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泳

胡泳 | “谣言”的盛筵(上)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9866?full=y 2013 年 04 月 10 日 17:28 PM 媒体札记:“谣言”的盛筵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凡是政府说的都会选择怀疑,凡是底层说的都会选择相信?   @ 作家崔成浩是中国微博世界里一个“神一般的存在”。据称,这个被 2013 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评委胡泳形容为“神秘而又广受欢迎”的账号,已经获得最佳中文微博客提名。 虽然在被新浪去除认证后,“崔成浩”已经不再拥有“平壤”的身份定义,但其自嘲亦嘲人的戏谑风格从未改变。这是一种类似于美国《洋葱新闻》或《南方公园》的“高级黑”表达方式,亦真亦假地扮演金家政权的忠诚捍卫者,时而抒发对朝鲜的无限赞美,时而表达对“美帝”的切齿仇恨,偶尔也调侃一下中国的热点事件,让围观者在“一本正经受不了”的忍俊不禁中,心领神会着对金家父子和中国政府的刻骨揶揄。 其实,也不必非要确认 @ 作家崔成浩的真实操作者是不是 @ 卓越兄,是不是那位深圳媒体人,相信 80 万粉丝中的绝大多数都明白,他并不是真正的所谓“平壤劳动者画报主编”,而只是假托此名来迎合那些早就憎恶金家政权的中国网民对朝鲜“虚妄荒诞”的想像。 当然,在揣摩受众心理、提供舆论产品方面,“崔成浩”是最成功的那一个。但他的脱颖而出,却也是建立在足够多热衷此道的义务创作者群众基础上——有些时候,甚至都不需要利用“谣言倒逼真相”作为护身符,反正,似乎也没多少人在乎一句话、一件事的真假,只要它符合想像、符合期待。 最新的例证是《买菜老人市场内突然摔倒, 178 人跨过仅 1 人守护》。长春新文化报周日头版报道时虽然选取的是“白衣女子坚守救护”的角度,但被门户编辑和微博用户更加着力传播的是文中下列描述:“整个过程中,共有 178 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 这当然符合中国民间舆论场上有关“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持久印象,再加上有视频截图为证,网络围观者又像一年半前面对“小悦悦事件”一样,痛心疾首,哀叹“冷漠社会”或者“好人做不得”。媒体时评也是闻讯而至,《 178 : 1 的冷漠,人性道德何存?》《老人倒地 178 人跨过,集体冷漠的原罪》,声声泣血。 然而,有图不一定有真相。央广次日即有报道,称自家记者找到了这起事件的爆料人、亲历者,由大厦物业的王经理对“ 178 人打此经过,并从老人身上跨过……大多面容平静 ” 的说法表示“并不完全认同”:“个别有的顾客就从他那腿上迈过去,这是有的,但是不等于人人都从他身上跨,确实没有这事!录像非常清楚……由于人太多,个别人从老人腿部迈过去,但绝不是 178 人从老人身上跨过,跨过和迈过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大多数路过的人都在关切的询问老人的伤势。直到一位身穿白色上衣、手提棕色挎包的女子出现。” 在全国舆论中引发轩然大波后,新文化报此时也修正了自己的说法,在封面刊出白衣女子王玉玲的笑容,由她解释“帮忙的不止她一个”:“也有其他热心人,菜摊的老板、忙帮打 120 的大哥,还有一个戴眼镜的 30 左右的男士,也一直在现场帮忙,不止我一个。” 虽然也仍摘录了类似“是人心的冷漠还是对被冤枉的恐惧”的微博跟帖,但最长的一段点评还是在为当天路人集体辩解:“在已有黑衣商户拨了 120 ,也有‘白衣女子’看护老人的前提下,其他市民不离开做什么?是也一起打 120 ,把 120 给打爆?还是围在一堆都照顾老人,妨碍老人呼吸?在已有人打 120 和已有人照看老人的前提下,其他人自发离开是合理的,毕竟各有各家,各有各事,各走各路;而且其实,鉴于‘围观和过往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也正是‘白衣女子’为了避免拥堵、万一给老人造成伤害给疏导离开的。” 从此翻盘。昨天,曾经转载过《老人摔倒, 178 人从他身上跨过》的现代快报也以“真相大白”的语气,声明《 178 : 1 其实是网友误传》:“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却在网上被部分网友描述成了长春版的‘小悦悦事件’……记者从当事老人、白衣女子和多位目击者那里了解到,实际上,现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般冷漠……视频中的‘白衣女子’王玉玲告诉记者:“当时为救治老人出谋划策的商户、市民有数十人之多,市场为方便急救车的到来还特意开辟了‘绿色通道’,只是这些东西都在网上疯传的无声视频里被‘过滤’掉了,这才引发了人们的误会。” 这篇用来以正视听的新稿件源自现代快报的主办单位——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当天亦以评论版头条位置刊出。在着力说明“‘没有蹲下的施救’同样珍贵”后,作者终将点评高度提升:“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很容易被不全面的信息所误导,若不能冷静思考、辩证分析,很可能与真相愈行愈远。” 对肩负辟谣重任的中央媒体来说,这实在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案例,于是,央视昨晚也加入进来,并且是用收视率最高的两档节目双管齐下。继《记者调查:“冷漠”背后的真相》后,新闻联播主播李梓萌诵读《编后话:有图未必有真相》:“网民们喜欢说:有图有真相。而从这件事来看,有图未必就有真相。网上信息鱼龙混杂,不乏有人造谣起哄。如果不加甄别,甚至带着定势思维和有色眼镜,那就容易偏听偏信,觉得社会一团糟,洪洞县里无好人。没有事实撑腰,结论可能是谬论,判断说不定就是误判。误判往往带来误伤,包括不实信息的传播者在内,人人可能都是受害者。” 而后,就是焦点访谈。请来医生声明“看到老人摔倒不轻易扶起的做法是正确的”后,央视编导将网络上类似“冷漠如刀”的感叹展示出来,再将结论引至反对网络谣言的视角:“看到这儿,真相大白。无疑,这是一次热心、有序、理性、科学的抢救过程。打电话的商贩、守护老人的女子、让开通道的顾客,甚至那些看似‘行色匆匆’的路人,他们其实都是在为抢救老人尽力。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这一充满温情的抢救,在网络上变成了冷漠如刀的场景。对于网络,人们应该提升鉴别力,冷静判断,不轻易盲从。不知道传播者出于什么动机和目的,也无法判断他是有意还是无意,但在这次救护中,最冷漠的恰恰就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传播者,他用冷漠伤害了很多参加救治的人温暖而又善良的心。” 那些被激发或者激发别人愤怒情绪的传播者,不管当初是有意还是无意,在这样的拨乱反正之下,现在的确哑口无言。其实,早在昨天,就有潇湘晨报发表《故意矮化公民道德只会适得其反》,作者殷国安除了自述对当下公民道德水准——“大多数是处于中间状态,一定条件下可以做好事,一定条件下可以做坏事”——的经验判断外,还针对这起爆料人制造的“冤案”,怒斥“纯属无中生有,简直有诬蔑之嫌”。 《轻信轻疑的矛盾体背后是弥漫的轻浮》——听上去,这篇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用来解释“ 178 : 1 ”也很合适,虽然作者曹林最终选择的是另一条来自南方的素材:“继‘深圳最美女孩’假新闻后,最新一条流传甚广的假新闻是‘乞丐流浪 9 年获 700 万财产补偿’。报道称: 2004 年 7 月,家境贫寒的温州男子朱景从家里出发,因为经商连连亏本, 9 年来风餐露宿乞讨流浪。今年 3 月流浪回到家乡时,哥哥告诉失踪 9 年的弟弟,前几年家乡搞城中村开发,他已获得 700 余万元的土地补偿金。后被证实为一条假新闻。” 按照文中分析,之所以“不仅网络媒体转疯了,很多一向比较谨慎的传统媒体也转载了这条新闻”,是因为“它太符合媒体编辑的猎奇需求,加上转载者众,从众和扎堆效应下,无法抵制眼球诱惑的编辑们就失去了‘核实信源’并‘审慎把关’的媒介品质,集体去消费这条让他们亢奋的报道。集体消费的结果就是集体蒙羞。” 以“只要稍有点儿怀疑精神,就能够分辨出真假”嘲笑那些沉浸于传奇故事消费快感中的人,曹林要说明的是中国舆论空间中一种看起来似乎很矛盾的现象:“公众一方面很轻信,面对一个明显不合常理、漏洞百出的信息,缺乏基本的怀疑精神,轻易就相信一条符合自己想像、期待和立场的新闻。另一方面却又很轻疑,面对一条事实确凿、并无疑点的信息,总是不相信,盲目地怀疑一切,对不符合自己想像、期待和立场的事,都习惯用‘阴谋论’的思维去猜测,无证据、无原则、无理由地怀疑——无论你说什么,就是不相信你……符合自己的立场和口味,认定是自己喜欢的,标签为自己一个战壕的朋友,定位为自己期待听到的观点,那就可以不加辨析地选择相信,没有任何的戒备和思考。不符合自己的立场与口味,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敌人,在言说者身上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汉奸’、‘公知’或者‘强者’,就会本能地抵触,坚定地怀疑:怀疑其用心和立场,怀疑它的一切。这种思维在某些人那里甚至进一步简化为‘两个凡是’:凡是政府说的都会选择怀疑,凡是底层说的都会选择相信。”

阅读更多

胡泳 | 新模式下的中国服装论坛

http://news.ef360.com/ArticlesInfo/2013-4-12/248222.html 新模式下的中国服装论坛 2013 年 04 月 12 日 10:03   来源:华衣网   IBM 对企业首席执行官调查表明,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首席执行官都认为公司的商业模式需要调整     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让新的商业模式产生成为可能。身处科技发展的“洪流”中,纺织服装业正在经历“传统”与“新兴”的博弈和融合。行业在新经济形势下,如何创新模式,同时为市场创造新价值,本届中国服装论坛或许能为正在新模式探索中的企业带来一些启发。   商业模式创新三要素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杜钰洲在本次服装论坛上表示,在中国纺织工业的“十二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另外,行业要与现代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系统运行管理企业机制一体的商业模式。“即是说,技术进步和体制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商业模式是来自于改革的推动,它不是出自于改革,而是现代经济运行市场配置资源,是必然的。”   杜钰洲认为,商业模式的研究,不是孤立地研究一种商业技巧,而是要注重时代性,商业模式的是人类历史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模式。在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不同的工业组织方式,或者不同的交换方式下,有着不同的商业模式。   十九世纪的时候,随着蒸汽机的完善和应用,产生了小规模生产,通过依靠技能工人和通用的机床进行生产。其决策的关键是企业喜好,它的组织就是大量小规模的手工做法,这个时候的商业模式可以说是客户拉动型的商业模式,客户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手工占的比重较大,随意性较大。   到了二十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时候,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大规模的生产范式,按照生产技术过程,外部市场企业内部化,在长长的流水线上,工人就按照流程做最简单的工作,尽可能的用机器来代替标准化设备流水线,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个时候是生产推动型的商业模式。这个时代,产业资本向着大企业集中。   二战后,随着技术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逐步预演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在这个预演阶段,初期最主要的一个表现就是生产范式,即由大规模生产被少数几个企业垄断,开始进入模块化生产模式。“所谓模块化生产模式,就把原来按技术分工的劳动、适当的技术组合变成了功能,按功能进行模块分工,这些模块变成了独立企业,这样就产生了主体企业、配套企业、外包企业,形成了一个产业模式。这种方式使商业模式出现具有生产推动和消费拉动的双重商业模式,生产的管理作用和复杂程度的提高,用人的技能补充机器的不足,产生了柔性制造系统,其运营管理能力和工人的技能显著提高。这个决策的关键在于产品怎么组合,怎么细分市场,提高系统的质量。”杜钰洲表示。   第三次产业革命带来的新型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其商业模式是产品工艺商业一体化,消费者参与设计,甚至有的能参与生产 ; 企业出现小微化,制造过程的智能化,生产系统的自组织等。我们可以看到,世界上先进的企业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而是带着伴有产业性质生产方式的革命和商业模式的同步发展。   商业模式很复杂。每个企业不同的商业模式,造就了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创造力。杜钰洲认为,要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主要围绕着三个基本元素:一是价值成果创造价值。企业做计划,办企业做规划都要围绕价值。而这个价值在商业模式核心里面,要考虑到的是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外部价值是客户价值,无论是物质的生理的心理的,都要体现客户价值。内部价值,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产品的性价比是不是要比想象中好,如果有消费者剩余,那就和消费者建立了亲密关系,他可以成为回头客 ; 对于企业而言,获得了市场占有知名度信誉,其整个供应链得到了价值后得照顾到整体,这是新的商业模式和过去有所不同的,过去是甩给分包企业,社会问题都产生在分包企业。   第二个要素是资源和能力。围绕这个方面,一种是要具备开发性的资源和能力,一种要具备转变成生产产品生产力资源的能力。前者涉及发展前景,后者涉及配置效益。这里面要形成我们对产品质量品质的控制力,供应链系统的配置能力和配置效力。   第三个要素是决策。决策对于企业而言,是商业模式的一个头脑,决策生动地展示着企业生长的过程,通过资源获取价值链,比如研发生产的价值链,销售流通的价值链。   不难看出,价值成果、资源能力和决策构成了商业模式的整体。杜钰洲认为,现阶段中国的工业化还未完成,因此我们有发达的生产力,也有落后的生产力,企业由此的决策也不一样。对于纺织服装行业来说,要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品,通过对商业模式的正确把握来提升生产方式以及技术水平。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模式   著名金融学家朱武祥教授表示,解决企业发展问题有五个方面,一是调整战略定位 ; 二是创新产品服务,提升产品品质和客户价值 ; 三是改善经营管理 ; 四是善用金融策略 ; 五是重构或升级商业模式。   朱武祥认为,重构商业模式很重要。据他介绍,在 1998 年到 2007 年晋级财富 500 强的 27 家企业中,有 11 家认为关键在于商业模式重构, IBM 对企业首席执行官调查表明,几乎所有接受调查的首席执行官都认为公司的商业模式需要调整。   另外,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变革,我们的研发制造和渠道都产生了重大变化。而一些基础产业借助了 IT 技术,产生了很多非常好的商业模式。朱武祥认为,创新商业模式一定要考虑是不是能提升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客户价值和利益相关的收益 ; 二是降低成本,在搜索、信用、资金、监督等方面有提升 ; 三是降低风险。“服装企业可能需要借助 IT 技术,重购服装商业中客户、供应商和经销商等交易方式”。   近年来,随着社交技术的日益发展,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社交技术联系紧密的年轻人,正在从企业内部影响企业的结构模式,以更灵活的网络,为客户创造和实现价值。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媒体批评者胡泳表示, 2010 年《连线》杂志发表了一篇叫做《万维网已死 互联网永生》的文章,该文章认为过去几年里,数字世界最大的一个转变在于从开放式的万维网到半封闭平台的转移,通过后者,用户不需要通过浏览器就可以进行互联网数据传播,比如以 iPhone 为代表的移动计算模式。这个模式带来的变化是智能手机已经无所不在,完全只存在于移动设备之中。它们不受 HTML 语言规则的束缚, Google 也没办法抓取它们的数据。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这些平台,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喜欢 Web ,而是因为这些有特定功能的平台对他们来说更有用,或者更方便他们使用 ( 他们可以自动获得信息,而不用主动寻找信息 ) 。企业更容易在这些平台上获得商业利益,这更加助长了这种趋势。   早上起床你打开身边的 iPad 查收邮件———这是一个应用 ; 吃饭时登录 Facebook 、 Twitter 和纽约时报———这也是应用 ; 工作的时候,用 RSS 阅读器阅读信息,用 Skype 和即时通讯软件聊天———又是很多应用……你这一整天都在上网———但并没有使用 Web 。而且像你这样使用互联网的人还有很多。   胡泳表示,“移动”现在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核心成分,手机正在成为快速沟通和群体参与的工具,因为青少年越来越多地开始以有创造性的方式来使用手机,手机已经由通讯工具变成了娱乐中心。    21 世纪价值的定义正在经历重塑,想要个性化的产品,想要参与到价值过程中去,要参与创造,最主要的推动力便是年轻的一代,因为科技的普及让消费者拥有更大的发言权。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生活的热情,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向。比如,当下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都是这种趋向的鲜明代表。   第一财经频道总策划罗振宇表示,传统时代的媒体逻辑是,媒体产生注意力,它们写文章播电视剧,产生大量注意力,然后再对外出卖这种注意力的产值,媒体和产业间是一种横向协作关系。而在互联网时代扑面而来的时候,所有传统大众传媒的渠道价值正在化为泡影,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消解一切强制性的相邻关系。   据罗振宇介绍,他本人做了一个自媒体叫做《罗辑思维》。有评论说《罗辑思维》是一场自媒体的试验,它是一个网络视频脱口秀节目。在运营这个自媒体过程中,罗振宇体会很深,他表示自媒体不是新媒体,自媒体是超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我认为中国自媒体的先锋,不是那种草根大号,也不是养出几百万粉丝的大号,而是郭德纲、周立波等人,这些人从来不放弃传统媒体。自媒体最大的好处是以人格为核心,所以传统媒体的核心基本上是路径,有准确的入海口,有清晰的地图,自媒体更像是座雪山,当冬天来的时候,只管在山顶堆上厚厚的积雪,怎样的具体路径下山其实并不重要,它一定会实现自己的商业价值。”  

阅读更多

胡泳 | 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是商业模式间的竞争

http://www.tnc.com.cn/info/c-001001-d-3309325.html 21 世 纪 企 业间 的 竞 争是商 业 模式 间 的 竞 争   每 15 分钟都会有一个新兴品牌让人关注?   21 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与价格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你能想象出 2 年、 5 年甚至 10 年之后你公司的商业模式将会是什么样子?你会在主导者行列吗? 不可否认,中国服装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内需市场增速放缓,社会价值主流导向与消费行为的变化,生产、流通成本不断上涨 …… 不利的市场环境带来的不仅仅是放缓的增长速度,更多的是中国服装业从业者沉淀下来的理性思考,中国自主服装品牌行至寻求创新转变的时间节点,模式与价值再创的时代业已来临。 如何创新?很多企业家如今达成的大共识是:企业应围绕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生活方式升级需求,进行价值创新,提升客户价值,发现和开发新的市场空间。但如何实现这一过程是所有人都在求解的问题。 商业模式的新含义 采用全新商业模式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传统产业的掘墓人。如何在传统行业中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为什么每次弯道,往往是新兴企业赶超,而不是传统企业维持统治? 著名金融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朱武祥认为,企业进行创新通过五个举措来实现:一是调整战略定位,包括对产业领域的客户选择。很多优秀的服装企业之所以成功,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准定位自己的客户和客户价值。二是创新产品服务。三是改善经营管理。四是善用金融策略,如资本市场或者用其他的一些金融工具。 “ 如果以上四个都做了很多调整,依然没有效果的话,那要增加一个:重构升级商业模式。 什么是商业模式?有人说商业模式就是怎么挣钱,这个表达非常通俗。也有人一说模式就必提互联网。 “ 一讲商业模式就想到产品营销和传统商业的运行模式,现在的商业模式已经不是这么狭隘的概念了,而是一个产业在市场全球化的条件下,持续发展的商机和机制。 ”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中国服装协会名誉会长杜钰洲认为,商业模式很复杂,每个企业因为商业模式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个性,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的创造力。 “ 其实在基础产业里有很多非常好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在借助了 IT 技术之后。所以商业模式不仅仅是赚钱方法,我们把它定义成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 ” 朱武祥说,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包括了交易主体和交易内容,交易的媒介与交易方式,交易定价与交易风险的管理。而创新模式,无非就是从以上几个主体改变风险管理方法。 在朱武祥看来,创新商业模式有三个基本点:首先,一个新模式一定要考虑到是不是提升到利益相关者,最终是要增加利益相关者价值,包括企业自己;其次,是不是降低成本,这包括搜索、库存、信用、资金还有监督等各种成本;第三是降低风险。 “ 服装企业可能需要借助 IT 技术,重购服装商业中客户、供应商和经销商等交易方式。当然,只有单个企业创新是没用的,还需要整个产业链创新。 ” 朱武祥强调说。 杜钰洲则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围绕着三个基本的元素:价值成果,资源能力和决策。价值成果决定企业在形成商业模式时考虑企业的外部和内部价值,其中包括客户价值。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得到了产品,企业得到了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供应链整体也得到了提升。 第二个要素是资源和能力,形成企业对产品品质的控制力和供应链系统的配置能力和效率。第三是决策。决策生动的展示着企业生长的过程,从资源获取这个价值链,研发生产的价值链,销售流通的价值链。这三个 —— 价值成果、资源能力和决策构成商业模式的整体。 移动和自媒体改变了什么? 移动性及连通性将成为未来商业环境的核心,年轻一代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科技的普及让他们拥有更大的发言权。面对新的连接方式,管理范式正在发生怎样的转移? 在 2013 中国服装论坛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媒体批评者胡泳为人们展现了未来移动世界的模样。 移动正在成为社交网络的发展方向,手机正在变化整个快速沟通和群体参与的工具。青少年们以更加赋有创造性的方式使用手机。 “ 如果有一天每一个人的行为都被记录在案进行分析的话,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理解真实的生活现象,这就是我所称为的大数据。 ” 胡泳说。 这些数据记录了人们的活动、决定以及生活本身,这将产生巨大的价值。在广告行业,位置曾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而当我们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比如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见得高过你去一个地方的光顾次数。 “ 我们设想一下可不可以通过光顾次数而构造定制化的广告,那么会产生很多有意思的新模式,当然它的前提是隐私权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根据新技术在社会当中发展历程来看,我们知道人们常常为了方便有趣而牺牲一些权利。 ” 胡泳分析说。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发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将发生在人和机器及机器之间,这就是所谓的物联网。 对于营销者来讲,这些大数据至关重要,他不仅懂得消费者的过去,也知道他的现在,还能预测他的未来。 “ 将来我们遇到的一个世界,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坏的服务,或者讲最好的媒体就是最坏的媒体。 ” 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同步而来的,还有自媒体的兴盛。在自媒体时代,消费者的抱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大张旗鼓,品牌如何做出积极的反应和回应,修复甚至是塑造品牌声誉?如何在不利情况中寻找有利因素以扭转局面? 在中国式市场传播理论倡导者、《逻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看来,自媒体时代,魅力人格体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它可以是明星,可以是普通的个体,也可以是明星的组合,比如包含了吴伯凡和梁冬两个人格的冬吴相对论,比如包含了七个男孩的天天兄弟,包括谢娜、何炅这样一批人的快乐家族等,有时候它甚至不是人,如米老鼠、唐老鸭、 HELLO KITTY 等。 “ 因为在价值链当中,稀缺要素必然带来价值。 几乎所有的魅力人格体,都能兑换成市场价值。 不管你是谁,只要是被人记住,哪怕是邪恶的魅力都会收获相应的商业价值,这就是我们即将面对的互联网商业时代的吊诡之处。 ” 罗振宇认为,魅力人格体的产生自然就延伸出下一个逻辑:自媒体的出现。 “ 服装企业要改变自己的运营路径,不要再把做大做强挂在嘴上,我们将迎来一个小而美的公司时代,你的产品覆盖面未必要那么大,但是你可以将体验做到极致。 ” 罗振宇认为,小而美的时代,企业与自媒体结合的模式之一就是产业链自荐媒体,比如一些知名企业家频频在公共活动场合抛头露面,就是为自己的产业链获得一定的媒体性。 主流还是潮流? 10 年前,赵俊浩拿着几条潮味十足的牛仔裤去国内一些主流商场做推介。它上面有曲折的线条,有很多不同的装饰和破洞,价格都在 2000 元以上。商场的招商人士觉得这小子疯了,这种又怪异又贵的裤子能有几个人会买? “ 他们认为这样的裤子喜欢的人买不起,买得起的人不会喜欢。 ” 但是通过 7 年的努力,当赵俊浩离开这个品牌的时候,它的销售量和销售额都是中国市场里的中高端牛仔裤销售冠军。如今,赵俊浩已成为 EVISU 中国区总裁。 潮流瞬息万变,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小而美时代里,小众品牌也将拥有大市场。最近几年中, 时尚市场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品类,被人们称之为 “ 潮牌 ” 。 从国际市场来看,很多的主流品牌甚至奢侈品品牌,正在与潮流品牌进行互动,比如和一些潮流品牌设计师进行跨界合作等。 而在 5 年之前,很少有人提及潮牌或者个性化市场之类的概念。 “ 其实潮流市场对主流市场的冲击是永远存在的。我们现在所听的歌曲在 20 年前绝对是小众的潮流,今天的任何一个人回到 20 年前,都是当时最潮流的人,只是我们没有发觉它。 ” 赵俊浩认为,潮流市场是在潜移默化地侵入主流市场,对主流市场进行替换。但潮流市场对主流的进入也并不都是成功的。 “ 我们发觉成功率大概在 15% 到 20% 左右,一大部分在渐进的过程中逐渐消失和淘汰了。 ” 赵俊浩说。 而现在,很多主流品牌也开始窥视潮流市场,并试图分得一杯羹,但很多时候他们不知道如何经营年轻族群的生意。他们感觉自己的品牌有些老化,于是大规模转型,请了一些非常出名的设计师,转而去做年轻人生意,国内有很多案例,但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 “ 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去理解潮流市场。 ” 赵俊浩认为,潮流市场看似庞大,但内里存在一些非常奥妙的事情。 “ 主流市场能统计集中的数据,潮流市场面对的每一个个体都有不同的性格,很难去揣摩他们心中究竟在想什么。而且在潮流市场中,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善变。消费者对新生事物的接纳程度,远远超出经营者。 ”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情况下,赵俊浩发现,中国市场不缺少品牌,缺的是专业管理。 美国艺术家 Andy warhol 曾说,在未来的社会中,每 15 分钟都会有一个人成名。赵俊浩认为,在未来的中国服装界, 每 15 分钟都会有一个新兴品牌让人关注。 “ 随着潮流和主流的不断替换,我相信未来的品牌和商品会远远丰富于现在。很多人说,现在服装产能过剩,但潮流是一个永不满足的市场。 ” ( 服装时报 )  

阅读更多

胡泳 | 自媒体会成为“先烈”吗

http://finance.ifeng.com/news/industry/20130413/7902133.shtml 汪静:自媒体会成为“先烈”吗 2013 年 04 月 13 日 04:59 来源:中国经营报   “ 传统媒体人就像是 汽车 时代来临时,那些钉马掌的人。 ” 日前,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向传统媒体人发布警告,提醒传统媒体人要时刻关注变化,掌握变化,适应变化。 而与此同时,以移动媒体、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的 “ 小宇宙 ” 仍在不断爆发。 新媒体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预测, 2013 年将成为移动新媒体最为关键的一年, “ 现在整个 中国移动 用户数量已接近 5 亿,微博用户超过 5 亿,基于移动终端的微博、微信、 APP( 微平台 ) 将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三驾马车。 ” 不可否认,当下基于移动平台打造的新媒体正层出不穷。他们以开放性、互动性见长;以时效性、即时性取胜;同时相对传统媒体而言,他们似乎更愿意放低姿态来倾听读者的需求。 过去 15 年,传统互联网平台更多只是作为媒介 ( 渠道 ) 存在,他们的大部分内容仍是向传统媒体 ( 即报纸、杂志、电视等 ) 购买的。因此,传统媒体在早期互联网阶段并没有受到太大冲击。而以移动互联网兴起为始才真正将内容传播带入了 大众 消费时代。 “ 移动互联网到底改变了什么?其实就是两个:一是时效性更强,它比传统互联网的更新速度更快;二是内容的产生方式更丰富,比如微博和微信均可以自动生成内容。 ” 布丁移动创始人徐磊认为。 但这是否说明那些依靠移动互联网生长的自媒体到了发力的时候了? “ 我的观点是,自媒体没有想像中那么强大,而且很有可能变成先烈。 ” 徐磊认为。 综合来看,自媒体目前普遍面临三大挑战: 第一,内容充分性不足。一个写书的作者如果用 5 年甚至 10 年写一本书,那一定是一本有深度的书。而作为自媒体,你需要每天更新内容,这将是一个非常难以完成的任务。而与此相对,传统媒体则是靠一批编辑和记者团队来完成内容制作的。 第二,传播性不足。微信、微博平台的影响力是否足以承载自媒体的传播需求?目前来看仍显不足。而像虎嗅、 36 氪等平台,严格上讲,只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适应的一种过渡形态。 第三,精准传播的转化率不足。 精准不是一个新词汇,比如 亚马逊 ,通过后台的计算和识别,它可以了解用户买过什么书,喜欢什么书,与其有相同喜好的人在关注什么书?但这些精准是嫁接在用户给出了明确信息的基础上的。而在用户没有提出明确需求的情况下,比如对于内容的需求,做精准推荐就不如做主流推荐。 举个例子,将广告信息精准推送给 10 万人,或者广泛推送给 1 亿人,哪个现金转换率更高?可能是后者。这一方面是源于品牌影响力扩大,带来的从众效应;另一方面,则源于一些用户并不明确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在目前信息过载严重的前况下, “ 精准 ” 的内容反而有可能被忽略掉。 “ 精准的目的是为让人消费,即有人愿意为此买单。以我们目前的广告形式来看,主流推荐仍是现金转化率最高的。 ” 徐磊说。 而事实上,以传统媒体为代表的主流推荐在嫁接了新的传播渠道和互动功能之后,同样也在准备着迎接新一轮的发展机会。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间一场双向改造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谁能最终胜出,取决于谁能更加秉持 “ 用户为王 ” 的 理念 ,并运用新技术落实到行动中。  

阅读更多

胡泳 | 众声喧哗的时代到来了

众声喧哗的时代到来了 胡泳 《新闻爱好者》2012年12月上半月刊   一种新的信息流动空间的出现   关于《众声喧哗》这本书,首先要从两个我在写书过程中亲身经历的故事谈起。   2006年,我在央视财经频道打造的一档全新真人秀节目任总编辑,第一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节目组中。   《赢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在2006年推出的一档创业选拔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对创业者进行海选,经过层层考核脱颖而出的5名优胜者,最终将获得由风险投资商提供的创业资本。   2006年8月3日零时05分,《赢在中国》一名入围3000名的选手在栏目雅虎官方网站(http://win.cn.yahoo.com)留下“生命中最后的博客”后失去联系。这位来自新疆的选手名叫谭曼生,他在这篇题为《一个赢在中国选手的没落》的博客中说:   “今天是8月2日,农历的七月初九,牛郎与织女在前晚已经相会过了。而此际的我坐在陌生的城市,坐在陌生的电脑前敲打着键盘,写我可能是人生最后的博客。因为我还不知道能不能捱到明天,我的人生的火焰将在今夜的黎明前坠灭。我的口袋里在缴了10块钱的网费之后还只有9块钱了,我想在走向黎明前用它来做自己最后的早餐。”   这篇博客立刻引起了众多关注,栏目组联合湖南(谭的家乡)、新疆(谭此前工作所在地)和陕西(谭上网写博客的地方)媒体以及一些网友开始联合寻人行动,以挽救一个可能绝望的生命。   经历了60多个小时的苦苦期待与寻找,8月5日18时29分,谭曼生终于在《赢在中国》官方网站现身,他在题为“谢谢!谢谢!!谢谢!!!”的博客中说:“面对死亡,我不知道怎么去感谢关心我的人!面对活者,面对劫后余生,我要向你们鞠躬致谢!”   《华商报》记者在事后采访中追问谭曼生写博客的情形时,他的回答饶有兴味:“博客是写给自己的,没想到有那么多人看。”   第二个故事,来自于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系就读博士时,系主任张鸣教授同院长李景治教授的一场“笔墨官司”。2007年3月12日,张鸣在新浪博客上称,因两次触怒院长李景治也许将“被迫离开人民大学”。3月13日,他补充说,之所以把自己的事在博客上登出来,“不是申冤,也不是想炒作”,只是想说明“现在的大学,其行政化和衙门的程度,达到了何种地步”。3月14日,他发表“我为什么和领导结下梁子”,称大学与官场没有区别。   从3月16日到3月20日,国际关系学院网站在显著位置刊登四封公开信,回应张鸣言论。其中说,“我们坚决反对张鸣教授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坚决反对在媒体上‘打乱仗’的做法……任何单位都有程度不同的问题,但是把单位内部的问题拿到媒体上大肆炒作,张鸣教授在国内开了先河。”张鸣教授“到处说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实际上由于他在网络和媒体上发表的言论和许多不明真相的网友的跟帖,学校和国际关系学院以及不少无辜的老师才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而张鸣教授才是真正侵害别人的人”。   3月16日,张鸣被撤职。3月30日,张鸣在致“各位网友”的信中说:“‘张鸣事件’已经落幕,希望大家不要纠缠此事本身,把视线放远一点,参加‘学术行政化,大学衙门化’的讨论,分析其病状、危害,找出解决之道。”   谭曼生把写给自己的东西贴在一个人人都可以看到的公共网站上,接着对人们看到了以后的反应和行动持完全惊讶的态度;“张鸣事件”中,一个当事人把单位的具体事件放在公共大平台上进行讨论,就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问题向公众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源,而另一个当事人则利用学院的官方网站来回应,这典型地说明了在互联网中,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混淆与交叉已经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一种新的信息流动空间的出现,在我们尚未完全准备好的情况下,已经开始改写我们的生活体验。   博客的个人性与公共性   由此,我开始思考博客的个人性与公共性的双重特性问题。自2005年,博客开始在中国兴起。从技术应用的角度看,博客日志是最接近万维网原初的读/写设想的网络工具,它也是使网络出版真正得以实现的第一种工具。博客日志构成了网页/BBS/电子邮件的一种组合体,既可用作单向也可用作双向的传播,博客读者的互动程度也可因其意愿而定。他们可以只是阅读帖子,也可以探索链接;他们可以把自己的分析和意见连同额外的信息发给原帖的作者,还可以同这个作者以及更多的读者展开对话。博客日志的编辑过程在博客之间发生,它是公开的、实时的,经由链接、评论和引用联系为一体。   一位资深博主说:“个性和有趣的链接是博客日志成为好的读物的两个条件。”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Blogger写作软件的发明者之一,认为“博客的概念包含三点:经常性、简洁性和个性”。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了个性对博客的重要性。博客日志提供了一种流动的和鲜活的自我表现形式,从而给博客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看到成千上万的妇女记录她们初为人母的心情,癌症患者和得了其他不治之症的人叙述自己与病魔斗争的经历,通过对自己的“通过仪式”(rite of passage)的日常记录,博主们给自己的生活阶段和生命周期赋予了形式与意义。   由此来看,博客作为日志,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媒体。这在实证研究上也被证实。大部分私人日记都相当孤立,也只有很少的人阅读,但它们毫无疑问地构成了博客日志的主体。赫林等人2004年的抽样调查发现,70.4%的博客日志是私人日记形式的,“作者在其中报告他们的生活以及内心的想法和感情”。   调查还发现,样本中平均每篇博客日志只有0.3条评论,1/3的博客日志没有任何链接。这和人们通常认定的博客圈的互联性和对话性都相反。赫林等人指出:“常见的叙述夸大了博客链接、互动和关注外部事件的程度,低估了博客日志作为一种个性化、私密化的个人表达形式的重要性。”   2003年10月,网络咨询公司Perseus的另一项调查发现,“典型的博客日志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书写的,一个月更新两次,向她的朋友和同学报告她生活中的种种”。调查还指出,92.4%的博客日志是由30岁以下的年轻人创建的。女性比男性更喜欢写日志,在托管日志中,女性作者的比例为56%,男性为44%。不过,对博客的性别差异尚未取得定论,这种不确定性来自于研究者调查的博客人群不同。   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究组在2006年9月发布《中国博客调查报告2006》,其中发现:从网民建博客的目的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网民(83.5%)建博客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从这个角度看,博客的“私人日记”身份更为明显;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超过60%的用户同时提到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另外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虽然是个人日志,照理说大多数人应该不会愿意与他人分享,而更愿意个人保存,而调查却显示:只有17.8%的用户表示“不希望太多的人看自己的博客”,而“非常关注点击量”的博客则达到了30%。由此来看,博客的内容虽然是个人生活与心路的记录,但是从记录的目的看,更多的是在传播个人的观点,而不是纯粹地为记录而记录。   总的来说,尽管反馈机制是存在的,但博客对自己的读者所知甚少。他们只能通过三种办法了解读者:阅读对帖子的评论,检查谁登录了自己的博客,检查引用情况。然而,一个人写博客时间的长短,与其是否了解谁在读他的博客之间不存在关系。换言之,即使是那些写了很长时间博客的人,也照样不清楚自己的读者。对博客作者而言,存在着核心读者和边缘读者的区分。他们通常熟悉自己的核心读者,但这些人只占读者总体的很小一部分,然而,作者却往往会从这一小部分读者的角度来考虑更广泛的读者。这在隐私方面具有重大含义,即作者很可能在和亲密朋友交流的时候,忘记了很多圈外的人,因此看到了他们不应该看到的内容。   与此同时,博客上出现一个愈来愈常见的现象:许多人在个人日志中批评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所看不惯的人或事,或抨击某些自己亲身遭遇的不公不义的体制。   2005年5月至9月,湖北黄石民警吴幼明在个人博客上发表了诸多讲述他作为基层民警亲身经历的文章,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网上用真名公开公安机关领导给基层民警下达罚款任务的警察”。他的《死去的人下不了户口,活着的人上不了户口》被《南方周末》部分转载;2007年3月,他在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更发出题为《基层民警向两会进一言:政府行为中应该禁止截访行为》的公开信。   媒体称其为“另类警察”,吴幼明自称为“叛徒警察”。3月16日晚,吴在博客中公布,当天上午他已被黄石市公安局正式辞退。整个过程中,吴强调的话有两点:一是这是一场个人与体制之争;二是他和领导并没有私人恩怨,他的出发点是为了“讲真话”。“全国有180万民警,最少有90万在基层,难道他们都不知道我说出的事实吗?我为我说了真话而自豪。”   无独有偶,张鸣在他的博客中称:“我面对的,不是一个院长,而是一个体制……我实在忍受不了在堕落和沉沦中苟活。”一个博士生导师,一个没有读过正规大学的普通民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博客实名揭露所在单位的弊端,并坚持他们讨论的是普遍性问题而非局部性问题。博客的公共性质于此暴露无遗。   我们看到,博客提供信息的方式是其他媒体做不到的。例如,博客抢先报道传统媒体没有报道的事情,使新闻得到持续的关注,提供其他信息源的链接,并展开深入而有见地的评论和分析。博主们承认自己并不客观,其所做的一切是传统媒体的守门人无法加以过滤和审查的。   许多人阅读博客是因为他们不信任或不喜欢传统媒体。他们并不完全回避传统媒体,但对那些充满偏见的、肤浅的新闻反感至极。他们把博客当作传统媒体的替代物,因为他们认为博客能够刊发传统媒体忽略或掩饰的东西,而对媒体报道的东西,博客可以提供批判性的审视。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博客的定义要看它不是什么,而不只是看它是什么:它不是传统媒体。我们清晰地看到,博客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媒体,它具有公共性。博客可以动员公民集结在一个事业下,引发社会和政治的变化。例如,在华南虎事件中,“拍虎英雄周正龙”的行为被网民揭穿,众多博客的矛头由“正龙造假”直指“官员护假”,网络打假风起云涌,官员“网络化生存”的时代开始来临。   “共有媒体”:从公众角度对媒体的定义   十分明显,博客提供了一个与传统形式极为不同的表达的论坛。它是个人化的,但它同时又能到达广大的受众。它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专业化的守门人把关,而是依赖于个人用户在一个持续的基础上产生内容。它能够形成很强的自我感,这是在线日记的书写特性所决定的;然而,所书写的信息又是公开的,能够在大范围内传播,这使得博客又可以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   博客显示了一种私人信息与公共信息的矛盾性组合,因而,它挑战了我们对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传统理解。新的媒介技术使个人拥有了把个性化的体验向广大公众传播的力量,在其不断以各种形式向社会渗透的过程中,私人空间变成了公共性的,而部分公共空间又被私人化了。   这些事例反映出新媒体的某种根本特性:由于数字媒体兼具印刷、视听媒体的功能,并且还能发挥人际传播的功能(这却是过去印刷、视听等大众媒体做不到的),它构成了一种单向交流和多向交流同时发生的媒体。传统上人们会把公共交流和私人交流区分开来:你可以在酒吧间里说些你永远也不会在电视上说的话。然而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私人之间传递讯息的通道,而且也是一个公共空间。打个比方,客厅和卧室现在似乎并为一处了。   在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中,无论从社会层面还是法律层面上,私人的界限都尚未清晰地建立起来,新的公共规范也尚未形成,致使个人在遇到公私纠缠的情况时,采取的是一种模糊的态度和随机应变的方法。这种模糊性和随机性构成了本书研究问题的起点,即网络空间是公域还是私域、公域与私域又该如何界定的问题。   在这种新的信息流动空间中,公众不仅没有形体,甚至也没有空间位置;与此同时,“私人的”也变得模糊难辨,一方面个人隐私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另一方面,新媒体又成为人们重构自我的工具。我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它具有超文本、多媒体与互动性三大特征,具体种类包括电子邮件列表、讨论组、聊天、博客、播客、维基系统、社会性软件与虚拟社区、协同出版、XML联合、对等传播、视频分享、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等。   在旧的媒体系统中,媒体是一种国家和公司所有物,个人没有办法参与到媒体中。让媒体从幕后走出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区别公众与受众的不同。受众是被动的;而公众则富于参与性。我们需要一种从公众角度对媒体的定义。   “共有媒体”正是这样一种从公众角度对媒体的定义。我们不应该再把媒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分成不同的角色来谈论,现在,我们可以把他们视作依照新规则彼此互动的参与者。超文本、多媒体与互动性三大特征都要从这三方面来理解。   超文本能制造出不同文本间的联系,比事物间联系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联系;网络多媒体的娱乐价值不能仅用网民们的所看所听来衡量,也要把握他们在网上从事的活动,观察这些活动对发展网民自己的个人叙事有哪些直接影响。而网络互动性所造成的个人自主性是一种实际的生活体验,而不是书斋里的哲学概念。首先,个人可以不必经他人允许或与他人合作而自行独立做很多事情。他们可以创造自己的表达,寻求自己需要的信息,大幅度减少对20世纪的商业性大众媒体的依赖。其次,同样重要的是,个人可以同他人结成松散的联系以从事更多的活动,这种联系不必是正式组织中的那种稳定持久的关系,但它绝非不能达成有效的合作。随着相距遥远的个人之间形成的合作越来越普遍,共同开展网络事业的想法有了良好的实践可能,个人自己能够选择的项目范围也大幅增加了。   如果过去的媒体消费者被假定为被动的,共有媒体的消费者是主动的。如果过去的消费者是可以预期的,停留在媒体机构指定他们停留的地方,共有媒体的消费者是迁移性的,对电视和其他主流媒体的忠诚度日益下降。如果过去的消费者是彼此分开的个人,共有媒体的消费者具有更多的社交关系;如果过去的消费者是寂静和不可见的,共有媒体的消费者现在公开发出了很多声音。   网络上的公共领域是否可能   在“共有媒体”这一新概念下,本书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共有媒体对个人表达和公共讨论的影响;在共有媒体中,公与私的区分如何充满了流动性和多变性;共有媒体在帮助建立中国的公共领域方面的重大作用。   本书使用公民共和主义框架,来分析在新的共有媒体中,传统的公私两分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如何在社会变化和政治辩驳的双重压力下被重构。所谓公民共和主义传统,就是把公共生活的核心看作公民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决策和集体行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的”也就是“政治的”。但此一框架下的政治含义指的并不是国家的行政管理,而是意味着一个讨论、争辩、协商、集体决策并一致行动的世界。公共领域首先是一个参与性的自我决定、审慎选择和自觉合作的领域,所有这些都是在同等的人中间进行的,其逻辑同市场和国家都判然有别。阿伦特的公共空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都是循着这样的理路提出来的。他们划出了一个公民的活跃地带,就像“公共的”(也就是政治的)不能被仅仅限于国家一样,在国家以外的社会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被归属于“私人的”,还存在第三种中间性的空间。   我们关于单纯的、统一的公共领域的习惯认识,以及与之相应的一整套理念,如典型的公众舆论、人人称许的共同善和鲜明的公私区分,全部都变得过时了。公共生活被“重新封建化”,但不是在哈贝马斯的意义上,而是打破了旧有的单一性,不同的“亚领域”的混合,组成了“一幅大小有异、互叠互联的公共领域的复杂的镶嵌图”。互联网以其超链接的联系和多个既重叠又互联的论坛,构成了这种新的结构的完美典范。这种情形又被新旧媒体间的交叉参照和互相丰富所补充。   那么,在共有媒体中,这些不同的“亚领域”,是会继续碎片化,还是会走向统一?在现代社会中,作为社会生活基础的共同利益是不是能够形成,一直是值得存疑的问题,而从现在的情形来看,互联网似乎加剧了社会的碎片化,互联网鼓励异议,然而这些异议很难达成共识。   笔者强调,在观察互联网上的公共领域时,我们应该将其同受到结构性局限的大众媒体的公共领域相比较。计算、通信和存储成本的下降,使世界人口的可观部分获得了从事信息和文化生产的物质手段,个人可以有效地在公共领域中开展传播,由被动的读者和听众转变成发言者和对话的参与者。共有媒体使得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周围的社会环境,从而可能为公共讨论注入一种想法、一个批评或是一种关注。网络化公共领域的不同形式,使得所有人都有发言、询问、调查的出口,而不必依赖于媒体机构。我们看到了新的、分权化的方式在履行监督的功能,在展开政治讨论和组织,在影响议题和话语。一言以蔽之,“从前作为受众的人们”现在成了政治对话的潜在贡献者和政治舞台的潜在行动者。   对网络公共领域的批评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有人指出在互联网的爆炸成长中,获得注意力将和在大众媒体语境下一样困难。因此,如同大众媒体,金钱最终也会决定谁在网上能被听到。有人担心个人从定制化的窗口中观看世界,政治话语和行动因此丧失了共同的基础,而这种碎片化最终会导致群体极化。还有人从分析网络特性中发现,只有少数网站被大量链接,互联网、万维网、博客圈,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互联网在复制大众媒体的模式,虽然增加了更多的声音,但在结构上并没有带来什么真正的变化。此种观点被率先开展这类研究的阿尔伯托-拉齐奥?巴拉巴西表达得最为清楚:“我们的网络图绘计划的最引人入胜的结果是,网上完全缺少民主、公平和平等的价值。”有人担心网络造就了一代暴民,使得“本来可以成为一个民意表达的空间,现在却成为暴虐滋生的温床;本来可以成为社会建设性意见传达的窗口,现在却成为一部分人发泄的通道”。   所以,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互联网是否过于混乱或者过于集中,以至于在民主对话方面很难比大众媒体做得更好。网络拓扑学的确显示了“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册子作者”或者每个人都可以站在肥皂箱上演讲的想法的虚幻,因为你固然可以讲,但有没有人听是另外一回事。网络不平等性的发现确实让很多人对网络公共领域的作用产生怀疑,但必须指出的是,怀疑者使用了错误的基线。在复杂的、大型的民主政体中,从来就不可能出现每个人都可以说话、每个人又都能被听到的状况。拿来比较的基线应该是传统大众媒体的单向结构。如果说网络公共领域能够吸纳更多的观点,能够颠覆少数人的话语霸权,能够提供难以收买的意见平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网络公共领域在结构上对大众媒体主导的公共领域具有优越性。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