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吴澧 | 拿起碗吃肉,放下碗造反

作者: 吴澧  |  评论(17)  | 标签: 卡扎菲 , 民生发展指数 , 马斯洛 卡扎菲垮台了。利比亚的前程或许仍然艰难,但卡扎菲看来是风干的咸鱼不得翻身了。像历来自以为是的独裁者一样,临到垮台,卡扎菲还是高估了自己。卡扎菲以为反对他的只是东部以班加西为中心的民众,他仍然能够控制西面的部落,所以将军队都调往东线。却料不到的西部的民众也起义了,从山上下来,直扑首府的黎波里。北约的轰炸,使得卡扎菲无法大规模调动军队到西线。人民抵抗军从西面首先进入的黎波里,接着东线的抵抗军也从东面和南面攻进城内。城防司令指示军队放下武器,卡扎菲就此完蛋。 国内有评家以为的黎波里会发生激烈巷战,呼吁“但愿利比亚‘决战’少死点人”。这和当年有人在电视里预测美军将在巴格达遭遇激烈巷战一样,都已成了笑话。人民凭什么自愿为独裁者去死?倒是在萨达姆被美军活捉后,有伊拉克人说:现在我要去参加反美游击队了,没有人再能说我是为萨达姆而战斗。 卡扎菲倒台,令笔者一度觉得完全无法理解。确实,利比亚政府很腐败。透明国际去年的腐败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表,评比了一百七十八个国家和地区。腐败程度由低排到高,利比亚和伊朗等并列第146位。比中国差得多了。我国和泰国等并列第78位,还是排在比较前面的。但是,另一方面,利比亚是非洲生活最好的国家。按联合国去年公布的民生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 利比亚排在第53位,之前没有其他非洲国家。在这个位置,利比亚被归入“较高民生发展国家”。而我国排在第89位,只能归入“中等民生发展国家”。 联合国把寿命、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三大指标综合平均为一个“民生发展指数”,简明扼要,常被用作比较各国人民生活条件的方便标准。联合国是根据两大原则选择这三项民生指标的,一是这些指标必须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普遍重视,二是它们确实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联合国有关专家发现健康长寿、受教育有知识和收入丰裕能够满足这两个要求。当年孟子向魏惠王描绘他心目中的儒家理想社会,强调“谨庠序之教”(教育),要让“七十者衣帛食肉”(寿命和消费),其实也就是这三个指标。 这一指数的设计,最为巧妙之处,是严重的贫富不均会拉低排名。如果人均收入升高但下层民众的收入下降,则穷人的寿命和教育程度也会下降;而人口比例很小的巨富阶层,再长寿、再有文化也不可能平均掉众多的穷人,于是民生发展指数跟着下降。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但民生发展指数进步不大。去年是第89名,算上前面名次并列的国家,我国其实排在第91位;而2004年的数据是第94位。我们在进步,别人也没闲着。比如韩国从2004年的第28位上升到去年的第12位,都走到瑞士前头去了。 既然生活好好的,肚子吃得饱饱的——这一最大的人权满足了,为什么要造反?笔者把能找到的利比亚同事、利比亚相识都问了一遍,发现一大原因居然是做卡扎菲的臣民太没面子了。能出国的利比亚人,在国内大概都算中产以上。到了国外,他们发现卡扎菲处处被人当疯子。他的大墨镜,他的蓬松发型,他的女子卫队,他那些语无伦次的车轱辘话,人人都当他是个大笑话。就连最是一本正经的中国外交官员,听卡扎菲的联合国大会发言,也会听到一脸坏笑。就连同为阿拉伯国家,比如埃及的报纸,虽然不敢嘲笑穆巴拉克,嘲笑卡扎菲却是无所谓的。这让利比亚人觉得很没尊严:我们怎么会有这样一个国家元首,当我们全是白痴啊? 这倒是符合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吃饱了肚子要安全,有了安全求感情,然后要求自尊和自我潜力的实现。肚子吃饱后,对政府的要求其实更高。而且,最近有美国教授通过盖洛普民调机构,对马斯洛的理论作了一次检验性全球调查。数据表明,人类确实有马斯洛所列出的需求,但次序并不如此高下分明。不受尊重和缺乏自由被全球各地的人们列为与食物不足同等的令他们最为烦心的事情。教授说政府制定政策时应考虑这一发现。不过对卡扎菲来说已经太迟了。 (投报稿,讲话要低调)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17 个评论 吴澧的最新更新: 撰文讲逻辑,投稿被枪毙 / 2011-08-20 07:30 / 评论数( 14 ) 流言可三议,本性自一贯 / 2011-08-07 09:51 / 评论数( 5 ) 抓了赖昌星,还有更贪人 / 2011-08-01 07:08 / 评论数( 11 ) 觅死神三宝,破凶魔七命 / 2011-07-28 06:08 / 评论数( 2 ) 一握震全球,百世传高谊 / 2011-07-17 09:12 / 评论数( 8 )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经济邪教”背后的权力变异

作者: 苗蛮子  |  评论(1)  | 标签: 时事观点 来宾,这座位于广西中部的城市,再因传销而受关注。据央视8月11日报道,来宾的传销组织以“国家整合民间资金”为名义设局吸引各地民众,号称投资3800元一年可变380万,不少人被骗至倾家荡产。在这里,大批传销者在市政府广场、公安局旁名目张胆地宣传所谓的“资本运作”。 既然国家级电视台都盯上了传销,当地官方再继续静悄悄,面子上显然过意不去。于是,“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以铁的决心、铁的手段、铁的纪律坚决打击”……官方表态中,这些令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句总是要有的。而南宁新闻网13日的一篇报道中气势恢宏地用了“九个坚决”,称广西掀起打击传销的“高潮”;至于来宾官方,则在曝光后“连夜召开会议”、“连夜抓捕了41名传销人员”。 服了春药的权力,总是很容易来高潮的。不过,权力的高潮有两种,其一是主动高潮,这往往是长期高潮不退,兴趣盎然;其二是被动高潮,需要外物的刺激,比如打击传销这事。事实上,来宾对传销“被高潮”并非首次。2008年《南方周末》一篇题为《传销“三城记”》的报道中所呈现出来的来宾,是在全国打击传销风暴过后的“一座死城”:“数以万计的传销者正在从这个城市撤离”,街上空空荡荡,满是垃圾和杂物。而今,“死城”复活,官府门前,传销如火如荼,好一片承平景象。这表明,当年所谓的规模浩大的“飓风行动”,终究只是一场风暴而已,这或许是一切“运动式执法”的宿命罢? 传销在中国肆虐十余年,有多少人被卷入其中?这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十多年来,传销活动不但屡禁不止,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反传销人士称,在中国内地,除了西藏,传销已经渗透到了其他所有省份。传销之所以长盛不衰,固然有人性、社会等因素,比如贫穷的压力导致拜金主义盛行;巨大的就业压力为传销提供了发展空间;很多人愚昧无知让传销头目有机可乘等等。但现今中国传销活动如此猖獗,显然很难再用社会心理学来解释,而只能说明宣教功能尤其是法治手段已经失灵。而这,正是地方政府不作为甚至包庇纵容的结果。 原因不难理解。在当前唯GDP是瞻的发展思维指导下,传销人员的大量涌入,无疑给像来宾这种经济不发达城市注入了兴奋剂,带来了第三产业的繁荣景象:小城的消费指数呈直线上升,有数字显示,传销组织一年在来宾的消费至少在六千多万元;各种商机也应运而生——简单的木板床生意火爆,房地产水涨船高,当地电信部门推出专门针对外地人的网内套餐,而银行则有大量资金流入。当然,还有罚款、雁过拔毛等诸多好处。有消息说,一个A级别的人被抓进去,三五万就能弄出来。可见,“打击传销”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对于当地政府来说,传销组织无异于财神爷。正因如此,地方政府对传销的态度也就极为暧昧。而传销者则心领神会地利用官方这种态度,不仅政府广场沦为传销场所,而且当地一些具有官方色彩的物体,被传销者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比如公园里的一座烈士纪念碑,暗指“政府对于资本运作是侧面扶持,正面压缩,低调宣传,暗箱操作。”而市政府前被修剪过的树木暗指“资本运作”的五级三进制,至于市政府前的水池则寓意这个行业清澈见底……显然,这些牵强附会的说辞,不过是传销者意图通过涂抹官方色彩,给所谓的“资本运作”披上合法的外衣。 正是有着官方这面大旗的映衬,一些新来者更加坚定了从业信心。有的传销参与者如是称,“公安局就在咱们旁边,可能让咱们干坏事吗?难道这些人都脑子有毛病吗?”这让人一声悲叹。这些执迷不悟者不知道,有毛病的是他们自身,而非当地政府。其“病根”在于他们竟还相信地方权力廉洁、公正,所谓的“为人民服务”。这可是“为人民币服务”的权力之幸呵!从这个意义上说,被洗脑者的施加者,与其说是传销团伙,不如说变异的权力。 作为一种“经济邪教”,传销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这种罪恶行为包庇纵容的权力。来宾的传销生态,见证着地方行政伦理和权力品质的变异,充分暴露出权力自利和邪恶的一面。我们知道,传销在整个过程中,人被异化为“产品”,而没有创造出新的财富,只不过是将原有资本再次分配而已。而在这场对他人财富的掠夺中,地方权力充当了极不光彩的重要角色。权力和资本掠夺的不仅仅是财物,更大的伤害是人的精神层面,比如亲朋疏离、兄弟反目、妻离子散等等,这是更为深重的恶。显然,若要审判传销,站在被告席上的还应有失职的权力。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1 个评论 苗蛮子的最新更新: 政府采购不是特权的狂欢盛宴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1 ) “巨星演唱会”遇冷是一记响亮耳光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1 ) 农村食品沉疴不只是监管缺失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0 ) 老外与俑体亲密接触是“学术研究”? / 2011-08-22 23:49 / 评论数( 3 ) 慈善总会不妨改名为“避税组织” / 2011-08-20 13:11 / 评论数( 2 )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不能忽略“窃听丑闻”本身的荣光

作者: 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 时事观点 “谢谢,再见”,这是《世界新闻报》的最后一期的头版大字。该报168年历史到此结束。由于该报非法窃听失踪死亡少女手机语音留言,激起英国各界谴责,拥有该报的媒体巨头默多克将其关闭。此前,英国王室、政坛要员甚至2005年伦敦“7.7”爆炸案罹难者家属均被其窃听。 对于国内某些人来说,“窃听门”无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反击西方新闻自由的绝好机会。于是,我们便看到这样充斥着暴力色彩的句子:“‘窃听门’是扇向西方新闻自由的一记耳光”、“《世界新闻报》‘死’有余辜”、“撕下了西方新闻自由的虚伪面具”、“暴露了西方政客在新闻自由问题上人格分裂的真实嘴脸”……文革遗风在这里一览无余,令人不免喟叹。显然,这种偏狭而无理性的认知方式,于社会毫无助益,只会带来一堆文字垃圾;若任由这种情绪蔓延开去,还会侵蚀社会的肌体,毒害人们的心灵。 世界上只有相对的真理,而没有绝对的真理。同样,对于所谓的“新闻自由”,也仅仅是从相对意义而言。没有谁会认为自己就是完美的化身,如果有,那也只是一种无知与虚妄。应当承认,相对于积淀了三百年经验的西方新闻事业,中国的新闻事业尚处于幼年时期,有着更多的不足。因而,我们更应该用一种“拿来主义”的姿态汲取人家的养分,而非妄自菲薄、一概否定,或将脏水中的“孩子”也一同倒掉。更何况,《世界新闻报》不过是一张有点资历的“小报”。 人类是一个共同体,尤其是在今天的“地球村”里。就此而言,“窃听丑闻”不仅属于人类社会,更是新闻界的一个悲剧,而不仅仅属于西方新闻界,乃至默克多的新闻集团。新闻,在本质上是中性的,而非有中西之别;服务于公众,客观、公正、独立、真实地报道真相,这是新闻的核心内涵与“普世价值”。因而,窃听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抵触法律、违背新闻伦理、冲破社会道德底线、侵犯公民隐私权等问题,同样值得中国新闻界警醒,而非袖手旁观、幸灾乐祸。不客气地说,中国类似的问题或许比西方发达国家更为严重。由是,《世界新闻报》的丧钟为谁而鸣?答案也就不言自明。 西方国家绝大多数的传媒,是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一种社会力量。西方传媒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媒介市场,而非像一些被政府掌控的媒体,最大的压力来自政治权力,其次才是市场。市场的压力包括两点:一方面是要满足受众对社会名流、政要的花边新闻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要面临网络、电视等多媒体的激烈竞争。在这两大压力的冲击下,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空间被压缩而变形。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商业化媒体的目标,必然要在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而新闻伦理只能靠媒体自律。迫于强大的市场压力,为了迎合受众,避免“粉丝”流失,诸如《世界新闻报》这类“小报”往往会走上极端,“不惜一切代价找到新闻”(该报前主编库尔森语)。而默多克也曾放言,“要做出的是能够吸引读者的新闻,而不是能够得奖的新闻。”在“有受众才有生产力”这种理念的支配下,为博眼球,小报无所不用其极,刻意迎合读者猎奇趣味,也就成为一种常态。 “窃听丑闻”虽然为人所不齿,但事件本身也彰显了市场和法治的神性光辉。破坏游戏规则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破坏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在“窃听门”中,我们看到:默多克在英国各大报纸登广告致歉、其两名得力干将辞职、与英国上层决裂、英国警方逮捕9名涉案人员、美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当然最严重的是《世界新闻报》倒闭,由此而危及集团其他报刊,让人看到一个飘摇的“新闻帝国”。事态的后果不可谓不惨重,这表明,市场和法治并没有失灵,而是体现了其强大的一面。这是在某些国家不可想象的事。在一些国家,哪怕发生比“窃听丑闻”危害更烈的事,最终的结果却是:肇事者个个“情绪稳定”,官帽安然无恙;于企业而言,“倒闭”几乎是传说,相反地是获得种种不可言说的保护。 不必讳言,“窃听丑闻”在一定程度上会动摇人们对传媒公信力的信心,殃及整个传媒行业的形象。不过,只要市场和法治还在强而有效地发挥作用,就不足为虑。因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坚实的法治基石,既是新闻自由最好的屏障,也是其弊端的最好解毒剂。固然,我们确有必要对媒体监管和不正常的“政媒关系”进行反思,但更应铭记《经济学人》上的一句话:不论喧嚣的新闻界在某一时刻多么让人讨厌,但这种喧嚣却是抵御民主与自由受到威胁的最好防护。 (《品之道》2011年第8期专栏撰稿)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苗蛮子的最新更新: 政府采购不是特权的狂欢盛宴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1 ) 农村食品沉疴不只是监管缺失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0 ) “巨星演唱会”遇冷是一记响亮耳光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1 ) 老外与俑体亲密接触是“学术研究”? / 2011-08-22 23:49 / 评论数( 3 ) 慈善总会不妨改名为“避税组织” / 2011-08-20 13:11 / 评论数( 2 )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性病县长带来的好消息与坏消息

作者: 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 时事观点 在贵州三穗县,当地居民疯传落马的副县长杨昌明感染艾滋病。据杨昌明供认,其在任期间曾与30多名女子发生关系,其中多为女干部和女教师。有消息称,杨昌明案发始于一名与其有染的女教师染上艾滋病,随后该教师以“强奸”罪名向警方报案,从而牵出腐败案。 看到这个新闻,我承认我笑了,连日来对官方一遇丑闻便死扛到底而产生的阴郁一扫而光。尽管官方人士称杨昌明是否感染艾滋病,涉及个人隐私,不方便对外透露,但其感染性病是货真价实的,而且“不止染上一种性病”。 应当说,副县长生活作风淫乱不堪而感染性病,这的确是个好消息。对于那些恬不知耻,靠肉体上位的女干部和女教师来说,这给了她们一记响亮的耳光。如有人为此而感染性病,实乃自取其辱,不值得同情。“上床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案值得那些靠拼“干爹”谋利的女性警醒。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位“性病副县长”才合适呢?我以为并非“罪有应得”,而只能是“苍天有眼”。盖因为,在我们这里,官员糜烂不堪,不能算罪,只是个纪律问题,美其名曰“生活作风问题”。在对此类生活糜烂的官员的惩处,中西方国家有着天壤之别。在西方民主国家,官员若是被曝性丑闻,往往会因此而乌纱不保,下台走人。而反观中国,则是另一番风景。尽管中纪委官员此前曾透露,95%的贪官均有情妇(之所以不是100%,有人调侃称是“因为还有5%的贪官是女贪官”),但鲜见“色贪”因此而走人。当然,惩处多半是有的,但往往不过是诸如记大过、警告之类的“罚酒三杯”。而极个别“色贪”,往往是因为涉及经济问题,且达到“很严重”的地步,才会被“组织”抛弃。 对于那些拥有情妇达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贪官,公众多半诅咒其精尽人亡。显然,现实注定会让公众失望。享有优渥生活的官员,哪会为此问题担忧呢,更何况官员在这方面的“管理水平”并不低。现在可好,色贪淫乱过度,患上不治之症,饱受疾病折磨,生不如死。此乃可谓“天谴”,也算是了却了百姓的一桩心愿。 不过,好消息也就到此为止。在另一面,却是一个更为严重的坏消息。首先,这位性病副县长给三穗民众带来了“艾滋恐惧症”的困扰。在一个官场性道德解体的时代,谁也无法保证身边的人不尝鲜偷欢,更何况有人为升官进爵,向领导“贡妻”。尽管目前可知的涉案女性有30人,但其连带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因而,在艾滋传言尚未得到确证之前,民众也就无法确认自身的安全,不少人为此而惶惶不安、备受煎熬,恐慌情绪一时弥漫这座小城。 更糟糕的是,尽管当地有关部门已对杨昌明进行“双规”,但也仅仅涉及其受贿40万元,而在公诉中“不会涉及生活作风问题”。而杨昌明糜烂的生活,在内部也并非什么秘密。根据过往惯例,官方对待“脓包”的态度,不言自明。“组织”放任脓包膨胀,最终自破,荼毒社会,本已不堪;如若脓包得不到应有的罪责,难免不让人担心这个淫官继续寻花问柳,甚至报复社会。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苗蛮子的最新更新: 政府采购不是特权的狂欢盛宴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1 ) 农村食品沉疴不只是监管缺失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0 ) “巨星演唱会”遇冷是一记响亮耳光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1 ) 老外与俑体亲密接触是“学术研究”? / 2011-08-22 23:49 / 评论数( 3 ) 慈善总会不妨改名为“避税组织” / 2011-08-20 13:11 / 评论数( 2 )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新法”难终结“功利婚姻”

作者: 苗蛮子  |  评论(0)  | 标签: 时事观点 逐利时代,婚姻也越来越市场化。面对婚姻,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8月13日实施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则为“婚姻城堡”内外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标尺。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对婚前房的产权认定——婚前贷款购买的不动产应归产权登记方所有,但应对参与还贷的配偶给予公平合理的补偿。通俗点说就是,婚前贷款买房,产权登记写谁就归谁;父母给子女买房,儿媳或女婿没份。 既然所谓建立在两性平等和真正的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沾附了功利色彩,在某种意义上不妨将婚姻看作一种交易。既然是“交易”,就应秉持公平原则。而明确婚前房产权归属,正是“交易”起点公平的表现。至于不对等交易甚至强买强卖,那是原则之外的事,全看交易方是自愿还是“被自愿”。而合同期的长短,则看双方如何经营,短则数月甚至数日,长则直至双方死亡为止,所谓“白头偕老”。 更何况,登记结婚是一种为了确认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手续。如果真的对权利、财产毫无要求,那还登记作甚,同居不就行了么?婚姻生活中,感情和权利并不矛盾。但很多人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或置于对立面。你跟TA谈权利,TA跟你谈感情;你跟TA谈感情,TA又拿钱来衡量。说到底,婚前房作为他人的财产,你能不能享有记名权,全在于你值不值得对方这么做。这里所谓的“值得”,意思有二,一种是双方感情基础坚实,对方心甘情愿;另一种是在“功利婚姻”压力下的“被值得”。前者无需赘言,后者更值得我们反思。 现实生活中流行这样一种说法,生男孩是“建设银行”,生女孩是“招商银行”。盖因为结婚时,女方只用火眼金睛招夫引婿,需要的仅是精准的判断力,男方则要筑巢引凤、买房买车,而房子问题成了女方的“刚性条件”。虽然“男方没房女方翻脸”、“丈母娘推高房价”有些夸张,但也基本属实。这种传统让男方不堪重负,在一些地方,由此而出现“结婚返贫”的现象。 而新法的出台,不仅有利于保护婚姻双方及其父母的权益,而且从法理上颠覆了传统的婚嫁逻辑。就此而言,新法乃是对此前陷入误区的婚姻观的拨乱反正。这至少给了人们尤其是女性一个警醒:找个有房的人结婚,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带来安全感。 不过,新法对功利婚姻的“药效”,恐怕仅止于此,而并无太多实质性改观。且不说婚嫁传统蒂固根深,一时难以撼动。仅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来看,目前国内男多女少的人口格局,提升了女方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数据显示,中国男女婴儿比例已达122比100,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2400万。届时将有上千万适龄男性面临“妻荒”,其中尤以农村男青年为甚。而事实上,在一些地方就已出现“光棍村”。 人本来是作为理性经济人存在,更何况女方目前处于市场优势地位,其择偶空间也就相应大得多。基于此,只要不是傻子(事实上在一些地方连傻子都供不应求)、只要有些能力,女方期待在婚姻市场中觅得如意郎君,既是人之常情,也不是什么难事。因此,新法也就很容易被现实消解。最简单的莫过于,女方在结婚时会提出新的要求:将此前的“男方必须有房”,改为“房产证上必须要有女方名字”。面对婚姻和感情的压力与诱惑,除了一部分不愁对象、双方感情深厚者,对于很多人来说,能不乖乖答应么?这显然是法律管不到也不必管的。 不必讳言,为利益而纠缠不休的婚姻,被房子捆绑了的婚姻,如美丽的泡泡很容易破灭。维系婚姻的纽带,最终还是得回归感情的轨道。而婚姻的救赎之道,除了文化价值的重建,纠偏失衡的性别天平,也已刻不容缓。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苗蛮子的最新更新: 政府采购不是特权的狂欢盛宴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1 ) 农村食品沉疴不只是监管缺失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0 ) “巨星演唱会”遇冷是一记响亮耳光 / 2011-08-25 10:11 / 评论数( 1 ) 老外与俑体亲密接触是“学术研究”? / 2011-08-22 23:49 / 评论数( 3 ) 慈善总会不妨改名为“避税组织” / 2011-08-20 13:11 / 评论数( 2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