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說一點1:預先張揚的失敗發射
所謂「象徵性」,即通過發射或核試,來凝聚共識,強化意識形態的「存在感」和政權的合法性,以期順利實現某種吃緊的政治目標。 文/劉檸 4 月13日上午,朝鮮在國際社會的密切注目下,從位於西北部平安北道東倉里的西海衛星發射場再次發射了一顆遠程彈道導彈。韓國國防部稱,此番朝方所發射的, 是在「大浦洞2號」的基礎上改良後的三段式導彈。發射後,導彈向南方飛行了一至二分鐘後,在空中爆炸,解體成20個部分,墜入黃海軍事分界線附近海域。由 於這是一次相當高調的、預先張揚的發射,且事先邀請了外國記者前往發射現場觀瞻「盛況」,平壤方面不得不承認「發射失敗」。 當 天,八國集團(G8)外長紛紛發表緊急聲明,譴責朝方的發射行為;1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主席聲明,「強烈譴責」朝鮮「發射衛星」,指出朝方行徑是對安 理會第1718號決議和第1874號決議的「重大違反」,在要求其不得再度發射的同時,檢討擴大此前對朝制裁決議中規定的禁運品和資產凍結對象的名單。尤 引人注目的是,作為朝鮮盟國的中國也與國際社會同調,對主席聲明投了贊成票。這是北京繼2006年10月對朝鮮「悍然進行核試驗」以來,第二次與國際社會 一道,譴責平壤。 跟 以往歷次發射導彈(或「衛星」)、核試驗一樣,朝鮮有非常明確的現實訴求(或曰動機):因朝鮮不具備通過大型計算機聯網精密運算來模擬導彈運行或核爆炸反 應過程的技術能力,而不得不通過一次次的實地發射、試驗來獲取原始數據,以此來推動技術研發——此乃平壤發射或核試的原初動機。但這一點並不是絕對的,其 低效(甚至失效)也早已被證明,之所以愛不釋手、樂此不疲,未必沒有物理層面以外的原因。 在諸多可能的動因中,「象徵性」確乎是最符合平壤性格邏輯的選項。所謂「象徵性」,即通過發射或核試,來凝聚共識,強化意識形態的「存在感」和政權的合法性,以期順利實現某種吃緊的政治目標。這種主觀訴求遠比前述的物理性客觀動機來得更加現實,更加迫不及待。 事 實上,朝鮮幾乎所有重大「節目」,無不伴隨這種「象徵性」的主觀訴求,屢試不爽。就此次行動而言,在已故金日成主席誕辰100周年之際(15日),金正恩 就任勞動黨中央第一書記兼國防委員會第一委員長,標誌著第三代世襲領導體制的確立。在這個節骨眼上高調發射(導彈或衛星),並邀請外國媒體見證、報道「盛 況」,有強烈的祝捷禮炮的喜慶意味。演砸了歸演砸了,卻不能不說是題中應有之義。 平 壤有多麼重視這次節目,只需看一下「演出成本」,便可窺知一二。據韓國情報部門分析,此番發射總費用達8億美元,可購買140萬頓大米。不僅如此,發射當 天,僅美國方面便叫停了24萬噸對朝食品援助。而伴隨著後續的制裁措施,朝鮮將繼續為「演出」支付沉重的代價。當然,如此代價是由人民埋單,最終結果,無 非是所謂讓人民「住瓦房、吃米飯、喝肉湯」的願景再度泡湯、無限順延而已。 在 人民的胃與政權的政治需要之間,永遠優先後者而不是前者,是平壤現行體制的遺傳基因所決定的,說什麼都白搭。因此,演出成功,要接著演;演出失敗,還要接 茬練,直至成功——這既是平壤的「政治哲學」所決定的「自動執行程序」,客觀地說,也是其手中唯一「現實可行」的牌。最不現實的,就是讓它攥在手裏不出 牌。 其 實,國際社會也看清了這種現實。想當初,六年前的7月5日,朝鮮一連發射了7顆包括「大浦洞2號」在內的遠中程導彈,均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內墜入東海,被 翌日出版的日《產經新聞》社論嘲諷為平壤的「自暴自棄」、「貧困國的花火大會」。而對此番發射,國際輿論一改過去的奚落、調侃的面孔,予以正面抨擊,直指 其體制「頑疾」及政權合法性。 恐 怕也只有如此,才能讓平壤意識到國際社會早已失去了「陪你玩兒」的耐心:演出由你演出,但代價在哪兒、有多大,須正面知會。不過話說回來,即使知會也未必 能規避更大的風險:2006年和2009年,連續兩次,發射(衛星或導彈)失敗後,緊跟著是核試驗的殷鑒不遠。種種跡象表明,平壤路線圖的下一步,很可能 就是核試驗。 無 論發射「飛行體」,還是核試驗,無論行動計劃「成功」,還是「失敗」,對鄰國來說,都是直接的威脅——韓國首當其衝,其次是中日兩國。其中的技術性細節完 全是常識,根本無需論證。就以日本自衛隊試圖以反導系統在「飛行物」侵入日本領空時加以阻攔為例,其實也並非完全是做給國民和國際社會看的「花架子」—— 其日本海沿岸,畢竟排列著數十座核電站。朝鮮的導彈唯其不能精確制導,才更令日本肝顫。日本如此,其實對共享陸上國境線的中國更是如此。對此,北京內心其 實比誰都清楚。 一 般而言,對朝鮮最強有力的約束只有盟國中國。但情況似乎正在起變化。最近西方媒體披露出來的金正日去世前夕對其妹金敬姬的遺囑表明,朝鮮對中國,警惕大於 信任(「雖然中國現在是和我們最親近的國家,但今後可能會成為最應警惕的國家」;「必須避免被其)利用……」)。這一點,從此番發射行動,中國政府代表和 媒體並未被邀請參加的事實亦可見一斑。 但 雖說如此,中國作為朝鮮的傳統盟國和最大經援國,應對朝鮮問題責無旁貸,這也是國際社會對正在崛起的「政治大國」的期待與要求所在。而從反面來說,朝鮮的 「不馴」與「暴走」,不僅損害了中國的國家利益,且對中國的國際形象也造成了莫大的負面影響。可以想像,面向平壤所謂2012年「強盛大國」的政治宏大敘 事,在第三代世襲政權的權力基礎穩定之前,還有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及風險,無不考驗著北京的政治智慧與指導能力。 「獨善其身」顯然是不現實的。發揮自身影響力,有所作為,與美、韓、日、俄諸國聯手出牌,以國際協調的新思維主導朝鮮問題的解決,應該說還是有希望的。尤其是中美間合作,無疑是處理朝鮮半島事務的一把最有力的鑰匙。但唯其如此,中國與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的協調至關重要。 (作者係東亞問題學者)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