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神奇的药,尽管有些国家明确禁止使用,尽管某地卫健委表示它效果不如黄桃罐头,尽管一些专业人士公开声称它无效,但它仍供不应求。
这个神奇的现象,仅仅用荒诞荒唐荒谬来总结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一个药真的毫无效果,为何会批准它生产并销售?
存在即合理,也就是说,一个现象之所以存在就一定有它存在的逻辑。无效药能够卖断货,一定有它的“合理”之处。
最近有一个段子:某老字号药企宣传其配方是数百年前从明朝宫廷中流传出来的——某御医不堪暴政,携带秘方逃出宫廷。有人查阅资料发现明朝皇帝的平均年龄只有43岁,据此认为此药的宣传在收智商税。
我查了一下,官方网站上确实有这个宣传,然而这个药专治“热毒肿痛、跌打损伤”,并不为皇帝的寿命负责。
从来不会有一种药承诺长命百岁的。所以,皇帝的平均年龄不高,从逻辑上无法否定御医的价值。
不用查阅资料,我都相信,尽管历朝都养了很多御医,但历朝皇帝的平均寿命都不会高于现代人的平均寿命,甚至不会高于当时人的平均寿命——落后的医疗技术加上无限制的权力,皇帝长寿才奇怪。
如果单纯从对人类寿命的贡献上讲,与现代医学效果相比,古代的医学几乎是无效的。然而,这并不妨碍古代医学的理念甚至药方绵延千年甚至流传至今。想明白了这一点,就会对有些药虽然被指无效却仍供不应求这一现象释然了。
有一段时间我买了好几本医疗专业人士(中西医皆有)写的书,想了解点关于疾病和医药的常识。翻书之后大致的收获是——
收获一。人体是一个精密的机器,修复被损坏的零部件,跟修理机器的原理没啥区别。很多手术,就是基于这个道理进行的。比如,在心脏里装个小装置,就能让心脏病人延长寿命多年。心脏其实就是一个“泵”,维持血液在全身的循环。在了解心脏的原理之前,古代医学对于心脏的毛病基本是从玄学的角度理解的,其治疗效果当然不如现代医学,或者说古代医学对某类心脏病根本就没有治疗效果。
但是,没有效果也要治啊。
水浒传里,潘金莲说武大郎是害“心疼病”死的。死之前,潘金莲给武大郎灌了汤药。
汤药当然是不可能治疗心脏病的,要是放在现代,潘金莲这个说法一听就露馅了,更别说她在汤药里放砒霜了。
然而,在当时,汤药“治”百病。不管是否有效,总是要喝药的。
收获二。除了一些“疑难杂症”,我们得的病多数是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靠自身免疫力不少疾病是能够自愈的。这也就给很多医生成为神医很多药成为神药留下了空间,一个医生用不对症的药完全可以“治好”病人的病症。
然而,即便知道了人体有自愈的能力,我们还是不能否定医生和药的价值。我们都知道感冒是能够自愈的,但是还有很多人去医药治疗感冒。一则,有些药能够缓解症状,一则,看病吃药的过程就是获得精神安慰的过程。
一个病人,在医生对面坐两分钟,听医生说几句话心里就会踏实很多——在精神层面,比自己躺在床上硬扛要好受一些。
所以,人类需要巫术,需要医药,需要宗教,基本原理可能是一样的——人总有一死,但是有了宗教信仰的人可能面对死亡就坦然一些。宗教治不了死亡,但是能缓解人对死亡的恐惧。
收获三。生死有命,是有道理的。这里所谓的命其实就是基因,基因决定了多数重病的发生。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不抽烟却得了肺癌,有些人抽了一辈子烟肺却没事儿?因为基因。
基因无法改写,所以命是定数。然而,现代医学搞明白了一些病的原理,用药物进行干预,却能够“改命”。比如,糖尿病,其致命主要是并发症,现在的药物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并发症,所以,现在不乏长寿的糖尿病人。
总之,翻了这些书之后,我对健康的问题有些释然,对某些人执着挂专家号和吃不该吃的药甚至吃有副作用的药多了一些理解。
除了死于意外,人多死于疾病,但也有些死于吃错药。吃错药,可以治好病,也可以把人吃死。
最近有医生透露,有人在应对新冠时,过度用药导致器官衰竭的危险。
这也是命吧。愚昧或无知,也是写在基因里的。
总之,吃药类似一种信仰,而信仰与科学完全可以处于平行时空。
既然如此,世界上必然产生一种最高明的生意,用几乎零成本的东西做成并不需要见效的药,卖给那些原本不需要吃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