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刘佳:中国的劳动力“枯竭”了吗?
刘佳:中国的劳动力“枯竭”了吗? (2012-02-17) 早报导读 [名家专评] 叙利亚动乱和什叶逊尼派之争 [中国早点] 他是哪里人? [中国政情] 任志强自嘲开发商是政府“夜壶” [预算案] 有了特别津贴 两百余户圆了买屋梦 ● 刘佳 经济纵横 中国劳工的低廉价格,近几十年来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头脑中的定式。“两条腿的青蛙不好找,两条腿的人到处都是”。多年来成为了中国工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形象比喻。信奉着这句名言,在改革的大潮中,中国的劳工阶层过了几十年吃苦耐劳的生活,不论你是不是真的能吃苦,反正非吃不可。 但是这几年,忽然出了件奇事,人,特别是工人,变得越来越值钱了。从东南沿海一直到中国内地,很多企业开始叫着招不到工人。于是,车接车送,涨薪减工时,成了企业中通行的招术,似乎工人一下子真的回归主人翁地位了。各路学者也纷纷研究此现象,什么人力资源枯竭论,什么高薪时代,种种论点纷纷出笼,说到底似乎中国人真的快不够用了。好像“人在家里等,工作找上门”的时代真的要来了。 其实“人”值多少钱?这个问题很招人讨厌。因为开多少价,都会被批评。人是无价的,这是很多人的观点。从感情的角度和人格的角度,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性。然而,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当劳动力成为商品时,人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劳动力,进入市场寻找自己的工作岗位,付出自己的能力,收获自己的需求时,人作为一种商品就有了自己的价值。 中国学者、作家周国平说过:“绝大多数人的生命潜能有太多未被发现和运用。由于环境的逼迫、利益的驱使或自身的懒惰,人们往往过早地定型了,把偶然形成的一条窄缝当成了自己的生命之路,只让潜能中极小一部分从那里释放,绝大部分遭到了弃置。人们是怎样轻慢地亏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啊。” 现在的中国,劳动力资源枯竭论成为了某种共识,于是有人开始兴奋了。每一次工潮,每一次涨薪,似乎都为很多人所不满,总觉得涨得太少,有些人似乎觉得,这么多年来,劳工吃的亏应该在一夜间拿回来才过瘾。 于是,政府也将眼光瞄向了日本,一份中国版的工资倍增计划也雄心勃勃的出炉了。社会上关于中国工资应该上涨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中国劳动力资源枯竭,二是中国人素质的提高,三是产业升级的需要。其实细想一下,这三点都有可以商量的地方。 劳动力资源的枯竭观认为,中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提高,可供使用的劳动力已经不多。且不说中国当前的城市化率只有50%左右,就算在农村,所谓的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不多,是建立在农业生产低效率和低生产力基础上的。中国农产品近几年价格起起落落,反映出中国一家一户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失效与困境。事实上,中国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稍有提高,便会有大批劳动力需要进入城市谋生。如果土地资源稍稍走向集中,农民失地的问题就会突显。在中国农民一家只有几亩地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劳动力资源不足是正常现象,但如果中国有一批现代化的农场,恐怕如何安置失地农民就是一个大问题了。 关于中国劳工人口素质提高的看法,主要的支撑来自于中国农民工受教育年限的提高。2011年中国劳工的受教育年限平均达到10年,也就是说平均水平已经接近高中程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