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我不接受由“二舅”苦难生发的任何道德矫情
作者:秃笔的老萧
发表日期:2022.7.29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萧杂说”
主题归类:二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file

主流媒体仍在不遗余力,以大合唱的阵势,赞颂匍匐在苦难中的“二舅”。

“饱满充盈的人生”、“丰润豁亮的生活”,诸如此类的褒赏和礼赞,将“二舅”的苦难镶上金边,演绎成“分享苦难”式的主流叙事。

在《圣经》中,因为苦难具足了罪的特质,苦难的存在是对人的原罪救赎。

作为“求生者”的“二舅”,粗粝、贫乏、艰辛的奋斗史、孤独史和痛苦史,在一个个光环的笼罩下,似乎一切苦难的因由和内在逻辑,都变得不再重要。

对于“二舅”的苦难叙事,应该秉持怎样的价值立场?

赞美底层的坚韧与善良、豁达与乐观,承担着安抚底层、整合底层,从而建构和谐社会的意识形态功能。

然而,单一强调庄敬自强,将苦难背后的体制缺陷、政策导向失误、社会心理痼疾、社会历史的无情变迁排除在外,则是一种丧失了浪漫精髓的伪浪漫主义,或曰道德矫情。

当这种礼赞大规模集束弹式地呈现时,其话语霸权和精英主义倾向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对善良、坚毅、隐忍的片面强调,势必形成对现实的逃避、调和和粉饰态度,可归为对底层的盲视,莫如说是对底层问题的遮蔽、涂改、阉割、窄化与浅化。

苦难叙事最忌伪浪漫主义,在呈现苦难的同时,却又给苦难披上一层轻柔曼妙的粉纱。与其说它是对底层现实的发现,不如说是为了遮蔽与消解现实苦难。

在消费社会,对底层叙事的道德矫情,可能使得底层苦难演变为一种另类商品而被消费。

如此一来,短暂的底层记忆就只能如商品的被消费一样,或快或慢退出公众视线。底层的苦难根源得不仅得不到有力凸显,反而会被淡化甚至掩盖。

当底层成了被消费的商品时,那些被遮蔽的真实将继续隐藏,社会的不平等有可能愈演愈烈,而被消费的底层苦难甚或悲剧还将会不绝如缕。

包括生硬地将底层苦难叙事赋予教化功能,这种对底层的消费,势必令底层苦难变成“一张政治正确的通行证”,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变成消费社会的一道风景线。

这种“使那阴冷的氛围有了一抹温暖的阳光”、 “一边疼痛,一边抚摸”的底层价值立场,导致公共舆论背离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振聋发聩的启蒙主义,以及立足批判的现实主义。

概言之,在对待“二舅”的问题上,主流媒体以网络公共空间的精英话语权,正在制造一场集体性的“遁逃仪式”。

其路数跟往常一样,通过技巧灵活的修辞策略,把主流意识编织进底层影像中,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置换为道德叙事,消弭底层苦难对现实秩序的潜在质疑。

苦难叙事最终所指向的是社会进步对苦难的消解,承载的是社会和个体的幸福期许。

我们需要的,是对“二舅”现象的生活世俗关怀、人文主义关切、社会启蒙观照。既以“在场”的平民视角来体悟底层群体辛酸的生存状态,又要以“他者”的视角实现对底层群体现实的反思。

只有基于此,才可能唤醒人们对苦难的省察能力,揭示个体苦难的社会根源,从而破除某种个人宿命论,倡导社会性的解决方案。

故而,我不接受由“二舅”苦难生发的任何道德矫情,不管其调门如何之高、技巧如何之娴熟。除非你们表态,愿把类似的苦难认领回自家。

摒弃将不堪境遇诗意化,人生苦难神圣化,道德伦理崇高化,社会才可能对“二舅”们采取必要反应性措施,指向苦难的消解与幸福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