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当“我在网上看到”成为长辈们的口头禅……
作者:项栋梁
发表日期:2022.8.18
来源: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
主题归类:事实核查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我妈至今不会用手机发文字消息,也不会在手机上看文章,所以她也没有关注我的公众号。但这一点都不妨碍她现在追热点的速度快赶上我了……

手机上说,有个热敷的垫子对高血压好,好多广州的老人都在用,你在网上帮我看看,要是太贵就别买了。

我在网上看到,有个男的在西藏缺氧死了,救都救不赢,你莫去爬那个什么山啦!

image
我妈在抖音上看到的惊悚视频

当时人在拉萨,正准备前往珠峰的我,真的哭笑不得:

亲妈担心我的安全,她还有视频“证据”,我能怎么反驳?

实际上,在老妈跟我说这个事之前,我都已经看过辟谣的报道了,当事人根本没死。然而,事实虽然反转了,但剪辑成各种版本的【男子进藏缺氧去世】视频还是在各大平台上继续流传。被误导的除了我妈,也可能有你的父母和亲人。

image
媒体调查后的辟谣视频

我猜你应该也跟我一样想过:

如果微信、抖音、微博各个平台能发挥作用,把这些谣言和不实信息一网打尽就好了!

是啊,想得真美。可是谁都知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道理,这种消灭一切谣言的宏伟愿望有可能实现吗?

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完全消灭谣言是永远不可能的,但对谣言进行“动态清零”还是有机会的。前提是满足下面这三个条件:

第一,平台本身没有动力去助长谣言传播。

第二,平台有一套机制来识别和判定不实信息。

第三,社会多方力量合作共同打击谣言。

微博、朋友圈和抖音

大平台其实比我们更怕谣言

和很多人以为的“平台都追求流量,放任谣言传播”不同,微博、朋友圈、抖音这些国内最重要的信息平台其实非常害怕谣言,尤其是社会新闻类不实信息。以前我说不清,但至少现在,我确定他们都是在真心实意、不遗余力地打击谣言。

原因也很简单,流量虽然好,但也要有命享受才行。

监管的环境变了,监管的力度变了,平台随时面临着因不实信息被整体处罚的风险。这种压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于增加流量的渴望,有时甚至到了宁可误伤也尽量不要放过谣言的程度。这点我相信大家作为用户都有体会,我作为经常被审核、被删帖的博主,体会就更深刻了。

再有就是发展阶段不同,平台的态度也会有微妙的变化。

就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会比较高,因为这个阶段吃饱饭更重要。

抖音和微信如今都是国民级的应用,限制它们增长的已经是人口总量,家业大了,心态也就变了。在当前的阶段,维护平台氛围的健康有序才是抖音和微信的重中之重,也是考核团队的头等大事。

所以说,在当下,这些大平台本身是没有动力去助长谣言传播的。实际上,平台比用户更加头疼谣言治理的问题。

治理谣言和保障信息流通

可以做到两全其美的

既然平台和用户都想把谣言给动态清零了,那就干起来呗!话是这么说,干起来其实很不容易。

举个例子:上海疫情期间,我们都见识过很多上海式的辟谣,比如有人发照片说外滩长草了,结果上海辟谣平台说这是谣言,长草的地方虽然在黄埔江边,但并不是大家通常说的外滩……

image

那把这个问题抛给微博和抖音,你让他们怎么办?把外滩长草定性为谣言,处理一批账号吗?那肯定要被大家骂娘……

再举个例子:对于我们科普博主来说,声称热敷能治高血压、艾灸能治偏头痛,那肯定都是健康类谣言。但你把这些问题抛给一名缺乏专业知识的审核人员,他有什么能力去做这个判断呢?他可能自己都是艾灸的忠实用户……

他能做的,只是去查看这条视频的字幕有没有违反广告法,看这个账号有没有资质发布医疗信息。仅此而已。

再回到文章开头的例子,有用户发视频说一名男子进藏后因缺氧死亡,视频里有抢救的画面,说话的人自称是领队,审核人员不可能事先判断出这是一条不实信息。总不能要求人家提供死者的死亡证明再允许发布吧?

即便后来新华社发了辟谣消息,放出了当事人的声音,看起来可信度非常高,可是谁又能百分百保证这辟谣就是真的呢?

是的,真实的世界就是这么一团糟,真相很多时候都难以辩白。

期待平台的审核人员能够精确识别谣言,是完全不现实的;赋予平台的审核人员任意判定谣言的权限,是非常危险的。

要想在治理谣言的同时保障正常信息的传播权利,只能走另外一条曲折但必要的路。

专家团、媒体团与贴标签

还有科普博主的使命感

现如今,各大平台上流传的不实信息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涉及科学知识、客观事实的谣言,尤其是涉及新冠疫情的各种谣言。这些谣言的判定有专业门槛,有的甚至还存在争议,所以可行的办法是由平台成立科学审核专家顾问团队,由可信的专家和专业机构来做判断。

image

比如8月16日抖音举办的“治理不实信息开放日”上,科普中国辟谣平台运营负责人徐来就介绍了他们组织专家团队协助平台治理科学谣言的工作。这样的做法比起平台自己去培训审核人员当然要高效得多,也权威得多。

另一类是涉及社会新闻类的不实信息,比如某用户在抖音发视频说她打网约车拼车拼到一只哈士奇,被广泛质疑后才澄清是自己家的狗,是拍的段子。

image
狗都做不出来的事,人做到了

甚至之前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中,还有很多账号跑出来冒充打人外逃的嫌疑人,也不知道脑回路是怎么长的……

对于“演段子”的这类视频,抖音的做法就还比较中立。

一方面,抖音上线了用户自主给段子打标签的功能,你拍段子可以,自己贴个标签纯属虚构,避免误导用户,愿意图个乐呵的人还是可以看。另一方面,如果你自己不打标签,硬要冒充真实事件,那查实之后就不客气了,肯定严肃处理。

对于冒充当事人、虚构事实诬陷他人的不实信息,抖音则把更多权利交给了用户和专业媒体机构。

如果一条视频被众多用户反馈不实,那平台就先给它打上一个存疑的标签,让后来看到的用户留个心眼,先别全信。如果一条视频被专业媒体调查之后证伪,或者补充了缺失的关键信息,那平台就给它加个更新的链接,让用户能够了解事件全貌。

image
已经被辟谣的视频会打上标签

考虑到一条不实信息会被很多用户剪辑成多个不同版本,抖音还会用AI技术手段进行追溯,尽量确保没有漏网之鱼。

其它平台也都陆续在出台类似的不实信息治理方案,但相对来说,抖音的治理应该是最难的。微博、公众号其实还是文字图片信息更多,比较容易通过技术识别判断,做视频的抖音就相对会更难一点。

不过要说起来,最大的困难其实还不在于【技术不给力】,而是【人力有穷时】。

据统计,今年以来,抖音已联合近百家媒体和专业机构处理319万条不实信息,打标存疑内容90万条。

但平台治理不实信息所依靠的科学审核专家团也好、专业媒体机构也好,终究人力是有限的,而谣言的产生是无限的。以有限治理无限,效果可想而知,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真正可以依靠的,还是咱们每一位用户对于信息真实性的要求,还是我们科普博主以及信息核查博主们的不懈努力,持续辟谣。

这正是我作为科普博主使命感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