PM2.5污染的重灾区,年均浓度都在60-80微克/立方米。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全球更新版《空气质量准则》中提到,PM2.5年平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浓度,人类的死亡风险会增加15%。世卫据此给出的PM2.5的安全指导值是年均浓度小于或等于10微克/立方米,美国早在1997年也制定了PM2.5的标准——15微克/立方米,欧盟的标准是25微克/立方米。世界卫生组织希望各国能分三个阶段完成PM2.5的控制目标,哪怕是最宽松的第一阶段标准35微克/立方米的年均浓度,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也难以企及。 和PM10 相比,PM2.5是综合性的污染物,几乎所有污染物都会在2.5中有体现。PM10主要是来自污染源的排放,把污染源控制住了,PM10就控制住了。而PM2.5 的相当一部分是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在空气中发生化学转化生成的。要控制PM2.5,不仅要控制颗粒物还要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等等,这绝对是一个持久战。 在未来十年内,我们恐怕都要与高浓度PM2.5共存。这些含有多种酸性氧化物、重金属的空气将围绕在我们周围。 贝志城为了对抗室外糟糕的空气,他这一年内花了三四万添置了新风系统、空气净化器和监测仪器。在一年前搬进新家后,他添置了三套新风系统,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但当他把新风系统的过滤板拆下来清洗时,发现三四毫米厚的滤板,从里到外都是泥,一块白色的石棉板变成了黑色的泥板。 忍无可忍的贝志城一口气买了7台空气净化器,起居室、卧室、办公室、汽车里全副武装起来。全副武装之后,他要测试花大价钱添置的设备是不是有效:空气测试仪显示,在室外的PM2.5浓度高达300时,他起居室的数值是50左右。 这让他松了一口气,总算有点用了,但这个酷爱数据的理科宅男又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虽然空气净化器能部分缓解PM2.5的问题,但又带来了一个新的污染源——臭氧,这些空气净化器工作时释放的臭氧又高出标准3倍。 刘昌峰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他并不打算购买空气净化器,他觉得人不可能活在罩子里,他带上从环保NGO借来的空气测试仪,分别比较了地铁、出租车、公交车、骑车的四种交通方式后发现:地铁上没有二手烟的危害,没有地面上汽车尾气的排放,因而PM2.5数值最低。于是他放弃了每年春秋两季的骑行,尽量乘地铁。他发现封闭的写字楼里PM2.5的数值尚可,午餐时放弃外出吃饭,就在写字楼的地下二层用餐。他还给自己的家里种了27盆绿色植物,虽然他心里清楚,这也没有多大用处。 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防护措施,而让人沮丧的是,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都表示,个人能做的防护措施并不多,最多就是在灰霾天气关紧门窗或是少出门而已。 这场和PM2.5的持久战中,我们能在倒下之前,找到解决之道吗?

阅读更多

法广 | 北京话题: 《北京话题》北京低标准的好天气还要欺世盗名到何时

中选网上作者祝振强的文章说,于是乎,有关部门接受记者采访,并宣称什么北京的“天气预报不能被外国大使馆所左右”,我们不能看别人的“脸子”,言外之意,美国大使馆此举是别有用心的,是有预谋的,这完全是个阴谋等等。但事实真相终究不能被长久掩盖,很快人们就搞清楚了,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标准:美国使馆的监测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PM2.5;而中国长期以来所执行的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PM10,中间竟然整整相差了五倍之多! 对此,《南方都市报》上专栏作者刘洪波的文章说,直到现在我们才知道,我们一直在享受着一种特色化的“空气标准”,不被世界卫生组织所认可的空气质量,在我们这里就是达标。我们国家向来反对“双重标准”,但却绝不反对把自己降到低人一等,就连呼吸的空气都认定不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来评价。我们并非不了解PM2.5对空气质量的严重影响,也并非没有测定空气中PM2.5的技术,然而,我们就是不肯把PM2.5列入空气质量评价标准。从前,这一点甚至没有受到过质疑,现在人们极为关注这一问题,但得到的回答却是“时机不成熟”,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一个怎样的“时机”呢? 刘洪波的文章感慨说,我们呼吸着坏空气,却像那些呼吸着好空气的人民一样,只因为一直被蒙在鼓里。我们总是事后才知道,我们这里原本只是低标准的合格,如果我们一直不能达到标准,那么,也将一直不知道真正的合格是什么。我们无法知道的是,目前我们还在独自享受着多少低于国际通用指标的鉴定标准,能够把不合格变成合格,把不达标变成达标。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大使馆原本就没有义务为中国纳税人提供空气质量的信息服务,但想不到的是,这些数据却获得了社会舆论几乎是一边倒的信任与支持,并被公众和媒体用来作为追问北京市相关部门的依据,这就只能从中国方面找原因了。《经济观察报》上作者田鹏的文章说,北京市环保局耗费远高于美国驻华使馆无数倍的人力物力得出的数据,却难以得到信任,这简直有点儿要让人同情了。不过,北京市环保局掌握着相关数据却不公布,并刻意模糊外界的视线,其目的只不过是利用一些似是而非的专业术语,来掩盖北京空气质量恶化的真实状况而已。 为何北京空气污染的监测标准既低于美国又低于香港呢?这当然不能用一句“中国人命贱”的玩世不恭带过。尽管北京的空气污染早已是积重难返,但如果在标准上暂时无法达到国际水平,至少也应该让公众知道真实情况,以便及时作出逃离北京或者是移民国外的决定。可实际情况却是,北京的空气质量已经恶劣到在北京工作的那些外国人,需要特别领取空气污染补贴,以补偿其在健康等方面受到的损害;而北京的广大市民,却一直生活在空气污染如此严重的环境中,就连自己究竟面临着怎样的健康风险都一无所知。 综上所述,不少网友纷纷建言,网友@安替说,我觉得中国政府应对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北京空气之举,有两个可行的对策:一,在美国大使馆周围大量植树造林,干净死丫的;二,或者立即宣布美国大使馆监测北京空气质量,严重泄露了中国的国家机密,对此可提出外交抗议,并驱逐大使。南方网上作者狂飞的新闻点评说,不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丛日云却对此回应说,你这个办法并不高明,我的主意是,在美国大使馆上空安一个巨大的抽油烟机,让他们每天监测到的数据都是“优”,然后,《参考消息》每天都同步转发美国大使馆的空气监测结果;《环球时报》也同时发表社论宣称:“北京的空气质量,让美国佬都没话说”! 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却提醒上述两位说,“根据国际法,美国大使馆及其上空属于美国的领土和领空,所以,美国大使馆检侧和公布其空气污染指数,并没有干涉中国内政。相反,我们批评美国大使馆的相关监测数据,才是干涉了美国内政”。 此外,也有评论认为,抄袭和造假往往联系在一起,都具有欺骗性,如果空气质量这种纯数字的东西也真假难辨,外媒就要说三道四、品评一番了。美国《洛杉矶时报》10月30日发表的文章说,美国大使馆的空气质量数据让中方数据黯然失色,而这是北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曾经担任中国政府空气质量顾问的大卫•瓦格纳认为,这个问题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技术原因,他说:“从政治角度而言,标准很难更改。10年来,政府一直在说情况变得越来越好,如果修改标准,可想而知,人们将会十分愤怒。” 网友王冲引述的这篇报道说,瓦格纳认为,北京的空气质量在奥运会之后并未变得更糟糕,但也未改善,其实,没改善就没改善,以后慢慢改,但在数据上做文章,还不如那些山寨们。山寨无论如何还给中国人带来了便宜的产品,可数据失真,并不产生任何价值,即便是心理安慰也寥寥无几,因为大家的眼睛都是雪亮的。曾经担任北京奥运会空气质量顾问的北京大学教授朱彤表示,环保部需要购买检测仪器以及培训人员,以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可这都是要花钱的。朱教授的这个说法,笔者不敢苟同,如果花钱就能解决数字不准确的问题,这就简单了,但问题不是出在仪器身上,而是管着仪器的那些人。

阅读更多

严重灰霾污染7年后为肺癌高发期

你是传奇 写道 “广州气象专家吴兑研究发现,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空气中的PM2.5吸入人体后,会进入血液和肺泡,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吴兑说,肺癌死亡率从上60年代至今上升了许多,但同时和肺癌密切相关的吸烟率却在下降,“灰霾将取代吸烟,成为肺癌致病头号杀手”。11月的一次国际气象会议上,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承认:如果增加PM2.5监测指数,全国70%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不过来自北京市的观点并不一致:针对肺癌6年来高居北京群癌之首,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毛羽认为吸烟是首要诱因。 去年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副院长刘移民建议空气污染严重时,出门应佩戴R95口罩。”

阅读更多

译者 | PO:移动应用“北京空气污染指数”警告智能手机用户北京空气质量糟糕透顶,引来争议

核心提示:本文基本上就是为了告诉你到哪儿去下载”空气污染指数”( 直译为”肮脏北京” )这一手机应用软件。读完你就知道了。 原文: ‘DirtyBeijing’ App Courts Controversy, Warns Smartphone Users of Crazybad Air 作者:Steven Millward 发表:2011年11月21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原文配图】 一家位于北京的”Fresh Ideas Studio”的小公司最近在iOS和Android平台上发布了一款可能是界面最炫的本地空气质量应用,《北京空气污染指数》。不过这个应用可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陷入麻烦之中,因为它用了更为严格的美国环保署(EPA)的数据(译注:据应用说明,数据来源于北京市朝阳区美国大使馆定时播报的空气质量数据),而不是中国政府强制使用数据来源。 “Fresh Ideas Studio”的这款免费软件面向款对iPhone用户和Android用户,向他们提供”PM2.5″的数据,指一种直径小于2.5微米的空气微粒。通常这些微粒被认为会对市民的肺造成更大的危害,而官方采用的指数主要检测直径更大的微粒,并不能反映这种危害。因此美国环保署发布的PM2.5数据引来很多议论,因为它能让人们能更真实地了解北京的”浓雾”。 这款应用的英文名――肮脏北京(DirtyBeijing)――也有一定的风险,尽管它的中文名叫更直白的”北京空气污染指数”。这款软件很简单,只有一个界面,还是刚刚发布的,版本还是1.0。 当前只有两个图表,一个是PM2.5的数值,另外就是针对那些户外活动人士的两条建议――其中一个为”是否应该带上面罩”。该小组说这个软件的北京图片也会改变,以便给这个城市的居民对于污染”更直观的感受”。(这个功能)很贴心。它也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指数和图表颜色(如下图)所表达的含义,这也是为什么说它很有用的原因。 美国环保署强制实施的PM2.5指数,也是这个软件采用的数据。北京的空气经常处在”危险”区域,几乎没有”好”的时候。 “优”=”不健康” 为什么PM2.5这么重要? 这么说吧,如果你浏览一下由政府负责运营的中国国家环境监测中心的页面,你会发现北京以另一个标准所发布的信息(当然,你看到的也都是2天以前的过时的数据)都是这个城市的空气质量”优”,”空气污染指数”27。不管这意味着什么。但是EPA的PM2.5标准测量的结果则不一样,通过这个软件的30天历史信息,它告诉我们北京同期的空气处于橙色区域,也就是”对敏感体质的人有危害”,PM2.5等于125。这就是差别所在。 因此PM2.5的数据受到严格管制。我的同事查理注意到,就在上周,南京市通过市政府的微博出人意料的发布了PM2.5标准的污染数据,然后很快就删除了。 有趣的是,这套EPA的体系在去年可是声名狼藉,当时一个在北京工作的美国大使馆的快要窒息的工作人员创造了一个新的形容词,并发布在官方的 @BeijingAir 推特账号上,他/她形容这个城市的空气是”糟糕透顶”(CrazyBad)。然而,The Joycean slip 却让人们对于2000万人每天都要呼吸的空气有了一个更真实的了解。现在他们有了一个界面友好的应用程序帮助他们对空气质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精确的度量。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的空气已经从165恶化到172,处于红色的”有害”区域。 这款在iPhone和Android平台免费的软件可以在 the Fresh Ideas的主页( http://beijing.fresh-ideas.cc/ )下载。 相关阅读: 《纽约时报》 中国政治精英们的特供中也包括净化后的空气 译文遵循 CC3.0 版权标准。转载务必标明链接和“转自译者”。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发送邮件至 yyyyiiii+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即可订阅译文;到iTunes 中搜索“译者”即可订阅和下载译者Podcast;点击 这里 可以播放和下载所有译者已公开的视频、音频和杂志。(需翻墙)。

阅读更多

魏英杰 | 公布PM2.5监测数据怎么成了问题

公布PM2.5监测数据怎么成了问题 文/魏英杰 15日,温家宝总理指出:我们要更重视完善环境监测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使监测结果与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切实感受更加接近。 温总理这段话,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最近关于空气质量监测的一场争议。近日,网友在微博上公布,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空气监测数据表明,北京空气污染达危险水平,而北京环保局监测数据则还是三级轻微污染。同样在北京,为何空气监测数据却大相径庭?人们这才发现,原来这是空气监测标准不一造成的结果。 具体讲,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监测数据中加入了PM2.5,而这一指标尚未列入我国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换句话说,我们现在采用的是PM10空气监测标准。PM10指的是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这两种标准有什么不一样?现在许多人也基本搞清楚了,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既然PM2.5更能直接反映出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什么目前国内相关机构依然采用PM10监测标准?据相关报道,这两种标准的使用有个实际发展过程。例如,美国1971年实施总悬浮颗粒物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87年推出PM10空气标准,然后于1997年制定了PM2.5的空气标准。目前,美国采用两种标准同时监测,但PM2.5 站点更多一些。从这可以看出,采取PM2.5标准不仅更为科学合理,而且也是大势所趋。 那么,采用PM2.5标准是不是有什么现实困难?从相关情况看,这在技术上并不存在困难,之所以不公布的原因之一在于,这不是法定必须公布的空气监测数据。国家环保部相关负责人日前提到,国内一些城市还不具备PM2.5的监测能力。这应该是事实。但也要看到,北上广等大中城市已经具备相关监测能力,而且也有公布PM2.5的必要。 例如,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人表示:“对PM2.5的监测并不困难,与PM10的监测仪器是一样的。目前广州10个国控监测点都对PM2.5进行了监测。”另外,知名记者闾丘露薇在相关文章中透露,北京市环保局一直以来都有监测PM2.5的数值,“如果国家同意公布,他们马上可以做到”。这也就是说,实现PM2.5监测及公布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相关部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围绕相关话题,有一个好消息: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11月10日表示,我国的PM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即将出台。据悉,标准将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第一过渡时期的数值,来说明PM2.5指数的污染危害。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坏消息:大气环境专家张远航表示,即使按照世卫的标准,加入PM2.5后,中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将从现在的80%下降到20%。这位专家还说了一句话:“我想这也是环保部迟迟未能下定决心将PM2.5纳入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的原因。” 有一点必须意识到,空气质量如何,关键不在于监测数据是否准确,而在于真实情况如何。如果空气真的很糟糕,就算不公布空气数据,老百姓也可以切身感受到。空气质量明显下降,却以所谓科学监测数据来掩饰,那是彻头彻尾的鸵鸟政策。在这问题上,正确的办法是客观对待现实,号召社会共同参与,这样才能真正改善人居环境,而不是生活于“数字神话”世界。温总理的这段话,想必也是这个意思。 2011年11月16日 后续:11月14日,南京气象台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首次公布PM2.5相关数据,随后不久这条微博被删除。17日,有媒体称发布该条微博的工作人员已经被追责,南京市气象台工作人员否认这一消息,称气象台目前仍在考虑如何处理该事。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文章总汇】黄雪琴 王建兵

六月之声(2024)

【翻车现场】穿越者习近平于1978年到安徽调研包产到户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