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人

苗蛮子 | “凭新票办退票”是拿乘客开涮

作者: 苗蛮子   “铁老大”真是是非多,日前,铁道部因实名制丢票乘客的退票问题,又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根据目前的火车票退票规定,不管是“占票族”还是普通旅客,丢失的实名制车票只可以补办不可以直接退票。乘客要在列车到站后24小时内,凭客运记录、新车票和购票时所使用的有效身份证件原件,至退票窗口办理新车票退票手续。 对于铁老大整出的这个退票规定,得事先声明一下:我虽然大学文化程度,然而惭愧得很,我琢磨了好一阵子才整明白是咋回事:所谓“不可以直接退票”,意思是说乘客原票丢失后,必须原价购买一张新票,并持新票在“到站点”而非“上车点”办理退票——简言之便是“凭新票异地办理退票”。再加之整个退票手续之繁杂,退一次票,无疑是对乘客体力和脑力的极大挑战。 “凭新票异地办理退票”,这样的退票规定堪称世界奇迹。如此规定,不啻于对丢票乘客的故意刁难,让一些乘客被迫放弃退票。对于那些取消行程但到站点不变的丢票乘客来说,原价再买一张车票,还仅仅是消费心理上的不快,经济上并没多少损失;但对于一些变更站点的人来说,也就意味着退票无门——当然这种情况下仍然是可以退票的,但现实却是荒诞的:原价买一张车票跑到一个已不打算去了的地方,拿回丢失的票款。很显然,这除了神经病,恐怕没人愿意这么做。 这幕荒诞的退票图景所映照出来的,显然是作为垄断者的铁路部门的傲慢嘴脸。所谓“凭新票办理退票”,完全是不折不扣的“霸王条款”,是强者对弱者权利的侵夺。不可否认,这种退票办法的初衷,旨在遏制“黄牛党”投机倒把以及“占票族”占坑保底抢票。但从实际运作来看,其作用不仅微乎其微,反而因有些占票无法及时回库而无端地浪费了运力。 “占票族”的产生,固然有铁路运力不足的因素,但其直接原因在于现行铁路售票制度的缺漏,比如预售期延长、对占票行为没任何限制——既未限制乘客购买同一日期的多趟车次,也没限制同一人购买不同日期的车次。可见,铁路部门最该完善的是现行售票制度。可如今,“铁老大”不去完善售票环节,却反过来怪乘客钻空子,显然是本末倒置之举。 当然从退票环节规制占票行为也未尝不可,但绝非“凭新票异地办理退票”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派。且不管旅客的票是“真丢”还是“假丢”,在火车票实名制的今天,售票系统里已经存有购票人的各项信息。因此,无论是直接补票还是直接退票,抑或防止有人捡到丢失的车票擅自使用,显然都不是技术上的难题,只需刷身份证即可。而事实上,在高铁和动车上早已无需车票即可乘车,这说明验证实名制车票并不需要车票本身。 由上可见,既然“凭新票办退票”效果甚微且浪费运力,实名制退票并非技术难题,那“铁老大”为何揪住一纸车票不放呢?其原因恐怕与验票验证环节不严格不无关系,而在春运人流激增的情形下,这一漏洞更为明显。事实上,春运期间,很多车站并不实名检票,或者实行抽查检票,这就为一些乘客“顶包”提供了空间。于是,“铁老大”为了推卸责任、减少损失,只好拿乘客开涮了。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官员财产公示背后脆弱的权力

作者: 苗蛮子   近来,关于“反腐败会影响社会稳定”之类的沉渣再次泛起。浙江慈溪市纪委常委杨智峰说,推行官员财产的彻底公示,也要考虑社会接受度的问题,他承认目前收入差距较大,会顾虑官员财产网上彻底公示后,引起社会反弹,带来不稳定。 在当前贫富分化、官员贪腐程度已超出我们想象的背景下,推行官员财产彻底公示,部分民众或许有情绪,但要说所谓“引起社会反弹,带来不稳定”,则不仅危言耸听,也混淆视听。 真正彻底公示官员财产,尤其是揪出贪腐官员,相信民众会拍手称快,而非沮丧、悲观。其中可能夹杂着对“硕鼠”们的愤怒之情,但其心理基础是畅快的,而非仇恨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暴力倾向。可见,官员财产公布之于民众,所产生的是一种正面效应:在让民众积怨得以疏泄的同时,也有助于防止群众中腐败流言的产生以及扩散,达到流言止于公布的效果。相反,不公布官员财产,而导致民怨久积而得不到有效疏泄,才是可怕的事情。 如果说官员财产公示会带来不稳定,那么不稳定的对象只能是官僚集团尤其是贪腐分子,而非社会大众。原因不难理解:其一,财产公示后,不仅压缩了官员享受腐败的空间,而且也使官员的贪腐行为更容易暴露,让某些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影响官场稳定。其二,基于中国官员腐败面比较大,“被查处贪官95%有情妇”的政治现实,如果彻底、大面积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可能会导致“集体沦陷”,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而难以继续运转。 但问题是:彻底推行官员财产公示,会导致官员系统难以运转吗?显然,如果当腐败官员一旦被查处之后,至少被清除出“革命队伍”(当然还要追究刑事责任),那么答案则是否定的。原因其实也简单:贪官被查处后所造成的“人才缺口”,无需我们费神,单是每年所招的成千上万公务员就完全可以弥补。另外,有的人可能认为,国家好不容易培养一名“干部”,一些“神通广大”的领导干部被“腐败”掉了,会导致群龙无首,工作上“难以运转”。这其实也不是问题,官场工作中的那点溴事,其实不需要多大“能力”的,一些领导的倒下,正为后来者创造机会。 由上可见,推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不仅不会引发社会反弹,而恰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黏合剂。它的作用大体有三:一是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疏导了群众的情绪,防止群众腐败流言的产生以及扩散;二是维护了政府的形象和声誉,以及市场交易的公平原则,使社会风气得到良好地纠正;三是不仅对未被查出的官员还是新入职的公务员,都是一种有力的约束;另外,如果对腐败官员动辄开除并追究刑事责任,加大官员腐败的风险成本,既能有效挤出腐败的“存量”,还可意外地成为官员系统的一种反向激励机制。 有必要再次重申,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既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也不是立法的问题,更不是共识问题——尽管遭遇一些现实障碍,但财产申报公开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未来制度化趋势不可逆转。但凡出于公心,恐怕没人会否认这项“阳光法案”。可见,推行官员财产公开,最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决策层的政治决心和勇气。我们不能因为腐败官员人数较多,牵涉面广,就惧怕改革,将官员财产公示拒之门外,更不能将希望寄托在那些“神通广大”的腐败官员身上。 说到底,一些官员罔顾民意,悖逆时代潮流,无视财产公开制度,而祭出“维稳大旗”,其意图不外乎有二:一是拿“社会不稳定”这种几近虚拟的民意为借口,来维护现有制度的表面稳定,遮掩见不得阳光的小圈子利益;二是一些政客故意制造的悲观主义情绪,进而利用人们对社会动荡的恐惧,来强化某些政治权力。 社会学家孙金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权力集团所形成的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势是十分有害的。在这种思维定势中,稳定似乎成了一种终极性的否定因素,一切都要为稳定让路。因此,无论是推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还是破除执政者的这种思维定势,都确确实实需要执政者的勇气。而这种勇气不需要诸如“稳定压倒一切”、“引起社会反弹,带来不稳定”、“牵涉面很广,操作起来复杂”等等口实来搪塞。否则,长久地搪塞下去,那才很有可能会引发社会大动荡。 最后值得一说的是,对于中国官员财产公开的范围,无论是坊间还是体制内的支持者,谈论更多的是官员的存款、薪水和房产等显性收入。然而基于中国庞大且复杂的财政体系,中国官员在显性的工资收入之外,还有其他隐性待遇和灰色收入,而且较之前者,后者更为丰厚,乃至构成官员收入的大头。 因此,要真正推行中国官员财产彻底公示,更需要改变现行的公共财政制度,尤其是涉及到官员待遇的财政制度。这于权力本身来说,才算是刮骨疗伤的救治。而目前公布官员的显性收入,还仅仅是手术的其中一个环节。然而即便在这一环节,手术还没真正开始,我们便听到“病人”喊疼了,由此可见权力是何其地虚弱不堪呵!

阅读更多

闾丘露薇 | 电视秀时代

作者: 闾丘露薇   南都周刊专栏 ————————— 九十年代末,透过电视,看了一部美国电影,1987年拍摄的Broadcast News 电视新闻。 电影讲述一家美国全国性电视台,在华盛顿的新闻部里面,一个年轻的女制片人,一个男记者,以及一位男主播的故事。 女制片聪明能干,拥有新闻理想,尽管艰难,但尽力对抗一切为了收视率。 男记者报道新闻专业出色,可惜相貌平平,缺乏明星气质。公司裁员,男记者首当其冲,无奈做上主播台,但结果却满头大汗,狼狈不堪,他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他就是做不了主播。 男主播不懂新闻,不会写稿,不会问问题,但是长相有观众缘。每次做直播,女制片在导播间透过耳机抛出问题,他再淡定自信的把问题抛给被访者,被成功塑造成一个出色的主播。尤其是在一次外出访问时,对被访者的遭遇,在镜头前留下了一滴眼泪,尽管被男记者批评不专业和煽情,但却阻挡不了他更受欢迎。 女制片无可救药的爱上了男主播,直到发现,对方的眼泪是在采访结束后补拍的表演,抱着对爱情还有电视新闻这个行业的失望,她选择离开。男记者去了一家小型电视台,继续做记者,而留下的男主播,越来越红。 那个时候,我刚刚进入电视新闻行业三四年的光景,对于三个角色在这个行业的遭遇,没有太多的感触,倒是三个人的情感纠结让我唏嘘不已。十多年过去,这部电影的情节,依然记得那样清晰,也许是因为自己就在这个行业里面,这个电影中的很多情节,在过去十多年,渐渐变成目睹的事实。 06年去美国,深深体会到,同样是记者,做电视的显然没有做平面文字的那样受人尊敬。聊了多了才知道,这是因为有线新闻网络的关系。这些电视新闻频道,出现了很多明星主持,他们的谈话节目很受大众欢迎,但是同一时间,却也引发争议,尤其是对于新闻人来说,很难接受这种类型的新闻节目,反问:这算新闻节目吗? 新闻可以这样做吗?因为这些主持人表现出来的非常明显的政治倾向性,以及对于新闻事实的不严谨和缺乏平衡。问题是,秉持中立的,会被观众视为没有棱角,不犀利,不真诚。 只是,伴随收视率而来的,是媒体公信力的丧失,从民调结果就可以看到,美国观众,对于这些有线新闻网络的信任度,在逐步下跌。 08年的时候,CNN的评论员卡佛蒂批评中国的言论,在中国掀起很大的反弹,就连外交部都要作出声明。其实如果了解卡佛蒂的风格,就会觉得,根本不需要太当真,听过就算,因为他本来就不是在很认真负责的评论,而是耸动的表演而以。这并不新鲜,美国导演Sidney Lumet在1976年就拍摄了电影Network电视网,讽刺了电视台的新闻人,也讽刺了那些被电视控制了思维的观众。八年之后,尼尔・波兹曼写了那本著名的“娱乐致死”。对于这样的新闻人,你当真,就输了。 中国的电视新闻,应该还没有到“娱乐致死”的阶段,倒是网络开始有了这样的苗头,或者说,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但是收视率的影响,早就开始出现。这部十多年前看的电影,之所以每隔几年,就会在脑海中闪现,那是因为我开始担心,是不是最终,会和那位女制片一样,无法改变和坚持,带着对这一行的失望,只有离开? 就在看这部电影的差不多同一时间,迷上了日剧“新闻女郎”。到现在我还记得,女主角在播报一宗交通意外,读到死者名字是自己新婚丈夫时候的强作镇定。虽然这是虚构的,但是却教会我如何更加职业的对待电视新闻工作。 当年看电视的时候,我很不喜欢那个野心勃勃的天气女郎,觉得她只是依靠姿色而以。但是现在回头再想,她可能在能力,和新闻理念上确实不如女主角,但是单凭她的能力,其实已经足够胜任电视主播的工作,之前的她,只是缺乏机会而已。而且现在回想,电视剧里里面的她,也是在不断成长的,显然编剧对电视新闻这个行业还是充满期待。 其实为何要比较谁好谁差呢?只要胜任,那就足够。当然,胜任的标准,应该是不断向上,而不是向下。但是这个标准不仅仅是新闻行业自己的事情,也是受众的事情,社会的事情。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隐瞒,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 这是“娱乐致死”的前言。设想一下,两者兼而有之的大环境,加上新闻报导Kitsch媚俗的手法,结果会怎样?

阅读更多

老虎庙 | 牛羊肉泡馍

作者: 老虎庙   拍摄高流恩这个人物并不是《在历史这边》这部纪录片的全部。因为那样很难,很难很难! 要想理清千头万绪的三线众生相,谁又能说哪个是主要?哪个不是主要?但我必须理出一条线索,否则无法开始。没有开始,就谈不上开始得好坏,也就全泡汤了。 三号当天,我抱着机器在高流恩家窝了小半天儿,就为了拍摄高家夫妻的日常起居,更希望捕捉点“隐私”什么的。为此事我先做许多说明。高流恩不是不拍,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我说不知道就对了,就没有约束。但是高流恩就真的不知道该干点什么了……这样的解释做了很久,直到高流恩似懂非懂。这么一天下来,镜头里的高流恩夫妇紧张是没有了,但也没有了戏。后来我就悄悄关了机器,但仍然抗着,装着在拍。不仅仅为省电,而是在反思自己和等待对方…… 我寄希望于时间的流逝,高流恩夫妇也许会开始习惯,恐惧减轻,直到忘掉跟前跟后的镜头…… 收工后去了东关南街的一家羊肉泡馍馆,我对硬汉赖杜说:回西安一年,最喜欢到城里走走,到城里走走又最喜吃各式的小吃。一别陕西20年,干脆断了肉夹馍的念想,断了泡馍的念想。返乡路程一月,我骑车走过河北平原,后来穿越吕梁山脉,再后来就过了风陵渡黄河口,进入陕西又西去二百余里,直到在渭南城关眼前才豁然一亮,店家的牌子上写着:水盆羊肉!那牌子上分明如此注明。我竟然喜滋滋要抹把眼角的湿,我说,以后可以天天吃这些个啦。 后来住到西安城,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可以天天肉夹馍为餐,以羊肉泡做羹。咂摸着梆梆肉的熏香、陶醉着辣子蒜羊血的酣畅…… 赖杜就笑。我说个中滋味你不能想象,我真的就好像海外游子呢。 赖杜和高流恩同是本集的片中人物。他们不是对手,不演对手戏,但却两厢里有鲜明比照。这也是我所津津乐道的。“在历史这边”的四十二年里,这一对原本不曾相识的三线学生却都是从那一年的十七岁起步。之后他们在西安东城墙的一里一外演绎着各自不同的命运……好了,不想过多泄露纪录片剧情。我是想说的,是我一直找不到纪录片里两个人的关联,这个关联最终是一定关联一气的,却要在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互不掺和。 这个关联在什么地方呢?这一直困惑着我。 我对赖杜说,镜头从大东门的墙头由外摇起:大楼、电线杆、远方天际的云,之后镜头翻过墙来,是东新街新楼和棚户区的拥塞,然后看到了远处街景的嘈杂,穿梭往来的车顶,网状电线,其间高高低低犹如线上音符的商家招牌,城市就有了动静。然后我说高流恩就住在那群楼里的一间…… 这是多么庸俗的联想啊,我因此非常失望! “怎么不早说呢?”赖杜说:“大东门内顺城巷有个早市,自发形成在待建废墟上,你去看看……” 我去过那里,没有逗留。早年距离那里不远是被叫做鬼市的地方。凡西安有来路不明之物,比如偷来、砸来乃至抢来的物件儿来这里交易,就有鸡鸣狗盗之嫌,也因此穷人多聚。由于交易内容不拘一格,或有百货杂陈的丰富,因此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成为热点。鬼市存活了近一个世纪,直到近些年才被取缔。大凡鬼市一类都有自由的一面。交易自由、法规自由、人等自由、物件儿来路自由。以至其市口的存在与消失都难能改变,或不自由。这不是,历史的鬼市被取缔了,新兴的,不拘规模大小,不在乎日后如何,更不在你如何要维护我们城市的美丽,要如何参加全国卫生城市达标检查…… 我决定去认真考察这个鬼市。因为我想到除了这座改建于明代,最早则可溯至唐王朝的“禁城”之外,唯一和百姓,和“历史这边”有所关联的正是它呀——鬼市! 这一天,仨人三碗泡馍,一碗羊肉25元;两碗牛肉18元X2小计36元;两瓶三两太白烧酒8元X2小计16元;拼两盘酒菜计15元。合计92元。重要的是《在历史这边》有了个像样儿的开头。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0 个评论 老虎庙的最新更新: 甘肃盐化厂国企改制中普通人的命运 / 2013-01-29 19:22 / 评论数( 4 ) 最近制作的两部视频 / 2013-01-28 09:52 / 评论数( 1 ) 扭曲时代的言不由衷 / 2013-01-22 06:29 / 评论数( 4 ) 认清楚 是谁让你不快 / 2013-01-13 07:12 / 评论数( 1 ) 短评《谌述》首推南周事件点评(2013-1-8-15:35) / 2013-01-09 09:12 / 评论数( 2 )

阅读更多

苗蛮子 | 改作风层层加码尽显权力病相

作者: 苗蛮子   中央出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之后,目前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制定了实施细则。其中许多实施细则,除了重申中央规定的精简会议、不摆花草、厉行节约等规定,还自我加压,层层“加码”,提出的要求更为严厉,中央新规在地方异变为“高压线”。 依循权力变通的逻辑,地方所导演的这股改作风“加压潮”,一时蔚为壮观:中央“约法八章”,不少地方则扩充为“约法十章”;八项规定要求官员基层调研不安排宴请,而一些地方则演变为“自带干粮和方便面”;八项规定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而一些地方则一味压缩会期,会议功能流于看文件、跑形式……这一道道“风景”可谓别致,令人应接不暇,套用宋人的一句名诗来形容,正所谓“山外青山楼外楼,地方加压何时休”。 “八项规定”的地方版本,让人不禁想起了曾经名噪一时的“四菜一汤”。这份肇始于1988年上海市政协七届一次全会的菜谱制度,当年经《人民日报》两次报道后,而被写进红头文件层层下达落实。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完全变了味,丑态尽显——有的成了“四盆一缸,糊弄中央”;有的变成“四菜一汤,凉菜不算”;有的车水马龙地换菜,但台面上永远保持“四菜一汤”;而有的则变成“吃人头”,按就餐者每人“四菜一汤”安排菜色……最终“四菜一汤”政策形同虚设,以至沦为坊间茶余饭后的笑料。 坊间有副流传甚广的对联曰:“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而“四菜一汤”、“八项规定”在地方的走样,堪称这副名联的一个生动注脚。显然,只要人们尤其是官场中人,还没有患上健忘症的话,对于地方政府这股“加压潮”,不必感到诧异。而事实上,在权力体系内,“层层加码”的对象,也从来就不止于改作风。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每年由中央向下级下达的各种指标了,比如税收指标、“鸡的屁”指标等等,无一不是一层层往下追加任务,或“自我加压”,结果便是到县一级的经济指标,往往要高于中央所规定的数值。 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权力体系内,以及基于官员只对上不对下的政治现实,不难理解地方“自我加压”背后的运行逻辑:既为讨好上级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权力,也为地方官员打“个人形象牌”,赢取群众信任和拥护,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不妨想象一下,地方政府对中央新规主动“层层加码”,某种意义上向群众释放了这样的信号:瞧瞧,我们的规定比中央还具体,还严厉,这彰显出我们“贯彻落实”的决心是何其之大呀! 当然,对于某些地方官员来说,还可以从“自我加压”中获得一种权力虚荣感,由此而产生山寨大王的幻觉。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这股改进作风“加压潮”,似乎也可以看作是权力碎片化的一种表征。可见,取悦上级、忽悠百姓、权力虚荣,正是地方改作风“加压潮”所暴露出来的三重权力病相。 有必要追问的是:这种“权力病相”的根源何在?正如前所述,一个显见的原因在于地方权力的政绩冲动,但更深层次地来看,问题症结更多的恐怕还是在“上面”。抛开现有权力架构不说,仅就“八项规定”而言,这项新规也存在标准模糊、缺乏有力监督、并非刚性制度等“弊端”。不必讳言,无论是以前的“四菜一汤”,还是如今的“八项规定”,其中人治意味浓厚。这样看来,“八项规定”在地方“走样”,所要究责的恐怕并非只是病得不轻的地方权力。 不可否认,中央“八项规定”的初衷是为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而且,中央抓这些问题,既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又可以速见成效。但必须看到,作风问题和铺张浪费的背后,是公权腐败和三公消费这一深层次难题。显而易见,“八项规定”仅仅是反腐之路上无足轻重的一个小环节,最终还是要从制度上管理三公消费,严格科学的预决算,解决源头问题。否则,“八项规定”难免会重蹈“四菜一汤”的老路。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