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好久不见的票圈君。
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开放】和【平等】这两个关键词一直是网络生活带给大家的印象。
但是在2021年的今天,本该有益于互联网的发展,拥有更多生存空间和可见度的性少数群体,却在各个社交平台上越发“查无此人”。
在一次次发声的过程中,总有这样的质疑出现——
“这个社会对你们已经够宽容了,你还要怎样?”
“又没捂住你的嘴不让你说话,你看你现在不还在正常上网吗?”
“对LGBT我不支持也不反对,但是这么频繁的出来蹦跶就是你的不对了。”
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在当代互联网上,性少数群体真的已经很“自由”、得到了很大的“包容”了吗?
今天我想带着【“我们”是谁?】这个问题,去当代互联网的各个角落看看。
▼▼▼
在某购物APP的评论区里,我们是***,无法被显示的存在。
▼▼▼
在音乐APP里,我们是根本搜索不到的内容。
▼▼▼
在短视频app里,我们变成了“室友”、“彩虹男孩”。
▼▼▼
在微信里,我们是未命名公众号。
▼▼▼
在饭圈和营销号眼里,我们是社会主义兄弟情。
▼▼▼
在有些“军事博主”的眼里,我们是“黑暗”。
▼▼▼
在有些“科普博主”的眼里,我们是病,可以被矫正和治疗。
▼▼▼
在《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里,我们是淫秽色情和庸俗低级趣味。
▼▼▼
在某些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本里,我们是性心理障碍。
▼▼▼
在三年前的人民日报微博里,我们是“不一样的烟火”
▼▼▼
……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
比明面上的偏见更可怕的,是无处不在的歧视。
这些APP和社交平台甚至都不会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声明来告诉你,我们这里不欢迎性少数,而是暗戳戳的屏蔽、限流,让这个本该五彩斑斓的群体,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掉。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认为我们出现得太多,太频繁,太显眼、太招摇,站在我们被404的地方上哈哈大笑。
我们还要多小心翼翼,多谨慎,伪装得多成功,才能让“别人”满意?
在屡次被404以及各种偏见和污蔑定义后,“我们”到底是谁?
问题有了,但是可能在当代互联网上,根本没有答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