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几个疑惑
作者:和菜头
投稿人:电报匿名读者
来源:微信公众号“槽边往事”
发表日期:2022.12.26
主题归类:新冠疫情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最近我有些疑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奥密克戎这种事情,大多数人都没有经历过,有知识无经验,所以需要官媒和医学专家给出指导。但是亲身经历过这一次奥密克戎感染之后,我对这些指导产生了许多疑惑。

媒体和专家在疫情之初宣称,90%以上的患者无症状。这个说法很早就遭到质疑,因为人人都有朋友,人人都有微信群,亲友、同事、邻居感染之后是个什么症状大家都一清二楚,无症状感染者就是个传说。当时给出的解释说,有症状感染者喜欢嚷嚷,无症状患者沉默不语,因此给人一种错误的印象。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自媒体出来“科普”,直接篡改了无症状的定义,非要咬定是CT造影出现肺部病理学症状才算。

现在大型城市的疫情都基本过峰,大众对奥密克戎也没有那么紧张了,那我就想问一句:事实能证明90%以上患者无症状么?

在疫情开始传播之后,许多医学专家又出来说:38.5°C以上才需要吃退烧药。还有许多自媒体继续发挥说,因为人体的免疫系统需要和病毒作战,吃退烧药会压制免疫反应,造成病程延长,不利于身体清除病毒。于是中医粉又补刀说,发烧是人体阳气在防御病气,不让阳气散发出来,抑制发烧,那么病就不会好。

但我自己观察周围的人,那些出现一点症状就开始吃退烧镇痛药的人,因为没有经历高烧,也没有遭受肌肉疼痛折磨,所以体力保存完好,精力充沛,他们好转的速度要快很多。现在我就想问一句:那么多人都感染了,那么多人都尝试了各种服药的方式,现在医学专家还坚持38.5°C这个标准么?我觉得这件事情挺重要的,因为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没有感染,他们需要可靠的指引去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当人们出现大规模的咳嗽和咽喉痛之后,我看到医学专家说不要随意服用抗生素,并且强调,抗生素对于奥密克戎没有任何作用。当时我就很疑惑,抗生素无法对治奥密克戎这一点不存在疑问,但是,当一个人咽喉红肿化脓,彻夜咳嗽无法入眠,鼻涕口痰停不住的时候,从医学上来说,这种人算是上呼吸道感染吧?那么,感染不吃抗生素,这又是什么道理?

我听从了建议,老老实实不吃抗生素,生扛了2周。但是12天过后我还在咳嗽,还在鼻塞,还在咳痰。第十三天我实在觉得咳得无聊,塞得无聊,就去找了阿莫西林来吃。然后第十四天我的鼻塞消失,第十五天我的咳嗽终于停止。所以我就很疑惑,没错,战胜奥密克戎需要用身体的免疫系统去作战,但是因为奥密克戎入侵而产生的其他症状,尤其是炎症,究竟可不可以用抗生素?我自己身体上的这种变化,究竟是抗生素起到了作用,还是身体抵抗多时终于到了战胜炎症的时刻?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因为人们会因此而受苦。

我这里每天都有读者来问:为什么我都第X天了还不见好?我回答不了。因为之前我看到的医学指引和专家讲解,都说一般情况下感染5-7天就可以康复。所以,当初我也是怀着熬一个星期的心态去面对奥密克戎。结果,我耗费了整整两周时间,终于熬到大部分症状消失。我在自己周围看了一圈,感觉一般情况的人并不多。5-7天痊愈的有,3天痊愈的也有,但是起码超过一半的人病情延续超过一周时间,在10天后依然报告感觉虚弱、嗜睡、畏寒、易疲惫、体能不足等症状。
所以,究竟是多少天?这是小事,但是关系到心理期待。你说了一般情况5-7天痊愈,那么我到了7天还没好就会焦虑,怀疑自己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我到了10天都还没好,怕就会胡思乱想,陷入焦虑和惊慌。现在已经有那么多人感染,平均病程究竟有多长,应该能够得到数据了。那么,这个数据是多少,任何一个病人合理的期待应该是多少天?

在这段时间里最让我惊恐的事情,是一开始医学专家说奥密克戎只会感染上呼吸道,一般不会攻击感染肺部。两周之后,医学专家说连续5天低烧,或者久咳不愈,需要就医查CT,排除肺部感染的可能,这……毒株千变万化,病情一夕数变,谁也无法预料所有的变数,这个我可以理解。但是,当初这种铁口直断,不觉得太武断了一些么?这等于是排除了一种可能性,然后过几周又把这种可能性再捡回来,并且放在了第一行。我想一想都觉得后怕,现在我是已经接近康复,但一想到之前我连续咳了十几天,就忍不住怀疑:是不是我其实肺部已经感染过了,只是我运气好生扛了下来?

权威这种东西不在于头衔,不在于专业背景,而在于实效。一个小老板带着员工搞了三次新项目,失败三次,团队也会分崩离析。小老板要想再上新项目,手下就已经三心二意不再相信了。相反的,如果一个小老板带着员工连续获得成功,那么下一次他提出再怎么匪夷所思的方案,手下也愿意跟着干,因为之前他总是能赢—这就是权威的丧失和权威的获得,它完全取决于实际效果。

每天我在媒体上都能看到很多新说法,每个新说法出现之后又会有一次大规模二次传播。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讲话,各种访谈,各种科普文章。如果这些东西能够指导现实,符合实情,那么它们就能切实帮助到人们,减少苦痛,排除疑惑,加速康复。但是,如果这些东西增加了人的疑惑,让人们发现这些说法和现实不相吻合,随后也没有人负责,没有人修订,更没有人承认判断失误,那么就会让人失去对权威的信任—这对于所有人而言都不是什么好事。

我觉得科学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在每一步都承认我们所知是有限的,所以每一步给出的方案都是针对已有的认知,暂时做到最优解。但不应该大包大揽,外推到一切可能。在每一步之后,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进行验证和修正,提供新的答案。当现实和理论发生冲突时,应该更尊重现实,并且用现实反向补充和修正理论,帮助认识进一步深入。否则就会像现在这样,让人产生许多疑惑,并且挥之不去,甚至进而怀疑科学和专业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