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其实迈向未来的最佳退出契机,本来应该在新冠的Delta时代
作者:蕨代霜蛟
发表日期:2022.12.6
来源:微信公众号“蕨经”
主题归类: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一早看到这样一个帖子:『抗疫3年其实我们清零了很多次』

img

视频里不断滚动着抗疫3年里全国各地反反复复的清零次数。我难以接受这种调性的阶段性成就总结,写下了上面这个帖子——『永远不放开,可以清零无穷次』。

完全意料之中:这个帖子引来很多针对IP地址的诛心。OK完全没事,我对此毫不在意。但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很多基于讨论的反对,反对声音的本质可以归纳为这么一点:

3年抗疫,前两年是好的,只不过是第3年有点偏激了、过度了,有必要修正而已。但你不能说一顿饭三个馒头吃饱了第四个吃撑了于是就说前面三个馒头是错的,毕竟Delta时期的新冠病毒太危险了,你应该懂得感恩。

首先,我觉得动辄要感恩是一种荒谬的自我矮化思维方式。我是一个合法公民,我有充分合理的权利参与到公卫政策的讨论中,基于科学与理性发表我的意见、给到我的批评。一国的抗疫,终究一定是在政府和公众不断沟通互动的过程中才能有效开展到底。以及,就算要感恩,又凭什么影响我批评,我也没有任何义务每每同时批评+感恩。如此基本的现代公民社会概念就没必要占据大段篇幅去论证了,显得永远长不大,也是对所有阅读文字的人们的不尊重。

其次,我在如此本质的海量评论里察觉到一个无数国人怀抱着的、根深蒂固的误解,那就是『Delta新冠疫情时代唯有严防死守,绝对不能放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必要澄清的,不但错误且很可能有害的观点,今天这篇就说一下这件事情。

一上来先来看一篇1年前此时发表的BMJ的研究。

img

img

img

仅提要点:在Delta时代,mRNA疫苗(Moderna)全程(2剂)接种完成之后对于新冠感染(注意是感染)的保护效力是86.7%。这个数字略低于Alpha时代的98.4%,但依然高度有效。

接下来,半年后发表在柳叶刀副刊(The Lancet InfectiousDiseases)发表了基于大规模数据的疫苗保护新冠感染效力的改变:

img

mRNA疫苗即便是Moderna,在强化接种(总共3针)完成之后,保护效力也暴跌到了只有52.5%,而辉瑞更差一些,46.2%。

很显然,哪怕是目前对于新冠总体最有效的mRNA疫苗,进入Delta时代之后效果也变差了许多。

好,基于这个事实我们再来复盘曾经,会得到什么结论?是Delta时代的严防死守是正确的?是这样吗?

完全错误,与事实180度相反的错误。事实是:中国在Delta时代,曾经有过最佳退出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那个时候,假如中国能够引进Moderna或者辉瑞这样的mRNA疫苗,以中国举国体制的优势,辅以两种必要的激励:

1. 我们在灭活疫苗普及过程中使用过的赠送物资和礼物等方式吸引对生活资源敏感且基础知识相对匮乏的老年群体,促进接种意愿。

2.向全体公众明确沟通疫苗普及接种对于走向未来放开的重要性,亮明可跟踪、可检查、可操作的时间表,辅以周边基础建设的大力推进(新冠重症特效药的引进、ICU病房+设备的大规模导入、分级诊疗与重点医院制度的清晰确立、乡村医院兼顾新冠诊疗的zoning划分等等),让所有人对未来心中有数,明白我只要跟着时间表完成接种,一边守望等待周边准备达成到一定程度之后,接下来就是走向放开了,虽然依然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眼看着就一步一步走向人间烟火气,一步一步走向可以出境旅游→先是疫情平静国家观光旅游回国不用再隔离譬如泰国、新加坡,随后是美国、英国等等,

这一切绝非痴人说梦。无论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完全可行,而且成本远比后来的Omicron时代低。

Why?似乎反直觉,但细细一品清晰易懂如初中水准→虽然同样不具备免疫力的情况下Omicron的毒性似乎下降到了Delta的三分之一(详见:我担忧这个冬季的疫情以及公众对Omicron异常的乐观),但Omicron却远远比Delta容易传播。对于个人而言致病性的确下降,但在公卫层面上挑战巨大,因为感染起来容易铺天盖地、容易失控,结果导致同样的死亡甚至更多,之前反复提到过的美国红州就是最佳案例。

这里的本质是一个小学程度就能计算的问题:一个病毒致死性上升50%和这个病毒传播性上升50%,对于社会公卫而言哪一种变化更加危险?毫无疑问是后者,而且差异巨大。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己尝试算算看。

而Delta,正是一款致死性略高一些,但传播力远远不如Omicron的品种。在这一病原自身性质的基础上,再叠加Delta时代到Omicron时代疫苗效果的剧烈差异,任何人并不需要任何高深的专业知识,就能理解Delta时代才是最佳退出窗口时机这个道理——哪怕在周边基础条件不变的情况下,Delta用疫苗控制轻松得多、保护效果好得多、造成大规模失控感染的风险低得多、最终死亡的绝对人数则必然少得多。

作为现代社会人,我们不能过于健忘。今日还有几人记得早在Omicron横空出世之前,就在Delta时代里的2021年7月29日凌晨,我非常敬重的上海张文宏医生在微博上写下了一条长贴,在我看来提到了两个至为关键的点:1. 共存是没有选择的必然。2.疫苗是建立符合伦理的群体免疫的重中之重、无法避免。就算不接种疫苗也会屋顶漏水般慢慢渗透感染全社会,付出的是极度漫长且高昂的代价。

img

我特别敬重张医生的原因之一是,他在当时那样自我感动、迷醉自high的环境氛围里,能够身为体制内的人说出这样的良心话。换我?我不认为我有这样的勇气。所以,他的名字本身就是良心。我唯一不赞同他的观点之处是下文中标蓝的文字,因为如果以灭活疫苗对于当时Delta的效力,会有公卫伦理问题——对于如此巨量人口灭活疫苗效果不理想,而明明已经存在效果好得多的疫苗。既然这样,就应该引进,为了老人与孩子。当时若能果断引入mRNA疫苗,我们会比今日主动太多。而头脑无比清晰的国内厂家如复星,本来早已准备妥当,在疫情之初就布局到位,眼光长远地看准了好东西,就等一声令下进来了。结果。

img

张医生的话给自己迎来了严重后果。不仅社交平台上排山倒海的讥讽、谩骂、中伤、甚至很多恶意到了之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地步。体制内某些要员也不忘乘机过来补刀,前卫生部长高强猛烈抨击共存观,在8月5日发文『与病毒共存可行吗?』,文中明确强调人类与病毒的关系是『你死我活』。这篇文章当时把我看到眼珠子都弹落在桌面上不肯回归眼眶的地步。医学系统出来的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我只能仰天长叹。

同时,也是在2021年10月9日,在今日无数国人心目中成为了中国之外抗疫楷模国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对国民进行了推心置腹、娓娓道来的耐心沟通,正式确立了新加坡从清零走向共存开放的未来图景。

这篇演讲非常有名,我就不花时间上传视频了,大家可以自行重温。通篇本质就一句话『清零无以为继。未来必须开放、必须适应开放』。

新加坡不仅作了周到的沟通,还作了周到细致的相关安排。到全国演讲之际,新加坡绝大部分人口已完成疫苗接种,几乎所有符合条件者已接种第三剂疫苗,位列当时全球TOP之一。除了状况不适合之外,压倒性接种了mRNA疫苗,在Delta时代就已经成功将总体病死率压到流感程度。

与此同时,渐次分步骤放开社会的枷锁,不追求英国那样突然连口罩也扔掉的冒进,选择了更加中庸且稳重的道路,同时在大力补缺上文提到的医疗系统基础建设的漏洞与不足之后,于2021年8月,也就是张文宏刚刚建议中国社会考虑新冠共存之后不久,开始发力放开。

一波疫情当即袭来——8月每天新增感染只有几十人的新加坡,到了2021年10月底之际每日新增感染稳定超过3000人,一个月感染将近10万人,而新加坡总人口600万还不到。

这看上去似乎很可怕,按照比例相当于中国一个月感染2500万人之多,而且还是Delta。但这没有办法,这是策略从清零改为共存之后短期内必须付出的代价。这道坎你不过不行、这笔债你不还没辙。你可以用力继续憋着,但除非你永远如此,否则新加坡曾经的阵痛,人间没有任何国家可以规避。更加精确的描述应该是:连新加坡这样医疗资源高度发达、可及且均一的年轻人口国家都尚且如此,其他国家只会代价更高昂,而且无法避免。实际上最后新加坡的成绩不差,因为总体死亡率一直就是流感水准。结果胜于雄辩。

img

img

但当时国内的媒体们是如何看待新加坡的?我就不多说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搜索。

Delta时期就勇敢开始共存,周到准备了大半年的新加坡,面对之后的Omicron得心应手得多,到今天几乎已经完全放开。

但现在轮到我们的时候,我们面对着太多说不出口的尴尬与窘迫。且不说准备如何,纯粹只从逻辑与理性来看,Delta时代才是最佳出口契机,到了Omicron时代,真相变成了终于明白这样下去无以为继,无论你想不想要不要喜欢不喜欢,你不得不退出了。

人间任何事情,一旦拖到『不得不』三个字出现了,就被动得不行了。

然而无数国人因为各种原因,至今还复读机般深深信仰Delta时代我们是对的,终于撑到了Omicron时代我们是赢的。看着如此的认知,我内心里有着无法形容的压抑与煎熬——这是因为这样刻板且扎根的观念,让我们从前期清零的成功体验里无法自拔,一而再再而三地错过了最佳时机,从Delta到了Omicron,再一直一直等到Omicron诞生一整年,突然转向。

文章开头的我微博引用的这段视频,一直跳跃着3年来全国各地清零的次数。我完全认同每一次清零都代表着我们想要掐住疫情咽喉的卓绝努力,上到政府下至百姓、医疗公卫系统开足了马力,也曾经有过岁月静好。这一切我都举起双手再不能认同更多,因为都是事实。

但另一方面,我们真的不能直到今天依然还沉醉于过去的思路里,以这些数字仿佛来彰显我们的成就在目前节点上不合适,因为这种操作又一次巧妙规避了我们自身亟待修正的问题,那就是——

曾经3年的动态清零本身不是错,甚至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拯救了生命、迅速反弹了经济、公众生活体验也的确经历过一段仿佛疫情人间蒸发了的静好岁月。这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但我们错在不能只靠动态清零、只依赖动态清零,仿佛有了动态清零就有了定海神针那样。这实在是大错特错。我们本应该早在至少1年半之前就开始面向未来不得不开放的必然解决如火如荼开展准备,恰如2021年春季的新加坡那样。

如果当时一边封控,一边作好准备了,今日的我们完全可能是真·全球疫情管理第一优等生。可惜我们没有准备,甚至迷失了方向,将大量公共资源投入到了连花清瘟、核酸检测和方舱建设,刺激催生了巨量的既得利益,反过来掐住了我们自己的咽喉,让我们更加没有意愿和方法迈向放开。我们把手段弄成了目的。

作为结果,2022年我们都见证了。一次一次的反复清零伴随着越来越高昂的代价,时代灰尘像胡椒面一样撒在空中。这,就是开头的视频让我个人很不适的最重要原因:2022年春季开始视频中每一个圆点里都有无数平凡人家的痛苦,我们不应该拿这个出来表彰自己说什么『其实那些年我们清零了那么多次』,令人伤心、对人不敬。

最后说几句。我文中假设的『假如我们能在某某时候同时准备起来的话,我们将是第一优等生』细细品来也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谬误。

Why?因为当时我们的封控有多少是遵循了科学与理性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这个讨论实际上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我们3年来这一切究竟是一个可以不断精调修正的试错,还是一个刚性的、封装严密的套餐。如果是后者的话,这个套餐意味着一开始的成功与后来的艰难迷茫有可能是在最初就注定是粘连捆绑的,甜蜜的背后本就挂着价格标签,只不过我们直到现在才察觉而已。以及套餐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容易之后的决策再度萌生仓促与随机的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所重视。

从Omicron时代才开始退出,其实已经晚了。客观面对这个事实,是为了让我们以后一起走得更好更稳健。

相信中国一定是善于调整、充满弹性的。经过2022年的洗礼,我们会健步迈向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