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

荷广 | 古巴:中国通向加勒比地区的大门

加勒比海地区一直深受美国影响,可是近年来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华盛顿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在逐步减弱。古巴是中国在加勒比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正在借助同古巴的关系扩展其在这一区域的影响力。   古巴总统劳尔•卡斯特罗昨日抵达北京开始了他上任总统以来对中国的首次访问。访问中古中双方将签署有关合作协议以帮助古巴实行经济改革。 经济专家们认为,如果古巴对投资者敞开大门对中古两国都有益。这将为两国在农业、能源和旅游业等方面提供新的机缘,两国对长期的持续性的经济发展作出投资将使古巴和中国的双边关系起到质的转变。 新的可能性 同古巴签订双边协议对中国政府相当重要。中国政府一项重视和发展中国家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础上的战略关系。而加勒比地区也被中国政府对外策略的战略目标之一。 中国社科院拉丁美洲研究所负责人吴国平认为中国正在寻求一个社会各界都能从中受益的中国和拉美贸易的新模式。他说:“中国不仅仅是要出口自己的产品进口别国的原材料。我们也要进口拉美具有高价值的产品。我们正在寻找新的可能性。” 经济策略 古巴和中国除了 共产意识之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共同点。这两个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处在经济改革的过程当中。这是无可避免的,共产模式必须要适应当今资本社会的需要。创造经济新动力的关键就是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积极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去。 拉丁美洲为中国提供了投资发展基础设施的机会。古巴是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港口。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一直贯彻对古巴实行经济、金融封锁政策,而中国则以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对外政策主张构成了和美国古巴政策的抗衡力量。中国在有机会投资那些受美国经济制裁影响的领域的同时也巩固了自身在加勒比地区的地位。 吴教授认为这并不是经济利益问题,而是和各国建立的关系为中国带来了各种机会。他说:“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应该以本国的发展来决定如何发展和巩固同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 去年中国政府官员访问古巴时双方已初步达成协议中国将为古巴的经济改革提供经济援助。被媒体公认为中国下一任国家主席的习近平还促成了向古巴提供免息贷款。 古巴人的期待 古巴人对卡斯特罗总统今次对他们的经济盟友中国的访问满怀期待。古巴一促进本国政治对话的组织Estudios de Sats的负责人Antonio Rodiles表示:“几年前卡斯特罗对亚洲的访问就让古巴人产生了希望照着中国和越南的模式进行经济改革。” 而古巴政治异见人士Rodiles则对总统的此次访问不以为然,他不认为现任古巴领导人愿意在这一领域里作出大的改革。他说:“自去年党代会之后古巴的经济形势没有什么改变。除了盟国委内瑞拉之外,在其它国家的投资都停止了。目前还没有什么新的发展迹象。其实对古巴人民来说最显而易见的改革结果是改善公共交通工具,购买大批公交车,可是人人都知道古巴政府有不愿意购买零配件来维修出了故障的公交车。” 作者:Iris Mir, Ana Rosales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董小川:美国本土主义运动评析

“本土主义者经常提出的问题是大量移民反对与美国人民同化,而要保存移民自己的习俗、传统和不同的特征。所以,美国本土主义论坛在1855年宣称:‘美国只能由美国人来统治,”而美国人不但应该是“出生在美国,而且要在美国受教育和训练。’”   18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曾经有一场白人发动的“本土主义运动”(Nativism Movement)。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以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本土主义这个词得以复活。从政府政策的制订者到普通公民,从利益集团到大众传播媒介,在限制移民和各种政策制订等问题上频繁而又广泛地使用本土主义这个词,学者们也开始重新界定这个词的真正含义。到底发生了什么?美国历史上的本土主义运动到底是怎样一场运动?为什么现在又得以复活?本土主义思想和运动对美国社会有何影响?本文将着力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 18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组织,这些组织寻求认定美国民族的特征,并由此证明哪些人是外国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马萨诸塞移民与报道协会”(Massachusetts Society for the Information and Advice of Immigrants) “联邦党华盛顿受益者协会——汤姆马尼”(Tammany, the Federalist Washington Benevolent Society) “纽约技工和商人总协会”(the General Society of Mechanics and Tradesmen) “纽约汤姆马尼协会”(New Yorks Tammany Society) “美国印地安象征协会”(the American Indian Symbolism of the Society) “宾西法尼亚民主协会”(the Democratic Society of Pennsylvania) “纽约市华盛顿受益者协会”(New Yorks Washington Benevolent Society)等等。最初,上述组织主要是一些具有反对欧洲移民情绪的地方性互助团体,其出发点也主要是想保护美国本土居民的利益不受外来人的侵犯,所以,本土主义还没有被广泛使用和接受。从19世纪40~50年代开始,这些组织逐渐以反对外来移民,特别是欧洲天主教和犹太教移民为主,并开始参与国家政治,美国本土主义运动也开始为美国人所承认。【注释】Dale T. Knobel, “America for the Americans”: The Nativist Move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An Imprint of Simon & Schuster Macmillan, 1996), pp.20~29.【注尾】 如果说美国本土主义运动在最初的几十年间还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和起色,那么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美国本土主义运动曾经掀起3次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40~50年代以“一无所知党”为代表的本土主义组织掀起的反对大量贫困爱尔兰天主教移民的运动;第二次是19世纪90年代由以“美国保护协会”为主的本土主义组织掀起的反对东欧和南欧天主教和犹太教移民的浪潮;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以新三K党为代表的反对天主教、犹太教、亚洲移民,以及南部黑人迁居北方的浪潮。【注释】Carol M. Swain and Russ Nieli, Contemporary Voices of White Nationalism in Americ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7.【注尾】 “一无所知党”(the Know Nothings) 又称“美国本土党”(American Native Party)或“美国党”(American Party),成立于1849年,是在“美国人联合社团”(the Order of United Americans ,1844年成立)等秘密社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无所知党”的名字源于19世纪40年代的一位新闻工作者霍勒斯·格里利(Horace Greeley)在揭露一个秘密组织时的说法。当时,该组织的成员发誓,如果被问到有关该组织的活动,就说“一无所知”。该党的骨干成员都是本土主义者,他们认为,美国是美国本土居民的美国,所以,美国各级政府必须控制在本土出生的人手里。【注释】Dale T. Knobel, “ America for the Americans,” p.89.【注尾】19世纪50年代,该党试图作为民主党和共和党之外的第三党势力竞选美国总统。在当时美国众所关注的黑人奴隶制存废问题上,该党因内部意见不统一而持中立立场,但在奴隶制问题上则无法中立,于是该党在1855年的会议上决定采取赞同南方民主党的立场,因此引起党内反对奴隶制成员的愤怒。这就注定了“一无所知党”的竞选是不可能成功的。【注释】Earl R. Kruschke, Encyclopedia of Third Par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1991), pp.27~29; Ronald J. Hrebenar, Matthew J

阅读更多

美国之音 | 温家宝结束拉美行 承诺放贷美刀百亿

中国表示将为拉丁美洲的基础项目建设提供100亿美元贷款。这是中国近几个月中频繁承诺对外援助和贷款的最新动态。 *100亿美元砸拉美基建* 中国总理温家宝星期二 (6月26日) 在他的拉美之行最后一站智利表示,中国开发银行将为拉丁美洲基础建设提供100亿美元贷款。他说,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应该对抗地区保护主义以支持经济发展,还提出创立中国–拉美合作论坛的建议。 英国广播公司说,许多拉美国家仍然处在发展时期,因此正在进行基础项目建设以刺激经济增长;中国作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一直在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而且中国的基建公司也正积极寻找新市场。 *修筑拉美发展“替代路”* 中国表示,它的拉美政策是希望“促进互相尊重并获得双赢”,为该地区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提供“替代发展途径”。 美国华盛顿哈德逊研究院(Hudson Institute)的政治与军事分析中心主任、高级研究员理查德·怀兹博士(Dr. Richard Weitz)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擅长”使用外援作为工具 ,不赠送免费午餐。 怀兹博士说:“中国擅长把外援作为一种获得影响力的手段。他们给予的援助一般比欧美国家政府要求的条件少一些。他们要从受援方那里获得影响力。不过,我也认为,有些援助是受到一定约束的。” *中国变身“城里的新银行”* 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美洲国家对话组织 ”(Inter-American Dialogue) 在名为《城里的新银行:中国金融在拉美》(The New Banks in Town: Chinese Finance in Latin America) 的报告中说,不包括本次承诺将投放的100亿美元,中国2005年以来已经向拉美国家发放了750亿美元贷款。报告指出,除小额石油贷款以外,每一笔贷款都有附加条件,要求对方购买中国的基建、通讯、卫星和火车器材。 “美洲国家对话组织 ”的这份报告说,由于中国产品造价相对低廉,往往比别国生产的类似质量产品更有吸引力,所以拉美国家也“乐于”购买。 *援助打点政经两张牌* 中国近年来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债主之一,在某些地区甚至成为世界银行之外最大的资金来源。 位于北京的经济学者刘正山博士对美国之音表示,中国把对外经济援助作为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杠杆。他说:“(援助) 被作为一种手段来建立政治上的联系,也作为奠定经济发展和经贸交流的基础。” 本月中旬,中国政府宣布为大陆台商提供6000亿元人民币信贷额度等多项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台湾同胞不断分享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成果”。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智利之前访问了巴西、乌拉圭和阿根廷,还出席了在巴西举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这是温家宝以中国总理身份首次访问南美洲,也是他时隔16年后第二次访问该地区。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赵宗彪:未来都是现在的延续

  ——读《2025年世界将发生什么……》   因为一部叫《2012》的电影,今年是世界末日的说法,在一些媒体上热闹过一阵。后来,又有人辟谣了,说当年的玛雅历法并不是这个意思,人类文明还将继续。事实上,查查历史,类似的这种预言,每隔一段时间,都会热闹一次。无他,谁叫人是唯一可以感知到未来的生物呢?因为预测是行动的前期准备。如果拒绝思考未来,就不可能有远见,就只能沦为世界演变的看客,而使自己的行为变得毫无意义。   当然,电影艺术的想象,可以危言耸听,可以充分想象,但是,如果以科学的眼光来审视未来,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这样的书,同样也很多。《2025年世界将发生什么……》,就是这样的作品。   《2025年世界将发生什么……》是国际安全问题专家、欧盟研究所首任所长的妮科尔·涅索托等人在2006年完成的预测未来的一本书。作者们参考了数以百计的资料,尤其是国际组织、私营部门、学术界、研究团体以及非政府组织所发布的专业报告、研究文献和评论,并请教了多位相关专题和不同国家的专家意见,详尽地展示了2025年世界的几大发展趋势。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未来20年的清晰预测,给欧盟提供战略决策参考。报告的立足点是欧洲,为了让欧洲人重新反思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和应当直面的挑战,以明确欧盟在未来面对外部压力时所应扮演的角色。   全书分三部分,即趋势,地区和欧盟。在“趋势”中,本书认为,全球的总人口到2025年将增至79亿,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移民潮加剧,发展中国家因为人口激增和城市化的加快,会相伴环境质量的下降,可能导致健康问题的加剧。中国的老龄化从2015年开始加剧,老龄人口到2025年将达到20%,城市化将达到57%(即8。24亿人),85%的人口将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政治环境、安全、人口、科技进步和能源价格等基本因素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进程将持续快速发展,不能适应这一改变的国家和地区将有被边缘化的危险。美国、欧盟与日本仍然是世界经济三巨头。到2025年,中国将是世界最大进口国和出口国。中国与印度发展速度惊人,但是,人均GDP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能源将是关注的焦点之一。从现在到2025年,全球能源需求量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将无法避免。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将继续依赖进口维持。受发展模式影响,气候变暖仍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对环境的污染,并对水资源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这在发展中国家将特别明显。科技发展将改变人类的未来。人类的寿命将会延长,人造器官技术日趋成熟。同时,个人的隐私将会受到技术的威胁。   在“地区”中,本书认为,欧亚地区到2025年各个国家的政府管理和国家安全水平仍然不同。中东和北非地区仍将是名副其实的火药库。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个未知数。美国到2025年仍然是世界的第一大国。因为世界最优秀的50所大学中有37所在美国,这将使其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中国到2025年如果以购买力平价计算,GDP总量将超过美国。“如果中国能够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话,其解决内部问题和扩大外部影响的能力将不断增强。”拉丁美洲地区到2025年的发展状况取决于三大因素:内部政治、与美国的关系和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能力。   在“欧盟”中,本书着重对今后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判断。未来世界的相互联系将更加紧密,区域划分也将更加明显。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国家之间,国家内部之间的贫富分化将加深。国家之间的合作、竞争和冲突的原因将发生变化。除了传统的军事、经济之外,还有资源、知识和合法性等抽象概念。环境恶化将持续。全球化和多样化并存。世界范围内的不公平现象将有所减少,但在中东、北非等某些地区,可能会严重。国际关系的未来充满更多的不确定性。一方面,大国政策将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多边地区组织将进一步发挥作用,另外,弱小国家的数量将增多。一个超级大国主导世界的格局难以形成。多极化世界终将出现。同时,未来有可能出现国际机构停滞、地区间不和谐现象增多以及民族主义抬头等情况,这将使多极化体系变得冲突不断,大国之间将在能源、市场以及影响力等各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   因为本书的目的是为了欧盟的未来,所以,最后一章的《欧洲的未来》中,它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命运。2025年,欧盟可能是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安全的地区之一。但是,它面临的挑战是,如何促进世界的改变。在经历了三个世纪的西方霸权之后,历史已经进入了新时期:新的大国已经崛起,弱国也以区域联盟的形式出现,西方的国家霸权将不可避免地转向世界的其他地区。因此,欧盟必须适应新的国际环境以抓住新机遇。2025年的世界将更加相互依赖、更加复杂也更加不稳定。欧盟的改革应当考虑到价值、利益以及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目标等多重战略层面。只有对自身的未来与世界上的位置有了明确认识,欧盟就能更好地实现改革,并推动世界向更稳定、更美好的未来发展。   外国人写中国的书非常之多。但是,翻译引进的总是非常之少。而引进来的,总以歌功颂德的居多。我们总有一个非常不自信的想法,一听到别人说我们不好,就格外沉不住气。第一反应是蔡桓侯式,讳疾忌医,死不承认自己有病,见了棺材也不肯掉泪,坚信我们无往不胜的“特色”,可以凌驾于人类普遍规律之上。第二反应是阿Q式的,跳起来骂妈,认为他们心怀叵测居心不良,立马反击“你们也不好更不好大大地不好”“难道你们就完美无缺白璧无瑕世界第一”?然后说我们先前也曾阔。第三反应是李逵式的,谁说宋哥哥一句不是,立马抡起大板斧,怀疑是这是敌对势力又在捣鬼,立即寻找说话人的动机,作诛心之论,恨不得将这些人投入监狱或立马枪决。第四反应才是正常的人,才开始仔细想想,他们说的是不是正确?我们有没有改变的必要?但是,有第四种反应的人少。即使有,也怕别人骂作汉奸,不说为妙。   这本书因为不是为中国人而写,所以,它没有取悦我们的必要。从中倒能窥见他人对我们的一点看法。在我们一片盛世的欢歌声中,听听别人的真实评价,可以客观冷静地审视自己,倒是非常必要的。未来都是今天的延续,只有让今天美好,明天才有可能美好。只有加快改革进程,才是中国唯一的希望。这也是我认为有一读此书必要的原因。

阅读更多

共识网 | 薛洪涛:美国缺席中国太空国际合作

   6月24日,神舟九号航天员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顺利对接,我国首次空间手控交会对接试验成功。这意味着我国完整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对接,被美国媒体普遍视为中国载人太空飞行项目向建立中国自己的宇航空间站目标迈出重大一步。中国可能在2020年左右建立自己的空间站。然而目前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却将中国排斥在外。   虽然没有美国的合作,可是中国仍然靠自己的实力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太空合作格局。   中国与多国展开双边合作   中国在空间领域的国际合作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40多年来,中国开展了双边合作、区域合作、多边合作以及商业发射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国际空间合作,取得了广泛的成果。   据中国发布的《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早在2002年至2006年,中国就分别与阿根廷、巴西、加拿大、法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以及欧洲空间局、欧盟委员会签署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合作协定、空间项目合作协议,其中中国与巴西、法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建立了航天合作分委会或联委会合作机制。   中国与巴西的合作是最有成效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研制合作24年,被两国领导人誉为“南南合作”的典范。1999年10月1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巴地球资源卫星。中巴双方除了整星合作外,在卫星技术、卫星应用以及卫星零部件等方面也开展了多项合作。当前,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越来越被国际关注。   继2003年10月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2星成功发射后,中巴两国政府又签署了联合研制地球资源卫星02B星、03星、04星和数据应用系统合作等补充议定书。2009年5月19日,中巴确定双方继续并扩大在卫星应用、卫星研制等领域的合作。   除了巴西,在南美洲,中国还与委内瑞拉签署了关于和平利用和开发外层空间技术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建立中委高级混合委员会科技、工业和航天分委会,在此框架下,推动了中委两国在通信卫星、遥感卫星以及卫星应用等方面的合作。   此外,中国与俄罗斯的太空合作也在稳步推进,2009年10月,中俄双方签署了《2010-2012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纲》。中国2011年12月发布的《2011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与俄罗斯互设国家航天局代表处。中俄双方在载人航天领域也开展了多项合作。   同时,中国一直重视与欧洲国家的太空合作。1993年,中国与德国合资成立了华德宇航技术公司。1995年中国与德国、法国的宇航公司签订了“鑫诺一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合同,并于1998年发射成功。这是中国与欧洲宇航界的首次卫星合作。   中国与欧洲空间局在中欧航天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下,共同签署了《中欧航天合作现状和合作计划议定书》。在“嫦娥一号”、“嫦娥二号”月球探测任务实施期间,双方开展了紧密合作。   2011年9月,中国与欧洲空间局签署《关于测控网络及操作相互支持的协议》。中国与欧洲气象卫星开发组织为推进气象卫星资料共享和应用,共同签署《关于气象卫星资料应用、交换和分发合作协议》。中国与法国、英国、德国签署了太空合作框架协议。   中国还与多个国家积极推动对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广泛应用。中国向多个国家赠送气象卫星广播系统接收站和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帮助南非建立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数据接收站,帮助泰国建立了中国环境减灾卫星数据接收站。中国还向以上国家提供相关对地观测卫星数据产品。   双赢的太空商业活动   自1985年中国政府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放国际市场,承揽国际卫星发射服务业务以来,至2000年10月,先后为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瑞典、美国、菲律宾、巴西等国家及中国用户成功地发射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是对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的有益补充,也为国外用户提供了新的选择,为中国航天带来了丰厚利润。   2011年中国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积极推进企业参与空间领域的国际商业活动。实现尼日利亚通信卫星、委内瑞拉通信卫星、巴基斯坦通信卫星的整星出口和在轨交付。为印度尼西亚的帕拉帕-D卫星和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W3C卫星提供商业发射服务。与玻利维亚、老挝、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签订商业卫星及地面系统出口合同。   2005年11月,中国与委内瑞拉签订了通信卫星商业合同,向用户提供卫星在轨交付服务以及与之配套的地面应用设施。这是中国首次向拉丁美洲用户提供整星出口和在轨交付服务。   2008年10月30日零时53分,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同年11月9日,卫星定点于西经78度的赤道上空,覆盖大部分南美地区及部分加勒比海地区。2008年12月1日,卫星完成了在轨性能测试;用于卫星测控的委内瑞拉巴马里和卢埃巴两个地面站已先后建成并启用。目前,卫星测控数据表明,委星一号性能稳定、状态正常。   委星一号是委内瑞拉拥有的第一颗卫星。2009年1月11日,中国正式向委内瑞拉科技部在轨交付委内瑞拉通信卫星一号以及相关地面测控和电信港系统。此次在轨交付标志着中国航天对委内瑞拉实现了整星出口。   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项目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拉丁美洲用户签订的第一个在轨交付通信卫星合同。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作为中国航天国际化的平台,1990年以来,承揽了30多次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发射了30多颗卫星。委内瑞拉一号通信卫星,采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起飞质量5100千克,设计寿命15年。   2009年3月2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尼日利亚通信卫星有限公司在北京签订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R项目合同。2011年12月20日0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R成功送入太空预定轨道。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为其提供发射、测控服务及地面站支持。   “尼星1R”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采用“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其波束覆盖非洲中西部及南部地区、欧洲中东部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主要用于通信、广播、互联网接入、远程教育、宽带多媒体和导航服务。   “尼星1R”发射是继巴基斯坦通信卫星1R、欧洲通信卫星公司W3C通信卫星发射成功后,中国2011年第三次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发射服务。   中国主导亚太空间合作   1992年,中国、泰国、巴基斯坦等国家联合倡议开展亚太空间技术与应用多边合作,致力于推动区域空间合作组织的建立以及开展空间项目合作。在此区域合作的推动下,中国、伊朗、韩国、蒙古、巴基斯坦和泰国六国政府于1998年4月在曼谷签署了《关于多任务小卫星项目及有关活动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筹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5年10月28日,《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签字仪式在京举行。来自孟加拉国、中国、印度尼西亚、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鲁、泰国八个国家的政府代表正式签署了《公约》。2006年6月土耳其的政府代表也签署该公约。   《公约》的签署是亚太空间合作组织迈向正式成立的关键步骤,标志着创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努力取得了重大进展。该组织总部设在北京,这标志着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向正式成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作为该组织的东道国,中国在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合作领域包括空间技术及其应用项目,如对地观测、灾害管理、环境保护、卫星通信和卫星导航定位,以及空间科学研究、空间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等。亚太各国在空间领域的合作不仅有助于国家间加强相互了解和信任,而且通过将空间科技应用于资源探测、灾害管理、通信导航等领域,有助于解决各国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促进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推动了“亚太多边合作多任务小卫星”项目。中国与孟加拉国、伊朗、韩国、蒙古、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联合开展多任务小卫星的研制和应用,于2007年发射。   2008年,在亚太地区国家的共同推动下,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正式成立。在该组织框架下,中国政府积极参与空间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及其示范应用、地基光学空间目标观测网络、导航兼容终端等多个项目合作的研究,协助制定并发布亚太多边合作小卫星数据政策,促进了亚太地区国家空间领域的合作。   目前,签署《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公约》的九个国家中,除印度尼西亚和土耳其正在履行其国内有关批准程序外,其他七个国家(中国、孟加拉国、伊朗、蒙古、巴基斯坦、秘鲁、泰国)均已完成批准公约的程序,成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国。    与联合国系统合作   1980年6月,中国首次派出观察员代表团参加了联合国外空委员会第二十三届会议,同年11月3日,联合国正式接纳中国为该委员会成员国。此后,中国参加了历届联合国外空委员会及其下属的科技和法律小组委员会届会。   中国于1983年和1988年先后加入了联合国制定的《外空条约》、《营救协定》、《责任公约》和《登记公约》,并严格履行有关责任和义务。   联合国管理太空事务的主要是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简称联合国外空委)及其下属的科技小组委员会和法律小组委员会。中国积极参加它们的活动。   中国积极参与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的各项活动,启动中国“空间碎片行动计划”,加强空间碎片研究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参与了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的相关活动,并作为东道国于2004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国际对地观测卫星委员会十八届全会及二十周年庆典”。2005年5月中国正式成为国际对地观测组织成员,并进入执行委员会。   2006年7月在中国北京举办了“第三十六届世界空间科学大会”和“第八届国际月球探测与利用大会”。中国还参与了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等空间组织的有关活动。   根据2011年中国航天白皮书,中国与联合国签署灾害管理与应急响应天基信息平台北京办公室相关协议。目前,该办公室已正式挂牌成立。中国已通过该办公室为“非洲之角”提供旱灾风险监测产品,并且通过培训、能力建设、数据服务和灾害应急快速制图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为区域减灾作出贡献。   中国在《空间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机制下,与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开展合作,通过该机制,为汶川地震、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等重大灾害救援工作提供了卫星数据支持。   中国参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国际深空探测协调机构、机构间空间碎片协调委员会、国际地球观测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各项活动,开展卫星导航、地球观测与地球科学研究、防灾减灾、深空探测、空间碎片等领域的多边交流与合作。   美立法禁止与中国合作   中国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在太空合作方面,进展顺利,但是有一个国家是例外,那就是美国。据媒体报道,这几天,美国人密切关注“神舟九号”一举一动的心情可以用“五味杂陈”来形容,这从媒体的报道与网民的评论中可见一斑,而美国官方到目前为止保持沉默,多少也可看出在国会强大政治压力下,美中太空竞争与合作微妙关系的端倪。   “神舟”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工程、“天宫”空间站、“北斗”导航系统———近10年来中国在太空探索方面连奏凯歌,太空项目面临资金掣肘的美国人则以复杂的心态,观察中国人在太空一步步地向前迈进。   目前,中美两国在太空合作没有共同语言和实际行动。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美曾有过较为深度的航天合作,中国长征运载火箭曾多次承揽美国卫星发射任务。自从1999年美国国会《考克斯报告》出台后,美中之间实质性的太空合作已完全中止,即便如此,美国一些议员仍不肯罢手。   2011年5月4月下旬,在国会批准通过的拨款法案中,增添了禁止美国同中国进行太空合作的两条:美国宇航局和白宫科技办公室“不得使用联邦资金同中国或中国所属公司就太空项目进行任何方式的合作或协调”;“禁止宇航局接待任何来自中国官方的访问人员”。   国际空间站就是例子,在欧洲和俄罗斯都有意将中国纳入国际空间站的合作项目时,美国反对。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和俄罗斯主导的1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共同参与的项目。中国在国际空间站合作伙伴之外,并未参与进去。   中国之所以没有参与进去,主要是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和排斥。因此,尽管中国在国际空间站的一些项目上与其他国家有部分技术合作,但真正的核心技术交流还是一片空白。   在空间站的问题上,美国的态度极为敏感和谨慎。在国际空间站筹建之初,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就遭到美国的反对,国际空间筹划建设时美国反对邀请中国参与,所以中国没有成为国际空间站的启动方。   舆论分析,这是因为美国坚持“中美太空冲突论”的结果,它的危害在于它仍然以冷战思维为出发点,片面夸大对抗与军事冲突的必然性。无论从长远还是现实来看,中美两国避免太空潜在冲突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双边的太空合作。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