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烈山

鄢烈山 | 冯雪梅:160亿餐补理当真正惠及贫困生

2011年11月01日 15:04:32    冯雪梅:160亿餐补理当真正惠及贫困生     2011-10-29 09:11: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是几个孩子的故事。       矮小瘦弱的韦截,很想吃一顿有肉的午餐。       她是广东连山县小三江镇中心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妈都在外打工,姐弟4人和叔叔婶婶的3个孩子,同奶奶一起生活。每天中午,她都和姐姐走半个小时,回家吃午饭。       家里太穷,交不起每人每月40元的午餐费。奶奶只在赶集的时候,割上1斤肉,用水煮了,浇上酱油,分给孩子们吃。他们实在舍不得吃完那不多的肉,时常暗中“较劲”,看谁吃得最慢。       几个月前,一家媒体去学校启动“免费午餐”项目,韦截怯生生地跟大人说:“叔叔,要是我和姐姐不能吃上营养午餐,让我的弟弟妹妹吃上,也好啊!”       差不多也是在那时,贵州黔西县中建乡红板小学的孩子,吃到了他们的第一顿免费午餐。       李正福是这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每天不吃早饭也不带午饭,走一个多小时山路来上学。全校绝大多数同学都像他一样,中午饿肚子。孩子们一脸真诚地说不吃午饭也不觉得饿,可一拿到午餐,个个吃得狼吞虎咽。看着那些粗糙的小手笨拙地剥鸡蛋壳,提供免费午餐的“微公益”的志愿者们,心酸不已。       还有一个孩子的影像,这几天也频频闪现。她叫龙张欢,是湘西凤凰县乡村小学的一名学生。那张不断被微博转发的照片上,坐在课堂里的龙张欢,困得几乎睁不开眼睛;她的怀里,紧紧搂着睡得正香的弟弟。       贫困,让这些孩子失去了美好的童年,过早地承担起生活的艰辛。于他们而言,平等的人生起点,可能只是吃饱穿暖,然后不受打扰地坐在教室里。当最基本的物质保障都存在困难时,“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已全然与他们无关。       与孩子们相关的,是“贫困地区学生每日餐补3元”的新闻。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启动,中央财政每年将投入160多亿元。       按照每个人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试点范围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名在校生。       几句被数字串起来的新闻,看起来有些乏味枯燥。而当你真正了解它背后的含义,了解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孩子们的现状,你就能体会到它的分量。有人核算,只要花2.5元,差不多一个麦当劳甜筒的价格,贫困孩子们就能吃上像样的午餐。但这对许多人而言,依然遥不可及。       每天3元,就能让一个贫困孩子的生活,发生改变。他们不再饿肚子,不再营养不良,不再为吃穿发愁时,才可能有美好的童年、公平的起点。而160多亿的财政补贴,能不能真正“补”到孩子身上,也让人们担心。转移支付过程中的截留、挪用甚至贪污,学生营养餐曾经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让人心有余悸。       一个惠及2600万名学生的计划项目,能不能得到良好实施?除了制度规范和严格管理之外,此项工作的每一个参与者,都请秉持良心、尽心尽力。读读那些贫困孩子的故事,听听他们的愿望,记得那些清澈明净的眼神。生存与教育的基本权利,是他们理所应得的,却是我们的社会一直亏欠他们的。                     上一篇: 宿舍喧闹岂是“琐事”?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11)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鄢烈山 | 疾风知劲草:陈朝东先生自印诗集《岩缝瘦草续集》前言

2011年10月25日 14:25:21    疾风知劲草        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后一句在高楼林立的大城市里,是真实的生活写照,门对门住着数年你可能叫不全对面那家人的姓名;而前一句则可以描述我与朝东先生的关系。       我与朝东仁兄结缘于2009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福建实验培训基地揭牌仪式暨新农村建设与农民合作组织交流会,在安溪县福田乡福前农场举行,我受邀与会。那座三层大楼是培训基地,也是福前农场的文化中心,它就是陈朝东先生捐资修建的。由此我对朝东先生的经历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不仅佩服他作为企业家的成功,更赞赏他慷慨善良的公益心和社会责任感。       离开福前农场坐火车到泉州的路上,读他赠送的诗词选《岩缝瘦草集》,从这本诗体日记和自传了解了他的坎坷身世。真像岩石缝里长出来的瘦草般可怜,却又像这山间慢车吭哧吭哧地在弯弯山道上蜿蜒前行,目标明确,百折不回。从经历上讲,令我特别敬佩的是两点:这个比我大4个月的乡民,居然敢在39岁时(1990年)起步去读福建建筑专科学校,学“打基础、盖大楼、纠偏屋”的工程技术;而这个只在此前被人诬陷而受审查“心伤透,怨填胸”的日子里,读过函授大学的文学系的福建人,居然音韵学得这么好,不仅写律绝古诗,还用那么多词牌填词,且真情实感有意境有韵味,与“老干体”的赋诗填词迥异,教我这个正经八百念中文系选修过音韵课却连平仄都没整明白的人好惭愧!回粤之后,我在《我最敬佩的好学者》一文(发表于《南方周末》2009/09/30)里,由衷地表达了对陈兄的钦敬。       朝东先生近一个甲子的坎坷人生经历,在这本诗集的《逢九六运  2010年1月08日》篇里有概要,这里就不赘述了。他以“岩缝瘦草”自喻,是贴切的。他的前一本诗集就以“岩缝瘦草”为名,这本是续集。正如他在2009年12月13日的词《钗头凤•岩缝瘦草渴望新生》所写的:“身虽瘦,根深入,直扎岩缝沿伸处。吸尘土,饮霜露,虽遭野火,春来芽吐。足、足、足。”“岩缝”是环境不佳,“瘦草”是身世可怜,但岩缝生瘦草却是刚毅不屈、顽强向上的精神象征。这种精神和情怀,他在白话诗《假如给我一束阳光 2010年01月29日》、《希望2010年5月14日》里,有更直白的表达。陈兄“岩缝瘦草”的比喻,使我想起郑板桥的那首借竹石言志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中国人的生存环境一直就不怎么好。自由、民主、法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要在中国实现,须待我们的社会转型完成之日。郑诗接下来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讲的就是个体选择,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不为环境所移所屈所淫。这与陈兄的比喻也是相通的。我更愿意借一句古语来形容朝东兄的人生经历:“石压笋斜出,崖垂花倒开”。他的事业如破压而出的翠竹,他的诗词如崖壁悦目的山花。       这个中秋节后,我到海南的儋州谒访了“东坡书院”。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年过花甲的苏东坡被贬到此蛮荒之地。他在这里给汉黎各族学子讲学授业,传播中原文化。书院旧址历900多年的风雨侵蚀,而今成为一座文化圣地,诚如邓拓1962年到访时题诗所言,“千秋何幸留遗墨,画卷潇湘竹石奇”。那些迫害他的达官显贵而今安在哉?       当我写这篇文字时,有报道说,法国《世界报》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十二位“千年英雄”,涉及政治、军事、文化、宗教诸领域,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苏东坡当之无愧,他的伟大不在文治武功,而在文学成就与豁达开朗的人格力量。我感觉朝东兄与苏东坡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当然不是说陈兄与苏轼有同样的历史地位,而是一样有坎坷的人生际遇,也有同样不屈服于命运的性格,并且有相同的“兴趣爱好:旅游,宗教,文学”(见陈兄的网易博客“关于我”http://5142609.blog.163.com/profile/)。这本诗集中有不少关于学佛的篇章,陈兄也像东坡一样可以称“居士”了。       说到博客,陈兄的昵称是“必有用”,主题词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仅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人生追求,更是一种人生的信念。明代福建籍的异端思想家李卓吾先生,晚年落发不受戒,他就坚信“天生一人有一人之用”,这是对“我”对众生生命价值的肯定,是一种众生皆可成佛的平等观,激人向上,劝人向善。       陈兄最得意的大约是自己这两句诗:“无价清风无价友,有情明月有情人”。这种对自然的钟爱,对情义的重视,应该就是他这株“岩缝瘦草”茁壮成长的生命养分吧?他在《往事难追  2010年2月10日》中写道:“世上绝无后悔药,豁达开朗乐逍遥。人生没有返程票,勇往直前路一条。”我衷心地祝福经磨历劫的他,从此“清风明月常相伴,云驾长空我驾云”,有更多的喜悦,与亲人与朋友分享。       2011/10/12  于广州              上一篇: ZT 龙应台:辛亥百年 对中国来说…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17)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鄢烈山 | ZT 龙应台:辛亥百年 对中国来说 尴尬的纪念

2011年10月12日 18:02:31        译者] 《华尔街日报》龙应台:辛亥百年对中国来说尴尬的纪念         核心提示:本文为《华尔街日报》记者在香港采访龙应台女士的访问实录。她认为,辛亥百年在中港台两岸三地都是”尴尬的纪念“,而各地又有着各地不同的尴尬之处。     原文:Lung Ying-tai: 1911 Anniversary ‘Awkward’ for China     来源:《华尔街日报》中国实时报     发表:2011年10月10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图:新华社 去年,台湾作家龙应台在澳门发表演讲】     1911年10月10日的辛亥革命标志着清王朝的覆灭,并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国。整个大中华区,包括香港和台湾,都在庆祝这一历史事件。但是这一事件的历史定位在台海两边却都是政治敏感话题。     大陆的纪念包括周日举行的公开庆祝,前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也出席了,粉碎了数月来关于他的健康状况的诸多猜测。大陆和香港都上映了由成龙主演的史诗电影《辛亥革命》,但是,正如台湾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龙应台指出的,“辛亥百年”在大陆和其他地方都不能被简单处理。     Isabella Steger在香港对龙女士做了如下采访,龙女士也是《大江大海——1949》一书的作者,本书详述了因为中国内战而被分隔两地的多个中国家庭。本书在大陆被禁。     以下采访已经过编辑。     WSJ:1911年10月10日对于大中华区不同的地方都有什么意义呢?     龙:对两岸三地来说这一事件有着非常不同的含义。观察本次纪念是件特别有趣的事。在辛亥革命50周年的时候,只有台湾在纪念它。那时,香港还在英国的统治之下,因而这次革命没有什么特别意义。中国[大陆]则在灾难性的文革当中。现在,在百年纪念的时候,大陆和台湾才刚刚开始缓和关系。     以前,“双十节”对北京来说从来不是什么特别的日子。但是现在,它突然有了意义。事实上,对于中国来说,想要合理地诠释”双十“是非常尴尬的,甚至不当的。这是中华民国的国庆日,而中国方面完全不承认中华民国的地位。因此中国人就完全地聚焦在了革命本身。他们不得不在向辛亥革命致敬,和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建立了共和这二者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可不容易保持。     WSJ:那么台湾又是怎样呢?     龙:在台湾,这是另外一种尴尬——所谓的”蓝营“(由目前执政的国民党领导,倾向于最终的实现”一个中国“)和”绿营“(由反对党民进党领导,倾向于独立)之间矛盾……蓝营利用这一机会来庆祝中华民国的成立。但是,最初,政府采用的口号是“建国百年”来纪念这一天。后来他们又把它换成了“精彩百年”。其中有何原因?他们不想戳痛北京。他们想避开对建国的强调。     真的要出去庆祝“双十”的话是政治不正确的。那场革命都发生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已经在想,嗯,那不是我的历史,那是他们的历史。因此政府力图让它去政治化,仅仅把它当成是一场大聚会,而不要触及事件的核心。比如说:就没有出现关于宪法的辩论——那场革命最重要的是形成了现代国家的宪法。     WSJ:那么香港呢?     龙:香港也处于尴尬的位置上。在1911年的时候,香港在那场革命中起到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认为这场革命的胜利是一次盛宴的话,那么香港是仅有的厨房。1923年,孙中山在香港大学的演讲中说,他所有关于革命的想法、关于现代性的理念都来自香港。因而一方面,港人因为她所做出的贡献,身为同胞感到骄傲,同时,他们又因为现在属于中国而觉得非常不安。     虽然北京官方否认“中国民国”的存在,是否出现任何迹象说明人们有了更大的兴趣要重新追溯那段历史?     许多的历史学家和知识分子都写了书和文章,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目的是想修正历史。比如说,中国人被教育说清朝的统治是腐败无能的,一片黑暗。因此,对我来说,最令人吃惊的新的观点是,有了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现在站出来说,清朝统治的最后十年是中国追寻现代化,也是让现代国家得以发源的十年。那曾是非常有希望的时代。如果革命没有发生,中国可能会更平稳、更早地进入现代化,甚至不太可能在1949年之后被共产主义者夺权。我认为,至少这一次的”双十“,激起了中国的知识分子相当多的深刻的自我反省。     WSJ:似乎对孙中山是个怎样的人,以及中国人民应当如何纪念他有了不同的版本。比如说,最近一部关于他的一生的戏剧就被北京禁演了,但是可以在香港上演。你个人是如何评价他的遗产的?     龙:当革命在武昌爆发的时候,孙中山根本不知道革命爆发了。没有人问他的意见,因为他不是被所有派别都接受的一个人物,当时他是在丹佛做餐厅服务生……但是,革命的领导人认为孙中山有国际声誉,而且可以筹款,所以他们希望他回来。看到台北和北京都把他当做国父,其实很有趣,但是新的证据说明,其实他已经不应再被供为国父。不过,他仍然有魅力。你可以打趣说他疯了。1912年,他在一幅中国地区上画了一个他想建造的巨大的铁路网,100年后,这个网络还是没有建成!他是个疯子,不过你可以因为他的远见而敬仰他。在非常时期,非常之人才会脱颖而出。但是,如果他一直是这个国家的总统的话,那会是个灾难。     WSJ:你认为台湾在促进出现一个民主中国这方面能有所建树吗?     龙:我当然做此想……这是许多中国知识份子共同的感情。台湾已经有一个在运行的民主模型了,尽管不完美,有缺陷,但是它告诉你这是可行的。台湾人作为世界公民,也有责任对中国的进步做出贡献,不仅仅是在经济繁荣的方面,也在帮助中国成为开放和文明的社会这方面……但是,我担心,台湾还没有把中国推向这个方向的时候,所发生的事却是在经济上非常依附于中国,然后它其实变成了一个无能的卫星岛?     WSJ:你认为今天的中国和清朝末期有多大的区别?     龙:把过去六十年和清朝统治的最后十年的现实情况进行对比,这是一种倒退。当中有着巨大的鸿沟。当然,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有了巨大的变化。但是100年前已经有了上海股票交易所;你可以是铁路投资方的股东;人们有自己的私人房产;宪法也即将就位……如果你看看那时有多少政党的话,再和今天对比一下,那么现在退步了。     本文评论(并非全部评论,请点击原文查看更多评论)     7:37 pm October 10, 2011     Lucifer wrote:     我很想知道万一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他的权力,就像之前的苏共一样,中国人如何面对这一状况,国家分裂???     如果确保统一的唯一路径是镇压,那么一个更加文明和民主的中国将不会有意愿,也不关心在偏远省份对少数民族进行战斗和镇压。就和前苏联一样。     7:16 pm October 10, 2011     China 1961 wrote:      http://en.wikipedia.org/wiki/Great_Leap_Forward     大跃进实际上造成了经济的倒退,1958年至1961年是中国自1953年到1983年间唯一的经济负增长。     4:47 pm October 10, 2011     Anonymous wrote:       3:32 pm October 10, 2011     TC wrote:几     她在50周年的说法上有错误。1961年文化大革命还没开始呢。我是中华民国和它的价值观的忠实拥趸,但我们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学者”的报道。     1:32 pm October 10, 2011     CJW wrote:     我只能谈一下它在台湾看起来如何,龙女士是对的。1949年来台湾的中国的后裔可能更加关心双十节,但对于那些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甚至是每次投票给国民党的人,它的意义就小多了。  这取决与个人的遭遇,  但对于很多人来说,中国在1945年以前的历史,就像清朝一样遥远。  它是另一个世界,一个影响台湾(负面的,大量的)但是遥远。应注意的是在台湾有两大意识形态,其一:中华民国=台湾(蓝营),其二:台湾=台湾,只是由于不好的国际形势而暂时使用中华民国的称谓(绿营)。我猜有10%的人坚持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台湾只是中华民国的一个省,尽管它如此强大,甚至在政府中占主导地位。     有一点我不同意龙女士的意见是关于庆祝被消声了。台湾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其存在下去的信心正在消失。在这种氛围下,马总统拿它大作文章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他要关注台湾而不是中国才能使他赢取每一个人的信任来获取连任。换句话说,国民党淡化庆祝活动不是想使北京高兴,而是为了不疏远台湾人。     8:34 am October 10, 2011     Jack wrote:     我宁可生活在今天的”倒退“中,       发自我的 iPhone       上一篇: 转贴 是谁毁了辛亥革命——袁伟时…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70)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鄢烈山 | 转贴 是谁毁了辛亥革命——袁伟时答张铁志

2011年10月09日 18:05:20   是谁毁了辛亥革命——袁伟时答张铁志     2011-10-07 09:41 |一五一十部落网站       辛亥革命的三大胜利成果是:立即实现了言论自由,一举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对以三纲为核心的前现代意识形态的冲击。革命成果被拋弃,革命也就终结了。辛亥革命终结的标志是1926年4月19日段祺瑞在冯玉祥的国民军胁迫下宣布下野,挽救共和的最后努力失败。在此之后,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走出党国体制,回到辛亥,超越辛亥!       文/张铁志       辛亥百年,言说汗牛充栋。老朽不自量力,也唠叨多回。翻检自家议论,仍觉不够痛快!《阳光时务》记者造访,敞开胸臆,辩驳四大疑问。间有新意,足资谈助,公诸于众,聊博一粲!       1?.?「国父」帽子是真是假?       问:港台地区纪念辛亥百年,都把孙中山当做辛亥领袖来纪念。你怎么评价孙中山?       袁:孙文头上的帽子,有不少A货。       至今仍有人称他为「博士」。屹立在广州珠江边上的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院子里一座纪念碑,碑文刻的是「孙中山博士学医处」!孙文生前也面无愧色,把这顶帽子拿到国外去招摇。       1923年他派出以蒋介石为团长的代表团到苏联去,头衔居然是「孙逸仙博士代表团」!上一世纪90年代,有位波兰学者到广州参加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论证的就是孙文从未获得博士学位(恕我记不清这位学者的名字和会议名称了)。孙文的最高学历是1892年7月23日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当天颁发的毕业执照原文写得很清楚:他「在本院肄业五年,医学各门历经考验,于内外妇婴诸科,确堪行世,奉医学局赏给香港西医书院考准权宜行医字样,为此特发执照,以昭信守。」全文没有只字提及学位,现存的选课资料,也没有研读过博士课程的记录。毕业后做了几年医生,并忙于从事政治活动,无暇再入学深造了,此后也没有任何学术机构授予他博士或荣誉博士学位。他的博士帽子是100%的假货。       问:有人应该会认为,这是小事一桩啦!现在买一顶野鸡大学的真博士帽子也花不了几个钱。孙中山的历史地位不在于他有没有那顶方帽子。       袁:不过,这件小事证明孙公除众所周知的好色外,十分好名。这对解读他的一些重要行动很有用。为什么明知自己没有什么行政能力,却要别人宣誓服从他?       1921年在4月在广州,不顾从陈炯明到蒋介石和党内外各方人士普遍反对,却硬要不足法定人数的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一般人眼中,虚名无补实事。孙文孜孜以求的偏偏是一顶大总统的峨冠!徒然增加了与掌握着广东军政大权的陈炯明的隔阂,也招致本来支持他的西南各省实力派的反对。       另一顶更大的假帽子是「国父」。这就涉及他的历史定位了。       1940年3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143次会议决议:尊称本党总理为国父,以表尊崇。同年4月1日根据中常会的决议,国民政府明令全国自是日起,尊称总理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这是「国父」的由来。理由呢? 「孙中山先生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万世」。这是装扮蒋介石党国体制合法性的表演。       「光被四表,功高万世」是直接抄袭历代歌颂帝王的马屁文章。切莫以为这是陈年旧事!君不见现在仍有人演唱:老孙思想或中国模式「世界意义」颂!专制不除,必有清客专司歌功颂德。       至于孙中山如何处理国际关系,大家知道他在这方面的记录并不光彩,不必多费唇舌了。说他倡导革命,这合乎事实。     他的贡献可以归纳为:     1、首倡者。更由于1896年清政府驻英公使在伦敦违法拘禁,使他名声大噪,成为中国革命的符号。     2、筹款。兴中会、同盟会筹集的60万元左右的捐款中,孙文出力颇大。     3、提出一套理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革命三阶段论。       不过,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和「独立」各省发布的文件,大家都把老孙这些论述忘掉了。       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提出五条纲领,孙味淡薄。第四条「曰采用民生政策,将以实行国家社会主义,保育国民生计,以国家权力,使一国经济之发达均衡而迅速也」,似乎有点民生主义的影子,但是,根本没有提及孙文主张的核心:土地国有。到了1913年3月国会召开前夕,宋教仁草拟的《国民党之大政见》洋洋洒洒十条政策主张,更看不见民生主义的影子。什么五权宪法、三阶段论等等符咒,人们早就置诸脑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建构党国体制,这些论述才被吹捧到天上去。       至于「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就更值得斟酌了。       中华民国是革命派、立宪派和北洋实力派三者联手的产物,不是某个人「手创」的。即使以革命领袖来说,也是群星灿烂。       直接谈到武昌起义,则明显与孙中山没有多大关系。       武昌起义主要是当地秘密革命组织文学社、共进会发动的。他们与同盟会关系并不密切。在保路运动高潮中,他们策划趁机起义。中部同盟会总务会议长谭人凤到武昌,促进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的和解,对8月下旬成立起义的统一指挥机构有所助益。 1911年,孙文一直在北美筹款,远离革命活动的中心;「手创」云云,不知从何谈起。       谭人凤、宋教仁等人1911年7月31日在上海组织中部同盟会,实际上是对孙文不满的产物。他们力图纠正孙文的偏差(兴中会、同盟会所谓十次革命,八次在 广东,广西、云南各一次),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长江流域。它的章程的一些条文,也蕴含与孙文的错误划清界限的意思。       其主要领导人之一谭人凤说:「中山本中国特出人物也,惜乎自负虽大而局量实小,立志虽坚而手段实劣。观其谋举事也,始终限于广州一隅,而未尝终筹全局;其用人也,未光复以前,视为心腹者,仅胡汉民、汪精卫、黄克强三人,既失败而后,藉为手足者,又仅陈英士、居觉生、田梓琴、廖仲恺辈,而不能广揽人才;其办党也,又以个人为单位,始则放弃东京本部,专注重南部同盟,继者拒旧日同人,邀新进别开生面,非皆局量之小,手段之劣乎?至揣测华侨心理,知必发难后始能筹款,遂不计成败,嗾人轻举妄动,败后无力维持,则尤其失人心之处也,以故前后举发十数次,靡费及数百万金,无一成功之效果,卒至进退失据,不亦可惜哉!」       美国也有称国父的。但这是民间的评价,而且说的是一些人,即所谓建国诸父;不像中国自古以来就奉专制帝王为神,写入法律,动用暴力,动员暴民,誓死捍卫!     对中国史学家说来,面对权势,需要学习古希腊哲学家狄奥根尼的独立不羁的精神。他拒绝亚历山大大帝的施舍,傲然说:「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2?.?主要功劳是「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       问:那你同意「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帝制,应该加载史册」的说法吗?       袁:这个老调子也经不起推敲。现代社会,有没有皇帝无足轻重。重要的是专制制度是不是结束了?辛亥革命显然没有完成这个历史任务。       问:那么,辛亥革命的收获是什么?       袁:我认为有三大胜利成果:       第一,立即实现了言论自由。     压制消除,报刊蜂起,监督政府和公众人物,非常直率。     著名记者黄远生骂袁世凯:「自其在满洲时代得势以来,即惯以收养游民为得策。鸡鸣狗盗之士,以袁门为最多……故袁氏盛时,感戴其恩德者,满坑满谷。民国既立……彼以为天下之人,殆无有不能以官或钱收买者」。       他对孙文的定评是「大言无实」!与广东人称之为「孙大炮」相呼应,可谓不谋而合,异口同声!       1912年4月19、20两天,孙文正式交权20天,戴季陶(笔名天仇)就在上海《民权报》上历数袁世凯的六大罪状。一个月后,他干脆以《杀! 》为题,在报端大书:「熊希龄卖国,杀!唐绍仪愚民,杀!袁世凯专横,杀!章炳麟阿权,杀!此四人者,中华民国国民之公敌也。欲救中华民国之亡,非杀此四人不可。」总统、总理都在死刑榜上,却不见袁世凯跨省追捕他!       1912年2月,章士钊从英国归来,以非盟员身份出任同盟会机关报主笔,主持该报的编辑工作。三月初,临时政府内务部颁布《暂行报律》,他立即严厉抨击:「本报对于内务部的《报律》,其所主张,乃根本的取消!无暇与之为枝枝节节之讨论! 」对同盟会也毫不客气,指出它作为革命组织的任务已经完成,应该「即行解散」,「会名理宜消灭」,改组为政党后,务必认识「政党者,与国会相依为命者也。」       北洋时期,尽管有来自掌权者和暴民对言论自由乃至报馆和记者生命的侵犯,但相对而言,它是20世纪中国言论自由最好的时期。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贡献。       第二,一举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       直到1926年4月段祺瑞在冯玉祥和国民党胁迫下离开政治舞台为止,中国政坛风风雨雨乃至惊涛骇浪,却有一条不变:掌权者总是不敢忘记,一定要维持这个架构,通过国会选举来确认执政的合法性。       第三,对以三纲为核心的前现代意识形态的冲击。       皇帝退位了,君为臣纲失去依据;自由、平等、法治开始成为朝野各界的习惯用语。新旧思潮的激荡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蔓延,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3?.?资产阶级软弱是失败的原因吗?       问:不过,辛亥革命带来的军阀混战和贪污盛行也不能低估。通常认为这些都是革命不彻底,让旧官僚混入带来的恶果。你怎么看?       袁:当时政军各界的确腐败成风,不过,这正是现代民主国家成长中带普遍性的现象。不要一讲贪污,就联想到民国官员中原清代文臣武将,把这一瘟疫说成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他们中有些公认是清廉的;段祺瑞就是其中一个;徐世昌也无可指摘。革命大潮中涌现的「新贵」,不少却是著名的行贿受贿者。吴景濂是奉天谘议局议长,算是立宪派吧。武昌起义后,他迅速转向支持革命,是临时参议会(参议院)17位代表之一,参与了第一届临时大总统选举和临时政府组建。可是,1923年曹锟贿选,他竟是主要组织者!       武力消灭不了腐败。革命再起,腐败再生,屡试不爽!国民党用武力统一中国、建立党国体制后,更是回复到晚清贪泉泛滥的光景。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分权制约加民主、法治,方能遏制贪污。       问:为什么会有「军阀混战造成国家灾难」的历史观念?       袁:谁是军阀就是一个难于界定的概念。北洋系的领导人都被目为军阀。 1922年6月陈炯明与孙中山反目后,也给戴上一顶军阀帽子。一个合理的追问是:在这个月之前,他是支持孙文的主要力量,算不算军阀呢?再追问得彻底一些,孙文与一些被称为军阀的人,比如吴佩孚、阎锡山有多大差别?       问: 可是,辛亥革命的三大成果都未能巩固。历史教科书说这证实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他们不敢发动工农,导致革命就半途而废。你怎么看?       袁:我的看法正好相反:辛亥前后是中国资产阶级最强大的年代。这是历史事实,而与人们的价值观无关。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它的政权是怎样转移的?       革命爆发前,那里已经有一个商人支配下的自治政权:在上海道支持下,1905年11月3日成立了由上海绅商组成的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管理上海的户籍、警政、消防、卫生、马路、电灯、税捐等等事宜。机构分为议会和参事会,后者为执行机构,并附设一个裁判所,裁判违警事件和民刑诉讼案件。俨然一个地方政权!那些头头脑脑几乎都是商会的领导人,商会还拥有自己的武装——商团。       1909年1月清政府颁发《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依照章程规定,经两江总督批准,总工程局易名为上海城厢内外市政公所。1911年11月初的上海起义,是在上海市政公所由公所的主要领导人李平书和同盟会的陈其美等共同商议安排的。商团是民军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也大都听命。       广州新旧政权交替比上海更加平稳。1911年10月25日绅商在文澜书院开会讨论独立问题,决定与革命党人联络,但没有明确宣布独立。10月29日「九善堂、七十二行总商会在爱育善堂集议……经公决承认共和政体,旋议定用正式公文呈告总督。一面举办商团,一面公举代表至港,向党人总机关宣达意旨。」消息公开,满城就爆竹震天了。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承认,第二天全城罢市。沉寂几天后,争取到水师提督李准转变态度,支持共和,情况大变。11月8日,各商会、善团和军政学各界代表近千人在总商会集议后便宣布独立,选举都督,一致赞成人道主义,不分满汉。第二天,张鸣岐舍弃众人推选他做的都督位子,逃入沙面租界。各界代表另行推举革命党人胡汉民为都督,政权的和平转移大功告成了。       其它各省商人、知识阶层均在这次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显示了民间社会的巨大威力,看不到什么软弱的影子。不要忘记,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资产阶级一点都不软弱。他们不但在经济领域艰苦奋斗,而且组织了自己的团体,经常发表政见,甚至组织「国是会议」,草拟宪法草案,力图组织商人政府。后来国民党以军力为后盾,一再打击和控制他们,锐气才逐步丧失。       问:很多人认为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觉得革命的软弱性是表现在不敢发动工农。你同意吗?       袁:这个念了多年的八股是不符合实际的。工农不是抽象的。工农卷入革命的方式,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辛亥革命前后,工农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帮会和民团、土匪。其实,他们都以「民军」、「革命军」等形式广泛参与了辛亥革命。战斗时间最长的四川,那些以袍哥为主体的保路同志军,正是发动得非常充分的工农。不过,这些工农的表现并非都是正面的。以广东来说,那些进入广州的民军,除少数外,完全不知什么叫军纪,抢劫、赌博、吸毒、奸淫,甚至当街生劏仇人,挖取心肝吃用。为了遣散这些民军,各省不知费了多大劲,财政也不堪重负。这样的发动工农,千万别轻易尝试。       4?.?是谁毁了辛亥革命?       问:那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三权分立架构被摧毁,言论自由被扼杀,革命的主要成果被拋弃,革命也就终结了。具体时间是1926年4月19日段祺瑞在冯玉祥的国民军胁迫下宣布下野,他挽救共和的最后努力失败,是辛亥革命终结的标志。       问:时间那么长?          袁:1640年的英国革命,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才告一段落。革命摧毁了原有社会架构,要重建新的架构,谈何容易!       袁世凯死后,北洋武将群龙无首,各派争权夺利,固然是内战重要根源。国民党旗下各派不也是兵戎相见,直至抗日战争才止息吗?我看不出,这些革命口号震天价响的同志,与北洋兄弟有多大差别。       归根到底,这是革命必须付出的代价。「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李白:《战城南》)千万不要轻易动刀枪!如果坚持在大清帝国内部进行改革,内战不息的局面应该可以避免。战胜者总是把他们打倒的对像说成无可救药,与实际情况往往出入很大。       问:是否因为当时的人们也像现在一样,对改革绝望了?尤其还是异族皇朝。       袁:一个敢于把科举废除、把一千多年来已成为社会习惯的中华法系废除的政权,已着手推行地方自治,预计用九年时间预备立宪,从基层、县、省到中央,都建立起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政权;怎能说成是「假改革」、「无法继续进行改革」呢?       政治宣传和学术研究是两回事。       现代社会要发展,稳定和改革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轮子。过去老说不扫除军阀中国就没有希望。其实,袁世凯死后,对稳定最大的威胁来自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极端势力。       问:这个说法非常新鲜。有根据吗?       袁:请看四大事实:       第一,十来个人关起门来,急速制定和颁布《临时约法》,把政治体制从总统制改为内阁制,架空已经当选的大总统袁世凯,招惹袁氏反扑。府院之争,议员全面腐化,也是这个宪法文件漏洞百出招致的灾祸!       第二,孙文和国民党,眼睛只盯着夺取最高权力,没有完成从革命组织向民主政党的转化,没有把健全民主、法治作为首要任务。他们错误地发动「二次革命」,授人以柄,让袁世凯找到借口,使国会停止运作。发动历时五年的「护法战争」,本身做了很多违法勾当,而对国家发展,了无建树。发动北伐战争,结果是建立了一个专制的党国体制!       第三,出尔反尔,与力主「联省自治」,建立广东「模范省」,进而建立美国式联邦的陈炯明决裂。广东战火重燃,熄灭全国内战的计划破产。       第四,与苏俄和冯玉祥联手,操纵学生运动,使段祺瑞苦心组织的收回关税主权的各国关税会议,和冀图效法费城会议的制宪会议功败垂成。辛亥革命因此彻底终结。在此之后,历史进入一个新阶段:如何走出党国体制,回到辛亥,超越辛亥!       问:如果概括来说,辛亥革命留下什么教训?       袁:每一件事都一言难尽,都应写成一篇长文来解释。上述观点,必然引起许多人围攻。不过,学者总要不计利害,说点真话。学术必须多元并存,激荡切磋。研究和表达的自由,是国家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一得之见,如能引起一些人思考,我的责任就完成了。       至于教训,最主要的一条,是一定要有很多人坚忍不拔,致力于普及现代文明的知识。非常痛心,灾难来自于整个国家的思想文化水平不高,社会精英思想水平不高,他们对现代社会缺乏应有的认识。以孙文来说,就仍然受「朕即国家」的旧思想支配。       他说:革命「必须在唯一领袖之下,绝对服从。」「我是推翻专制,建立共和,首倡而实行之者。如离开我而讲共和、讲民主,则是南辕而北其辙。」       面对这些瞩目惊心的事实,拜托关怀国运的诸君子,千万不要再用「传统」或「国性」为借口,构筑抵御现代文明在中国落实的思想堡垒!兴之所至,你们高兴玩《尚书》、《周易》、《论语》……就尽情玩吧。但请不要忽悠中国人,说这里有计算器和最好的宪政!       2011年10月4日                 上一篇: 授权上传: 何几:晏阳初教育思想…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41)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鄢烈山 | 授权上传: 何几: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1年10月08日 18:51:04   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作者:何几     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先生病逝于美国,已有二十一周年了。若不是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他可能还要为自己的国家在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方面作出更多的贡献。但他的“离家出走”也为他成就了“世界公民”的称号,当然他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具有博爱精神的基督徒的救赎之路。是基督拯救了他,使他免受“文革”的迫害,并为人类文明带来了一束光芒。感谢主的恩典。     晏阳初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对当时中国国民的“愚、穷、弱、私”四大病根开出的救治“药方”。他认为要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提升国民的“四力”: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并以公民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提升公民的公民意识、自主意识、自律意识、自尊意识,培养公民的整体素质。     晏阳初先生教育思想有其明显的内在逻辑关系,针对性极强,并兼顾整体,既体现了西医对“疾病”的分类专科“治疗”,同时又吸纳了中医的“辩证治疗”思想。国民的愚昧无知要用文艺教育来根治,国民的贫穷要用生计教育来根治,国民的虚弱要用卫生教育来根治,国民的自私要用公民教育来根治;通过文艺教育提升国民的知识力,通过生计教育提升国民的生产力,通过卫生教育提升国民的健康力,通过公民教育提升国民的团结力。这四种力量才是救治整个中华民族病根的强大力量,没有或者缺乏这四种力量,这个国家就不会从根本上强大起来,这四种力量要相互融合,形成合力,从而构建一个富有创新活力、经济发达、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公民自由平等团结友爱的现代化新兴国家。宴阳初先生是从平民、国民、公民最为基本的国家元素来建设一个新国家的,只有更新的国家元素,才能诞生新的国家,他基本上走的是“民富国强”的救国道路,他认为公民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只要公民强大了,这个国家才能真正地强大起来。从而他悟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富民兴邦常识,并终其一生,奋斗一生。     尽管当下各种大学文凭、硕士文凭满天飞,宴阳初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点也不过时,甚至有要用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来重新改革本国教育体制的急迫需要。自共产党在大陆建立政权以后,基本上实行的是以政党的政治教育为目的的“分数教育”、“应试教育”,或者叫“文凭教育”。执政党对全国的教科书进行严格地把关,进行政治审查,从幼儿园到大学乃至博士后,“政治正确”是本国教育的“龙头”,名义上叫“政治思想教育”。如果这一关过不了,说明学生在政治思想上落后,思想不“健康”,就会受到打压。这种党化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学生想要上清华、北大,就必需按照教科书依葫芦画瓢,就必需按标准答案来做题,老师也必需按照教学大纲来教育学生,向学生反复灌输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这些都有一整套的应试教育方法,有一整套官僚和半官僚的教育管制体系,过去那种“阶级教育”的陈旧观念及模式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和势力。可以说,现在清华、北大的学生基本上成了应试教育的“畸形果实”,我们不应当以当今的清华、北大为荣,而应感到些许的脸红。     概言之,宴阳初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实行“四大教育”,根治“四大病根”,提升“四种力量”,以达到救民救国的目的。文艺教育救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行文化教育和艺术教育。文化教育的重点要对公民进行知识教育和常识教育。知识即力量,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照亮黑暗愚昧的光明。知识是多元的,而且知识也是开放的,固步自封的知识是已经死亡了的知识,没有营养,没有活力,我们应当抛弃。知识是真理,是智慧,是供给后人吸吮的母汁,并给人以新的力量。常识不是知识,常识好像衣食住行,好比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鼻子是用来呼吸的,好比政府是用来保护公民的,军队是用来抵抗外敌的,常识就好比本国的月亮是圆的,外国的月亮同样也是圆的那样,每天的太阳都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这也是常识。但在当下,学校一般片面地注重知识教育而轻视对学生的常识教育,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常识教育也被穿上了“红衣裳”,带上了“红领巾”,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往往令学生们费解,比如时下热衷的“感恩教育”,对谁感恩?为何感恩?这些问题就很困惑,是要感恩党和政府还是感恩父母?反正教科书上写的是首先要感恩党和政府,反正考试试卷的标准答案是感恩党和政府,如果要想考高分,那就看着办吧,其他话就不用多说了。知识教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好不到那里去,知识是经过严格审查过的思想,是经过官僚机构过滤、剪辑的二手货,同样有标准答案,学生想要别出心裁,那结果是很悲痛的。知识一旦被政治化,知识就变成了政治的奴婢,这样的知识是没有多少开放性的,连讨论的余地都没有,虽然表面上A、B、C、D、E、F、G任你选,但隐藏在“知识”背后的那一道神圣的“红线”是不可逾越的障碍,考试就是对知识进行进一步地僵化,把学生的头脑变成一根根“死脑筋”。这可培养不出晏阳初先生所希望的那种“知识力”来的。     艺术教育的主旨是对公民进行审美教育,让公民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艺术教育的最大作用是能够提升公民的创造力和想像力,艺术是想像的科学,是科学的艺术表现形式。知识和艺术通过欧洲的文艺复兴驱赶了欧洲中世纪的愚昧和黑暗,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法则与社会法则。艺术教育并非文学艺术本身,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才是艺术教育的价值灵魂,通过潜默移化的艺术渗透使人们在内心深处建立起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价值观念与追求,形成一个时期的伦理道德价值体系,人们自觉遵行这样的伦理道理体系,营造健康文明的社会道德风尚。可惜的是,当今的艺术教育功利性、娱乐性太过于强大,艺术教育成为一些家长和学生实现其“明星”梦想的捷径,艺术变成了技术。作家变成了码字工人,美术家变成了模仿大师,歌唱家们变成了娱乐狂欢上的点钞机。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严重枯竭,一个人一辈子只会反复唱同一首歌曲,从二十多岁唱到喉咙失去演唱的功能,黔驴技穷。实在没办法了,就搞艺术颠覆,反其道而行之,不审美而审丑,以丑为美,以美为丑;以善为恶,以恶搞为善;以真为假,以假乱真,这就算创新了,算是为艺术插上了“想像力”的翅膀,大可以“繁荣”本国的艺术了,一派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景像。多好看呀,多迷人呀!     文学艺术被严重娱乐化,恶作剧、嘻哈剧、肥皂剧、无厘头、无逻辑、无思想……玩文字游戏,什么穿越、什么玄幻,什么网游,几百万字,几千万字地乱写一通,浪费纸张、浪费读者的时间,浪费年轻人的宝贵青春,有些人搞文艺创作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却还在一味地孤芳自赏。一些作家沉不住气了,开始大骂瑞典文学院的那些评委不识货,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得不到诺贝尔文学奖就骂诺贝尔文学奖是文学的堕落。既然不受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就在本国的茅盾文学奖上面动手动脚,评委们关起门来自己给自己的作品打分,捞一个茅盾文学奖在自己手里,以求得在市场上卖出个好价钱。恐怕这种堕落不仅仅是堕落,而是中国文学的腐败,中国文学已经在那些评委们手里烂掉了。这里有两面镜子,一面是诺贝尔文学奖,一面是茅盾文学奖,请大师们用这两面镜子仔细照一照自己那一副滑稽可笑的面孔,看看从中能够发现什么。看来,本国的文艺病得不轻啊,文艺都病了,还怎么推行晏阳初先生所倡导的文艺教育呢?我们总不能继续给孩子们吃“三聚氰胺”吧。     再来分析当下的生计教育吧,生计教育是生活技能与生存技能教育的统称。现在,我们的公民会生活吗?我们的公民会生存吗?在应试教育的举国体制下,生计教育已经被挤得很变形了,就像卡夫卡写的《变形记》那样,一个人早上起来却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本国的生计教育就像这样一只大甲虫。学校里几乎没有开展这方面的课程,才上小学一年级的娃娃就开始背一个老大老重的书包,有点像打工者外出打工的样子,力气小一点的背不起,得让父母代劳,本人看了真不知道该怎么说。老师说校长要问他们要分数,他们只好向学生要分数,一级压一级,校长和老师都是成年人,压一压无所谓,但小学生是未成年人,从小就承受这样的重压,他们是要出问题的,迟早会被压变形的。在这样一个“唯分数论英雄”的社会大背景下,家长们也着急了,想尽千方百计来提高自己孩子的考试分数,择校的择校,送礼的送礼,跑关系的跑关系,补课的补课,请家教的请家教……什么招数都用上了,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的孩子考出高分。本人看了小学一年级的课程,有些问题连本人都看不明白,不知所云,不知那些可怜的娃娃们是如何明白的,恐怕他们不是真的明白,而是被老师们强制弄“明白”了,这真的很悲剧!     在如此悲惨、滑稽的教育体制下,从上到下都不重视对学生的生计教育,学生不懂生活,不会生活,什么事都要父母包办,学生的本职是一天12小时读书、学习、考试。重书本教育,轻实践技能教育;重考试分数,轻实际能力。有些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没有学会自己洗脸、穿衣服、洗碗做饭,没有父母的帮助他们就跟一个大白痴似的,除了啃书本,其他的什么都不会。更可笑的还有博士学历的知识分子居然不会过性生活,可见他们在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中被“阉割”了,头脑被“清洗”了,没有独立性,没有个性,没有生活的基本常识,没有生存的技能。这样的知识分子除了手中拿着一张金光闪闪的高级学历证明之外,他们什么也没有,在生活生计方面还不如一个一字不识的文盲。     生计教育救穷。如此糟糕的生计教育能否提升本国国民的生产力?本人知道很多人都会用GDP来大声驳斥本人的无知,他们会出示一张GDP图表手舞足蹈地讲个不停,他们会向本人指着一路飙红的大箭头向本人炫耀本国的GDP已位居世界第二,已经快要超过美国了,是世界经济强国。但我不关心GDP,本人关心的是国民人均收入水平。两相对比,却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果。据统计,“中国人均收入世界排名为1960年第78名,1970第82名,1980年第94名,1990年第105名,2008年第106名,2010年第127名。中国GDP世界排名为1978年第15位,1990年第10名,1995年第7名,2000年第6名,2007年第4名,2010年第2名。”全球共有193个国家,而本国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上的排名为倒数第66名,不知这个数字吉利与否?晏阳初先生是要通过生计教育使国民脱贫致富,使国民的收入增加,使国民生活富足,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国民并没有富足,反而在逐年倒退。国家富了,国民却穷了,这不是一种利好现象,应当加以警惕。     本国GDP是靠“中国制造”制造出来的,属于体能型经济,跟苦力经济没有多少差别,体脑倒挂这已经是几十年的老问题了。本国的GDP包涵了无数劳动者的血与汗,是典型的血汗经济国家,是靠牺牲环境,牺牲劳动者和公民的健康、亲情、福利、生命得来的,不但没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地方,而且我们应当为此感到良心上的羞耻,是应当加以谴责的GDP。如何不让本国的公民不流血不流汗或者少流血少流汗而实现人均收入的上涨?这就需要转变收入增加的方式,体能劳动要向智能劳动转变,“中国制造”要向“中国创造”转变。产品可以被复制,但独创性思想是无法被复制的,我们可以生产电脑,但无法完全掌握电脑的核心技术,没有诞生像美国的比尔●盖茨那样的人物,没有出现像“微软”那样的全球性大公司。这是为什么呢?问题出在教育上,把学生教育成“木偶”的应试教育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教育出比尔●盖茨那样的人物,无论如何也不能诞生美国微软公司那样的经济实体。     宴阳初先生推行的第三大教育是卫生教育救弱,提升国民的健康力。这里面包涵的内容很多,至少与四个方面的问题有关——生理卫生、心理卫生、生殖保健、体能锻炼。生理卫生重在解决人的肉体方面的疾病,生理卫生不是人人都懂得的学问。本国初中开设有生理卫生课程,讲一些简单的人体构造常识,高中有生物课,从生命起源开始讲起,就比较复杂了。但这些生理卫生课程与我们日常的卫生生活关系不大,只适用于考试做题,考得好并不能说明学生的卫生素质就很高,那是另一码子事。心理卫生与生理卫生相反,它重在人的心理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这在本国的教育领域基本是一大空白,除了某些大学开设有专门的心理研究学科外,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根本没有涉及心理卫生的教育。在本国有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现象,一提到心理卫生就容易与“精神分裂症”和“疯子”联系起来。人们对心理卫生讳莫如深,偷偷摸摸,生怕被人发觉自己在心理方面有什么缺陷。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正好说明本国在心理卫生教育方面的缺失,社会上普遍存在对心理疾患者投以异样的目光,这种目光带有很大的侮辱成份在里面,是对心理疾患者人格尊严的漠视。在县级以下的医院几乎没有开设心理门诊。当然这不仅仅是心理卫生一个方面的问题,本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本身就残缺不全,口头上说的是公共卫生事业,医院的牌子挂的是某某人民医院,但很多公民的医疗保障问题得不到较好地解决,有关系的解决得好一点,没关系的就不敢保证了,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严重不公。大病医疗成了老百姓的心头大患,一些家庭病不起,更活不起。人的健康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健康,是身心健康,这两方面的卫生教育开展得好,公民的卫生素养就会提高,就会摈弃过去狭隘的观念,就会正视各种疾病,包括心理疾病,为患者的早日康复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     生殖健康教育主要是健康生育,优生优育,当然还包括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这些都很重要,与其隐瞒不如坦陈生命的真相。避免青少年陷入自我编制的想象之中,告诉他们真相比装神秘要强得多。有些人害怕告诉孩子们真相,担心他们知道真相后干出不合时宜的事情,这种担心是杞人忧天。我们欺骗隐瞒孩子,他们同样会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探寻真相,他们同样会对他们自己的行为向成年人撒谎,隐瞒自己的行为,这种情况才是最为可怕的,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埋下了健康隐患。体能锻炼即是我们常说的体育,这个好理解,可不少人却把体能锻炼理解成各种比赛,全运会、大运会、亚运会、奥运会,还有各种各样的什么杯……都是为了竞技比赛,都为了去拿奖,名利双收把活干。但这些都不是宴阳初先生所实践的卫生教育,体能锻炼的目的不是比赛,而是强身健体,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现在人急功近利的思想相当严重,这不能怪本国的公民,而是本国教育的毛病,急功近利的教育必然培养出急功近利的公民,想一夜致富的人比比皆是,想一夜成名的人遍布大街小巷。把体能锻炼的健身活动赛事化,是对体能锻炼的偷梁换柱。卫生教育本身就不卫生,就不干净,还怎么能提升公民的健康力?     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公民教育,大家以前公认为晏阳初是平民教育家,这没有错。但根据晏阳初先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句座右铭不难得出结论,宴阳初先生把公民放在一个国家的首位,有人也许会置疑这里“民”指的是平民、人民、国民,本人也不反对,尊重大家的不同理解。但我们理解一种思想不能断章取义,不能组词造句,要联系前后的逻辑关系和实质内容来分析。如果宴阳初先生不提出“公民教育”这个概念,本人是不能妄称晏阳初先生是本国公民教育的奠基人的,在他的四大教育体系中,明确提出了实行公民教育,本人有理由相信公民教育涵盖了平民教育的内容(将另作探讨)。晏阳初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于公民教育,只是当时习惯把做苦力的公民称作“平民”,为了便于宣传和接受晏阳初先生的教育理念,便使用了平民教育的提法,但他的最终目的却是推行公民教育,他的最终目标是在全国实现公民教育,为他后期推行的宪政实验打下公民基础。     公民教育就是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教育,在宪政体制下,公民是法律保护的对象,是一个法律概念。公民要接受宪政思想,要对公民进行宪政思想教育,以宪法立国,以宪法治国,以宪法救国,以宪法强国。宪法政治就是实现民选政府,民选的政府接受选民的监督,民选的政府要为纳税人提供公共服务产品。1956年在晏阳初的帮助下,菲律宾建立了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并实现了真正的民选议会。这不能不说正是公民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公民教育如果离开了人人平等、自由,社会公平、正义的国家宪法作为后盾,公民教育是无法推行的,因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得不到有效的宪法保护。公民是在同一部宪法下进行活动的自然人,没有宪法就没有公民,没有真正的宪法政治没有真正的公民。宪法是一国之根本,任何自然人和组织都要在宪法的规定下活动,包括各种党派,包括执政党及其政府都无一例外地遵守国家的宪法。其他法律也要符合宪法的基本精神,违反宪法的法律是非法的法律,是恶法,公民有权利不遵守,有权利要求废除。公民不是单纯的自然人,也不是单纯的私人,而是具有自主精神,具有宪法精神,具有权利义务意识的法律人,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作为公民凡事不能站在自我的角度去维护个人的一已私利,自私自利的人是没有公民精神的,公民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维护他人合法权益的责任,公民不能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一个“公”字说明了公民不是为“私”,是为“公”,为了共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公平、公正、公义、公德。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     不知何故,公民教育在当下变成了一件极为晦暗的事情,政府似乎不敢大张旗鼓地提倡在全社会实行公民教育,难道我们的政府害怕公民吗?政府不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以法治国,要依法行政吗?这不正是推行公民教育的大好时机吗?如果不推行公民教育,以法治国、依法行政只是一句政治“口头禅”,不打算正儿八经地加以实行。当下政府过多地强调公民的义务,轻视公民的权利,动不动就对公民的人身、财产采取强制措施,反正有的是警察,有的是武警,有的是军队。一些法律明显违背国家的宪法却依然在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上高票通过,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土政策”居然大过国家的法律,大过国家的宪法。这些在人治思想主导下的政府行为怎么能够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怎么以法治国,怎么能实现依法行政?空谈,还只是空谈!     在社会公平、正义,公德失范的国情下,一些人不能按法律办事,按法律办事的成本太高了,而且没有效果,不能维护其合法权益。本国有五千年的人情关系传统,既然走法律程序走不通,那就走关系程序,大力发展、挖掘各种关系。家族关系、血统关系、裙带关系、朋友关系、金钱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情人关系、领导关系、同事关系、干亲家关系、酒肉关系、嫖娼关系、性关系……本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关系大国,办任何事都要讲关系。在医院里看医生都要凭关系,有关系的先看,没关系的站在老长的队伍后面苦等,一直等到医生关门下班,谁叫你没关系。社会的公平、公正、公义、公德统统被踩在关系的大脚下。     这不是一个公民社会,是一个关系决定一切的社会。人治社会必然导致关系社会,法治社会必然建立公民社会。在 如此庞大的关系社会里,宪法和法律被人利用,被人歪曲,被人随意解释。但大多数弱势群体是没有关系的,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打通关系,怎么办?他们要活命,他们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上访。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维权之路,但这并非一条通向光明的高速公路,一旦踏上这条路就得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磨难,就要随时准备被关进精神病院,随时准备被全副武装的警察抓进“法制培训班”,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人格尊严甚至生命!上访之路是一条血泪之路,是一条凶险之路,是一条争取做人权利的道路!“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愿这条由弱势群体开辟的道路能够走出一条通向公民社会的大路。     宴阳初先生的四大教育体系对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遗憾的是政府没心思认真研究宴阳初的教育思想并实行,研究也仅止于社会团体组织晏阳初研究会的那些只言片语,却远没有走向社会现实。晏阳初先生还提出了实现其四大教育体系的三大方式,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悲哀的是应试教育的学校教育根本无法实现宴阳初先生的教育思想。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总不能从小就教育孩子如何拉关系、跑关系、用关系吧?社会教育无从谈起。家庭教育在学校应试教育的高压下也不得不跟着学校的屁股转,家庭教育变成了学校应试教育的第二“战场”,只能是助纣为虐,父母成了迫害自己孩子的“帮凶”。     写到这里,本人终于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晏阳初先生的教育思想为什么在本国受到冷落的原因,为什么连晏阳初的故乡人都很少知道晏阳初是干什么工作的,还以为他是一个红军烈士哩,还以为他曾经结果了不少国民党官兵的性命哩,这是多么荒唐的偏见和谬误啊。       上一篇: 《白纸黑字》杂志书创刊号前言:…   下一篇: 没有了 阅读数(22) 评论数( 0 ) 0 条 本博文相关点评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