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

Global Voices | 叙利亚:世人对巴沙尔褒贬不一_

随着叙利亚的 死亡人数 增加,国际社会逐渐失去耐性并开始用强硬语气向叙利亚总统阿萨德(Bashar Al Assad)要求变革。自从 2011年3月 的抗议活动开始,散居海外各地人士也积极参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有见到集会和示威游行,有些是要求阿萨德离职,其他则声明对他至死不渝的爱戴。 从 旧金山 (2011年6月11日)和 芝加哥 (7月3日)到美国首府 华盛顿特区 (7月23日)民众在白宫前高喊着“下台下台巴沙尔”;美国几乎所有大城市都目睹了抗议游行,表示与Daraa、 Homs和Deir el Zor等城市的人民团结一致。 这里有一段 AhmedIbnAlsham 于8月6日上载的视频,抗议者手持代表哈菲兹和巴沙尔的海报,上面写着“有其父必有其子”: 阿萨德在美国 加州 也有拥戴者(4月3日),芝加哥在 4月3日 和 6月10日 也举行了亲政权集会,而5月1日捍卫政权人士在 纽约 联合国总部前面集合,声明对他们领袖的爱戴。 集会的浪潮也冲击了拉丁美洲。6月26日智利圣地牙哥的叙利亚人民高呼“El Pueblo Quiere Bashar el Assad”或者是“民众需要阿萨德”,我们从 Zaizuni 的片段中可以看到: 我们移至欧洲,首先从 伦敦(6月18日) 开始,叙利亚人民称阿萨德为凶手。接着到 布鲁塞尔 (7月23日)的欧洲议会总部,再到义大利 米兰 (7月12日和 17日 )。抗议人士似乎不再满于变革或推翻政权,他们要求审判。 这里有一段8月6日在瑞士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前,由Hazem Daoudi所拍摄的视频: 有许多叙利亚人居住在法国,这里也目睹了一连串示威游行,例如7月 2日 和 16日 在Strasbourg,以及在巴黎 夏特雷广场 前面的 两周静坐抗议 。YouTube用户 Mesudh75 上传一段视频显示,驻巴黎的叙利亚领事馆和叙利亚文化中心前的和平抗议: 在德国,民众走上 莱比锡 (7月7日)、 柏林 (7月23日)和 8月6日 与 8月8日 的波昂街头,别忘了同一天的慕尼黑,在 HutaafElhurriyyeh 的视频中德国人表示与叙利亚人团结一致,并高唱叙利亚国歌: 慕尼黑不远之处,奥地利维也纳进行另一场抗议活动,8月9日示威游行期间 AhmadSouri 在叙利亚大使馆前拍摄并上传一个片段: 反巴沙尔抗议活动也在 乌克兰 (4月22日) 罗马尼亚 (6月30日)、 俄罗斯 (7月31日)和希腊(8月2日)进行,呼吁结束法西斯主义: 在土耳其,抗议人士于8月5日聚集在伊斯坦布尔的 伊朗大使馆 前面,谴责伊斯兰共和国对于抗议的态度。从 khaled111h 的这段视频中,可以看到在8月7日叙利亚领事馆前, 幸福党 成员加入抗议活动: 但阿萨德也能仰仗在欧洲的拥护者,这些人把他当作是叙利亚稳定安全的唯一保障。 6月11日 和7月的 3日 、 4日 、 11日 和 12日 法国巴黎的街头上目睹了多次示威游行。 散居于乌克兰 敖德萨 的人,于6月4日为阿萨德用气球让叙利亚国旗飞起。6月6日其他人在俄罗斯 喀山市 出于同样的理由而游行。 亚美尼亚的叙利亚人在2011年3月也表达他们对总统的支持: 尽管阿拉伯世界因自己的革命而一片混乱不安,各个首都皆热切地表示他们与叙利亚人团结一致。 这是8月6日的突尼斯,在 wadoodfreesyrian 的视频中民众高喊着:“叙利亚自由了!巴沙尔滚蛋!”: 8月1日在埃及, OmawiTV 显示在哈马大屠杀事件后,愤怒的民众要求驱逐叙利亚大使: 黎巴嫩的情况比较微妙,因为两国之间的关系复杂。 叙利亚政权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发生冲突 时,很多时候军队必须干预隔离双方。最近一次与叙利亚民众团结的示威游行是在 8月8日星期一,于贝鲁特的烈士广场 举行。此次集会有许多知识份子、 记者和行动主义者参加,在这些人当中我们注意到黎巴嫩著名作曲家和歌手Marcel Khalife也在场。此事件的照片,请见Mahmoud Ghazayel的 脸书 。 参与人士高喊着:“这是来自黎巴嫩呼吁人权的呐喊”。 8月2日约旦人民在叙利亚大使馆前,进行泰拉威礼拜,一种晚间斋月祈祷,由Basemaggad直接从事件现场录下的视频可以看到。 8月8日 Bassem也录下了另一段视频。 类似的集会于波斯湾的各个君主专制城市进行,例如8月8日沙特阿拉伯的吉达,可以听见民众叫喊着:“叙利亚属于吾众的而不属于阿萨德家族”: 这里有另一段由hama19822011在同一晚于吉达所录下的视频: 在科威特( 8 月 5日 和7日)和巴林(8月 5日 、 8日 和9日),抗议人士要求驱逐这两国的叙利亚大使,并冻结与大马士革的双边关系。几位政治人物和双方国会议员出席了抗议活动。 来自 daraahoran 的视频显示,科威特民众在叙利亚大使馆前,呼吁推翻复兴党。 8月9日叙利亚人和巴林人在麦纳玛〔巴林首都〕举行集会,高喊着:“德拉(叙利亚城市)我们与你同在,誓死不渝!” 我们总结澳洲大陆的整体局面,阿萨德的反对者和拥护者呼声共存。 7月30日在纽西兰的奥克兰,约200人聚集抗议叙利亚政权滥杀无辜的人民。 澳洲悉尼在8月2日举行反政权的示威游行: 4月3日在 悉尼 有另一场示威游行,抗议说:“巴沙尔是整个中东地区和世界上最优秀的总统,没有一个人将会像他一样”。 反叙利亚政权的示威游行预定8月13日在伦敦、巴黎和突尼斯举行。 缩像图和特辑图片“柏林-在国务院抗争支援叙利亚的反抗行动”来自Thorsten Strasas,版权属Demotix所有(2011年8月11日) 校对: Soup 作者 Thalia Rahme · 译者 Tina Campling · 阅读原文 [en] · 则留言 (0) 分享: HEMiDEMi · MyShare · Shouker · facebook · twitter · reddit · StumbleUpon · delicious · Instapaper

阅读更多

思想 | 以革命的名义?——评〈两场革命〉(下)

作者: 《思想》  |  评论(1)  | 标签: 思想 , 王超华 , 两场革命 , 佩里安德森 三、革命已死,革命万岁? 当世界正在遗忘20世纪两次最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时候,安德森几乎是不合时宜地重提这两场革命的理想,并以此来解读正在成为热门话题的「中国崛起」。这个看起来非常坚定左派的努力,在我们比较仔细的阅读分析中,其实已经显现出传统左翼立场内部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些迹象。只是这些变化,似乎还没有表现为有高度自觉和细致分辨的明确立场。看来,在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势下,左派还需要在理论反省和立场重建方面做更多的工作。目前可以看到端倪的变化,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1、我们已经看到,在回顾苏中两场革命时,安德森很少具体讨论革命所持有的意识型态立场。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一定要以这两场革命为分析对象?为什么不能(如乔万尼‧阿瑞吉或伊懋可那样)从更长的时段来考察历史的变迁?实际上,在有限几次提及意识型态的地方,除了苏俄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和毛泽东消灭三大差别、追求社会平等的理想,安德森讨论最多的,是以列宁、鲁迅、毛泽东为代表的,借助西方思想资源批判本国落后传统并寻求创造性更新的思路。很明显,这是没有明确使用「现代性」这个词汇的关于现代性的讨论。19世纪以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界定立场时的标志性概念是资本主义及其反对派,传统上不会诉诸于「现代性」这种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概念。安德森的这种处理,如果不是仅仅出于对中国革命及其种种遗绪的偏爱,很容易被理解为正在放弃正面批判资本主义的立场。 2、安德森在分析中国革命和改革时,肯定改革初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当于第二次土地改革,与第一次同样平等,但更有利于促进农民生产」(2:7,开头),同时,对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却毫无热情。似乎20世纪苏中两国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农业合作化,最多只得到有保留的认可。考虑到安德森在关于拉丁美洲的写作中曾高度重视那里的无地农民运动和印第安土著组织农会合作生产的经验,似乎可以说,这是一种与列宁主义敌视小农经济、追求国家垄断社会主义不同的立场。事实上,在为《新左翼评论》写作的一篇社论里,安德森曾强调马克思主义早期的社会基础其实不是产业工人,而是手工业者 。看来,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资本主义扩张在全球都没有多少阻力的今天,左翼另类想象不能不引进社群主义因素,从农村小区或街市劳动者出发,自下而上,寻求更为平等、公义的社会建构。不过,这样的建构想像要如何对应基于国族国家的既有世界秩序,还不是很明确 。 3、如果农民运动仍然有可能基于社群展开想象,工人阶级在今天的处境可以说要恶劣得多。中国多达数亿的工业劳动人口,大部分是只有短期合同的「农民工」,就业地点远离户口所在地,享受不到就业所在地政府向当地居民提供的社会福利,说明设厂的资本虽然在工人就业地点纳税,却没有承担起对这些工人的社会责任。更糟糕的是,越来越多的工人必须依赖中介才能得到工作机会,在资本和劳动之间又多加了一层不必对工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隔阂。这不止发生在中国,而且是世界性的劳动「碎片化」趋势。与此相对的,是金融资本日益上升的决定性作用。冷战结束后,劳动和资本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还没有得到过如马克思主义曾作出的那种明确分析,可是工人不再被看作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却好像已经是大势所趋。安德森关于两场革命的讨论基本没有涉及到这方面,未免令人惊讶。左翼的另类社会想象,如果只停留在社群主义层面,显然不能应对劳动面临的日益恶化的无力状态。 4、在今天的国际社会上,中国的角色和表现与当年的苏联有本质上的不同。如前所述,苏联在冷战时期曾相当积极活跃地发挥国际作用,包括最大限度地使用联合国安理会否决权(总共121次,远高于美国),致力于发展并维护一个以苏联为领导中坚的国际联盟,对抗以美国为首的冷战对立面。中国在1980年代韬光隐晦之后,1990年代两次为惩罚台湾使用否决权,新世纪里两次为缅甸和津巴布韦的独裁政权在安理会投否决票,给外界留下只考虑自身利益的强烈印象。经济上同样如此,在过去20年不断发展对外关系的时候,遵循一种在商言商的进路,除了坚持「不干涉内政」以外,并没有建立起一种国际外交关系的原则性言说。这大概也是国际左派人士会聚集于拉丁美洲的古巴、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或者亚非地区的印度、泰国、塞内加尔、南非,却还没有到中国来的原因之一 。只有东亚邻国里怀旧的老左派,还会一厢情愿地将今日的中共看作是以往革命遗留价值的代表。 另一方面,中国在世界各地特别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经济外交,虽然存在种种弊病,而且没有从前苏联所高调坚持的意识型态说教,毕竟为当地国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老列强作为的更多选择。在这些地区,中国确实成为平衡美国全球影响的一支重要力量。国际左派并没有像攻击其他主要国家的政治领导人那样攻击过中共领导,但目前也还没有看到针对中国的明确立场。其实,安德森这篇文章在这方面有相当代表性:致力于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在评判和预测未来时,非常谨慎小心。 看来,外人当中热情为中国的经济成就叫好、无保留地欢呼中国崛起的,还是右派经济学家和各国政要居多数 。坚持左翼立场、向往革命未来的国际左派人士,真的能在中国的经验中看到属于劳动阶级挣脱桎梏求解放的革命精神吗? 王超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主攻现当代中国思想史。曾编辑《歧路中国》(联经),现正致力于一部以蔡元培为中心关于晚清民初思想文化变迁的书稿。 一五一十部落原文链接 | 查看所有 1 个评论 《思想》的最新更新: 思考正义的三种近路:桑德尔谈正义 / 2011-08-08 23:29 / 评论数( 12 ) 凝视巴西(下) / 2011-08-05 23:09 / 评论数( 0 ) 凝视巴西(上) / 2011-08-05 23:05 / 评论数( 0 ) 以革命的名义?——评〈两场革命〉(中) / 2011-07-28 10:06 / 评论数( 1 ) 以革命的名义?——评〈两场革命〉(上) / 2011-07-28 10:04 / 评论数( 0 )

阅读更多

思想 | 凝视巴西(下)

作者: 《思想》  |  评论(0)  | 标签: 思想 , 巴西 , 鲁拉 , 廖美 , 经济政策 文/廖美 魯拉第二任期间,巴西的经济体质获得相当改善,加上农产和原材料出口大增,经济成长显著。即使2008年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巴西也比其他国家更能在这波风暴中稳住,没有一家银行倒闭,维持低通膨,也比大部分国家提早復苏。单就国民平均所得來看,魯拉执政8年总共成长23%;而卡多索期间(即1994-2002)只成长3.5%。八年前魯拉选上总统,人们好奇等着看他如何驾驭巴西这个看似极端的国家[5]。结果是,魯拉发挥一生各阶段所磨练出來的经验,同时也激励出巴西的潜能。魯拉的成功,一方面归因于特殊的人格魅力:风趣幽默、温暖体贴、情感洋溢;一方面来自他懂得国家治理:理性冷静、坚定执着、善于沟通。魯拉战胜横亘在生命历程中的许多磨难与不平,把个人的奋斗融进多數巴西人挣扎求生的歷史中,让自己成为国家转型最有力的代表。这样的領导人,巴西人怎么会不爱? 不过,巴西依然没有真正面对社会不平等的问题。魯拉执政的表现虽为多數巴西人所肯定,但这个巴西并不是一个平等的巴西。减少贫穷虽然意谓降低不平等,不过降低的速度异常缓慢。财富集中的情形非常严重,例如最富有的5%人口拥有全巴西40% 的财富。即使魯拉政府在短期间内已经尽量帮助穷人脱离困境,平顺处理贫穷问题,不过对缩小贫富差距的成效不大,离社会平等的理想依然非常遥远。尤其经济稳定成长阶段,人人有钱赚,但原本有钱的人一定赚得更多。经济成长与所得分配因而存在着吊诡——成长与平等的分配不可能一起发生。 社会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以南非种族隔离政策来模拟巴西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精确。纵使南非的黑人在废除隔离政策后成为自己的主人,南非社会毕竟还在资本和悲惨间拉扯,富裕(白人占多数)与贫穷(黑人为基底)依然是现实里最大的鸿沟[6]。同样的,巴西穷人的处境在形式上很像「种族隔离政策」,虽然魯拉用社福政策解开他们长久被隔离的状态,不过,进一步的公平和包容,根本还没有开始着手。 巴西无法实现公平状态,有其历史渊源。据统计,巴西从非洲引进黑人为奴隶,总计有400万人,是美国输入奴隶总数的8倍。巴西的奴隶制度直到1889年才废除,也是美洲大陆最晚的。这么大量的奴隶人口,长期被压制在社会底层,而被解放的年代又相对晚近;相反的,特权阶级和既得利益则已长期生根。回顾巴西的公民参与史,即使从1930年代,巴西就已立宪通过民主选举,不过在1985年以前,文盲并没有投票的权利;这也说明长久以來,政治领域为什么不积极处理不公的问题,因为受压迫的人连意见表达的管道都被剥夺了。 如果美国是用亲属血缘來定义种族,巴西则用外表來辨别。不过,不像美国谈到种族问题的严肃凜然,巴西人采取比较打趣的姿态。巴西有句俗谚——「每个人都有一只脚在厨房」,即在说明,他们的祖先多半都是奴隶。在欧巴马以「地球上最受欢迎的政治人物」赞美魯拉的那个场合,魯拉对欧巴马的褒扬则是:「他是美国总统中第一个跟我们有相同脸孔的人。如果在巴伊亚首府萨尔瓦多遇见他,会认为他就是当地人。」巴伊亚首府萨尔瓦多是巴西历史上第一个殖民首府,也是当时奴隶交易的中心,目前在巴西拥有最多黑人人口密度。魯拉对欧巴马的赞词,在美国人看來,可能魯莽而不知轻重,似乎意味在巴伊亚首府有很多长得像欧巴马的黑人。如果不了解巴伊亚之于巴西的意义,魯拉对欧巴马的品头論足,听來的确很刺耳。然而,魯拉要說的无非是,在巴伊亚首府的黑人是温暖、自在与友善的,而欧巴马的外貌和性格,就像他们其中的一员。 弱势族群「温暖、自在与友善」的特性,或许就是巴西一再延迟处理族群不平等的内在原因。除非劣势族群集体站出來要求自己的权利,期待由上而下的改革被排上议程,其间可能是漫长的等待。 像很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巴西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伤痕累累,而且通常由政治部门阻滞社会与经济的进程。因此,当社会和经济获得大幅进展,长期处于老大地位的政治部门,自然远远落在后头,不能达到负责与透明。 年轻人对政治的看法,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未來政治的走向。如果把年轻人界定在15到24岁间,这个年龄层约占巴西人口的五分之一(合计3400万人),其中83% 住在都市,另外17% 住在乡村地区。巴西进行一项名为〈巴西的年轻人和民主:參与、領域和公共政策〉的研究,针对15到24岁的年轻人,于2004-2006年之间,在七个大都会和首都地区,进行有史以來最大规模的年轻人调查。调查的方法有兩种:问卷统计量化调查(共访问8000人)和小团体面对面深入座谈(计913人)[7]。量化分析发现,他们中有将近三成既没有在学也没有工作,大部分的年轻人对政治人物不信任,六成五的年轻人认为巴西政治人物没有代表公共利益,不过,有八成五的人主张应开放政府与公民对话,毕竟,政治还是保障权益不可或缺的管道[8]。 巴西大小党林立,多属柔性政党,不以意識形态为主导,而以人格特质为依归,党员转换政党的频率很高。由于没有理念对立的政党,执政者为了通过法案,最快而有效的方式就是贿賂议员。卡多索就曾为修改宪法让总统得以連任,跟国会议员买票。魯拉任内最大的丑闻,也來自对国会议员的贿賂。 至于地方级政治人物,对政党认同的错亂,更到了让人无从辨别的程度。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在2003到2010年担任马托格羅索州的州长布莱羅‧马季(Blairo Maggi):他除了是全世界出产最多數量大豆的资本家,本人属大众社会主义政党,同时也是巴西共产党的继承人;2006年总统大选,他一方面公开支持魯拉,另一方面则为同党的总统候选人阿尔克敏(Geraldo Alckmin)助选。他对政党的不在意,进一步說明在当代资本主义下,政党政治已经越來越无关紧要了。 被魯拉择选继任的羅赛芙也从自身所创的民主勞工党,转到魯拉的工人党。去年大选,魯拉为羅赛芙助选,几乎形影不離,当时大选的竞选广告就用「形影不離」的意象,向选民诉求,希望他们站在支持政策延续的立场,支持羅赛芙。广告以热情的森巴风唱着: 鲁拉总是和她在一起 我们也是 巴西已经变得比较好 我们希望它更棒 关注魯拉后的巴西,不能不了解羅赛芙的特质。虽然羅赛芙第一次的民选经验就是挑战总统大位,不过,她在魯拉执政时期,在政府部门是非常能干的执行者,先是担任能源部长(2002-2005),后來接任政务总长(2005-2010)。她个性活跃,論辩清晰,很有说服力。关于她心智的活络,可从下面的小故事看出一斑。有次,羅赛芙的一位朋友问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种科学?」羅赛芙则提出另一个问题來回答:「那么,超人究竟是一只鸟,还是一架飞机?」[9] 羅赛芙一开始因为支持堕胎,加上选前爆发政府部门的贪腐事件,导致第一輪投票得票率只有46.9%,未能达到过半數的当选门槛。到了在第二輪投票,宗教议题随着堕胎问题跃上台面。根据巴西最有公信力的民调机构 Datafolha 在选前一周的调查发现,67%的巴西人不在乎总统的性别,不过却只有47% 的人愿意接受总统没有宗教信仰。 在巴西选举中,用宗教來检证候选人,并不是新议题。卡多索在1985年曾竞选圣保羅市长,在与对手的政見辩論中,就被新闻记者问到他是否信仰上帝?那时的卡多索是无神論者,他拒绝回答(因为事先曾被告知,将不会询问他关于信仰的问题)。那一次,卡多索落选了。当卡多索1994年决定竞选总统,他早早就公开自己已经是信徒。 巴西以信仰天主教为大宗。近年,福音派教会成长迅速,大约有20% 的巴西人宣称自己是靈恩派(福音派的一支),他们的政治影响力也变大,拥有巴西第二大电视台和一些出版社。巴西的福音教派跟美国有所不同,他们在经济事务上采取比较偏左进步的观点,而且分散在许多不同政党,不像美国只存在共和党中。有一个说法是,没有信仰的人在巴西是最后的少數,他们在政治场域的处境比黑人或同性戀者还要艰困。 为了拉拢福音派,羅赛芙在第二輪投票竞选期间,避谈妇女堕胎合法化,而这个议题,却是巴西妇女当前最严重的问题。根据国家补助的研究发现,五个巴西妇女中,有一个面臨非法堕胎,而其中有15% 因秘密堕胎导致死亡。总的來看,巴西每年有20万妇女因不安全的堕胎并发其他病症而住院,这个情况发生在穷人身上的机率尤其大,而他们主要是工人党的支持者。荒谬的是,选举政治潜在的妥协特性,常常以模糊立场來面对严肃议题;在此,我们又看到一个鲜明的实例。 拉丁美洲国家近20年陸续选出女性的国家領导者,从尼加拉瓜(Violeta Chamorro,1990)、智利(Michelle Bachelet,2006)、阿根廷(Fernández de Kirchner,2007),到巴西的羅赛芙(2010)。只是,羅赛芙治理的幅员广大,完全不是其他人可以比拟。巴西是仅次于印度、美国的第三大民主政体,人口數和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五,目前的经济规模则居世界第八位。魯拉八年执政,让巴西走进优異又矛盾的道路。究竟,透过市场的重新建构,将产生什么样新型态的社会?在这之中,将出现什么样新的社会和政治行动者? 作为魯拉继承者的羅赛芙,短期仍然面对许多未完成的任务,包括巴西货币里阿尔高估、治安问题、青少年吸毒、教育和健保的组织不完备、失控的公共花费、过热的游资充斥和急需而落后的内需建设。此外,农业科技改良,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使得巴西农村土地更集中;而另一方面,在都市的房地产价格则更高昂。羅赛芙的长期目标,涉及如何深化社会改革。除了持续家庭津贴计划,巴西更需要进行土地改革、翻修税法、改善年金体系和持续提高最低工资。只要触及改革,就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也都在 向社会的不同阶层挑战。 拉美社会长期以來,面臨左派与多元文化主义对壘。回溯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形成的「华盛顿共識」,把贸易焦点放在拉美国家和东欧刚从共产主义转型的国家,以市场为导向,企图藉由增加竞争和提供工作机会,來降低贫穷。这个自由经济目标,在拉美实行的结果,正好相反。许多国家都因为推动自由经济,让贫富差距变得更大。于是,整个拉美国家开始抗拒这个共識,查维兹于1998年当选委内瑞拉总统,就是对这个共識最鲜明的拒斥。 委内瑞拉在查维兹高度的政治动员下,变成一个相当极化的社会[10]。又因盛产石油,可透过石油的收租经济來进行分配,政府部门变得高度中心化而无效率;在公共領域,则慢慢变成查维兹一人诉诸大众的模式。 反观巴西,因为国土规模和经济潜力,巴西的外交政策无可避免要和经济发展策略挂钩。一直以來,巴西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促进经济发展而考虑,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与经济发展的想法相关[11]。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巴西不但从未挑战美国对拉美自由贸易的愿景、区域安全合作和民主集体防卫;相反的,还常常跟美国站在同一阵线。传统上,巴西和美国的差異不在意識形态或政治上,像查维兹般水火不容,不过也因本身幅员广大,意識到自我的重要存在,在合作过程比较可以针对合作计划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可以說,直到魯拉当政,巴西才开始从与美国的双边关系,发展成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多边关系。魯拉任内,不管在国内或国外,几乎都可以得到不同政治光谱者的支持。想必,羅赛芙也希望能够接收魯拉所得到的最大共識。 巴西国旗横越球形的长幅,上面写了一句葡语箴言Ordem eProgresso,代表「循序与进步」。兩百多年來国政的挫败经验,让巴西人喜欢自嘲国旗上的那句格言,应该是「混亂与落后」。巴西人融合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印第安人的背景与价值于一爐,这种属性非常独特,更从他们活泼跃动的文化中展现出來。不管日本人或意大利人,他们的后裔在海外最大集中的城市,都在圣保羅。进一步了解巴西极端的国民性,可从一般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窥知:「不是八就是八十」。这种极端的态度:既是慷慨的,也是自私的;深带同理心,但也非常残酷。可說瞬间摆荡在兴奋与失望间,几乎没有中间地带。 只要拜访里约热内盧,这个城市提供的,就是视觉上巴西民族性的缩影。你会看到一个贫富对比鲜明的城市。富区诸如科帕卡巴纳(Copacabana)和伊帕内玛(Ipanema)占据视野广阔的河岸与海景,穷人则住在地基非常不稳定的山坡小丘,其中条件最坏的贫民区被称为发围樂(favela)。 对于巴西,一般人的认識是足球、桑巴舞、海滩嘉年华。还有呢?喜欢音樂的知道波萨諾瓦(Bossa Nova)[12],也可以哼几句波萨諾瓦的经典歌曲〈來自伊帕内玛的女孩〉;爱好流行文学的,还知道村上春树曾为这首歌写了一个短篇,标题是〈1963/1982的伊帕内玛女孩〉。充满新希望与远景的巴西,会像伊帕内玛沙滩上的阳光,从中走來如诗般摇曳身姿的女孩吗? 当世界大部分的人只被巴西足球明星的足下球技所吸引,或赞叹巴西女郎在海滩展现的比基尼泳装,巴西没有鸣金击鼓,悄悄让自己成为输出工业和农业的重要国家。飞机和汽車都是目前出口大宗,农田和农场则喂养世界上多數的人口,圣保羅的市区集聚着南半球最大的银行、财富、贸易和产业。我们应该注意的不只是巴西目前实际的物质成就,同样也应关注他们究竟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今天的成就。 成为独立国家已经超过200年,虽然从1930年代就有民主选举的形式,其间政治结构危危颤颤,又在60年代遭逢政变,直到1985年右翼军事独裁结束,巴西才脱離威权统治。因为政权形态的差異,巴西很难跟苏聯和中国的极权经验相比。纵使花了很长时间,才进入真正的民主社会,巴西每一步的政策改变,都经过冗长的論辩,直到走到投票箱前,每个人都可以修改自己的选择。虽然党派林立,但作为民主体制,巴西很能成为其他国家的模范。因为,它权力转移的过程是平和的,对律法有基本尊重,而当政府没有做到应该做的事,就会面臨汰换。 当巴西变得更繁荣、有影响力、也懂得发挥領导,它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动将越來越多,我们因此需要了解巴西人如何想问题,怎么做事情。倒是,很多巴西人的行为的确让外人摸不清:例如,为什么允许几乎是全面性摧毁亚马孙河流域的开发计划,当它的生态系统对全球暖化的冲击是这么的巨大?为什么在大城市中有那么多令人难以理解的暴力冲突?一个看起來诚挚热络的社会,为什么对基于阶级和肤色而产生的不平等视若无睹?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思索。而思索的起点,则來自一个关注的凝视。 廖美,紐约市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候选人。目前于紐约布魯克学院商业与政府研究中心工作,专事勞动经济分析。 [5] 廖美,〈擦鞋童变巴西总统〉,《中国时报》民意论坛版,2002年10月27日。 [6] Anderson, Perry, 2011, “Lula’s Brazil”, New Left Review, Vol. 33 No.7, March. [7] Silva, Itamar and Anna Luiza Salles Souto, 2009, Democracy, Citizenship And Youth: Towards Social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Brazil. New York: I. B. Tauris Publishers.

阅读更多

张铁志:台湾:空间是一点一点打开的

中产阶级的出现,并不会自动转化成推动民主的力量,还需其他历史条件的配合,或其他社会矛盾的互动。如在台湾,是否依附党国经济体制以及省籍背景,都对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有影响。第二,民主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辩论是“结构论”和“行动者论”。“结构论”相信只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民主就会出现;“行动者论”不认为社会条件是必然前提,重要的是政治博弈的过程。在台湾,我们看到两者都起了一定作用。

阅读更多

译者 | 美《时代》:争议水域――为何中国海军让亚洲不安?

核心提示:这艘购自乌克兰,曾被称为”瓦格良号 ” 的航母是中国军事实力增长的象征,无论它现在的功能是否完善,它已经向亚洲邻国释放了明确的信号。 原文: Troubled Waters: Why China’s Navy Makes Asia Nervous 作者:AUSTIN RAMZY 发自大连 发表:2011年8月10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Michae1S翻译,本文将收录在《译者合集 南海风云》之中 【图:这只是个起点 图片来源:Imaginechina / 美联社】 这艘叫作”瓦良格号” 的航母上一次引起如此大的恐慌是对它可能沉没的担心。这艘航母是前苏联最后几艘后备航母舰队中的一艘,但是,1992年,苏联解体之后,在黑海的米科拉夫造船厂,对它的建造一度被荒废。这艘未完工的船体一直苦苦撑到了1998年,一家依附于中国海军的在澳门的中国公司从乌克兰买下了它,谎称将用它在澳门建造一个海上赌场。土耳其官方一度担心这艘300米长、没有引擎、没有武器、没有导航设备的大船会在穿越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时候沉没,造成环境问题和航海风险,因此他们把这艘大船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时间推迟了三年,直到2001 年,土耳其政府暂停了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通航,才允许这艘象征着苏联崩溃的大船在5个月的太平洋之旅中沿着伊斯坦布尔沿岸的要塞和豪华住宅穿过海峡。 澳门的水深根本无法停泊瓦良格号。这艘前超级大国的孤零零的战舰有着独特的象滑雪跳台一样的弧形外观可供飞机起飞,它被送往中国东北的港口城市大连。在大连,瓦良格号被渐渐改装成了未来超级大国的首艘航母。现在全世界对”前瓦良格号”开始有了一系列新的担忧。8月10号,这艘新整修好的航母从大连港下水,开始它的首航。假冒赌场的故事早就被大家遗忘,这艘战舰作为决心被投下的更高昂的赌注进入了另一场赌局:向深海投射中国的军力。 瓦良格号的下水正值忧患之时。中国的军队正在现代化――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军费以每年平均15%的速度增长――北京在对东亚和东南亚进行了长达10年的”魅力攻势”(译注①)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处理领土争端的时候采取更有进攻性的立场。中国这么做的原因甚多,包括争议水域可能有价值极高的能源储藏、试图挑 战美国的地区影响力、民族主义持续的影响力、和在明年的权力交替之前有人担心姿态不够强硬。”中国人的心态已经变得非常自负了,”卧龙岗大学(University of Wollongong)澳大利亚海洋资源与安全国家中心的研究总监Clive Schofield说:”这种心态处处可见。” 中国的邻国,尤其是日本、越南和菲律宾,已经在用强硬的对话和自己的姿态来应对中国。去年中日两国就因为一个位于中国东部海域由日本管理的有争议小岛而爆发争端,中国称之为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诸岛。 在日本拘押了一名中国渔船船长之后,中国以恶言相向。两周后日本释放了这位渔民,他回到中国后得到了英雄凯旋般的欢迎。今天夏天, 中国军舰经过冲绳岛附近国际海域的行为已经让日本政府坐立不安。日本最新的防务白皮书称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在亚洲海域活动的增加和不透明等”已经成为本地区和国际社会担心的理由。” 争端更多的是南中国海。这三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分布着很多小岛,在水面之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中国声称拥有几乎整个南中国海主权,而其他亚洲国家则声称拥有南中国海的部分主权,它们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菲律宾称,自今春以来,中国船只已经六次在这片海域骚扰该国的调查船和渔船,因此宣布将开始派出菲律宾海军的旗舰――二 战时代的护卫舰”拉贾胡马邦酋长号”(Rajah Humabon)在这片新近改称为”西菲律宾海”的水域巡逻。越南则指责中国船只在今年夏天两次故意剪断越南石油公司的勘探船的缆线。 河内宣布,可能会恢复征兵,并在6月份进行了实弹演习。中国也进行了三天的海军演习,以此作为回应。 表面的紧张 从去年开始,美国就牵扯进了亚洲海域的争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宣布在南中国海的自由航行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华盛顿愿意在南中国海争端中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中国则愤怒的回应说美国想”国际化”这个本该由邻国之间自己解决的问题。一些观察家指出,看到地区争端等于是在邀请美国多多插手,北京应该在2011年采取更少敌对的策略。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的学者Ian Storey在六月份说:”这到目前还没有发生,事实上,过去两三个月以来的地区紧张已经大大增加,甚至已经超过了冷战结束以来的任何时候。” 7月20号,中国与东盟就怎样处置南中国海问题宣布了一项非约束性的指导意见,但分歧还是很大。中国副外长崔天凯警告说,如果美国不努力让该地区其他国家克制的话,那它就是在冒卷入地区冲突的风险。”我相信个别国家正在玩火,”他在六月底告诉记者,”我希望美国不要引火烧身。”七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公开向美军的迈克・穆伦上将就美国的军费问题、美国在中国边界附近的海上监视行动和美军参与越南、菲律宾军演等问题提出抱怨,称之为”不合时宜的。”而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穆伦上将在对中国进行了为期四天的访问后,说他不相信中国军力的发展全都是用于防卫目的,而且他担心南中国海的争端”可能会导致某种形式的升级,某种形式的错误估计――一场事故、一次误解就会极大的增加风险。” 在气氛这样白热化的时候,中国的新航母将加剧新的恐惧。这艘航母还没有起中国名字,但一些大陆网民称之为”施琅号”,以纪念17世纪征服了台湾的中国海军将领施琅。尽管最终北京也许会给这艘航母起一个更微妙的名字,但传递给这一地区的讯息仍然很清晰――中国支持其领土诉求的能力正在增长。 军事分析家谨慎地认为,航母本身不足以打乱全局。不管怎么说,这艘航母是从一艘26年前被废弃的船体改建出来的。它可能至少需要5年才能在出海时具备所有功能,新加坡拉贾拉南国际问题研究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亚洲军事专家、资深研究员Richard Bitzinger说。即使是五年后,它也可能只是用于训练。一旦航母开始试航,飞行员必须学习在活动的甲板上起降,而从来没有此类经验的中国船员也必须学习处理航母上的各种复杂情况。但美国海军战争学院(U.S. Naval War College)的副教授Andrew Erickson说,”中国人必须有个起点,新婚夫妇想要一幢房子,从这里起步;崛起的大国想要一艘航母,也是要从这里起步。”分析家们相信当中国海军掌握了怎样操作前瓦良格号以后,中国将从零开始建造航母――也许多达四艘。这是瓦良格号之所以现在会在大连改装的最大意义。”这是中国想要一鸣惊人的征兆。”Bitzinger 这么说。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美国仍将是亚洲地区统治性的军事力量。其军费支出是中国的六倍,并且有运行航母的长期历史。美国于1934年有了第一艘航母,目前拥有11艘核动力航空母舰。每艘可以搭载超过80架飞机,并且在每分钟内可以同时起降多架飞机。尼米兹级航母在与潜艇、导弹巡洋舰、驱逐舰和补给舰编队之后,形成的战斗群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远远超过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能组成的任何军力。 但Erickson说:直接把美国与中国进行简单对比是一种误导,”除非有人认为这两国之间会爆发全面战争,但幸运的是这种情况确实还不太可能。”相反,中国则把注意力集中在阻止台湾独立上。中国海军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军事专家们称为的”反接触”和”区域反击”能力上,这些能力可以防止台海发生冲突的时候美国前来协助台湾。在这方面,中国已经开发出一系列令人害怕的导弹,包括一种号称”航母杀手”、可以打击移动舰艇的新型长程陆基弹道导弹。在迈克・穆伦7月访华期间陈炳德将军首次公开承认了这种导弹的存在。 随着2008年亲大陆的马英九赢得台湾总统选举、台海形势逐渐宽松,中国也得以将注意力集中于向其他地方投射军力。比起中国解放军海军的北海和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在过去几年内得到的关注和资金都有了巨大的飞越”,国际危机集团(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的东北亚项目理事Stephanie Kleine-Ahlbrandt 说,”对比既有战斗舰艇和潜艇的升级,我们还看到[中国]部署了更多的军人、巡逻舰和潜艇。”最大的军力增长莫过于瓦良格号航母,Stephanie Kleine-Ahlbrandt 认为它将会被部署在南中国海。”美国军官倾向于无视[瓦良格号]并说它很老旧,技术上也很落伍了,基本上就是一艘靶舰。”Storey说。 “我觉得东南亚国家的看法则大不相同。这向东南亚国家表达了一个讯息:中国对支持自己在南中国海的领土诉求上的态度是严肃的。” 信心差距 中国在外交战线上也出牌强硬。在美国对台军售后,中国终止了与美国的军事外交,在2010年底为了胡锦涛的访美才恢复了这一外交关系。不像冷战时代的美苏之间为了避免因为一起海上的事故而引爆核大战,两国有一系列可靠的规则和热线电话保持联系,北京和华盛顿没有类似的协议。在澳大利亚的劳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近期的一份报告中,作者Rory Medcalf 和 Raoul Heinrichs 列出了超过12个西太平洋海域的海军之间或其代理人舰只之间的事故。他们指出,如果各方没有更多的沟通和积极的建立信心的措施,在这一区域日益增加的海军行动将会增加敌意扩张的风险。他们写道,”虽然不应夸大这些事故引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几率,但是特别是在中美、中日和中印发生摩擦的驱动因素看起来会持续存在,且不断加强。随着事故发生的数量和速度的增长,事故有可能发展为武装对抗、外交危机甚至冲突。” 尽管如此,眼下在大连――这个瓦良格号的母港还看不到任何求战的气氛。在瓦良格号停泊的码头旁边,可以见到一家宜家店和一家新建的山姆会员店。只是有一种感觉,现在是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公海上占领自己的合适地位的时候了。当地的居民回忆起大约10年前当这艘航母刚刚被拖到这里,那只不过是一艘锈迹斑斑的船壳,看不出是一艘战舰。今天他们嘲笑那种”其他国家应该担忧”的想法。”那玩艺儿就是一个连乌克兰都不想要的垃圾,”附近一个建筑工地的工人说,”对一个有13亿人口的国家,这绝对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多。”正是这种想法,而不是这艘航母本身,让世界其他地方焦虑不安。 译注①:魅力攻势是指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通邻国就主权问题针锋相对的”硬实力”政策遭遇挫败之后,改用官方外交、公共外交、文化外交、援助、投资等软实力来影响东南亚国家、非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一种外交政策。 相关阅读: 译者合集 南海风云(筹备中) 友情提示:译者Podcast已登录iTunes,到 这里 即可收听往期的译者音频节目;需翻墙更新下载。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