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香港獨立媒體 | 美味情書(優先場):點止愛情片咁簡單?

一如早前的《千里伴我尋》,看見海報可能會大打退堂鼓,一個中年男人的愛情故事有何好看?看罷也一如《千里伴我尋》一樣,只能說不看便走寶了。先前在亞洲電影節好評如潮,卻因時間不合看不了,看後果然沒有失望,甚至可能是本年度最愛電影之一。故事看似是描寫一段筆友的愛情故事,而這段帶點忘年戀的故事雖似輕描淡寫,卻從淡然中滲出味道。主線的書信來看固然好看,我更喜歡的是《美味情書》所散發的人情味。片中幾位主要角色,再連同一位沒有亮相,只靠聲演的角色,演來平易近人,貼近生活,那種無形之間的真擊友情和愛情,寫來最是叫人窩心。當中,本片更順帶紓發一些社會和人生之議題,同時又處處緊扣劇情發展,無論編導乃是極高水準之展示。值得一提是,本片可能有局部太地道的情節,翻譯難以完美展現原意,但過程中那些帶點詩意又極富人生哲學的「對談」,譯起來卻見對白一絕,中段更是愈看愈有味道,深深感動了我。 喪妻後的Saajan一直在公司中默默工作,靜待退休時的最後一個月,生活平凡的他不願與人接觸,更與新來接手的同事互不咬弦。Saajan每天都會訂飯盒,直至某天送來了一個特別美味的飯盒,那是婦人Ila送給丈夫的飯盒。Ila漸覺丈夫對自己冷淡,意欲透過飯盒去捉緊丈夫的心,沒想到這錯誤的傳送,卻促使了Ila和Saajan兩顆寂寞心靈的對話。從書信來往之中,他們互相抓持和鼓勵,令二人皆走出生活的陰霾,看到世界美好的一面。某天,二人決定見面,但Saajan過去的陰影,卻讓這段關係帶來不安... 愛情線是本片的主線,刻劃起來卻含蓄而點到即止,反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單從片名看,我還誤以為這是有關烹飪、從食物中擦出愛火花一類俗套的愛情故事。的確,《美味情書》借美食來襯托一個愛情故事,但本片所表現的情感卻絕非一般愛情片的大路橋段。也許在很多人心目中,印度愛情片都是熱熱鬧鬧,即使沒有連場歌舞也經常要把愛喧之於口,小弟是蠻喜歡的,但卻未必人人受落。放心,這部《美味情書》沒有任何歌舞,調子也帶點沉鬱,我更喜歡本片那些非常含蓄的拍法。片中的愛情故事只以書信來往,甚至,那些到底是友情還是愛情,也得靠觀眾自行去感受。偏偏,這種含蓄的敘事手法卻叫人非常受落,更完全投入其中,看著這對男女在社會上的緣份兜兜轉轉。    我蠻喜歡電影那種帶點懷舊的處理手法。本片雖然提及過電郵,卻沒有明言這個時代背景。在沒有Whatsapp、Line、Wechat、Facebook,甚至手提電話溝通的情況下,讓一段仿佛脫離現實社會的書信關係,看來更見刻骨銘心。片尾沒有因此安排一個大團圓結局,一記帶點開放式手法反更讓觀眾久久難以忘懷,達至餘音裊裊之效,同時更成功配合到片中所審視的人生議題。 除了主角之間的關係描述細膩動人外,片中給社會的關懷、對人生的反思寫來也充滿味道    對的,《美味情書》並非單單一部愛情或友情故事,片中所蘊含的議題和思想無疑更深入更細膩,絕非單單一部廉價的愛情小品。電影藉著兩位主角的書信來往,側寫印度社會中的千奇百怪、不安的社會現狀。片中帶出的經濟問題、生活問題、人口問題,說來看似輕輕帶過,卻因著每一回書信來往都與劇情互相呼應,令這些問題寫來非常立體。與此同時,本片拍法並不濫情,幾位角色縱有自己的人生煩惱,抒發起來卻適可而止、恰到好處,而且這些書信也勝在寫得充滿味道,處處帶有強烈的反思空間,成功讓觀眾投入其中。    《美味情書》中幾位角色的設計也很出色,讓他們能夠遙遙地互相呼應。男女主角是生活平淡乏味,或因自身陰影、或因外來因素迫得自己困在死胡同外。他們如同社會上無人注視、平平無奇的人,深知自己生活有問題又不能作出改變。最後,因著一封封書信來往,加上男主角身邊一位健談、性格樂天知命的新職員所影響,開始懂得去發現身邊的一些小事物、開始能放開胸襟與人接觸。    本片刻劃人物上是非常精彩的,男主角與鄰居小孩及午餐時的行為,簡單幾個鏡頭已建立了他的孤僻形象,而女主角與Auntie之間的對話,她對困境時的表現,也活現了她的性格。最後,透過新職員去平衡他們之間的種種問題,又成功把三位沒有同場的角色連貫,關係竟親切可人(婚禮一段是令人難忘),把人與人之間那微妙的關係昇華,叫本片成為一部親民且有血有肉的故事,並非流於平面的愛情片。 至於本片更有趣一面,也許是莫過於盡現了最濃厚的當地特色。沒有看這部《美味情書》前,真想像不到印度竟有這種送飯盒服務,而他們竟有精密系統確保沒有出錯,而片中這個美麗的誤會,幻化出一段真摯可人的故事,是編劇天馬行空的異想,片中一場送飯員的辯白,卻又呼應回這門傳統的行業,讓觀眾能一窺當地的文化。此外,本片也盡現了當地的傳統文化,鏡頭下把孟買的社會習俗、生活文化,通通作一記錄,甚至借當地人日常生活必遇上的東西如飲食文化、地鐵交通等滲入片中,令整部《美味情書》滲出強烈的地方情懷,讓外國人也能一窺到當地生活化的一面。這種平實真切的取材,無疑叫觀眾看得很舒服,也是這部《美味情書》的可觀一面。 Irrfan Khan平實自然的演出,活現角色起起跌跌的心路歷程,是一回上乘的演技表演    演員方面,打入了荷里活的Irrfan Khan演片中的孤獨中年漢,無論眼神和小動作都把角色性格活現,無需多餘的表情或動作,甚至連聲線都叫觀眾深深投入角色之中,可謂本片的靈魂所在。女主角Nimrat Kaur雖然發揮不及Irrfan Khan,但她亦把一位少婦的寂寞無奈演得楚楚可憐,當中與Auntie之間的對話又不乏幽默一面,也叫觀眾難忘。至於在《寶來塢教父》中表現出眾的Nawazuddin Siddiqui,今回並無暴戾的演出,演一個平衡兩位角色的新職員,勝在陽光氣息十足,淡化了片中的哀愁情緒,也是可愛一員。 總的而言,請別給《美味情書》的海報和片名嚇怕,本片絕對是一部高水準之作。你可以把本片當一部愛情故事來看,那些含蓄的情感、兜兜轉轉的緣份角力,主角自身的抉擇,同樣會叫你看得肉緊。但是,《美味情書》並非單單如此,故事引伸下去卻蘊含更深刻的意義,當中對人生的反思,再側寫社會百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萬事萬物的態度,寫來不慍不火,充滿味道,相信觀眾定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極具思考價值。難得的是,這些議題又能與主線互相呼應,當中一位平衡兩角的角色更見可愛,把三位角色的性格和關係刻劃得淋漓盡致,過程層層遞進,絕對能令人看得投入,實為年度佳作之一。 Rating:90/ 100 原文刊於此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秦晖:“牛奶掺假”史:“食品安全”的过去与现在

   我国在乳业已经是买方市场的时代,还频繁出现严重掺假,着实有点奇怪。说毛泽东时代的食品安全标准更高当然是不可信的,但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也确实不能单纯说是一种市场现象。    国人食品的”前牛奶时代”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对现实的理解必须有历史的眼光,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闹得人心惶惶,尤其是国产奶粉掺入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曾经成为舆论的热点。于是有人说这都是改革后的结果,据说市场经济使人唯利是图,毛泽东时代就没有这种问题。    毛泽东时代大概的确没有毒奶粉问题,因为那时除牧区和具有游牧传统的少数民族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几乎完全不消费牛奶。当时相当部分的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牛奶完全是不敢想象的奢侈品。记得我插队前家乡南宁这样一个首府城市,全城只有一间被视为高端消费场所的”奶品店”,在那里喝杯热牛奶的价格是一杯豆浆的10倍,从小直到初中毕业下乡前,我大概也就跟着父母去喝过两三回。下乡后,我们村一位当地出身、在外当大官的衣锦荣归,随行公子比家乡同龄儿童高出一截,村民纷纷传言说这孩子是”喝过牛奶”的,所以长那么高,那口气牛奶简直如仙丹一般。    当时我国基层商店是见不着乳品的,大城市商店里的速食乳品则主要是昂贵的罐头炼乳,不要说一般人,就是当时中上层国人也难问津。一种麦粉、糖和少量奶粉配制的”麦乳精”(又名乐口福)就是高级营养品,送礼、看病人能用到它,就是很大的情分了,而产量很少的纯奶粉主要用作高档食品工业的添加剂,商店里几乎看不到。那时婴儿的代乳品主要是米浆,一般育儿之家都备有磨米浆用的臼罐,市售的”代乳粉”也是米制品。    我国传统汉族农村,无论南方的水牛,还是北方的黄牛,都是役用的,乳牛、肉牛是外来的近代事物。但是在牛只归农户所有的时代,在以役用为主的前提下,农家偶尔也有享用牛肉、牛乳的机会。    惟在公社时代,不仅耕牛皆归”集体”,而且国家对”集体所有”的耕牛也控制极严,历史上出于重农抑商理由就出现过的限制宰牛令,在新中国更是空前严格。即使丧失役用价值的病、废、老牛,没有报经政府查验批准,”集体”也无权宰杀。大饥荒时期,村民饿殍盈野,而牛却瘦骨嶙峋地活下来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不忍村民饿死、犯禁杀牛救饥的队干部还成了”私杀耕牛犯”而陷身囹圄。牛肉如此,牛奶亦然。所以公社化时代农民消费牛肉牛奶的机会实际上比传统时代还少。    可以说在改革前,除了”顶层”外,即便是中上层中国人,通常也只能从”大白兔奶糖”、”麦乳精”和一些高级奶油奶味点心中体会作为添加物的牛奶美味,而大多数底层国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接犊的饲养员除外)根本连牛奶的气味都闻不着。    当年的”食品安全”问题    但这当然不意味着那时的”食品安全”标准高于现在。事实上,正如按今天的标准属于”无证行医”的”赤脚医生”、按今天的规定几乎近于犯罪的”马厩里给人动手术”,在当年确实挽救了许多穷人的生命一样,那时饥不择食的贫困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靠今天所谓的”问题食品”活下来的。    改革前,我国农业尽管化肥、农药没有今天用得那么多,但那时的化肥、农药品种的”安全”性可比今天严重得多。当时用量最大的农药,还是西方早就禁用了的、可导致广谱累积性中毒的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等),所谓累积性,通俗地讲就是那东西进入生物体后只吸收不排出,无论用量多少,日积月累总会导致毒害。西方环保名著《寂静的春天》,就是讲有机氯农药的可怕。可是那时中国一般百姓的粮食几乎没有不残留这种可怕成分的,能天天吃上这样的东西而不挨饿,在那时已经是很幸福了。    我在农村时亲眼看到当时对六六六的滥用:不但用于田间,还被当地人用于熏杀马蜂(马蜂蛹和幼虫是当地美味)、用于毒鱼以取食。可悲的是,农民并非不知这样取食有害,只是饥不择食啊。那时的农民甚至有把六六六粉往自己身上抹用以杀灭虱子的。除了有机氯,当时的农业还广泛使用剧毒、高残留有机磷(1605、1059、3911等)、汞制剂(赛利撒、西力生)等。这些东西在同时期的发达国家大都是禁用的。    有趣的是,那个时代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有害食品”说法。我插队的广西田林县山区有各种竹笋,在物质匮乏的时代,那是山民的美食,其中”八渡笋”还是著名土产。另有一种苦竹笋,鲜笋略带苦味,水漂两日除去苦味后还是好吃的,但老乡告诉我们不能吃,为什么?说是因为那东西”刮油”,人吃了会瘦!回想起来,今天有哪个企业家能开发那种具有”刮油”功效的苦笋,岂不是最时尚的减肥商机?但在那个时代油水极缺,人们普遍营养不足,长相瘦弱。而幸福的标志是”心广体胖”,富贵者的形象是”大腹便便”,乃至直接谓长胖为”发福”,胖子为”富态”,市面上肥肉比瘦肉价贵,猪板油又比肥肉更贵,养猪成功的标准是有”几指膘”。这样的背景下,今天所谓的减肥食品自然就是那时的”有害食品”了。    我们那里还有的农村种萝卜只吃叶(萝卜缨),白萝卜本身是不吃的。由于人不吃,那里的萝卜也被培养成了根小叶大的品种–也可能相反,是人们不培养大根品种而使其保持了比较原始的状态。但无论如何,当地人说白萝卜吃不得,为什么?因为”吃了饿人”。其实白萝卜有”健胃消食”功能,中药书里倒是写着的。而那个时候农民无食可消,唯恐胃健,哪里经得起这种加剧饥饿的”健胃消食”?当时人们都为填充荒腹而犯愁,1960年代初甚至清华大学都曾推出”科研成果””双蒸饭”:把蒸好的米饭再蒸一次,使其蓬松体大好”哄肚皮”,而且还像是吃上”干饭”–那时很多人喝稀饭都喝怕了。    1970年代虽然已经不像大饥荒时代那样不择手段地”充饥”,但是当时推广的很多”成果”仍是以难吃(当时的说法叫”节约粮食”)、难消化(当时叫”顶饱”)为特点,典型的如粗粝到”喂马马都不吃”,”人吃了拉不出屎”的”杂交高粱”,当时曾以其产量高而且”既节约又顶饱”的”优点”在北方各省广泛种植。这样就无怪乎帮助消化的东西也是那时的”有害食品”了。    牛奶时代:”与时俱进”的掺假-测假史    当然这些都与牛奶无关了。直到改革初期,中国平民才对牛奶有了需求。1980年代我国奶业开始起步,但时至1982年,10亿人口的中国奶产量仅595万吨,人均奶消费仅5.9公斤,而同样人口众多的穷国印度,同年人均奶消费已达20公斤(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附录628、630、695、697页统计),国人的奶消费水平甚至不到印度的30%。除去牧区牧民(众所周知中国有广大的牧区以及人口比例不高但却是奶消费主力的牧民,而印度传统上几乎全境务农,基本没有纯牧区和纯牧民)外,一般中国人的奶消费不会及上当时印度水平的四分之一,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比了。    当时市售奶粉开始常见。但至少在我工作的西安市,那时市售奶粉半为廉价的羊奶粉。1980年代,奶山羊饲养在北方许多省份盛极一时,羊奶粉因之而兴。不过那时的羊奶粉通常都不”挂羊头”而径称”奶粉”或”全脂奶粉”,如果不了解生产厂和牌子,你就要消费时才尝得出是牛奶还是羊奶。以至于那时以牛奶为原料的产品纷纷标明”牛奶粉”以示区别。    通常”牛奶粉”要比”奶粉”价贵,但是质量也成问题。很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加糖太多,奶粉超甜,其实就是以廉价糖粉冒充奶粉。以至于一些厂家又打出”无糖奶粉”、”淡奶粉”的牌号。但是淡奶粉也不见得就没有问题,因为那时还流行在奶粉里掺淀粉,甚至工业淀粉,其实这比加糖还糟。我就曾买过一种廉价”奶粉”,冲泡后除了淀粉糊,还有很多连淀粉也不是的、豆腐渣一样的东西,几乎没有奶味。如此恶劣而公然的情况当然不多,而且当时也有些品牌口碑不错,如”完达山”、”红星”等。    但是总的来讲那时的奶粉质量不佳,而且民众消费能力低下,奶粉消费还处在”初级阶段”,昂贵的进口品牌极少见到,国产奶粉绝大部分是全脂奶粉,极少数为脱脂奶粉,如今流行的配方奶粉当时几乎没有。由于没有婴幼配方奶粉,一般奶粉质量也不可靠,加上国人还很穷,加工成本能省则省,所以与奶粉相比,当时国人尤其是婴幼儿主要还是消费鲜奶–那时灭菌保鲜密封包装技术还未传入,所谓鲜奶即未经灭菌,需要煮食的瓶装原奶。由于不密封,购买时就能闻到气味,所以奶粉中那种羊牛奶不分和几乎没奶味的恶性造假就很难在原奶中发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首先是那时牛奶供应极为短缺。有婴儿之家需凭配给卡订奶,每天一大早到奶站排队取奶是当时的一道晨景。而奶场自产有限,奶源很大部分是向农户收购来的。由于供给短缺,那时就盛行掺假现象。我们的孩子在那个年代出生后,家里由于为奶操心,当时就注意到这些情况。以后我也保持了相当的兴趣,对1980-1990年代牛奶掺假和测假防假手段的轮番”进步”还是有所了解的。    据西安奶业人士说,与掺假斗争的第一回合自从奶业初兴时就开始了,那时一些奶农为图利就好往奶里掺水。因为掺水后奶的浓度降低,奶站收奶时就用波美浓度计来测假。    于是不久又有了第二回合:一些奶农发明了掺米浆,甚至自备波美浓度计调节稀稠,这样可以保持浓度,波美浓度计测不出来。收奶方于是引进了有机氮检测技术,因为牛奶蛋白质含有机氮,而米浆成分主要是淀粉,不含有机氮,奶中有机氮含量低于正常,就表明有掺假。    结果,掺假者又发展出第三代技术,即在掺入的米浆中加尿素,尿素富含有机氮,检测仪就被骗过了。知情者告诉我,收奶时没有特殊仪器是测不出尿素的,但煮奶时,由于尿素遇热分解会释放出氨气,人就可以闻出氨臭。果然我就遇上过这种情况,但你找谁投诉去?    当时由于消费者对牛奶质量缺乏信心,就出现了两种景观:一是不少市民自养奶山羊,因为都市里不好养牛,羊却比猫狗等宠物大不了多少,可以悄悄养着。家养奶羊自己挤奶,虽然按时人观念,羊奶是不如牛奶的,但总比掺假的牛奶强吧!二是一些郊区奶农与城市消费者直接交易,事先征订,大清早牵着乳牛进城,当着消费者的面挤奶,以免掺假之嫌。这样做当然也有一个条件:当时中国城市还是自行车时代,街上汽车不多,交通管制不严,除了市中心一些门面大街,边缘和近郊城区的街巷还是可以牵牛进来的。    当然这些办法”交易成本”大而成交量小,难为长久之计。进入新世纪后我国乳业迎来大发展,凭证供应、奶站取奶的景观基本消失,超市所购灭菌包装的鲜奶打开即食的消费方式,也取代了原奶煮食的习惯。加之大型乳业公司纷纷崛起,”麦乳精”已成逝去的记忆,全脂奶粉、配方奶粉、酸奶等商品品牌令人眼花缭乱,乳业已走出短缺经济,进入了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就笔者而言,随着孩子长大,自己也不再煮食原奶,我对牛奶质量的关心也逐渐淡化了。 可是就在这时,2008年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惊人爆发。我不禁恍然大悟:这不是第四个回合了吗?当年的尿素与如今的三聚氰胺,其实都是走的”以廉价有机氮冒充蛋白质”的思路。尿素的化学名称就是碳酸酰二胺,与三聚氰胺都是同样以胺态有机氮来鱼目混珠的,而且工业生产三聚氰胺的原料就是尿素。不同的是,尿素溶于水,可以掺进液态奶中,而三聚氰胺难溶于水,只能掺进固态的奶粉中。同时三聚氰胺的热稳定性强于尿素,不会一加热就分解,释出氨气露出马脚,但惟其如此危害也更大,可以说是第四代掺假技术,(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本文责编: 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栏目: 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72650.html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阅读更多

墙外楼 | 中国最富有家庭拥有六成社会总资产

一份最新的《2014中国财富报告》揭示,中国大陆10%的最富有家庭所拥有的资产占全社会总资产的63.9%。 北京出版的《京华时报》2月27日报道,中国宜信财富和联办财经研究所近日共同发布的《2014中国财富报告:展望与策略》显示,中国家庭资产的分布非常不均,最高资产10个百分点的中国家庭拥有近70%的资产。 2011年到2013年,中国家庭资产增长了近20%,其中,房产增加了近27%。中等资产阶层各类资产的增长对总资产增长贡献最大的是房产,贡献比近77%。中国最富裕的前5%的家庭资产标准至少为262.99万元,前1%家庭资产标准至少为739.35万元。如果按家庭收入作为标准,前5%家庭的年均收入至少为45.21万元,前1%家庭年均收入则为115.17万元。 美国普林士顿大学博士程晓农就此表示,实际上,中国大陆10%的最富有人所占资产的比例远高于近70%。 “首先,它讲的这个比例太低了。实际上,中国富人拥有全国资产的比例应该要高得多。中国10%的富人所拥有的资产其实高达90%以上。当然,它(这个报告)所给的数字还包括房产。这样的话,就包括中国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这几年来买的几套房子,这些房子的价格因为中国暴富的炒房价而有所提高。但总体来说,中国少数的富豪们拥有中国绝大部分的财产和资产。而中国富豪中的大部分都是通过对权力的‘寻租’而获取的。即使是那些民营企业的富豪,也是靠接近权力,即,与权力合伙而致富的。” 另据广州出版的《南方都市报》2月15日报道,中国大陆富豪的4万亿资产目前隐藏在海外,占全国年财政收入30%。今年2月12日,加拿大宣布取消了现行的投资移民项目,直接导致近5万中国富人移民梦的破碎,也引起各界对中国富人移民状况的关注。 报道说,中国富人阶层的集体出海,无疑造成了中国财富与人才的双重流失,近年来,保护中国财富阻止财富外流的呼声不断。 胡润百富2013年底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大陆,2013年已经移民、正在申请移民和正考虑移民的富豪比例加起来,比2012年上升了近7%,达到64%,其中,已经移民的亿万富豪已占到了三分之一。中国富人移民造成的财富流失让人惊叹。 伦敦财富咨询机构Wealth Insight(财富洞察)的研究则显示,中国富人现在有大约6580亿美元的资产隐藏在海外,相当于40796亿元人民币,为中国一年财政收入的30%多。 就为什么中国人一旦发了大财,就要想方设法携带巨富移民西方国家这个问题,旅美中国学者李洪宽分析说,中国富豪虽然靠不健全的法律制度发了大财,但一旦发财后,就开始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的财富。而西方国家完善的财产权制度和整体法律制度,恰好能提供这样的保护。 “中国有财富的人这几年来都在想方设法移民,把财富移到海外。这是因为,财富的保护必须要有可靠的法律,而中国没有可靠的法律。这对很多富人来说是个噩梦,使他们都晚上无法入睡。实际上,中国目前富豪中的一大部分都是中国政府的官员。” 在中国,有人建议推出中国居民申报海外资产的政策,防止财富外流。但李洪宽认为,中国政府出台这种政策的可能性目前不太大。 “实际上,中国目前富豪的一大部分就是中国政府的官员。他们当然是不愿意看到有这么一部法规出台,阻止他们把财富移到海外去获得保护。” 法国《费加罗报》网2月25日报道,在最新的胡润财富榜中,中国的百万富翁人数为358人,仅次于美国的481人。榜单新增了72名美国百万富翁和 41名中国百万富翁。至此,中国在百万富翁人数上已超过了俄罗斯、英国、印度。中国房地产大亨王健林位居中国首富,排名世界第二十六位。 相关日志 2014/02/19 — 不动产将要统一登记,谁会不乐意?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7 — 中国富人:究竟有没有“移民潮”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4 — 美国人的自信心在下降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2 — 先富带动后富:美国10%的最高收入者贡献全国七成所得税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2 — 《纽约时报》欧洲奢华购物之旅专为中国豪客私人定制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12 — 中国大妈为什么被赋予政治含义?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4/02/07 — RFI:中国精英海外资产揭秘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3/10/07 — 刘远举:遗产税的前提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3/03/05 — 《新世纪》中国富人资产海外转移:现状、趋势与对策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2012/10/25 — 《华尔街日报》官员财产申报测试共产党改革决心 ( 本文免翻墙链接: 亚马逊镜像 | 谷歌镜像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闭上眼睛,鬼怪并不会因此遁去”(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