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让很多人脑子坏掉了。
最新的例证,是一篇题为《以养老金为抓手推动中国老人接种疫苗》的雄文。操笔者为重庆大学法学院某博导、法学博士。
此文洋洋数千言,以做真学问的架势,提出以绑定养老金调增与打疫苗的方法来倒逼退休老人打疫苗,缓解养老金发放压力,通过经济手段倒逼老人尽快完成疫苗接种。
堪称一代奇文,从字里行间,依稀看到作者“书至激烈处,解衣磅礴,以手搥胸”。这愈发强化了其主旨上的荒诞意味。
似乎应验了某网红教授所言:“某些同学读法律读到后来简直让自己丧失人性,失去了普通人共情和判断一件事情是非的能力?”
对于接种新冠疫苗,目前国家并无强制性要求,这个暂且不论。领取不断增长的养老金,是劳动者多年积累、退休之后享有的法定权利,怎就与医学防疫范畴的疫苗接种挂上钩了呢?
从宪法学的意义上,国家承担相应养老责任,不仅有对个人的“生存照顾”“基本权利的保护义务”作为理论基础,更有宪法规范上的直接依据。
国家之于养老金,有的只是指引责任、给付责任、制度建设责任和监督责任,具有权利义务单向性的特点。
依该博士的观点,不接种疫苗,就不能享受养老金调整。老年人享受宪法权利,也需支付一定的“对价”,这种建议算不算是违宪?
如果这一逻辑能够成立,具有保基本、兜底线功能的养老金,岂不成了底线可以随时下移,甚至可以随时收回的一般性补贴政策?
要说这篇文章的唯一贡献,是稳准狠地抓住了老年人的软肋。
这种文章的出笼,说来并不偶然。它迎合的乃是“利用普通人弱点”的胁迫治理思维。
你不是不配合、不服从行政指令吗?别以为真的治不住你。你有儿女吧,要上学、找工作、求进步吧?
啥也不怕,上个人信用征信怕不怕?啥都无所谓,养老金不能不在意吧?
会有一百种办法,总有一款适合你。
据反映,上述种种,有的地方已有践之,有的正欲欲跃试。
只不过前不久某居委会干部直言不讳,喊出“他的软肋是儿子”,捅破了那层窗户纸而已。
当“软肋”成为一门显学,某些经验主义的治理手段,便会过于关注工具性层面,无视合法性价值而沦为纯粹权术运作。
通俗地说,是精于治人,而不是治事。
如推动老年人接种疫苗,不是以有说服力的数据支撑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而释疑,而是要拿“保命钱”做要挟。
倘若大面积推广开来,想必会杠杠的,有立竿见影、所向披靡之奇效。
胁迫治理思维,是疫情引发和强化的诸多扭曲性思维之一,属一种“官状病毒”。
养老金与接种疫苗挂钩,提出这馊主意的虽不是官,迎合的却是某种官意。
所有胁迫治理,不管目的多么有正当性,都只是一种二流子式的治理。
这种治理思维,视法治为敝屣。因为坏到透顶,无一不招致民怨民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