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聞 | 陸經濟新常態 漸取代克強經濟
(中央社記者馮昭台北11日電)中國大陸對於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鋪陳已有半年,隨著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適應經濟「新常態」討論熱度驟升,漸有取代「李克強經濟學」之勢,成為分析大陸經濟熱門新詞。 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10日在手機客戶端(App)刊文「適應經濟新常態七舊心態要改」指出,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9日起在北京召開,這是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新常態」後,召開的首次會。 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可稱為經濟工作會議的「預備會」,會中多次提及「新常態」一詞。包括:「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出現的一些變化使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要高度重視、妥善應對」;會議要求明年工作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 人民日報文章指出,種種跡象表明,在未來的中國大陸改革藍圖上,「新常態」將占據重要位置。 文章提出迎接大陸經濟「新常態」的7項應變心理準備: 一、經濟增速這次恐怕回不去了。二、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快不再與政績劃等號。三、「跑部錢進」(指地方爭取中央財政資金)這條路會愈來愈難走。 四、寅吃卯糧的畸形發展路徑行不通了。五、經濟成長不能光靠投資、房地產支撐了。六、指望大陸政府推出大規模刺激政策不可能了。七、在「新常態」面前偷懶耍滑過不了關。 其中,對於「跑部錢進」現象,文章批評,過去的現象是,「比起招商引資,跑部委要項目資金來得乾脆,沒有風險,何樂而不跑?」為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地方「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文章說,「這種發展『靠部長』的思路,反映出對市場過度干預的畸形心態,同時也助長了惡性尋錢路的形成。」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在日前分析,當下描述大陸經濟繞不過去的詞彙就是「新常態」,這也是今年經濟工作會議區別往年的最大特點。 整理大陸官方媒體報導和官方公布的新聞資料顯示,「新常態」一詞是習近平今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用於考察判斷大陸當下的經濟狀況。 習近平7月29日在和黨外人士的座談會上再提「新常態」。 在今年11月北京亞太經濟合作(APEC)會議上,習近平首次系統闡述「新常態」的含義:速度—從高速成長轉為中高速成長;結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習近平說,新常態將給大陸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12月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2015年「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正式提出大陸「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因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何部署「主動適應新常態」備受外界關注。 回顧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決定,習近平出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由於習近平已黨、政、軍大權在握,又將經濟權力握在手中,外媒華爾街日報和大陸公共知識份子姚監復等都曾評論,習近平大權集於一身,李克強角色弱化。 如今,連對大陸經濟的論述,習近平「新常態」似乎已逐漸取代「李克強經濟學」,成為大陸官方分析和解釋中國大陸經濟的新代表詞。1031211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