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

一五一十 | 轮椅上的梦想与信仰

作者: 罗博学   轮椅上的梦想与信仰 ——季康和他的《浮生若梦》 【轮椅上的梦】 季康与我,似乎是在某种无意识的状态下相识。是我关注了他,或他关注了我,已忘记了。我们交流不多,但几年走过,时常感到在远方,有一颗诚恳的心,总在默默低语。我们距离不远,他在天津,我在西安,却有着似乎相同的故事——青春年代,彼此在一间间病房度过,唯一不同的是,无法抗拒的命运,让1988年出生的季康,出生时便被检查出患有肌肉营养不良症,导致终生与轮椅为伴。 我无法想象,这二十多年的时间,季康是如何走过的?我深深了解,一个从小被病魔缠绕的孩子,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意味着什么?当原本满怀期待的父母守候着一个生命的降临,那个生命将承担这个家庭日后所有的梦想和祝福,然而就在这理想斑斓的刹那,生命的噩耗突然降临,宣告了喜剧的结束,悲剧从此开始。此后数年间,这个家庭注定将在无望、困顿、以及无法逃避又不得不承担的责任中生活。 如果要解释苦难对于个体、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将产生怎样的精神地震,我可以找出形形色色的理论根据,告诉受苦者:苦难是另一种祝福,苦难之后,将柳暗花明;也可以写长篇大论的讨论苦难的神学论文,然而对于我面前的这位生活无法自理,却拥有一颗海洋般博大心灵的季康,我的所有措辞和想法顿时烟消云散。我不知如何企及他的心,也不晓得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他生命的意义,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 阅读季康发布于网络上的文字,分明看不出他有丝毫残缺,换言之,他的文字丝毫显不出因为肉体的残缺而流露出对生命的质疑、对苦难的叩问、以及对命运的抱怨。他的思考,超越了同龄人,也凌驾于苦难之上。我分明看到了一颗身处苦难,却自由而光明的心灵,通过文学的方式,驰骋于古今中外,营造着属于自己的思想城堡。 读者如我,只要有一颗悲悯的心,有一颗对苦难感同身受的心,便可以进入这座城堡。他不会向任何人封闭,他愿意向所有人敞开。季康的《浮生若梦》,是我进入这座城堡的第一把钥匙。 【生命,以文字的方式延续】 季康给我寄来他的处女作——诗文集《浮生若梦》,洋洋洒洒十余万字。我同时想起两个人,一位是《浮生六记》的作者沈复,一位是已逝的少年作家、《谁的青春有我狂》的作者吴子尤。 这三位,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个体的成长故事,没有丝毫关系,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显示出了相同的关怀和趣味,这不是以知名度的高低而论。 和大多数中国传统的骚人墨客一样,清朝沈复出生于幕僚家庭,却颇多坎坷,生前遭遇多种变故,令沈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是他的《浮生六记》,他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人生困境中,淋漓尽致描述了内心真实的体验,并折射出一个民族的痼疾;已于2006年去世的少年作家吴子尤,是典型的90后,正逢花样年华,却遭遇病变,在不可挽回的死亡面前,他写下《谁的青春有我狂?》,最终含笑离开人世;而《浮生若梦》的作者季康,同样被动地参与了众生的苦难,接受了命运无常的安排,同时也用最古老、最易于传播、最打动人心的文字,写下他生命的诗篇、心灵的轨道、思想的过程、以及灵魂的渴求。这种精神,不能不令我感动。 我不知道季康具体的生活细节,他生活无法自理,是否能如常地接受阳光的滋养?这不重要,他的心中有温暖;他行动不便,是否能顺利地活动关节,以期病情好转?这不重要,他的思考从未停止;他真实地告诉我,身边没有基督徒,或者说,没有能理解他、深入他精神世界的基督徒,他说自己没有教会生活,是个不合格的信仰者,这不重要,他始终没有转移对上帝仰望的目光,没有停止对信仰的深层思考。我总是在他的身上,看到史铁生的影子,也看到张海迪的影子。我知道,季康并不孤单,他的生活内容也不空缺。 翻阅季康的《浮生若梦》,我难以和他“88年”的实际年龄挂钩,也无法想象,在生活如此困窘的状况下,他是依凭着怎样的信念,敲击着一个个属于他的汉字,并且将这些汉字智慧地罗列在一起,化身为生命在宇宙间独特的转身?季康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渺小”,他说:“能够把自己的部分精神生命融进并保存于文字中是一种幸运,我荣幸地获得了这样一份运气,为此就很值得感恩。”他说:“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属于你的,除了你已奉献出的爱。” 《浮生若梦》分为五个版块,充分显示了季康深厚的文字功底、写作才华、阅读与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敏锐的触觉。其中包括“断笺格言”、“诗歌选集”、“杂思笔谈”、“遑论思想”、“读书随感”。 《断笺格言》是季康创作的格言录,我不知道和马克•奥勒留的《沉思录》是否有可比性,二人的差距太大。唯一相同的是,这都是作者写给自己的书。如果说,马克•奥勒留的政绩并没有挽救古罗马帝国衰落的命运,他以《沉思录》名垂青史,那么季康虽目前看来籍籍无名,却在睿智思考中勇敢地搏击,如同高尔基的那只“海燕”,飞翔盘旋于狂风巨浪之上。他的格言,常一针见血,直抵事物的本质。他写道: “有时候生活的不幸不在于它的无从选择,而是因为它的可能性太多。” “对于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而言,生活的困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希望是绝望的另一张面孔,信仰是这张面孔上的眼睛。” “真正的爱不是填补了孤独与寂寞,而是消融了死亡与生命。” “对痛苦感到麻木的人,也不会品尝到真正的快乐。” “人类的末日不会终于上帝的最后审判,而会始于科学用事实向世界宣布宇宙万物的诞生纯属偶然,并不存在一位永恒的上帝的那一天。” “微笑着活,流着泪爱,相信着死。” …… 诸如此类,令我拍案叫绝。这些问题,是多少健全之人,多少囚居象牙塔而违背学术精神的学者都未曾思考过的,在季康的心灵与头脑中,它们成为他的第二种生命,健全而富有生命力。 在《诗歌选集》中,展示了季康的诗性情怀。 “流浪在陌生的故乡 梦是他唯一的方向 现实的锁链缚不住 一颗走向彼岸的心。” ——《诗人的心》 “谁在此刻重新踏上征途 谁在此刻将祝福在心中默念 愿生者明天的路平坦 愿死者昨天的梦安详” ——《祭》 …… 季康的诗,是对灵魂的拷问,是直面内心的独白,也是有限的个体穿梭在此岸与彼岸之间的瞬息逗留,所以具有了宏阔的视野和角度。中国传统诗歌中,向来注重“天地”与“人”之间的遥相呼应,季康的诗,用满含情感的笔,书写着自己的独特感悟。他感受到了生之痛,却仍旧感知幸福;觉悟到死亡的现实,仍然寻找活着的意义和动力;看到黑暗,却更寻找光明。他用一首饱含激情、充满悲怆的诗,将后印象派艺术大师文特森•梵高的一生描绘了出来—— 色彩是你心中的烈焰 画笔是你手中的火把 燃尽你身体的河流里仅剩的血液 温暖这世上每一个孤独者的寒夜 用爱,用血肉,用阿尔的太阳 用对生命本身的崇拜和狂热的歌颂 和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疯癫 割掉右耳,送给妓女,祭祀 生活的最后一次欲望与死亡 ——与现实彻底决裂! 你用黑色的枪口对准自己 像麦田上扑腾鸣叫的鸦群 覆盖着你的身躯,像灵魂披着外衣 一声穿透时间的子宫的巨响驱散了鸦群 破碎在奥维尔安静泥土中的你 走出苦难的时间,与太阳和大地为一 留下呼吸的麦子、星空、向日葵和 一支在空寂的宇宙中永恒燃烧的画笔 ——致《文特森•梵高》 季康的诗,其技巧的娴熟、布局的规整、思想的深度,令我这个对诗歌无甚兴趣的门外汉刮目相看。在其后的《杂思笔谈》、《遑论思想》、《读书随感》版块,充分显示了季康多方面的关注和思考:他谈老庄哲学与个体存在之间的关系;谈佛祖的慈悲与基督的爱愿;谈绝望、信仰和自由意志;他读加缪,契柯夫,卡夫卡;读黑塞,果戈理,刘小枫…… 这些议题的论述,尽管个别角度有待商榷,却足以体现季康思想境界的高度,他的阅读范围远超越我之上,思考层面也使我望尘莫及。他虽然自认为不是合格的基督徒,却比一般的基督徒表现出更宽广的胸怀和视野。他善于从上帝普遍恩典的角度出发,审视古今中外一切的人类文明,并且放置在永恒的坐标上,得出自己的结论。他的写作没有功利性,也没有强烈的传教色彩,而是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写给自己的书。因为诚实,所以我相信或者在不久的将来,季康的写作努力会迎来收获的季节。 冰心曾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她将生命划分为两次旅途:八十岁之前的尘世的生命,以及八十岁之后的彼岸的生命。如果生命不在乎长短,而在乎质量,我相信季康的生命质量远远超越于多少自认为健全、却失去独立思想的人。有一天,我们的肉体都要离开这个世界,无论是季康看似残缺的肉身,还是你我看似健康的肉身,然而我愿意满怀期待,就是有一种基于信仰而来的力量,将给予季康更完美的生命,事实上,他的生命如今正在趋向完美和成熟。 季康在他年仅24岁的生命中,用文字营造出自己的思想世界,并转化为不竭的生命源泉。我再次肯定了仓颉造字与上帝的创造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文字是上帝给每一位受苦者赐下的独特的礼物,只要你愿意、接受、并持之以恒地努力,生命将以文字的方式不断延续…… 【让理想扎根于现实中】 季康诚实地告诉我,他很需要有一份自己能参与的、与文字相关的工作,有没有报酬不重要,即使是义工性质,也能使生活的空间稍微富足一些。我深深地理解他的渴望。是啊,这个年纪的孩子,有多少风华正茂,肆意地挥霍自己的青春;有多少在玩弄感情,令至亲陷入困境;又有多少早早地步入社会,完成着一个社会人必经的路……而这些,与季康无缘。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帮上什么忙,我只有诚实地告诉他:“上帝不会丢下你的,我试试看!你的文字打动了我,你的精神鼓励了我……” 所谓信仰,并非勾画出虚幻的彼岸世界的轮廓,信仰如果不在现实生活中体现,极有可能变为如今流行的网络语: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面对一个生活无法自理、却具有如此顽强毅力和写作才华的季康,我觉得自己渺如蝼蚁。季康说,他现在很渴望与更多人有思想和精神上的交流,因为行动不便,每日只能通过网络和外界联系。其实,我要告诉他:相对于很多沉迷网络游戏的宅男,你要健康和幸运得多,因为你看似离群索居,却是精神上的贵族。当下的中国并不缺物质上的贵族,精神的贵族却寥寥无几。我为季康祈祷和祝福,期盼看到他下一部著作。倘若偶有相遇者,愿意走近季康的精神世界或现实生活,不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他取得联系,相信是上帝的爱,将彼此放置在同一个蔚蓝色星球。

阅读更多

<天玑>我的记忆是一座成之十一—-张博士的《 存在与时间》

我的记忆是一座城之九﹒ 张博士的《存在与时间》 至今,我也成了一个博士,每当有人叫我张博士,我就感到羞愧,如今,那本《存在与时间》依然放在我的书架上,翻开扉页,那句“1986年,于北京大学”徐徐展现,张博士的那句回答就又从过去爬出,缓慢而低沉: “就是喜欢。这些年,我已经得到了我想得到的,许多问题已经有了答案,该回去了。”     张博士的《存在与时间》   文/张亮(北京大学)           “傻逼!张博士!” 有人从暗处大喊一声,一颗石子飞过,砸在一个匆匆行走的男人头上。 我第一次见到张博士,是在第四教学楼门口。他约摸四十岁出头,怀中抱着一大摞书,藏青色中山服,左胸佩戴校徽,上面刻着毛体“九眼桥大学”五个字,斜挎的小帆布包上,血红的五角星分外夺目,一双皮鞋尺码明显过大,后跟已经磨平,皮鞋变成拖鞋,走一步,就响亮的“啪嗒”一下。黄昏正缓慢散射它奇幻的色彩,张博士浑身被这种色彩包裹,头发梳的锃亮,全身轻泛青蓝色的反光,好像刚刚从坟墓中爬出来的盗墓贼,冥火在浑身上下燃烧,来不及拍掉的尘土,一点一点从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里溢出,掉到地上,钻到土里。一股腐烂的味道。 “他本来应该是埋在土里的。” 这就是张博士给我的第一印象。 被一颗突如其来的石子击中头部,怀里的书散落一地,却不改变坚定的目光,平和的呼吸。张博士原本朝我走来的方向走去,这时停下来,挠挠头,抚平后脑勺稀疏发白的头发。站直了身体,目光四面扫荡一圈,空荡荡全无一物。 “同学,可以帮一个忙吗?”于是他叫住我。 “傻逼。“我也在心底一阵狂笑。但我保持了绅士风度,对他展露善意的微笑。我是个心软的人,每逢只有两只手的乞丐,或者大了肚子的孕妇,伸手向我讨钱,我都有这种善意的微笑。我帮张博士一本一本捡起他的书。一大堆书,德语入门教程,日语入门教程,拉丁语教程,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卢梭、歌德,甚至还有加缪的《局外人》,每一本都仔细用五颜六色的挂历纸包裹了,一条丰满的大腿横过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只波斯猫在《爱弥尔》封面打着哈欠,一辆老式奔驰敞篷老爷车,遮盖在艾略特的《荒原》上,最下面一本《存在与时间》,竟然还沾上了一坨狗屎。 “大傻逼。“我止不住的在心底里又是一阵狂笑。 “张博士。品味不俗啊。”我保存了善意的微笑。 “谢谢,谢谢。都是些闲书,无聊看看。” 他一本一本接过,拍掉尘土,再一本一本放进帆布包里。 “博士。这本书估计你还要么?沾上狗屎了好像。”我指着那本《存在与时间》问。 “要的,要的,这本还有翻译者的签名,怎么能不要。”张博士把裤兜翻了半天,没有发现半张纸。他望着我发了一秒呆,我耸耸肩。于是他竟然直接拿手把那坨狗屎刨掉开,却不放进帆布包里,就手里攥着,像是攥着一件刚刚盗墓得来的宝贝。 “小同学,谢谢你了,谢谢。”他深深的对我鞠了一个躬,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不等我再说些什么,匆匆转身离去。 真是一个奇怪的傻逼博士。我对着他离去的背影狂笑 真是一个奇怪的傻逼博士。我对着他离去的背影狂笑,好像刚刚看过周星驰主演的《喜剧之王》。 这次奇怪的邂逅后,张博士不期然闯进我的生活。他藏青色中山服斜跨帆布包的身影,蜗牛一样爬过食堂,教室,操场,甚至是浴室门口,直到爬进我的课堂上。那时,大学里所有的课程都对我是一种惩罚,每一个老师都像从半死不活的坟墓里爬出来,翻开黄色摧折的竖排体纸面,摇头晃脑朗诵《诗经》里的片段,或者《郑伯克段于鄢》,再不就是一堂课讨论洪秀全到底是不是死于1864年,是被曾国藩的兵拿刀捅死,还是自己拿调制好的砒霜服毒自尽,都让我有一种与火星人交谈的错觉。坐在最后一排角落亲嘴的情侣,被横空飞来的粉笔击中头部,接着是女老师气急败坏的咒骂:“要亲嘴的全给我滚野猪林里去,我虽然在哈佛呆过两年,还是很保守的!”老阴与陈布雷把全本《金瓶梅》放在抽屉底下,边看边抢边笑,坐旁边趴着入睡的女生,后来去卖楼大赚一笔的班花,歪了脑袋问我:“学这些劳什子,有什么用,到底有什么用?”正如每个见我捧读《国史大纲》的家乡父老,总会瞪大眼睛问我:“读这么些书,有什么用,能当多大官,能发多大财,能当饭吃吗?” 每到此时,我就会陷入沉思,而张博士就会像蜗牛一样,从回环曲折的壳子里,露出那颗柔嫩的头来,到万籁俱寂的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他缓慢低沉的嗓音好像来自远古洞穴的深处,正像他从坟墓里爬出的身躯,不疾不徐,虽然缓慢,却能嗅出味道,不会在灌木与杂草丛中迷失。所有听见他缓慢低沉嗓音的老师,无论老的,小的,帅的,丑的,男的,女的,也都会随着张博士缓慢的节奏,轻轻颔首,像一个踩着拍子的舞者。那时,我虽然一知半解,竟然也随着张博士轻柔的絮语,微微颔首,好像一股微弱却绵长的溪流从心底汩汩而出。 “同学,不,你是老师还是同学?不是我们系的吧?“每到这时,老师都会扶正眼镜,端正姿态,走到张博士面前,露出慈祥的笑容。 “他叫张博士!不是我们班的,他老来。“总会一两个语带讥讽的声音响起。张博士缓慢低沉的声音就此沉寂,像一个缩回壳里的蜗牛,不再言语,提前从学生们中间溜走,不复被人记起。 我们对张博士的挂念,却日甚一日,关于他的传说,从此在每一个见识过和没有见识过他的人中间传开。老阴信誓旦旦说,他亲眼见过张博士尾行大一女生,到野猪林阴暗的角落里,被守株待兔的男友暴打一顿,掉却门牙两个;陈布雷说,张博士多年申请去美国未果,已经精神分裂,他真实身份是第四教学楼的门卫,因为每次第四教学楼闹鬼的传说,描述中的形象,都与张博士高度吻合,张博士总是最后一个走出刚刚熄灯一片漆黑的第四教学楼;老S说,你们都错了,张博士是社会学系的青年教师,他亲眼见过一群社会学系的硕士,围坐在培根路的茶馆里,几碗盖碗茶毕,所有人静静聆听张博士温软的细语,好像一群沉默的羔羊。 然而张博士为何会冒充屌丝,在我们中间出没?却成了我们中间巨大的谜团。 此后半个学期的课,他再没有出现过。 直到考试周之前一个星期的下午,又是一年毕业生卖书季节,我带着复习用书往自习室急赶。第四教学楼门前的林荫道前,人山人海的旧书摊里,又见到了张博士。还是那身藏青色中山装,五角星帆布包,还是那种缓慢低沉的嗓音,蜗牛一样爬过。他蹲坐在一棵大槐树底下,面前十几张旧报纸,摆了一个摊儿,密密麻麻的各种书,哲学的,文学的,历史的,社会学的,还有我帮他捡起过的《存在与时间》,一副明清家具的挂历纸精心包裹过,放在所有书籍的正中间。我蹲下身,拣起那本《存在与时间》,翻开第一页,上面工工整整娟秀的字体写着“1986年,于北京大学“。 “张博士,你这本书?” “同学,你也认识张博士吗?可以接受我们的采访吗?” 旁边儿凭空多出了一个麦克风,仰头望去,半空中几个巨大的身影,遮住我的视线,一台巨大的摄像机正对着我。 “张博士?我好像认识……” “太好了。同学,我是XX电视台的记者,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可以么?”一个女人问。 “好的……”我似乎别无选择。 “第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张博士,这样一个老知青,考了六年大学没有考上,连续二十年,在全中国二十几个大学游学,旁听?第二个问题,你如何看待张博士,为了游学,没有娶妻,没有生子,没有工作,全靠在大学食堂捡剩饭吃,在学校旁边搭窝棚住,你认为值得吗?他是不是书呆子?第三个问题,据我所知,张博士游学二十几个大学,所有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都把他当盲流赶走,为什么只有九眼桥大学允许他的存在,你们学生赞同学校的做法么?第四个问题,你们学生为什么要叫他张博士,是嘲讽吗,是鄙夷吗,还是出于一种什么心态?” 很多年以后,我已经完全忘记,当时都说了些什么,也许什么都没说,也许什么都说了。我只记得,四五个社会学系的男女生站在张博士周围,承认“张博士”的外号出自他们,他们认为,张博士的水平,完全不逊色于一个真正的博士,我还记得,那天下午,张博士执意把《存在与时间》放到我手里,他说,这是缘分。 那个下午,张博士怀揣着卖书所得的一千多块钱,回到了他的窝棚,一个我每天经过却从未注意的破土房里。屋顶有茅草遮盖,刚刚下过雨,屋子里,床上,地上,布满接水的盆子。靠墙壁的四周,全是一人多高的书架,都用厚帆布遮盖着,张博士说,这些剩下的书,他不会卖掉,他会带回老家,慢慢看,看到老,看到死。他会给人安牙齿,还会给人配钥匙,修钟表,他要回到故乡的小镇,一边给人修钟表,配钥匙,一边细细翻开,这二十几年来沉积下的所有纸张。 至今,我也成了一个博士,每当有人叫我张博士,我就感到羞愧,如今,那本《存在与时间》依然放在我的书架上,翻开扉页,那句“1986年,于北京大学”徐徐展现,张博士的那句回答就又从过去爬出,缓慢而低沉: “就是喜欢。这些年,我已经得到了我想得到的,许多问题已经有了答案,该回去了。” 二十年,时间已经过去,他确实曾经存在过。     (采编:孙梦予; 责编:徐海星)     您可能也喜欢: <天玑>我的记忆是一座城之八——去远方的第二十九个男人 风吹的记忆 虚拟人类之存在及其自由 天下大风——关于山西王的抗战记忆 <天玑>我的记忆是一座城之九﹒你不是马加爵 无觅

阅读更多

<玉衡>关于Henry

一个人选择自杀是因为走投无路,但更多情况是其对自己处境的错误估量。自杀虽然看起来是种冲动的情绪,但若深入探究,其生活中所累积的种种也与累积出这次“冲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经过思索徘徊甚至是痛苦的每一天后,H得出的结论是顺着生命的自然发展,这种面对一切的勇气或者淡然来自内心所相信的“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样”。     关于Henry   文/伊明(沈阳化工大学)       【局外人•存在感】 影片开篇引用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加缪《局外人》中的一句话——“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毫无疑问,这句话几乎可以阐明整部影片的情感基调——孤独感。 影片是以伪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了Henry的一些琐碎的背后却具有连贯性的故事。开始时是对他的面部特写,在昏暗的房间访谈进行——却没有采访者——更像是在与观影人之间的交流。这段台词有句是对第三人说“……我想我不需要什么”并下了逐客令,看上去是以便与采访人(或观影人)好好聊聊——事实上也表现出了他习惯拒绝别人,哪怕对方是出于热心。 Henry与小说《局外人》主人公默尔索相似之处正是这种与世界的距离感。这种厌倦的姿态源自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正如小说中那句“活着就是生命的意义,感官的欲望才是我们每一天无法回避的事实”所言,在直观的感情前提下,掩饰变得无意义,感情也无需存在,因此H也好默尔索也好,都在看透了世界是台荒谬运转的机器后,自顾自地成了局外人。 H的祖父说他从孩提起就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也就是说从童年期开始他便习惯独处,与自己交流——这种自我思考无疑是极度孤独的事情。在看透生命本质之后,他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希望能有效地操控它——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空皮包。 在课堂上H的皮包被学生摔到墙上,他面无表情地对那个挑衅的学生说“听着,那个包没有任何感觉,它是空的。我也没有提供你损害的某种感情。”这句话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他有记日志的习惯,将自己的痛苦全部倾倒在一本本笔记本里。并且希望外公写日志也可能是引导其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救赎(关于他身世的真相他的母亲可能已经在临终遗留下的录音带里告知了他);在送女学生Meredith日记本时也是之前说,若将痛苦写出来,就不再被其纠缠。这种情感的转移倾吐就是为了自己能达到“空皮包”的状态——空的,没有任何感觉。他没有发觉这种方式也是孤独的——因为人只有与他人交流时才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独的。抑或,他所需要的就是这样孤独的方式。 可人毕竟不是皮包,他自己无法用这种记录的表象手段达到不为人事动容,不为孤独感烦恼的程度。所以他也采用一些外在手段去隔绝与世界的联系,比如不会去建立长久的关系——回避女教师的示好(原因之一是在童年失去最重要的女性——母亲死后的害怕失去其他亲密情感);不断换学校以求不被束缚,以及不顾少女Erica苦苦哀求坚决将其送到孤儿院。 尽管如此,他偶尔还是被情感失控折磨。在每一次的情感爆发——比如外公将自己反锁到卫生间后他痛骂护士后在公车上流泪,那时刻的他定是痛苦的。    【身体•灵魂】 “醒悟者,有识者说:‘我完全就是肉体,除此无他;灵魂仅仅是肉体中某种东西的名称罢了。’”——这在尼采看来是通往超人的桥梁。 H认为自己把握不住自己的灵魂,因为情绪的失控。又由于这种灵魂与身体的脱节让他缺失存在感——“像一张揉皱的钞票,在社会上流动” 。 所以在外公再一次将自己锁在洗手间和拥抱安慰Meredith时被误会之后的情感失控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法完全控制的情绪挫败感,与“身体厌倦灵魂”这样的结论。 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的选择是自由的。(让•保罗•萨特) H像所有典型的存在主义者一样,认为自己可以理解他人,并尊重他人的选择。这一点在收留erica后,她在他家中进行性交易那部分情节中被充分体现。在他生活明确的规则里并没有道德约束女孩的选择,只是规定他的房子里不被允许这种行为。 在将虐猫少年带到训导处的时候,镜头效果下的H好像是位悲天悯人的神明,在男孩说出“tapped,like the cat”时,他竟无言以对。 存在主义也认为,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是有选择自由的。 所以在他的思维中常常陷入矛盾。这一点矛盾是道德与自由之间的——一方面他认为道德并不该被强加于他人身上,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教师本身需要对孩子进行后天的引导,帮助其了解生存世界的复杂性。(是对其孤独无人引导童年的弥补)   【矛盾•信仰】 “刻意去相信谎言,即使你明知道它们是虚假的。从你们日常生活里举一个例子。要么是……我想要变得漂亮,变得快乐;我就需要整形,为了美貌;我需要保持身材,卓尔不群,穿着时尚。你们这一代年轻人,在当下——他们被这样告知,女人都是妓女,婊子,被排挤,殴打,欺辱,蒙羞的对象,这是一场24小时不间断的传销式精神屠戮!使得我们的后半生,都受这种错误观念的控制,它很强烈,蒙蔽我们的双眼,至死方休。所以,为了保护我们的头脑,阻止这种愚蠢的想法渗入进我们的思想进程中,我们要学会阅读,用以激活我们的想象力,耕耘它,提高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的信仰体系。我们都需要这样的技巧,用以抵御,用以保有我们纯粹的精神世界。”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台词,也是主人公对自己信仰系统的剖析。这个世界现存的观念被经过H自己的独立思考后才被吸收接纳,他的思想围墙对于那些被认为是谬误的想法坚不可摧。 在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有位叫列文的年轻人,也有着类似的精神体验——他时常为生活的本质困苦多年——“他就这样活着,他不知道,而且也看不出他有可能知道他是什么和他为什么活在世界上,而且他因为这种愚昧无知痛苦到那种地步,以至他简直怕他会自杀。” 这部电影里也存在着对自杀的探讨,摒弃指责或者赞誉,对其更多是尊重事实的客观阐述。 即便坚定如他,也是经常陷入迷惘中。比如电影里第一次见到Erica时,他不顾她的献媚,径直绕过她走回家,她生气地扬声问道:“Where are you going?!”未落的话音中,直接切入的是下一个镜头——搭公车上班。每日几近重复的生活,但是他也在内心疑问,自己究竟是要去何方,为了什么。 这样的迷惘会令人内心苦不堪言,无人能抗拒对自己的怀疑所产生的无助感。好在每一个努力渴望生存下来的人都找到了自己独特方式的解答。列文得出结论,也许人就是为了我们渴望的东西活着。而片中的H则也清楚地认识到哪怕不知道生存的缘由,但“习惯”会是解决那些暂时认为不堪忍受问题的好办法;顺其自然会成为是度过迷惑期的救生艇。   【生存•死亡】 H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游荡,此时响起了他的独白“我从人群中逃走,就像你一样”——这里的你就是指在自己幼年时候自杀的母亲。母亲的自杀是因为不堪与祖父不伦的关系,这样的生活她无力承受下去,所以选择逃开。 学校里有位教师死亡,其他教师声称“天知道他是怎么死的”,这位教师每天生活在自认为被学生奴役的世界,苦不堪言。他的电话录音里充满了怒骂与诅咒。他诅咒不受管教的学生与不可理喻的家长。这段结束后插入一段希特勒的演讲,与其语气竟然惊人相似。我想这里想表达的是这位教师也是拥有自己绝对极端人生信念的人。他的死亡有一种可能是自己结束的生命。 比较明显的被讲述的是女学生Meredith的自杀。这个心思敏感的少女因为体型肥胖经常是同学甚至家长谩骂的对象。有一个情节是H在课上念他第一次上课时要求学生们写的文章——假定自己死亡的短文作业里,那个“no name”很大可能就是她的“……提供一切她想要的”——她的家境很不错,从穿戴细节到与父亲争执时候的卧室都能体现这点;文章里是用的父母的语气,几乎没有对女儿死去的悲伤,满满的是对她不知满足的指责和对她无法进入好学校的惋惜——父亲在刻薄她时提到现在努力搞不好还能上好学校——相信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加缪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西齐弗神话》开篇即指出,只有一个哲学问题是严肃的,那就是自杀。 一个人选择自杀是因为走投无路,但更多情况是其对自己处境的错误估量。自杀虽然看起来是种冲动的情绪,但若深入探究,其生活中所累积的种种也与累积出这次“冲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经过思索徘徊甚至是痛苦的每一天后,H得出的结论是顺着生命的自然发展,这种面对一切的勇气或者淡然来自内心所相信的“事情并不像你想象得那样。”——因此也避免了信念似是而非,又被自己积非成是,绕开自杀这一发不可收拾的结局。 这也是影片想告诉观影人的思想。    【结局】 Erica令H想到了自己的妈妈。与她第一次见面时候她在公车里性交易于老男人,索取报酬未果反而被打——这里能与母亲与祖父极大可能是被迫的不伦关系相对应。收留她后做HIV测试那天的购物场景中,不断地穿插儿时与母亲嬉闹的片段,这是影片中惟一一次不是关于母亲自杀当天相关的回忆。 所以影片结尾H向她展开的怀抱,就不仅仅是向眼前这个小姑娘敞开心扉而已了。     P.S 这部影片还间或讨论了关于教育与女性社会地位等问题。总体来说,耐人寻味。      (采编:许鹤立;责编:徐海星)     您可能也喜欢: <北斗荐书>本期主题:一贯伟大,而又一贯平庸的独裁者 <摇光>成都和杭州 <摇光>暴民的基因 <摇光>从政治控的悲剧说开去 <天璇>寻梦福尔摩沙——在台湾那些与我擦身而过的人们 无觅

阅读更多

信力建 | 诺贝尔文学奖为什么颁给了他们?

作者: 信力建   2012年10月11日19时,中国作家莫言因其“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酒国》《生死疲劳》《蛙》等。那么,这个每年都会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奖项之一,又是怎样选择那些获奖者的呢? 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学院颁发的年度奖项,按照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的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文学奖就是其中之一。文学奖主要是“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授予在文学领域具杰出贡献的文学作家。 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每一位获奖者都会得到一块奖牌,一份获奖证书,以及一笔不菲的奖金,奖金的数额每年会有变化。像今年奖金便缩了水,由1000万瑞典克朗降到800万瑞典克朗,折合人民币约750万元,但也仅够莫言在北京买一套120平米左右的房子。但在历史上,有两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拒绝领取奖项和奖金,分别是苏联作家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和法国哲学大师让-保尔·萨特(1964年),前者纯属无奈,后者则是不屑。 然而,并非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奖提名人,团体提名和自我申请不被接受。文学奖的提名人资格是:1.瑞典学院和其他在体制与目的方面与它相似的学院、研究所和学会的成员;2.大学和大学学院的文学和语言学教授;3.以前得过诺贝尔文学奖金的人;4.在本国文学创作界有代表性的那些作家协会的主席。每年9月,征求提名次年诺贝尔奖候选人的邀请发往世界各地,近年来仅文学奖评委会每年都发出600多份邀请,寄给各国相关团体和被认为有资格提名的个人。提名人必须递交正式提名信,并附上候选人的相关资料(如原著或译本),于当年2月1日午夜前送达相应颁奖机构,逾期则列入下一年度的名单。近年来,每年收到的各项诺贝尔奖提名信分别都有数百封,文学奖提名信已高达350封以上。 瑞典文学院是完全独立于政府的组织,也独立于任何政治和社会集团。每个院士当然都有自己的道义倾向以至政治倾向,但文学院作为整体一直避免形成干预政治的倾向。每年,瑞典文学院选出三至五名院士(目前为五名)组成诺贝尔委员会(俗称“诺奖评委会”),任期三年,连选得连任。原则上也可以选入一名院外专家,但实际上极少实现。诺奖评委会只是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机构,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力仍然属于全体院士。瑞典文学院院士基本都是著名作家和学者,一般都精通四、五门外语,多数都能直接阅读英、法、德、西以及北欧原著,也有几人熟悉俄语。因此,他们对其它民族文学的了解并不依赖于院士中该语种的专家,也不局限于瑞典文译本。 诺贝尔奖一般在10月份评出并颁布,最迟不得晚于10月15日。文学奖的公布时间一般是在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四,有时也象今年一样定在第二个星期四。颁奖公告只公布最后通过的颁奖决定,以及相关赞辞。所有的评议和表决纪录都予以保密,有效期50年。对于颁奖结果所引起的争议,各颁奖机构及其成员都不予置评。每年12月10日为“诺贝尔日”,即诺贝尔祭辰,隆重的诺贝尔授奖大典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两地举行。 历年获奖者及其作品 年份(公元) 获奖作者 国籍 获奖作品 1901年 苏利·普吕多姆(1839~1907),诗人 法国 《孤独与深思》1902年 特奥多尔·蒙森(1817~1903),历史学家 德国 《罗马风云》1903年 比昂斯滕·比昂松(1832~1910),戏剧家、诗人、小说家 挪威 《挑战的手套》1904年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1914),诗人。 法国 《金岛》 何塞·埃切加赖(1832~1916),戏剧家、诗人 西班牙 《伟大的牵线人》1905年 亨利克·显克维支(1846~1916),小说家 波兰 《你往何处去》1906年 乔祖埃·卡尔杜齐(1835~1907),诗人、文艺批评家 意大利 《青春诗》1907年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1865~1936),小说家、诗人 英国 《老虎!老虎!》1908年 鲁道尔夫·欧肯(1846~1926),哲学家 德国 《精神生活漫笔》1909年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1858~1940),作家 瑞典 《骑鹅旅行记》1910年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1830~1914),作家 德国 《特雷庇姑娘》1911年 莫里斯·梅特林克(1862~1949),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比利时 《花的智慧》1912年 盖哈特·霍普特曼(1862~1946)剧作家、诗人 德国 《群鼠》1913年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诗人、社会活动家 印度 《吉檀枷利—饥饿石头》1915年 罗曼·罗兰(1866~1944)作家、音乐评论家 法国 《约翰·克利斯朵夫》1916年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1859~1940),诗人、小说家 瑞典 《朝圣年代》1917年 卡尔·耶勒鲁普,作家。 丹麦 《磨坊血案》 亨利克·彭托皮丹,小说家 丹麦 《天国》1919年 卡尔·施皮特勒(1845~1924)诗人、小说家。 瑞士 《奥林匹亚的春天》1920年 克努特·汉姆生(1859~1952)小说家、戏剧家、诗人 挪威 《大地硕果—畜牧曲》1921年 阿纳托尔·法郎士(1844~1924)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法国 《苔依丝》1922年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866~1954),作家 西班牙 《不吉利的姑娘》1923年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诗人、剧作家 爱尔兰 《丽达与天鹅》1924年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1868~1925),作家 波兰 《福地》1925年 乔治·萧伯纳(1856~1950),戏剧家 爱尔兰 《圣女贞德》1926年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1871~1936),作家。 意大利 《邪恶之路》1927年 亨利·柏格森(1859~1941),哲学家 法国 《创造进化论》1928年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1882~1949),作家 挪威 《新娘—主人—十字架》1929年 保尔·托马斯·曼(1875~1955),作家 德国 《魔山》1930年 辛克莱·刘易斯(1885~1951),作家 美国 《巴比特》1931年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诗人 瑞典 《荒原和爱情》1932年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小说家、剧作家 英国 《有产者》1933年 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1870~1953)作家 俄国 《米佳的爱》1934年 路伊吉·皮兰德娄(1867~1936)小说家、戏剧家 意大利 《寻找自我》1936年 尤金·奥尼尔(1888~1953)剧作家 美国 《天边外》1937年 罗杰·马丁·杜·加尔(1881~1958)小说家 法国 《蒂伯—家》1938年 赛珍珠(珀尔·塞登斯特里克·布克)(女)(1892~1973)作家 美国 《大地》1939年 弗兰斯·埃米尔·西兰帕(1888~1964)作家 芬兰 《少女西丽亚》1944年 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873~1950)小说家、诗人 丹麦 《漫长的旅行》1945年 列拉·米斯特拉尔(女)(1889~1957)诗人 智利 《柔情》1946年 赫尔曼·黑塞(1877~1962)作家 德国 《荒原狼》1947年 安德烈·纪德(1869~1951)作家、评论家 法国 《田园交响曲》1948年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诗人、剧作家、批评家 英国 《四个四重奏》1949年 威廉·福克纳(1897~1962)作家 美国 《我弥留之际》1950年 亚瑟·威廉·罗素(1872~1970)数学家、哲学家 国 《哲学—数学—文学》1951年 帕尔·费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诗人、戏剧家、小说家 瑞典 《大盗巴拉巴》1952年 莫里亚克 作家 法国 《爱的荒漠》1953年 温斯顿·丘吉尔(1874~1965)政治家、历史学家、传记作家 英国 《不需要的战争》1954年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作家。 美国 《老人与海》1955年 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斯内斯斯(1902~)作家 冰岛 《渔家女》1956年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1881~1958)诗人 西班牙 《悲哀的咏叹调》1957年 阿尔贝·加缪(1913~1960)作家 法国 《局外人》、《鼠疫》1958年 鲍里斯·列昂尼多维奇·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诗人、小说家 前苏联 《日瓦戈医生》1959年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1901~1968)诗人 意大利 《水与土》1960年 圣.琼.佩斯,作家 法国 《蓝色恋歌》1961年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小说家 前南斯拉夫 《桥·小姐》1962年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作家 美国 《人鼠之间》1963年 乔治·塞菲里斯(1900~1971)诗人 希腊 《“画眉鸟”号》1964年 让·保尔·萨特(1905~1980)犹太人,哲学家、作家 法国 《苍蝇》1965年 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1905~1984)作家 前苏联 《静静的顿河》1966年 萨缪尔·约瑟夫·阿格农(1888~1970)犹太人,作家 以色列 《行为之书》 奈莉·萨克斯(女)(1891~1970)诗人 瑞典 《逃亡》1967年 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诗人、小说家 危地马拉 《玉米人》1968年 川端康成(1899~1972)小说家 日本 《雪国》1969年 萨缪尔·贝克特(1906~1989)作家 法国 《等待戈多》1970年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1918~2008)作家 俄罗斯 《癌病房》1971年 巴勃鲁·聂鲁达(1904~1973)诗人 智利 《情诗·哀诗·赞诗》1972年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作家 德国 《女士及众生相》1973年 帕特里克·怀特(1912~1990)小说家、剧作家 澳大利亚 《风暴眼》1974年 埃温特·约翰逊(1900~1976)作家 瑞典 《乌洛夫的故事》 哈里·埃德蒙·马丁逊(1904~1978)诗人 瑞典 《露珠里的世界》1975年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1896~1981)诗人 意大利 《生活之恶》1976年 索尔·贝娄,作家 美国 《赫索格》1977年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1898~1984)诗人 西班牙 《天堂的影子》1978年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04~1991)作家 美国 《魔术师·原野王》1979年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诗人 希腊 《英雄挽歌》1980年 切斯拉夫·米沃什(1911-2004)诗人 波兰 《拆散的笔记簿》1981年 埃利亚斯·卡内蒂(1905~)德语作家 英国 《迷惘》1982年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8~)犹太人,记者、作家 哥伦比亚 《百年孤独》1983年 威廉·戈尔丁(1911~1994)作家 英国 《蝇王》、《金字塔》1984年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诗人 捷克 《紫罗兰》1985年 克洛德·西蒙(1913)小说家 法国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1986年 沃莱·索因卡(1934~)剧作家、诗人、小说家、评论家 尼日利亚 《雄狮与宝石》1987年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苏裔美籍诗人 美国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1988年 纳吉布·马哈富兹(1911~)作家 埃及 《街魂》1989年 塞拉 Camilo Jose Cela 作家 西班牙 《为亡灵弹奏》1990年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人 墨西哥 《太阳石》1991年 内丁·戈迪默(女)(1923~),作家 南非 《七月的人民》1992年 德里克·沃尔科特(1930~)诗人 圣卢西亚 《西印度群岛》1993年 托尼·莫里森(女)(1931~)作家 美国 《所罗门之歌》1994年 大江健三郎(1935~)小说家 日本 《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95年 希尼(1939~)诗人 爱尔兰1996年 希姆博尔斯卡(女),诗人 波兰1997年 达里奥·福,讽刺剧作家 意大利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1998年 若泽·萨拉马戈,记者、作家 葡萄牙 《盲目》1999年 君特·格拉斯,作家 德国 《辽阔的原野》2000年 高行健(1940~)法籍华人。剧作家、小说家 法国 《灵山》2001年 维·苏·奈保尔(1932~)印度裔英国作家 英国 《到来之谜》2002年 凯尔泰斯·伊姆雷,作家 匈牙利 《无形的命运》2003年 库切(1940~)作家 南非 《耻》2004年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1943~)女作家 奥地利 《钢琴教师》2005年 哈罗德·品特(1930~2008),犹太人,英国剧作家 《看房者》2006年 奥尔罕·帕慕克(1952~),作家 土耳其 《伊斯坦布尔》2007年 多丽丝·莱辛(1919— ),女作家 英国 《金色笔记》2008年 勒•克莱齐奥(1940— ),“新寓言派”代表作家 法国 《乌拉尼亚》2009年 赫塔·米勒(又译作赫塔·缪勒、赫塔·穆勒),小说家,诗人,散文家。 德国 《呼吸钟摆》 2010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1936—),作家、诗人。秘鲁/西班牙,《世界末日之战》2011年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31—),诗人,瑞典,《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2012年 莫言(1955- ),作家,中国,《生死疲劳》 (注:相关参考资料均来源于网络)

阅读更多

【喷嚏图卦20121012】狂喜并惶恐

以下内容,有可能引起内心冲突或愤怒等不适症状。若有此症状自觉被误导者,请绕行。若按捺不住看后症状特别明显,可自行前往CCAV等欢乐频道进行综合调理。其余,概不负责。 欢迎转载,转载请保证原文的完整性,请注明来源和链接。凡未经许可在原文基础上故意增删少量内容后,冒名改编者,谢绝转载。 每天一图卦,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个世界 【1】狂喜并惶恐 北京时间11日19:00,2012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文学院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荣获本届诺贝尔文学奖。 【诺奖官网给出莫言的获奖理由】诺贝尔奖官方网站称,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将民间故事、历史事件与当代背景融为一体”。(The 2012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was awarded to Mo Yan”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美联社报道,诺贝尔奖委员会成员、文学奖宣布者对记者说,当他电话告知莫言获诺贝尔奖消息时,莫言的反应是:”he was overjoyed and scared(他狂喜并惶恐)”。 诺贝尔文学院宣布莫言获得文学奖现场画面 ( 视频 ) 新闻联播插播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是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 视频 ) 高行健:呵呵 莫言山东高密记者发布会: http://t.cn/zllpCAw     余华 : 祝贺莫言!我曾经的同窗和同室。   苏童:莫言的这次获奖,当然是中国作家的成功,也更是文学、文本以及他个人文学特质的成功。诺贝尔奖的评委都是专家,以前总有人说“诺贝尔文学奖”带有政治性,我看未必是这样,这次莫言就是以他纯文学性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陆川 :祝贺莫言获奖。从红高粱开始看他的作品,他余华张承志张贤亮等一批大家开启了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诺奖是对作品的表彰,是对中国文学的表彰,不是政治竞选需要从十岁起管理好自己的信仰帐单和鸡鸡;一个月前日本让国人砸国人的车,现在瑞典让国人深刻揭批艺术家抄毛选。泛政治化对自由的扼杀更可怕。   @姑娘忒高兴 :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文学院颁发的,这是一个完全独立于政府的组织,也独立于任何政治和社会集团。诚然,每个院士都有自己的道义倾向乃至政治倾向,但整体上文学院秉持的是不让政治干预文学,也就是说在获奖人的选择上,更看重的是其作品本身。莫言得奖胜在作品在瑞典传播广泛,还有就是写实的历史吧。   @朱伟 :莫言这三十年内重要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是值得人探讨、深思的:1985《透明的红萝卜》;1986《红高粱》、《爆炸》;1987《欢乐》;1995《丰乳肥臀》;2002《檀香刑》;2006《生死疲劳》,那些以简单意识形态高喊抵制的人,先把这些作品读懂了再说。   @蔡小川 :莫言,拍摄于2012年10月11号22:30分,山东高密凤都大酒店。     @胡锡进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祝贺他。我同时认为中国人应以平常心看这件事。这个奖谈不上什么中国的“突破”,它更多属于莫言个人的成就和荣誉,以及他的幸运。如果有什么他个人之外的东西,这个奖或许说明,随着中国更加强大,并非只有反体制者才有被西方社会接纳的机会。中国的主流不可能长期被拒绝。   【莫言获诺奖意义重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莫言获奖是诺贝尔委员会的一个大战略,可以看出诺贝尔委员是从全球格局和视角下考虑看待这个事情的。这次获奖可以视作是诺贝尔委员会对中国崛起的肯定,是对中华文明、中国成就的肯定。(新浪读书)   【伦敦亚非学院的中文教授贺麦晓(Michel HOCKX)】“我不认为中国作家只有挑战政府的时候才是好作家,好作家就是好作家。这并非是评判一切的好标准;难道好的英国作家只能是那些反战的作家吗?”“(对于诺贝尔奖委员会来说)选择异见者得奖是个没有风险的决定,但是以作品本身选择一个文学声誉好的作家获奖是个勇敢的决定。”     @于建嵘 :莫言获诺奖,网上有三种声音:抄过「讲话」;政府曾对诺奖的态度;比其水平高的还有。莫言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檀香刑》。我的态度:祝贺,还是祝贺。   莫言获奖,并不是对中国目前的言论自由状况和文学创作状况的认同,不要去扯什么百年文艺复兴成功,更不要因此称对中国大国崛起的肯定。这应主要对一个作家文学作品的肯定。而文学作品最重要的主题是人性。因此,希望中国政府能对所有获奖者进行人道主义宽容。 张鸣 : 对莫言获奖,应该宽容一点。客观地说,作为一个作家,他对现实,并非没有感觉,文字也不错。他的妥协,多半是应景,并非作恶。他在一个大变动的前夜获奖,代表着中西的一种和解,对中国的变革,应该是有益的。当然,他的获奖,不代表中国文学的崛起,中国文学依然乏善可陈。 @五岳散人 :恭喜莫言老师,你是大陆第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当然,有些人认为是第四位。无论如何,你创造了中国人得奖,而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不挨中国政府骂的先河! @赵楚 :莫言获得诺奖,我对其个人表示祝贺。这是中国以外的一部分人对他个人文学创作努力和成就的肯定,除此并无其他意义。我同时坚持认为,假如托马斯曼担任第三帝国官方作家协会职务,并以抄写希特勒语录纪念《我的奋斗》出版,则他的获奖无疑削弱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价值。   @-怪鳥- :我想,莫言作品的译者一定非常了不起。不想多探究,纯属瞎猜。   @朱伟 :确实应该感谢那些把莫言的作品传播世界各地的译者。尤其应感谢 @北瑞安娜 ,应该说,安娜的优秀翻译,为获奖奠定了直接的基础。     @240642杨支柱 :尽管莫言让人死亡之处不少,我还是很高兴莫言能得诺奖,这样就有更多的人注意《蛙》了。 《蛙》是世界第一部描述惨无人道的中国强制计划生育历史和现实的长篇小说。   我按高先生和刘先生获奖时新华社的逻辑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写个短评:西方世界授予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有是有着不可告人的政治图谋的。莫言的小说《蛙》揭露中国计划生育的残酷历史和现实,可以为西方敌对势力攻击中国人权提供炮弹!     @阿丁 :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填补了一项空白 连岳 : 新華社 2000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法籍華人作家高行健。中國作家協會有關負責人說,中國有許多舉世矚目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此并不了解。看來,諾貝爾文學獎此舉不是從文學角度評選,而是有其政治標准。這表明,諾貝爾文學獎實質上已被用于政治目的,失去了權威性 @作家天佑– :作为一个作家,这边手抄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鼓吹以党性代替人性,那边为一个边疆大吏写赞美诗,这样的作家的人格让我怀疑。下图为 @沉箱木 保存下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豁德者莫言去年写的打油诗。     @琢磨先生 :明天新闻联播会这么说:我国作家莫言于昨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各国作家中脱颖而出。党中央某某领导发去贺电,希望莫言继续扎根于中国土壤,创作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莫言的得奖跟我党繁荣文化事业的政策分不开,这次得奖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进步的具体体现。   诺贝尔文学奖给了莫言后:1)罗玉凤会宣布爱上了莫言。2)韩国会宣布莫言有韩国血统。3)方舟子会声称找到了莫言的代笔铁证。4)鲁豫会约莫言做一期访谈:<莫言的诺贝尔之路>。5)民主人士会不断追问,还有中国人获得过诺贝尔奖吗?6) 作协召开座谈会: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理性看待诺贝尔。   @陈君乐 :“上次拿诺贝尔的中国人是谁?”“不能说。”“这次拿诺贝尔的中国人是谁?”“莫言。”“你妹,不能说就不能说,还来文言文!”   @正宗好鱼头 :其实古人已经写了很多称赞莫言的诗词,这里列举几条:莫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相顾莫言,唯有泪千行/莫言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莫言。   @推来推去的推 :其实今天最高兴的是诺贝尔瓷砖: 尼玛终于可以在百度上搜到我们了!   @假装在纽约 :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奖的几个中国人,他们的名字都一样:达赖莫言、高莫言、刘莫言、莫言。这,才是真正的中国魔幻现实主义。 【莫言将获750万奖金不用缴税 12月10日赴瑞典领奖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奖金750万人民币,并且不用缴税。莫言听到获奖后表示非常惊讶,会在晚上和家人包饺子庆祝,并于12月10日亲自前往瑞典领奖。莫言昨天接受白岩松访问时回应说,还没有考虑怎么花这笔奖金。 http://t.cn/zllWVS9 @莫言 :感谢微博上朋友们对我的肯定,也感谢朋友们对我的批评。 扼腕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家鄉山東高密召開記者會。他希望,在囚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敏感詞能盡早獲得自由。莫言說,80年代曾經讀過劉的文章,但在劉參與政治活動後便沒有再交往,亦不了解劉的活動。但莫言希望,劉能盡早健康地獲得自由,繼續研究社會體制等題材。(RTHK) 同、同、同喜,同、同、同贺。( @狄青子 ) 【2】迟迟未政改因理论准备不足 非惧怕民主 人民网发表署名公方彬的文章称,不改革死路一条,为什么政治体制改革迟迟未上路,不是惧怕民主,而是很大程度上缘于理论准备不足。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就不能保证正确的改革路径。 【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主国家 【中国尧舜时代已实行协商民主】全国政协常委、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重视协商民主,创造出人民政协这样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也紧密相连。《尚书》记载,中国原始社会后期,凡是举国大事,尧、舜都要召集“四岳”开会,实行的就是协商民主。(人民日报) 【4】方舟子拒绝360首席顾问聘请:即使1亿也不行 “要是愿意把这1000万作为造谣损害我名誉权的赔偿金,我倒是欢迎。”方舟子称,奇虎360刚刚造谣说我“被百度以金钱收买和利用”,马上自己就要拿出1000万来收买当“首席顾问”,这脸翻得比一般的流氓都快。 【5】井冈山的女婿捐了1000万 10月2日,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女儿李敏,以及李敏的女儿孔冬梅,女婿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等一行,回到贺子珍的故里——永新县参观考察。李敏一行给家乡人民送来一份深情。“井冈山的女婿”大老板陈东升代表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向吉安革命老区捐赠人民币1000万元。 【毛家后人】毛岸青,总参管理保障部军职干部,副总理级医疗待遇,妻邵华,少将,全国政协委员,子毛新宇,少将,全国政协委员;李讷,中央正局级退休干部,全国政协委员,夫副军级退休干部;李敏,国防科工委退休干部,全国政协委员,夫开国中将之子,女孔东梅,泰康人寿创建人,夫陈东升为百亿富豪。 香港媒体引述消息人士的话说,今年40岁的孔东梅,与大她15岁的陈东升一起创办泰康人寿保险公司,之后更同居育有子女3人。去年,陈东升终于成功与原配陆昂离婚,为孔东梅「正名」。 【6】4.65平米 9月23日,26岁的湖北小伙小张和24岁的贵州姑娘小潘在广东江门结婚,他们的婚房设在父母的小店里,长3.1米宽1.5米,用夹板和白纸隔成。 【7】众怒 10月7日,安徽宁国市一名高三女学生当街遭一名男子割颈身亡,行凶者之后又捅伤一名妇女并逃脱。三天后,嫌犯在浙江杭州落网。11日,嫌犯指认现场时,遭到近千名市民追打,场面曾一度失控。目前,警方仍未透露嫌犯作案动机,此案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8】爱国教育 3日,一男子揽着一6岁左右儿子站在大桥边上,男子跳下江去。群众以为他跳江自杀,跳江男子却从江里游上岸,神情淡定。“是抗议日本侵占我国钓鱼岛,以实际行动让我儿子知道,钓鱼岛是中国的!” 【9】人体模特 10月9日,四川省成都市,84岁独居老人李军,老伴15年前去世,小儿子07年也去世了,剩下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约一个月来看他一次。为打发时间,多挣一点钱,在没有告诉儿女的情况下,在一大学当上了人体模特,让这位84岁的老人找到了快乐。 【10】马云剃光头:传与史玉柱赌输被罚 马云火了,这回是因为他的光头。昨天,微博上开始流传各种版本马云光头照,据说,前几日就有员工拍了照片,不过马总有令“不准公开”。网友们乐了,这样的马云很青涩。首先可以确定不是PS的,据内部人士核实,昨天马云出现在办公室就是光头。 【11】现在他们终于都是国际强人了 @方家评说 :跟张艺谋混的男人,可以得诺贝尔;跟张艺谋混的女人,可以得奥斯卡。 @向田须 : #仔细想想可怕极了# 1968年,川端康成作为首位日本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5年之内,日本维持了十数年的平均约8%的GDP增速嘎然而止。2012年,莫言作为首位中国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作画祝贺。( @李小乖_blog圖黨 ) 亲,你幸福吗?( @墨魂动漫社团 ) 【12】美国大选第二场辩论结束 美国大选副总统候选人唯一一场辩论刚刚结束,奥巴马的副手拜登和罗姆尼的副手瑞安在税收、医保、堕胎、失业率、国防、中东政策、叙利亚问题等问题上交手,总体而言双方都保持了己方立场:民主党关注中产,强调大政府;共和党强调国防,反对奥巴马医保,反堕胎等。 奥巴马和幕僚在空军一号上观看拜登和瑞安的辩论,当时他在从佛罗里达回家的路上,可以看到电视画面是CNN。 【共和党神剪辑:拜登笑了,你们呢?】共和党阵营认为拜登面对质疑发笑,有不礼貌之嫌,显得无能。辩论结束不到2小时,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广告就上线了,视频中瑞安提到就业、税收等问题,最后打出文字:“副总统拜登在笑,你们呢?” http://t.cn/zllgm6o 【13】孩子,你现在是家里的顶梁柱了 日前,在危地马拉一个村子,一群枪手闯入六岁的卡洛斯家中,射杀了他父母、兄弟7人,他和4岁的妹妹幸运地躲过了一劫。 经历了劫难的小卡洛斯坚强地称,一定要照顾好妹妹。危地马拉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之一,97%的罪行未受到惩罚,腐败盛行。 【14】我选择这个笔名是为纪念那些不能向任何人说一个字的年月 莫言: 我选择这个笔名是为纪念那些不能向任何人说一个字的年月。那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当时我们村里的人总在搞斗争。我父亲是农民,但我们家生活安乐,他担心我可能会说些不适宜的话,可能让我们家惹上麻烦,所以他让我不要讲话,装作哑巴。(2008年西班牙《国家报》El Pais 采访) 莫言结婚时花54元人民币买的收音机 【韩媒称莫言是”知韩派”】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韩国媒体随即发布消息称,莫言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知韩派”人士,是个非常谨慎、正值、有信念的作家。韩国诗人郭孝桓还称,莫言很喜欢韩国,曾携妻访问过韩国。”他还与我和小说家黃晰暎结为义兄弟”,郭孝桓说。 【15】 高僧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波晓月处,莫言国事 ( @济善园之三慎斋 ) 23年前: http://www.people.com.cn/GB/historic/1007/3309.html 12年前: http://www.people.com.cn/GB/channel6/32/20001013/271068.html 2年前: 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3027146.html 今天: 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2/1012/c87423-19237146.html 【16】一个作家…不能向谎言和卑躬妥协,因为凡在它们肆虐的地方将滋生孤独。无论我们个人有什么弱点,我们匠艺的高贵一向植根于两项难以维持的义务:对自己所了解的拒不撒谎,对压迫进行抵抗 (加缪) 【17】你的内心就是一个城市。你不是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你是住在你的心境里。城市只是你的内心折射:你柔软,城市就柔软;你刚硬,城市就刚硬;你开放,城市就丰富;你孤独,城市就封闭;你热情,城市就友善;你冷漠,城市就不近人情。 http://t.cn/zllDNjE  ( @喷嚏意图 ) @张佳燕_燕麦 :“作为一个莫言的粉丝,我觉得他最成功的作品是白鹿原,在作品中,莫言刻画的福贵因为生活所迫,靠着卖血度过了三次人生的危险关卡,同时,他和庄之蝶的兄弟情深也和那个特殊的时代一般跌宕起伏。—— 这么伟大的作品不获奖真是天理不容”   年青就是如此艳丽,青春就是如此炫红多目,HM 男士中长款轻薄修身M连帽小风衣,你的年青就在此。 http://url.cn/93gPQK   来源: 喷嚏网 综合编辑 友情提示:请各位河蟹评论。道理你懂的 喷嚏新浪围脖: http://weibo.com/dapentizk   、 @喷嚏意图 (新浪)、  喷嚏意图 (腾讯) 【喷嚏官方App】安卓版: http://www.dapenti.com/blog/app/dapenti.apk 【喷嚏图卦微信号】 penti_tugua 喷嚏官方淘宝店: http://shop58267249.taobao.com/ 广告联系:dapenti#dapenti.com (# 换成 @) 喷嚏电影频道(beta): http://www.dapenti.com/v/index.html 打喷嚏链接: http://www.dapenti.com/blog/more.asp?name=xilei&id=67908 用手机上 喷嚏网 :m.dapenti.com        每天网络精华尽在【 喷嚏图卦 】        喷嚏网官方新浪围脖

阅读更多
  • 1
  • ……
  • 6
  • 7
  • 8
  • ……
  • 13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