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

美国之音 | 国会听证:中国食品安全威胁波及世界

华盛顿 — 美国国会众议院昨天就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召开听证,探讨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会对美国的食品安全和美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自从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到去年为止,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翻了三番。全世界很多食品和药物加工中所用到的化学制剂的生产商也在中国,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欧美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安全都与从中国进口的食品的质量息息相关。主持昨天这场听证的美国共和党众议员罗拉巴克说,这本身就是个严重的问题。   罗拉巴克议员说:“令人吃惊的是,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只能对不到2%的进口食品进行检测。这是一个非常非常严重的安全隐患。为什么?因为中国的食品质量记录极差。”   他说,从老鼠肉“羊”肉串、黄浦江死猪,到地沟油、三聚氢胺毒奶粉,中国的食品安全案例不胜枚举。据报道,最近H7N9病毒在中国肆虐很可能与中国家禽养殖业有关。   他说:“中国生产商通过偷工减料、走捷径、假冒伪劣的手段来扩大利润,用低廉的价格垄断国际市场。而中国的监管不够,腐败严重。”   出席作证的前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共和党议会主席威廉.曲波莱特(William Triplett II)提到,中国的农田受到严重的工业污染,很多农民自己不吃自己种植的粮食,而是贩卖到别的省份。他还提到中共高官拥有秘密的生态农田,长期享有特供食品、甚至特供空气。对中国食品安全的担忧是很多中国新贵移民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级农业政策分析人士卡斯特尔在出席作证时说:“连中国人自己都不信任他们的食品安全,我们为什么要信任它们?”   卡斯特尔提到,中国不允许美国的监管机构独立检测和认证中国出口的有机食品,而中国的认证机构也不受美国食品监管机构的认可。而对于非有机食品的进口在美国又由谁来监管呢?   卡斯特尔说:“或者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或者是美国农业部,要看进口食品的类别。(记者:你认为这两家的监管还不足以保证质量?)不足以,刚才作证时提到,这两家机构一年中只对成千上万个中国食品商中的十家进行了监查。所以说,绝对不够。”   自从2008年三聚氢胺毒奶粉事件之后,中国民众对食品安全尤其是奶粉安全信心全无,从国外代购奶粉成为一桩热门的生意,中国民众在香港、新西兰、德国等地抢购奶粉之多让各国纷纷开始实施奶粉限购。出席听证的食品与水观察组织(Food & Water Watch)的助理总监罗维拉说,这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   罗维拉说:“透明度,媒体是否能全面报道受害者,例如很多三聚氢胺受害宝宝的家长受到的打击报复,除非这些事情解决了,否则中国消费者无法重建对食品安全的信任,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出席听证的专家们说,除了中国的食品安全之外,药品和化妆品安全也存在巨大隐患。他们建议美国国会能建立一个数据库,将中国的食品出口商以及食品安全监督机构负责人的信息记录下来;加强美国对进口食品的监管;美国国会应该立法强制标识食品成分的生产地;同时还要教育美国民众提高警惕。 fullrss.net

阅读更多

萝卜网 |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文/肖锋 走着走着落入下水道被冲走,开着开着在二环被淹死,或不幸被禽流感击中……这是突发事件引发的安全感。而更深层的安全感是集体性焦虑和制度性焦虑,说和谐点,是社会转型焦虑。 按照任志强的说法:“移民的原因有许多种,但最重要的是安全感。生命的安全,财产的安全,食品的安全,空气的安全,教育的安全,权利的安全,等等,没有安全感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解决了公民安全感的问题才能建立稳定的社会。” 休怪网民“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因为这个命、这个心、这份焦虑大家人人有份。 阴谋论和谍战思维占据主导思维。人们在大环境中没安全感,就越该到小环境、小世界中去找。因为安全感是互相给的。于是我们看到,在网上人们忧这忧那,可关了微博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喝个小酒或打个小牌、看场《泰囧》,或和家人计划明天到哪里玩一下…… 小区读《弟子规》、学国学的越来越多。我们从过去找智慧。对待世事变幻,古人的智慧还管用吗? 近2亿新生代农民工城里进不来、乡下回不去才是大问题。试想2亿人在城外转悠是个什么场景。 不只情场,职场、商场、官场都在上演“甄嬛传”。 企业家商场上攻城拔寨,还要时刻提防仇富。冯仑告诫企业家要“后半夜吃肉”。因为在胡同里,前半夜吃肉,肉味都飘出去了,别人路过心里就不舒服,就拿砖头砸你家玻璃。 企业家最担心的还是政府变卦。必需绑定一位大哥,但押宝押错了呢?远离权力赚不着钱,和权力贴太近会摊上事。万达掌门人王健林称,“万达只跟有追求的官员打交道”,不妨理解成肺腑之言吧。 重庆事件后有钱人最担心财产权和生命权。王维嘉在亚布力论坛上说,如果不是一位英国人的意外死亡,重庆模式会借助某种社会情绪在全国发酵并复制。他分析说,《宪法》第十二条“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为什么公共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而“私有财产”前面要特意加“合法”两字?他呼吁企业家们不但要自救,还可以用智慧和法律手段让救助机制惠及更多的人。所以他们特别关注吴英案件。 贪官过去清贫,今天报复性索取。进去是随时随地的事。他们最没安全感。裸官是牺牲我一人,幸福全家人。 中产的担心要朴实得多,无非车子、房子、孩子。油价朝七暮八,国五条让以房保值和以房养老的落空。小孩上学赞助费明禁暗升。 股民担心证监会变卦。买白酒,整死你;买地产,国五条;买银行,又清理理财产品……股民终于给逼疯了,都跑去吃药。可上火药又出了问题……难道把钱存回银行当冤大头吗? 其实以上担心都不算什么。近2亿新生代农民工城里进不来、乡下回不去才是大问题。试想2亿人在城外转悠是个什么场景。 养老方面,未富先老其实是个伪命题。根本问题是未富先懒,整个民族没有了面对未来的勇气和闯劲,财富的大饼越做越小,这才是整个民族的远虑近忧。 马斯洛需求五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下中国人在这五个层次同时出了问题:食品、安全、归属、尊严、自我实现。比如归属,转型期的中国人跌入陌生人社会,有如行驶在没有风向标的大海上。 有人指责媒体对人们的不安全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实他们是亚马逊森林中报警的吼猴,是泰坦尼克前端的瞭望者。 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2013年《社会心态蓝皮书》称,中国社会出现反向情绪。仇恨、愤怒、怨恨、敌意等负向情绪与需求不满足、不信任、社会阶层分化有密切关系。 同时,中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跌破及格线,人际不信任进一步扩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增加。群体间的摩擦和冲突增加。 蓝皮书还指出,“小悦悦事件”、“南京彭宇案”引发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热议,表明为一种集体性焦虑。但蓝皮书没有指出对政府的信任跌至冰点,老百姓成“老不信”才是问题的根本。 我们安慰自己,你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对世界的态度。佛家以“诸行无常”来达到心态守常。面对世事无常须持一颗平常心。 想象一下三四线城市的生活。亲朋好友常聚,晚饭后广场跳舞,彻底与世界和谐。可你甘愿过这样的小日子吗?焦虑使人进步,焦虑使社会进步,导致变革发生! 缺安全感的人喜欢把伞买大点再大点。那就大家一起把这把伞做大。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商业周刊称“2017年中国经济或现拐点”:三条主要经济曲线要发生拐点。第一条是人口红利为零,第二条是基尼系数要突破0.6动乱线,第三条是投资转换率由在改革开放初期1: 3跌到1: 0.7。 我们赶上了中国三千年未遇之变局,就像中大奖可奖金总领不到。 个人的不安全感受制于社会大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及全球化变量。消除全社会不安全感的唯一方法是变革而不是维持现状。@刘胜军感叹,与社会各界人士交流,发现大家都是明白人,对社会局面的危险性、改革迫切性没有太大分歧。问题是,私下交流时每个人都无比焦虑、扼腕、摇头、拍案;但在公共场合,大多数人又成了沉默的大多数,难得糊涂。这是改革迟滞的重要原因。犬儒主义才是改革最大的敌人。 张维迎最近提问,既得利益者能否成为改革者?答案是可能的,第一是理念的力量,这是华盛顿的伟大之处。第二是安全感,真正的最不安全的人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特权者本身,他们有时候是人上人,但突然之间就可能变成阶下囚,时间长了他们认识到这对谁都不好。这就是既得利益者为什么最终要实行法治,要实行民主的理由。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后,我们突然发现没有一个社会群体有安全感。从百姓到企业家再到官员。社会急需自上而下的共识,坐下来谈谈。 据说,缺安全感的人喜欢把伞买大点再大点。那就大家一起做大这把伞。 一个社会好不好,第一看人们有没有梦想,第二看个人梦想能否实现。 什么是中国梦?国家版的中国梦是国家强大和国际光辉形象,个人版的中国梦是更多的钱、环游全世界。两者是一致的,但先后顺序很重要。个人成功并有钱有房有车有尊严,国家才强大才被看得起。大国崛起没有大国民崛起,断难维持。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75660102e1ii.html 您可能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埃里克•施密特:未来属于Youtube 最常吃的食物,决定着你的未来 未来游戏 什么是中国年轻人想要的未来 未来 来自无觅网络的相关文章: 未来世界如果是这样的,你喜欢么?!并非IP的广告哦! (@fun4hi) 未来投影仪,稀饭不? (@fun4hi) 5个免费的未来字体下载 (@uuhy) 未来同学会 (@jdxi) 初音未来Project mirai2 3DS平台秋季发售 (@hexieshe) 无觅

阅读更多

法广 | 要闻解说: 中国打击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

这项中国最新食品丑闻立即引起前不久爆发“挂牛头卖马肉”食品丑闻的法国费加罗报、世界报与解放报三大媒体的注意。费加罗报驻北京记者海风星期五在该报网站上报道称,在中国,人们再也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麽肉。在黄浦江上漂浮的死猪、患禽流感的鸡鸭后,现在又得知有时人们买的羊肉和牛肉其实是老鼠肉。不同于法国,还好只有马肉混充牛肉。 费加罗报驻京记者称,尽管中国警方做出努力,当局承认食品安全至今仍旧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中国政府也承认他们的困惑,那就是不法分子層出不穷的新手法,使用各种各样的化学添加剂,制造出令人一时分辨不出的“假味道”。警方举出一例说在贵州,发现含有过氧化氢的鸡爪,当地人爱吃的佳肴。肉品也往往是“加”了水再买。另外在本次“保卫餐桌安全”行动中,查获了超过2万吨的“假肉”。 这起最新的“假肉”丑闻,费加罗报指出,在中国微博上引发了数以百万计的推文,并且和H7N9禽流感疫情、至今没有任何解释的飘死猪、地沟油以及毒奶粉事件等等一样让中国人担心不已,不知下一次又要爆出何种意想不到的黑心食品。 同时,法国媒体也注意到,就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之际,中国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5月3号公布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解释」),确定对危害食品安全者的定罪量刑标准。 据了解,对危害食品安全的刑责「解释」共有22条。中央社指出这是中国政府首度明确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行为的定罪处罚标准,也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预计从今天(5月4日)开始实施。 中新社报导说,根据《解释》,非法生产、销售禁止用作食品添加的原料、农药、兽药、饲料等物质,在食品原料、饲料等生产、销售过程中添加禁用物质,以及直接向他人提供禁止在饲料、动物饮用水中添加的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如非法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蛋白粉”、“工业明胶”、“瘦肉精”及含有“瘦肉精”的饲料等,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危险,应依法予以严惩。 同时,鉴于这类行为还有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罪等其他犯罪,《解释》也明确指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应当依照处罚较重的犯罪定罪处罚。 两高记者会上,还公布5起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生产销售“假白酒”案件、非法经营“病死猪”肉案件、“瘦肉精”案、伪劣食品添加剂案如“毒奶粉”和销售“地沟油”案。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表示,当前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数量大幅攀升,重大恶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时有发生。此举旨在把打击、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刑事法网编织得更严密,以期收到吓阻的效果。

阅读更多

BBC | 中国最高法院通报危害食品安全罪量刑

利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将适用刑法进行定罪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周五(5月3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有关情况,并公布五起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典型案例。 中国官方媒体说,这是人民法院首次采用全媒体方式直播新闻发布会,并援引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的话说“此举标志着最高人民法院在推进司法公开的进程中又迈出了新的步伐”。 此次发布会的主要议题是通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孙军工说《解释》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提出了相关罪名的司法认定标准。 基本罪名 《解释》共计22条,主要规定了11个方面的问题,确定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是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两个基本罪名。 凡是在食品中添加禁用物质的行为均应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定罪处罚。 非法生产、销售“三聚氰胺蛋白粉”、“工业明胶”、“瘦肉精”及含有“瘦肉精”的饲料等,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危险,应依法予以严惩。 《解释》列出典型案例,将“婴幼儿食品中生长发育所需营养成分严重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含有严重超出标准限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等认定刑法处置。 利用“地沟油”加工食用油等,司法解释明确此类“反向添加”行为,将适用刑法规定的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进行定罪。 食品监管渎职行为应以食品监管渎职罪定罪处罚,不再适用法定刑较轻的滥用职权罪或者玩忽职守罪处理。 典型案例 新闻发布会还公布了五起食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包括生产、销售“假白酒”案件、非法经营“病死猪”肉案件、“瘦肉精”案、伪劣食品添加剂案和销售“地沟油”案。 最高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说,食品安全犯罪“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他说,当前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数量大幅攀升。近三年来,人民法院审结这类案件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对新《解释》的出台,不少网友表示支持,有人说“有点晚了”、“早该用刑法定罪”;也有网友质疑:“非法定罪有用吗?给咱中国人用的眼药水含防腐剂,出口日本的就没有,这又说明啥问题?”

阅读更多

爱思想 | 陈占彪:传统文化缺位与当代社会三重危机

陈占彪:传统文化缺位与当代社会三重危机 进入专题 : 传统文化 文化复兴    ● 陈占彪        近年来,重新意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有意识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已成为学界、官方和民间的共识。传统文化复兴的“必要性”蕴涵在长期以来与传统文化缺失相关的三大社会危机之中:从文化安全层面看,面临着开放社会中文化的“失传”和“失守”问题;从精神慰藉层面看,面临着物质社会中精神的“空洞”和“空虚”问题;从道德重建层面看,面临着市场社会中道德的“失序”和“失范”问题。而这三大社会危机的解决都能在传统文化中找到或多或少的回应,这是复兴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所在。      文化安全与文化的“失传”和“失守”      我们常常会听到生物安全、军事安全、国家安全、能源安全之类的说法。今天信息交流极为便捷的互联网时代,出现了一种新的安全观,即“文化安全”,我们面临着突出的文化安全问题。倡扬传统文化以应对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失传”和“失守”,有利于强化国家民族的身份认同,维护“文化安全”。   当我们指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时,虽然会强调其所处地域、种族特征等因素,但“文化属性”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因素。我们向来就有以文化而不是以地域、种族等因素来分别你我、区分中外的传统。钱穆称,“中国人言天下,乃指社会人群,兴亡则指文化道统。”对中国人来说,一个国家之覆亡往往不在于军事之失败,而在于其语言、文化、学术之灭亡,“只要政体不变更,王室推移,无关重要,至于衣冠文物,则为民族文化之象征,不肯轻变。”两汉对待匈奴、西羌诸族的招抚怀柔,南北朝时北方士族与诸胡合作都无不是基于此“文化决定论”。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知识分子尤其是易代之际或危亡之际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固有学术文化倍加重视的原因。他们无非是想藉此能为华夏学术文化留存一线香火,以图保存中华,这就是文化救国的理路,章太炎在《国学讲习会序》中说:“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章太炎的弟子鲁迅也相信文事之力终胜于武事之力的道理,他说,“递文事式微,则种人之运命亦尽,群生辍响,荣华收光;读史者萧条之感,即以怒起,而此文明史记,亦渐临末页矣。”   “文化亡而国家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处于亡国之际的中国知识分子明白保存语言、文化、学术之于保全国家种族身份的重要性。   同样,对于他国异族的侵略者来说,他们何尝不懂“欲亡其国必从文化上亡其根本”的道理呢?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进行殖民统治时,他们不光是从武力上征服反抗者,而且更着眼于从文化上根本改造“殖民地人民”。他们阴险恶辣地从语言、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层面上,切断殖民地的故国文化脉络,使其彻底忘记自己的奴隶身份,完成国民身份的重新塑造。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身份认同起着根本作用,文化很大程度上甚于军事、政治、地域、种族的力量之原因正在于此。今天,我们重新倡扬中国文化何尝不也是维护全球亿万炎黄子孙的共同血脉和精神家园?   然而,今天在现代开放社会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因素,我们的文化处于一种“不安全状态”,这体现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失传”和“失守”两个方面。   “文化失传”,是指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今天又面临新一轮冲击,以至于传统文化至今没能在普通国民心中扎根。当代中国人严重缺乏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传统的礼仪、德性、价值、伦理离我们渐行渐远。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精神塑造中是缺位的。这有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百余年传统文化的“失魂落魄”可谓经历了“四个阶段”。“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在上世纪初喊出的“打倒孔家店”往往被视为传统文化厄运的肇始,在国家体制根本转型的时代里,与封建帝制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孔夫子被拉下“圣坛”,与千年帝制配合的儒家思想在被人们攻伐的同时,其精华部分也被不自觉地摒弃了。“文革”时期,“孔老二”及其所代表的封建社会思想文化形态成为被扫除的对象。“文革”结束后,痛定思痛的“80年代”的人们又一次将救赎的目光瞄向了西方思想文化,在“告别黄土地,走向蓝海洋”的思维定势下,“阴魂不散”的中国文化成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包袱。今天我们又面临着商业社会的功利思维造成的新的阻碍,“一切向钱看”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新价值准则,在这套实用主义、工具主义、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新价值体系中,文化的精神意义和道德价值被悬置,只有在其成为“产品”时才具有价值。本世纪初,在一些学者的呼吁鼓吹下,社会上曾兴起一阵国学班、读经热等短暂的传统文化复兴的美好景象,但这种文化热只是当代社会“资本”对商机的精明把握,也就是说,传统文化学习和教育的需求在商人看来是有利可图的大好商机。再如,各地孔庙都已成为旅游景点,至于诵读、祭拜等每一个环节都已被商业性开发,因此,当代社会资本所推动的“传统文化热”以及这种“传统文化热的短暂命运”都是必然的。   由此可见,百年来,在政治革命、西方冲击、商业剥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经历着一波接一波的冲击。   如果说功利化的文化生态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传统文化的传承至少还有一条路径,就是“教育”。然而,今天的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相当有限,普通中国人接受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的途径就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本,大学语文很大程度上已被简化为两三个学分,成为通识教育的点缀。有论者说,“今日大学生国文水准每况愈下,思之令人惊心,今欲起救,追之晚矣。盖国文者,国之文化命脉所系,国文不通,学生知识水准、文化修养、人格品质必混沌衰蔽,国文不良,则外语也必不良,此亦常识而已。”(陈丹青:《退步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20页)   在中小学语文课本中,传统文化、古典文章又只是语文教材所担负的认识功能和价值功能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以往仅占20%的比重,后来提升到40%。这一单调而皮毛的传统文化知识要成为当代中国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的价值资源显然是不足的。   因此,当我们正在凭借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优势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介绍到海外时,我们更应当为中国文化在我们身上的日渐式微(“文化失传”)而忧虑、而行动,在今天的功利社会中,这后一任务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紧迫,更为艰难。   在一个信息交流相当便捷的社会中,“文化的失传”就会带来“文化的失守”问题,“文化失守”意味着文化主体性缺失后的我们正面临着西方生活方式和文化“全面倒灌”的现实。   我们并不是文化保守主义,并不是拒绝域外文化,但如果从头到脚,从内到外,从器物到思想,都“完全他化”,或“疑似他化”,没有一点中国气息、中国风格的话,那我们就不得不对中国文化在“文化倒灌”中所处的劣势抱以担忧,有必要思考是不是有必要重新唤回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只有防止域外文化倒灌,才能保持文化的多样化和复杂性,文化的多样化不是一种文化吞噬掉另一种文化,而是不同种文化和谐共处,彼此取长补短。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似乎并没有感受到文化趋同化和中国文化日渐退出当代中国人日常生活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这主要是因为今天的文化接受方式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变化。在过去,文化的输入很大程度上是以军事优势为后盾强力推行的结果。今天文化同化的方式是和平的,而不是战争的;是主动自愿的,而不是被动强迫的;是“润物细无声”式的,而不是“暴风骤雨”式的;是快乐的,而不是痛苦的。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输入方式之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军事为后盾,后者是以资本为梯航,前者在于压服,后者在于诱导。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域外文化的细致展开和中国文化的日渐消失就不会感到震惊,也不会感到沉痛。等到我们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时,“再回首已百年身”。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身份标志,不可谓不重要。然而,我们却面临着“文化的失传”和“文化的失守”双重危机,由此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安全问题”,今天,我们一方面要重温我们的文化传统,“保守”、学习和消化这份丰富的精神财富,有了这份“文化底气”之后,才能在世界文化的对冲中站稳脚跟,才能有吸纳异域文化精华的能力,才能有抵抗文化异域的免疫力。      精神慰藉与精神的“空洞”和“空虚”      在物质社会中,我们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精神慰藉”问题,通过倡扬传统文化可以应对精神世界的“空洞”和“空虚”,充实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现代化”是晚清以来国人的百年梦想,也是中国历史和现实任务所决定的。长期以来,中国致力于解决温饱问题,因此“现代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科技层面和物质层面。今天,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现代化”可以说是初步实现。然而,“吃好穿暖”并不意味着臻于至境,万事大吉,“贫穷”是问题,“富裕”也是问题,而且“富问题”(精神问题)比“穷问题”(物质问题)更难解决,我们可以短时间里解决物质的贫乏,却很难在短时间里营造出一种丰厚的精神气象。今天我们面临着物质资料相对丰足,人们精神世界普遍荒芜这一新问题。   精神的荒芜首先体现在“精神空洞”的形成。“文革”后对“极左”意识形态的抛弃以及改革开放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精神空洞形成的肇始。在“文革”之前,虽然传统文化、宗教等成为国民精神的重要填充,但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我们且不论意识形态的利弊如何—却成为国人精神世界的强力支持。“文革”后,我们抛弃了给国家带来极大灾难的“极左”意识形态,随之而来的物质主义的膨胀更加加剧了中国人精神空洞的形成。   世俗社会的到来和物质利益的追求使得人们逐渐脱贫致富,但人们不知道的是“致富主义”往往会对精神形成侵蚀和挤压。也就是说物质会带来精神日趋槁枯,灵台荒秽的弊端。而缺乏精神生活的人们就显得“本根剥丧,神气旁皇”。因此,当年陈独秀等人还没有揭起“科学”的大旗以反对“迷信”的时候,鲁迅就谈到“惟科学主义”会对心灵、精神、感情造成伤害,他说,“盖使举世惟知识之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感情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无有矣。”基于维护精神世界的丰富性,鲁迅在《破恶声论》中对被以科学的眼光排斥的宗教和迷信之于精神的养护之功加以辩护。   意识形态的退出和物质主义的膨胀,促成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空洞的形成,没有或少有精神生活的人就感到前所未有的精神“空虚”。   处于精神空虚状态的人们纷纷在寻找自己的精神食粮。由于精神食粮的贮备不足,重视不足,处于精神饥荒中的人们往往就显得“饥不择食”。在缺乏健康的精神食粮的同时,一些伪劣毒害的东西也纷纷行销于世,填补人们的精神空洞,成为“精神饥馑”中的人们的“美味佳肴”。邪教迷信、算命占卜、改名转运、长寿秘方、风水先生、养生大师也都沉滓泛起。“神医”张悟本的“绿豆茄子治百病说”,“健康教母”马悦凌的“生吃泥鳅去肝火论”,李一道长的“辟谷术”能在光天化日之下耸动一时,行骗天下,皆与当代中国精神的空虚相关。除上述这些伪劣毒害的精神食粮之外,宗教成为当代国人解决精神问题的另一选择。近年来,各种宗教在中国的盛行都是有目共睹的。   诚然,精神危机的解决有诸多途径,宗教当然是一途,但具体到中国历史和现实来看,宗教并不是惟一一途。对中国来说,五千年积淀下来的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我们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度优势之所在,事实上,从历史上来看,“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不光是我们政治架构、社会治理的重要理论来源,更是我们民族安顿身心、涵养精神的重要精神资源。   今天来看,继承和发扬这一精神遗产正是填补精神空洞,抵制精神虚无的灵丹妙药。因此,在一个需要精神抚慰和滋养的时刻,倡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显得格外需要和重要。      道德重建与道德的“失序”和“失范”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我们面临着日益紧迫的“道德重建”问题,通过倡扬传统文化可以应对道德的“失序”和“失范”,涵养当代中国人的道德情操。   “道德失序”是指市场社会中的公序良俗、道德伦理呈现一种下滑的状态。今天,道德伦理的滑坡几乎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温家宝总理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道德状态的每况愈下显然是“每况愈上”的“金钱价值观”导致的必然结果。“金钱价值观”意味着金钱支配和控制着社会资源,(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 共 2 页: 1 2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文化复兴   

阅读更多
  • 1
  • ……
  • 3
  • 4
  • 5
  • ……
  • 87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