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媒体

维权网 | 上海维权人士冯正虎被软禁20余天,访民看望被阻拦(图)

王扣玛等人被阻在冯正虎居住的小区外 (维权网信息员赵荣报道)上海维权人士冯正虎被囚禁在家 20 多天,警察安排十几个人三班 24 小时看守他,连上街买菜和米都不准出门,导致家中的存粮已经不足,加上病倒在床不准外出就医,生存权、健康权及人身自由受到严重侵害。上海访民们得知冯正虎的处境后,纷纷前往欲探望但被阻拦。 3 月 16 日 上午 9 点多钟,常雄发、王扣玛、金月花、朱金娣、韦开珍、董国菁、周雪珍等 20 多位上海访民前往冯正虎家中(位于上海市扬浦区江湾体育场政通路 240 弄 3 号 302 室)欲看望冯正虎,不料遭到上百名由警察、保安以及闲杂人员组成的维稳队伍早已部署在冯正虎小区门口,不准访民进入小区看望冯正虎。 据王扣玛说:冯正虎被他们非法监禁在家中已经二十多天了,家中菜尽粮绝,现在又生病了,我们只是来看望他而已,我们和他都是朋友。今天现场来了二十多辆警车,有上海市局的、杨浦分局的、辖区派出所的,各种人员加起来有上百人,他们不准我们进小区去,连小区的门口都不准站立,便衣不停驱赶我们,我们对上海当局这种漠视人权、侵犯人权的行为表示抗议。 到达现场访民说:对于上海当局违法囚禁冯正虎表示抗议,当局对冯正虎毫无人道行为必须受到谴责!强烈要求当局立即还冯正虎自由! 常雄发: 13671938023 王扣玛: 13601929155 金月花: 13918030465

阅读更多

北斗 | <开阳>论雷锋他的倒掉:人造雷锋50年(四)

对于一个曾经崇拜过“英雄”的人而言,偶像的坍塌是痛苦的。那些年长一辈的人对雷锋的依恋,以及那些对揭露真实雷锋的文章的反感,我能理解,尤其是今年我也经历过一次偶像坍塌的痛苦。但觉今是而昨非,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痛。雷锋是雷锋所处时代的典型,是那个时代的榜样,但今天,应该有所不同了,毕竟,新的时间开始了。     论雷锋他的倒掉:人造雷锋50年(四)   文/吴恒(复旦大学)     四、“雷锋”不是你想学,想学就能学 《雷锋日记》充斥着那个时代的标准用语,陈寅恪先生说,对历史要抱有“同情之理解”。所以我本不打算对那些充满着意识形态的日记内容进行评论,但仍还是有几篇让我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比如这篇: “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七日:今天连部召开了一个党、团员积极分子大会,听首长说:因近两年来我国遭到特大的自然灾害,给我们造成了一些暂时的困难。可是目前阶级敌人有所抬头,想乘机破坏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听了心里直发火,恨之入骨。我家里很穷,父、母、哥、弟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下里。这个血海深仇,使我永远铭记在心。解放后,伟大的共产党拯救厂我,党像慈父般的哺育和教育着我,从记事那天起,党和毛主席便成了我,我心上的太阳;对阶级敌人更加憎恨。由于不断受到党的教育,懂得了阶级斗争。像我这样的穷苦人,不斗争就没有出路…… 现在我是斗共产党员,“一个共产党员,只有当他闭上了眼睛的时候,才有权利停止斗争。”我决心为党和阶级的最高利益斗争到底。” 这是一篇写于1961年4月17日的日记。根据雷锋的家世,他有这样的想法,似乎可以理解。但是,照这个逻辑推下去会有很尴尬的结论。他之所以仇恨旧社会,是因为他的家人都横死在旧社会,那么那些饿死在大饥荒里的人,他们的家人该去仇恨谁?要知道,就在雷锋写下这篇日记的时候,1959-1961年的大饥荒尚未结束。 雷锋是湖南人。就是在他的家乡湖南,就是在他写下这篇日记的一周前,1961年4月14日,在湖南农村调研的胡乔木,给当时同样在湖南视察的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有这么一段: “昨天,我和王力同志、毛华初同志,省农业厅贺炳贤同志等人去了一次湘乡县委,我们原听说临近韶山的东郊公社、现龙洞公社死人的情况(从1958年10月到1961年3月,三个大队死707人,占现有人口百分之十三点五),拟去该处调查,结果因道路不便,临时到原东郊公社现陈庚公社的楠乡大队、七星大队、水底大队、石匠大队的几个生产队看了一下,发现这几个大队的情况也很严重。楠乡大队、石匠大队三年来死亡率都在20%左右,据县委说,全县三年约饿死三万人,去年约二万人,而以去年年底最为严重,全县病人在去年年底达七万人,现已减到万余,但我们去的地方,有些生产队的病情尚未停止……”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xiandaishi/detail_2012_02/09/12396338_6.shtml 后来,1962年2月8日的七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激动的对毛说:“饿死这么多人,历史要写上你我的,人相食,要上书的!”还好他没有说给雷锋听,不然雷锋可就要“心里直发火,恨之入骨”了。 学不来的不仅是雷锋心中的这股怒火,同样学不来的还有雷锋做好事的方式。雷锋特色式的做好事:做好事不留名,但能让对方送来感谢信。在《雷锋日记》中,他做过的有一些好事,受助者都能找到他们连队,送上感谢信。事实上,前文也说到了,雷锋最初引起高层关注也是因为感谢信。细细一想,这是很诡异的一幕,在这个国家,最有名的一位助人为乐者,居然是以“做好事不留名”著称的。你们这些做宣传工作的同志们,也太违背雷锋同志的遗志了吧。 而现在号召学雷锋,而且还要考核各单位学雷锋的情况,更是透露出一种黑色幽默,在人人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吐槽: “陆遥遥 :你们不觉得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和考核学雷锋情况存在逻辑悖论吗?” 其实这没什么,毕竟我们从小就没接受过完善的逻辑训练。但有的时候学雷锋不止学出了逻辑悖论,还能学出常识悖论。比如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份生活类报纸向读者这样讲述西点军校学雷锋的报道:“走进西点军校,人们首先发现校园内一尊雷锋的半身塑像,会议大厅挂着5位他们所仰慕的英雄像,排在首位的是我国伟大的战士楷模雷锋,学校还把雷锋日记中一些名言印在学员学习手册扉页上,提倡学员学习时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勤学苦钻,以优异成绩报效祖国。学校还经常宣扬学习雷锋等英雄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从那时起,关于西点军校与雷锋的传奇故事便愈传愈广,以致《纽约时报》在1998年的一篇报道中这样评论道:“中国人对于西点学雷锋的事情非常关心。” http://www.nwp.cn/book/699_33602.shtml 这得是多自恋,多井底之蛙,多缺乏常识,多厚脸皮才能编出这样的谎言啊。更关键的是,居然有人信,居然信的人还不少。我觉得这个谎言肯定可以和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磨出脚印的谎言一道,入选历史上传播最广的华语谣言Top10。 如果你还记得本文的第一章,什么是“雷锋精神”,你就能理解,就算美国人嗑了药,也不会学习“雷锋精神”。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西点军校肯定连“华盛顿精神”都不学习,怎么会学习以“忠于党,忠于毛主席”为核心价值的“雷锋精神”?再说了,军队忠于《宪法》而不是忠于政党,更不是忠于个人的观点可是从华盛顿时代起就是“美国精神”的一部分。 还有,把雷锋的半身像排在西点人最仰慕英雄的首位?这就好象是在说哈佛大学的广场上放置的雕像不是哈佛,而是一位济南蓝翔职业技术学院的肄业生。确定说的是West Point而不是Western Cookies?西点校友人才济济,从士兵到将军,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不胜枚举,怎么可能将一个异国的、从未经历过战场的士兵当成最崇拜的人?如果真是这样,二战时将世界从法西斯手中解救出来的校友巴顿将军、盟军欧战区最高指挥官艾森豪威尔将军等人表示情绪稳定,尊重西点学弟学妹们自己的选择。 不过换个思路,异想天开点,也许西点军校还真的学习过雷锋。真不排除这种可能,因为我们似乎一直忽略了雷锋的另一个身份,他其实是一个军人。当时中美尚未建交,而且还在朝鲜间接交手过,解放军极有可能是美军的假想敌之一。而雷锋是解放军军中大张旗鼓学习的对象,兵法云“知己知彼”,想必西点军校为了让学员全面认识对手,是有可能要研究这一现象的。所以雷锋的照片、事迹曾出现在西点的课堂上,对这一点,我倒是觉得可信的。当然,我相信如果他们看了《雷锋日记》的英译本,如果有学员曾在二战的欧洲战区待过的话,可能会觉得其语气有几分熟悉吧。 就算是这样,假设西点军校真的在教室里教过学员学习“雷锋精神”,但并不能说西点军人在学习“雷锋精神”。这里用英语似乎更好表达一些,即:我认为不排除西点学生学习过(study)“雷锋精神”的可能,但我相信西点学生不可能学习过(learn from)“雷锋精神”。【经@沈逸老师提醒,觉得这一段不能光靠逻辑推导,需要有实证。正好这个实证@方舟子 曾经做过,请参考:《【旧作】美国西点军校何曾学雷锋(2006-03-06 19:37:0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02y4.html 】 雷锋在日记里记载他做好事的经过时,往往会附上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如: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日:……突然下起雨来了。陈调度员说,我们建筑焦炉工地上,还散放着七千两百袋水泥。陈调度员急得一时手足无措。这时,我猛然想到了党的教导,要我们爱护国家财产,又想到了我是一个共青团员。想到这些,一种无穷的力量鼓舞着我,跑到宿舍,发动了二十多个小伙子,组织了一个抢救水泥的突击队,有的忙着找雨布,有的忙着找芦席,盖的盖,抬的抬,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避免了国家的财产受到重大的损失。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抹掉了头上的汗,带着乐观的心情,昂首阔步回到了宿舍,回忆自己为国家、为党做的一点点工作而高兴。” 《雷锋日记》中记载了雷锋做过的20多件好事,大部分心理活动都与这篇类似。这当然没问题,雷锋在那个时代成为了榜样,可以理解,这些话语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但这样的雷锋有必要成为今天我们的榜样么? 当今时代,我们有更值得学习的人,更值得学习的事,我们已有更高的道德标准,何必再向一个低标准学习呢。两年前,我误打误撞接触了公益圈,这几年的观察所得,尤其是通过几次公益活动与众多有公益心的普通民众的接触,我能深深的感受到,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最感动的是,当这些人在做好事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把做好事的动力拔高到是因为受到了政治教育的感召,而只是觉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于心不忍,于是解囊相助。看到那些捐款的陌生人的留言,他们好像并没有把自己的善行当成是善行,而只是应该做的。把这些人和事事都拔高到讲政治的雷锋相比,是不是高下立判? 我觉得这个时代虽有诸多不是,但与雷锋那个时代相比,明显更有道德感,也更有人性。虽然我们当下的时代出现过“小悦悦”的惨剧,这当然说明社会的整体素质还未达到正常水平,但我同样观察到,惨剧发生后,社会舆论的动态,多数人是在善善恶恶,而这,远比黑白颠倒的那个时代强太多,我们不需回头看。社会风气的变好,不一定只有通过树典型这一种方式。我更倾向于认可,在文化领域,管得越少,情况会越好。美国甚至都没有文化部,没有宣传部,但这并没有导致美国人民因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比尔•盖茨把自己富甲天下(真正字面意义上的)的财富设做公益基金,并非是在响应布什政府的号召,而他也没有因此获得过“感动美国十大人物”的奖励,他这种“深藏功与名”较之雷锋的“求名得名”境界高低如何? 雷锋也许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榜样,但这个时代,抱歉,我们应该有新的榜样了。记者王克勤,一介书生,却日日在微博上为那些“贫病交加、救援维权无门、绝望中等死的尘肺病人”争取权益。记者邓飞,为贫困山区的儿童募款做“免费午餐”。发起微博打拐的薛蛮子。以帐务透明著称的关注西部教育的 格桑花 。提倡一边购物一边公益的 易助网 ……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都在做善事,但不同的是,他们并不是因为受到了平时政治教育的影响而选择做好事的,没有那么宏大叙事的动力,只是简单的做了。这种境界,在我看来,比雷锋高太多。他们对我影响,带给我的感动,也比雷锋大太多。因此,我也并不认为称呼这些人为“活雷锋”是一种恭维,那感觉,就好像在说亨利护球护的真好,简直可以称为“法国的李毅”了。 “雷锋精神”还有一个著名的内涵,那便是“螺丝钉精神”。 “一九六二年四月十七日: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机器由于有许许多多的螺丝钉的连接和固定,才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才能够运转自如,发挥它巨大的工作能力。螺丝钉虽小,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愿永远做一个螺丝钉。螺丝钉要经常保养和清洗,才不会生绣。人的思想也是这样,要经常检查,才不会出毛病。我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随时清除思想上的毛病,在伟大的革命事业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吐槽下,抱歉我对这种思维理解不能。不是说人生而自由平等么,难道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凭什么我是螺丝钉,你是舵手?凭什么我忍饥挨饿,你能换着花样吃海鲜?凭什么我只能看样板戏,你却能看美国大片?当初是你们说,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因此我们才加入你们赶走了他们。可现在,你们却说,人与人之间的确是平等的,只不过有的人更加平等而已。这真是毅种循环。 至于“雷锋精神”的另一内涵“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且不说与雷锋的经历事实不符,稍加思考就能知道,这种处世方式明显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不展开了。   五、结语 以前常在新闻里听到主持人声情并茂的说:“一个雷锋倒下了,千百个雷锋站起来了。”这话听起来不错,但我想,今天我们再喊这样的口号,应该换一个思路来理解:只有被宣传出来的,作为精神偶像的雷锋在民众心中倒下了,即雷锋不再是“精神”、不再在神坛之上以及月亮之上时,这个社会才会真正的进步,才会有千千万万个正常的雷锋出现。老子说过,“大道废,有仁义”,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仁义废,有大道。 顺带说一句,3月5日还是一个年轻人的忌日,他叫遇罗克。在1966年,《雷锋日记》出版3年之后,他写过《出身论》反对出身论并因此得咎。北岛曾写过一首献给他的诗,我很认同: “我并不是英雄 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 我只想做一个人” 对于一个曾经崇拜过“英雄”的人而言,偶像的坍塌是痛苦的。那些年长一辈的人对雷锋的依恋,以及那些对揭露真实雷锋的文章的反感,我能理解,尤其是今年我也经历过一次偶像坍塌的痛苦。但觉今是而昨非,这是成长必须经历的痛。雷锋是雷锋所处时代的典型,是那个时代的榜样,但今天,应该有所不同了,毕竟,新的时间开始了。 雷锋,你好;雷锋,再见。     You can cheat all the people sometime or cheat some people all the time,but you can’t cheat all the people all the time. ——Lincoln 你可以在一些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时间里欺骗一些人,但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的人。 ——林肯 注:ps,这个周末没有写论文,没有看电影,没有逛街,而是窝在寝室查资料,熬夜写这篇文章,这是什么样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啊,我就用这篇文章向雷锋同志献礼吧。 pps,据说最近风声很紧,微博上已经灭了好几个著名ID。我写完文章后又过了一遍,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先抽了几根骨头。现在呈现的这一版中,所有引文,包括照片,均来自国内正规、合法出版物或正规新闻网站,根红苗正,而且在文中也都注明了出处。写此文的目的是试图用半学术的态度,来回顾近50年来雷锋在国人心中的意象的变化,以及尽量去复原真实的雷锋。仅此而已,没指桑骂槐,没含沙射影。明鉴。 ppps,对于那些读完此文觉得毁童年的同学说声不好意思了。另外,等论文写的差不多了,还有多的时间的话,我琢磨着搜集类似的文章,出一个毁童年专辑,那些年,我们被毁的童年。嗯。 pppps,文中也说到了,我认为“历史学的价值在于,在众说纷纭的诸多史料中,推论出一个逻辑上最自洽的解释,尽量去逼近史实,同时得出的结论要随时接受更新及更权威史料的修正。”因此,如果你发现文中有有失偏颇的地方,不管是用词还是史料,烦请不吝赐教。 wuheng.me@gmail.com weibo.com/iwuheng renren.com/iwuheng 吴忄亘 2012.3.5 原文链接: http://blog.renren.com/blog/245473694/809958175   (本文完)   (采编:楼杭丹;责编:应鹏华)     您可能也喜欢: <开阳>论雷锋他的倒掉:人造雷锋50年(三) <开阳>论雷锋塔的倒掉:人造雷锋50年(一) <开阳>论雷锋他的倒掉:人造雷锋50年(二) <天枢>“雷锋”的倒掉和公德话语重建 <天权>来和我谈一辈子的恋爱 无觅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关键词:中国式法治

【选荐】   徐昕,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与卢荣荣合著的文章《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收录于医患关系谁人医?——一五一十周刊第30期。 推荐书目: 《批评官员的尺度: 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美】安东尼 • 刘易斯著,何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判词,因《批评官员的尺度》畅销而在中国风行。该书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那场影响深远的诉讼,一场有关新闻自由的争论,“在这起事件中,最高法院……让人民了解到,他们有权对政府表达自己的意愿。”“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此语此书对于当下中国具有时代性的警示意义。译者何帆原本想将书名译为《批评官员的自由》,原本在序中批评了“双起论”。不过作为最高法院法官,他审慎地考虑了被“双起”的风险,而限定了个人言论自由的尺度。 《法律创世纪:从圣经故事寻找法律的起源》,【美】德肖维茨著,林为正译,法律出版社 很早就翻过这本书,《司法》杂志还发表过书评。该书从十个圣经故事讨论正义的起源,揭示了圣经与法律的关联。被视为记载“上帝话语”的圣经,数千年来启发并激励了无数人的心智。但圣经《创世记》中众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却时常令人心生疑问。作者精选十则最引人争议的故事,旁征博引,见解精辟,试图说明这些故事中令人难以捉摸的公理正义原则是如何启迪与发展出了现代法律。圣经蕴含着现代社会正义公理之源头。“正义公理就诞生在《创世纪》里所发生的冤屈中。”       《中世纪神判》,罗伯特 · 巴特莱特著,徐昕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从古代至近代,神判“为世界上许多不同地区的民族所使用”,是一种重要的司法程序。甚至在现代社会的某些偏僻之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地,依有神判或其残余。其功能主要是穷尽其他证明方法无法证明案件事实、法官对事实存在与否不能达到确信状态时,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透过神判的微观世界,有助于对中世纪欧洲“提供一种深刻和敏锐的洞察”。罗伯特·巴特莱特的《中世纪神判》是有关神判的第一部系统的专著。二十余年来,该书一直是了解和研究神判的必读之作。 该书系统描述了神判在欧洲自最早出现于蛮族法典、经基督教社会、至近代欧美国家猎巫时期一千多年的历史。作者对中世纪欧洲的神判洞察深刻,分析到位,对神判的起源、传播、运作、功能、规则、类型、终结以及替代性制度进行了深入论述,尤其讨论了13世纪前后神判的终结及其原因,批评了史学界有关神判运作及衰落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他的结论是:“神判是在常规司法程序无法运用的情况下,适用于疑难案件的一种证明形式,它源自法兰克人的习惯,并与基督教和基督教王权一道横扫欧洲。作为12世纪智识及制度变革之余波,神判最终为改革派的神职精英阶层所废除”。 【来论】 Aricyee : 无论是“中国式”,还是“法治”,几百字的评论恐怕都不是恰当的篇幅,那就索性做一个善意但恐怕并不严密的类比:“中国式法治”就像是你我这样的年轻人,一路走来,也许曾努力变成精英,也许遭遇过否定,甚至有更多的无可避免的妥协或愤怒……但是,总会慢慢明白,无论有着怎样的背景、经历或期待,路终归要一步步走得扎实。 法治,天然地关涉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尽管身体力行更为重要,每个人也都有足够的理由对法治发表意见,毕竟“在坏制度面前,所有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只是不知这些意见是否会成为一个又一个,完美到令人发指的宿敌——“别人家的孩子”。 这样说无意对评论者不敬(毕竟对“别人家的孩子”的称赞也往往出于爱与善意),也并非拒绝批评,只是觉得有必要在纷繁的言论下做一点微薄的提醒: 法治的建立与完善,与人的成长一样,更多依靠自身的点滴积累,以及艰难却必要的自我超越,而不是政治正确的口号或“恨铁不成钢”的咒骂。由于父母遗传或家庭环境,“中国式法治”这个年轻人也许无法完美如“别人家的孩子”,但如果能做到踏实与坚持,最好再加上点智慧,即便是戴着镣铐跳舞,多少也会有些进步吧。 【余谈】 相关周刊: 一五一十周刊第5期 编辑: 方可成 不管你关不关心,法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成为你的挡箭牌,也可能成为权力侵犯你利益的工具。 最新通过的一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法律,是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这部有“小宪法”、“第二宪法”之称的法律,修改过程中经过了激烈的博弈,尽管“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被写入条文,但有部分条款引发了巨大的争议。这部法律生效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中国式法治”是一种略带戏谑和无奈的称呼,它近似于“半法治”,或“被扭曲的法治”、“不太正常的法治”。正如你我所见,从立法、司法到执法,中国式法治都有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远未达到普通民众深受法律庇护,可以随手拿起法律充当挡箭牌的程度,个别官员甚至公开宣称“不要拿法律当挡箭牌”。不过,最起码,比起不堪回首的人治历史,我们已经走在了那条叫做“法治”的正确道路上。   本文是一五一十周刊第51期特刊的文章,全刊下载: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7edf668f8f9cf7f2 。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关键词:革命与改良

【选荐】 张铁志,曾参加Co-China“我在中国”论坛第二十二期——音乐改变世界?文章《让子弹飞——台湾选举中的暴力与黑金》收录于选出来的民主?——一五一十周刊第36期,《台湾人的公民素质从哪里来》收录于也说民主与素质——一五一十周刊第43期。   推荐书目: 《国家与社会革命》 这本原先出版于1979年的书,打破了过去以社会条件(如现代化理论)为中心的革命理论,而把焦点放在国家能力,包括财政和镇压能力,并且认为这才是决定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这至今仍值得我们思考。 《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                        此书是研究民主转型的经典著作,案例包括南欧、拉美和中东欧,几乎是此前政治社会学界关于民主化研究的集大成。讨论了转型路径、政权型态如何会影响民主化的结果。 《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 在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中,台湾的民主转型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宁静革命”,亦即一个渐进式的转型。这本新书汇集了一批优秀的台湾政治与社会学者,对台湾民主转型提出了各个面向的讨论,虽然其中某些文章的论点未必都让人赞同,但也值得进一步讨论。   【来论】 潘浩宇 : 革命和改良都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我们要知道,手段是为解决问题来服务的,至于运用什么手段来解决问题,主要是看问题。手段之间有优劣,问题之间有差异,问题的差异性就需要我们在运用手段的时候,选择最适合解决我们问题的,在说的深一点,需要看国情,看我们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就像托克维尔说的,美国的宪法,墨西哥生搬硬用,墨西哥也出不来美国的宪政。 法国的问题,选择的是革命的手段,以卢梭右手之称的罗伯斯庇尔这些雅各宾人,从平等出发,从人民主权出发,以革命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导致的结果是革命埋葬了自己的孩子,人人平等,变成了代表的平等,变成了阶级的平等,最终以拿破仑恢复帝制来解决问题,从专制走向了皇权,革命带着对专制的厌恶,对恐怖的迷恋,最终走向了对强权的拥抱。因而,法国大革命很多时候成为了我们反对革命的一个佐证。 美国的问题,五月花号承载的流民都是新教徒的信民,而不是一帮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完全的无神论者,有信仰就有敬畏,有敬畏就有妥协之心,另外潘恩的《常识》作为革命的纲领,所以北美的革命,信奉的是北美的国王即法律,争取的是我们认为以下的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当然北美还有乔治 华盛顿这个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以上这些因素,使得北美的革命最终走向的是伟大的妥协,造就的是北美的宪政。北美革命很多时候成为我们支持革命的一个依据。 前苏联的问题,由于受斯大林-列宁主义影响深远,白色恐怖+颠倒黑白的宣传使得民众犬儒化,懦弱化,再加上统治者对控制局面的力不从心,于是体制内的强权人物戈尔巴乔夫,走了一步拯救宪政埋葬党治的休克时治疗这一棋,避免了前苏联的革命动荡,壮士断腕般地推进了前苏联的民主化,但缺少法治的传统,以及转型过程中没有建立起很好的约束机制,改良的前苏联,新生的俄罗斯在宪政和民主化得轨道上走向了权威主义的路径,催生了很多政治寡头和经济权贵,如普京和石油大亨阿布这些的人物。俄罗斯的不成熟宪政转型,为我们支持改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本。 还有台湾和东欧有些国家的转型,也是我们借鉴的很好案例,至于篇幅的原因,这里就暂时不说了。另外这里插一个话,以上这些都是为我们解决问题借鉴的方法,都是对于我们目前问题的种种可能解,至于能不能解,当然可以,不过我们需要的不是众多的可能解,我们需要的是众多可能解中的一个最优解,借用博弈论来说,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纳什均衡。 邹谠在《20世纪中国的微观和宏观政治》里说的,中国没有妥协的传统。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历史的周期律里面自己打圈,走了几圈,又回到了原点。另外我最近网上看到一个视频是说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结论是,中国人向往法治,又喜讲人情,向往简朴,又讲究排场,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崇尚中庸,又在关键事情上好走极端,总之中国人是复杂的人。我们在这么一个复杂的国度,再加上我们又是这么复杂的人,这两个一加,相权之后,由此感到中国的问题确实很复杂。 没有妥协的传统,使得零和博弈成为常态,阶级斗争的思想余毒,消逝了思想的多元化,使得思想站队成为一个结友树敌的关键。复杂人性,使得国人很多事情说的不做,做的不说,制度设计得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就跟吴思说的一样,中国人玩的都是潜规则,说的是明规定。 在所有的时候,你可以欺骗一些人,当然你也可以一些时间,欺骗所以的人,但是你不可能在所以得时间欺骗所以的人。现在乌坎人民用行动告诉了我们,我们要玩就是要玩真的,人大代表就是要人民选,人大代表就是要为人民,我们不仅需要在制度设计和名义上,人大是最高的权力机构,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需要人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政府的人事和财政必须由人大来解决,党委和组织部必须退位,实现邓小平说的党政分开。 乌坎的模式为我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真的没有选票,而是我们没有把选票变为真的,汪洋书记在两会上也有过表示,需要好好研究乌坎的模式,再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即使他说乌坎的模式没有新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发家的执政党,最终解决中国宪政转型问题,又回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方法论上。乌坎问题的解决,走出了一条适合我们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就像胡适说的一样,争自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乌坎人民争自己的选票也是在争取国家的选票。 邓小平说,制度不好,好人也会变坏。其实这里可以稍微加上几句话,不管什么制度都是需要人来执行的,如果好的制度,没有人执行,那么好人也会变坏,制度之争还是人之争,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制度不好,我们就慢慢改,好的制度没人执行,我们就加强执行,制度和人,需要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制度不是万能的,人也不是万能的,好的制度加上有人很好的执行,那么这就接近万能了。   【余谈】 相关周刊 :再谈革命与改革——一五一十周刊第44期 编辑 :柏蔚林 今天中国社会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对于一些原本已经固化的概念开始重新思考。这一进步的重要意义,早晚将会体现出来。与不少人想象中的“革命”的轰轰烈烈相比,似乎“改良”是一个很有些畏畏缩缩感觉的概念,大体上等同于“投降”或者“妥协”,因而为很多人所不屑于谈及。而且“革命”往往被认为更能改变历史前进的轨迹,并被赋予了更多道德层面的正面含义。然而不幸的是,这些关于二者关系的理解,都是一些经不起严格推敲的想当然,也已经开始受到广泛的怀疑。 如果回首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次“革命”及其后果,恰好是对“革命”这尊神像一次次不折不扣证伪的过程。哈佛学者裴宜理极为精准地指出,如果仅仅是针对“人”,而不是控制整体社会结构的“原则”的行为,不构成革命。这样的解释完全颠覆了常规意义上对于“革命”的解释与理解。也就是说,暴力之下的政权更迭,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仅仅是一个统治集团取代了另一个统治集团,就不能被定义为革命。而在另一方面,“改良”却有可能做到暴力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协商与合作,达成改革社会弊病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改良”才是真正的革命。 本文是一五一十周刊第51期特刊的文章,全刊下载: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7edf668f8f9cf7f2 。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关键词:更强大的力量

【选荐】 梁文道,文化评论人。文章《城管到底维持谁的秩序?》收录于一五一十周刊第13期。曾参加Co-China“我在中国”论坛第十二期——从边陲看中国,Co-China X I•CARE(一):动物伦理与道德进步等。   推荐书目: 《 Freedom From Fear 》, Penguin (Non-Classics) , 2010 这本书收录了昂山素姬的一些文章,其中有关于缅甸文化的学术文章,是她在被监禁之前在英国时的研究。但整本书最重要的一篇文章就是被用作这本书书名的《Freedom From Fear》——《免于恐惧的自由》。 昂山素姬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很多缅甸人都熟悉有四种原因导致腐坏,第一 种是贪污,因为个人的欲念使得他脱离正确的道路;第二种是偏狭,观点和视野的狭隘使其偏离正轨;第三种是无知,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路;最后一种也是最恶劣的——恐惧,恐惧会摧毁我们的是非观,颠覆原本的是非观念和评判标准。 当人们恐惧因为说了某些话,做了某些事而失去工作、财富、地位或者亲人、家庭、自由的时候,恐惧就深深攫取了你,它甚至会让你觉得你原本相信是正确的东西一文不值。 掌权者恐惧权力的丧失,无权者恐惧权力的蹂躏。 如何才能免除这种恐惧?昂山素姬认为任何革命都必须是心灵的革命,我们应该培养一种无惧感,让自己在做决定的时候不要被恐惧左右。因为一旦被恐惧左右,我们就不再是原来的自己。 【来论】 张大军: 非暴力抗争靠什么才汇聚成二十世纪的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和精神运动?非暴力抗争的精神、思想和道德底蕴到底是什么? 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政治哲学深入人心的中国,在唯物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笼罩中国人心灵世界的今天,在有着源远流长的道法自然思想的历史背景下,这是我们在中国提倡非暴力抗争之前必须要思考清楚的问题。 一言以蔽之,非暴力抗争的力量来自精神上的这种信念:每一个人都是有尊严和价值的存在,而不仅仅是物质世界、体制、文化或国家的一部分甚或附庸。这是无形的精神、信念、道德与有形的武器、组织和体制之间的决斗。非暴力抗争是主动的,而这种主动性只能来自心灵深处的“呼召”。 因此,非暴力抗争得胜的前提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精神觉醒运动。 (作者为《更强大的力量——非暴力抗争一百年》译者) 川叶: 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就听说一个词“信息时代”。在这个词的浸淫下长大,而又浑然不觉这个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 从未有这样一个传播技术如此高效的时代。人们知道传播,或者说交流(communication)是人类文明的根基之一,这个根基已经完全变了,人类文明会因此而改变吗? 然而在这个时代,“改变”这个词已经是陈词滥调,改变又怎样呢,这是一个剧变的时代。 最近有一个叫《KONY 2012》的视频开始在网上流传,在我们上不了的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上,它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Kony是乌干达的一个反政府武装首领,是国际刑事法庭第一通缉要犯,犯下了严重侵犯人权特别是儿童的人权的罪行。可是乌干达以外,知道他的人非常少。而他一直逍遥法外。 一些美国人到乌干达后目睹了Kony带给乌干达人民的恐怖,结识了一些乌干达朋友。在这些乌干达人的请求下,他们回到美国后建立了一个组织叫“Invisible Children”,旨在给美国政府施压,最终让他们出动部队帮助乌干达人逮捕Kony,阻止这场没有意义的内战。 美国政府可不会去做这种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可言的事情。换句话说,乌干达既不是美国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重要合作伙伴,也不是美国产品的消费市场,乌干达人民的死活,为什么要美国公民的税款以及军队的安危来埋单呢? 从中国政府坚持的“原则”来说,这个问题也没得说,这是乌干达的内政,是不能干涉的。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政府对待“人权问题”的虚伪了,从根本上他们并不关心是“人权高于主权”还是“主权高于人权”这个问题,他们只是保持了功利的传统而已。 可是,这件事有意思的就是,在Invisible Children不遗余力地在各地,在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上进行宣传以后,20个文艺界人士,12个政治界人士都加入了这场“请愿”活动中。 去年,美国政府同意派出一小队人马,去协助乌干达政府逮捕Kony,不过或许是投入太少,行动没有成功。然而全世界各地(主要是欧美)的民间“请愿”活动也通过网络传播开来,此起彼伏。 这个行动的发起者的愿望,就是要最终人类各国联合起来,把这个反人类分子Kony正法。这行动很正义,却不能不说没有争议,它不符合传统上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决策套路。这样的行动,甚至在现代社会闻所未闻。这种自下而上的“国际主义”究竟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大同”还是混乱呢?不同政治观点的人,估计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越来越多的声音说网络是基本人权的一部分。我们已经看到了网络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甚至以前许多不可能的政治构想——曾经因为技术上不可能而不可能,现在突然有了实践机会。精英主义的奉行者不得不担心这会让民粹主义疯狂生长;自由主义的奉行者不得不担心网络上汹涌不可挡的“民意”践踏了规则。 但无论如何,自下而上,如今在技术上可行,只是后果,还缺乏研究。它的力量,已经被无数网络中的“小事件”见证过了。KONY 2012行动,无疑只是网络中的一个小事件,我们只需计算网络数据的量级便可得出这个结论——然而它的发起人信心满满地认为,如果它成功,这将是改写人类历史的“大事件”。网络中的小事件,人类历史的大事件,这听起来意味深长。 这也难怪我们无法访问前面提到的三大网站了。我们有优酷土豆、人人网和新浪微博,我们也有很多棘手的国内社会问题和悲剧需要去关心——自下而上地去关心。“因特纳雄奈尔”我们大概可以先放一边,腾出不少精力关心自己,我可以说我国的互联网管理者还是“很贴心”吗?   【余谈】 相关周刊 :昂山素季:一个女人的自由路——一五一十周刊第47期 编辑 :黄海 什么是“更强大的力量”?在我看来有两点,一是这种力量是真实的,没有被神化;二是这种力量超越个人利益,被更广阔更悲悯的情感所支撑。 在编辑以昂山素季为主题的这期周刊时,我分明感受到这样的力量,但同时也感慨于伴随而来的代价。这期周刊缘起于同名电影《昂山素季》公映——正如导演吕克贝松所言,昂山素季这样的人物“在大多数时候,你爱她,但有些时候,你却不得不恨她,她就像一座钢铁铸成的建筑,意志坚强,不太表露自己的感情。”她遭监禁多年,抛弃家庭生活,离开丈夫儿女,以国家为志业,当然让人佩服她强大的内心力量,但她的铁石心肠也让人唏嘘。 我无意作出价值判断,我只是在编辑的过程意识到,每一个拥有“更强大的力量”的人,要实现他/她比常人更高远的人生目标,必须做好付出相应代价的准备。其实又何止昂山素季,在我国,为了比个体更大的目标而牺牲的,哪个年代又会少了?甚至可以说,一个人之所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就在于他/她能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代价。 读者可能会追问这样的生活是否值得。这样的问题没有正确答案,但正如该期周刊标题所示,昂山素季这样的人在精神上是自由的,因为她自主选择并追求她希望的人生。从这一角度出发,她和她的精神同路人毫无疑问是值得欣赏的。   本文是一五一十周刊第51期特刊的文章,全刊下载: http://my1510.cn/article.php?id=7edf668f8f9cf7f2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