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个人观点 · 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这几天国内媒体上有些新冠感染的报道,例如杭州一个学校班级里多名孩子感染。不少人由此怀疑是否下一波疫情就要来了。个人认为这些担心多少属于杯弓蛇影。毕竟中国的疫情从12月暴发算起到1月中下旬过峰如今才过去几周,人群整体免疫水平无论怎么看都还应该在高位,不至于能有大量二次感染导致第二波疫情。
当然,之前没感染的人如今依然有感染的风险,我们也不能排除部分人存在二次感染可能。只不过从宏观角度看,当下的易感人群应该会是全部人群的一小部分,导致出现大范围感染或者说明显的第二波疫情的可能性极低。
可即便如此,我看到有的微信群里还是商议起了准备新冠口服药的事宜。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是新冠口服药的供应量应该比较充足,多位网友都表示现在网上能买到,不缺货。比如一位朋友还发了这样一个截图:
辉瑞、默沙东两个进口的,然后君实、先声两个国产的,应有尽有。据说还特方便,只要网上问诊时传个抗原阳性的照片,回答一些问题,就可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童叟无欺。
看到这个截图我突然意识到中国现在有着可能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新冠口服药自由。于是就在微信群里求证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口服药买哪个是自己选的吗?
得到的回复还真是如此,充分的个人自由。你想买哪个,就给你按哪个来咨询,当然还会问一些药物冲突的问题,但基本原则就是你看上哪个,就给你开哪个。
对这种充分尊重个人自由的行为,我表示震撼。这些新冠口服药都是处方药,这么个搞法,处方不就是形同虚设吗?
假设有个癌症病人去看病,应该是医生问诊之后为这位病人开处方,可以用某个靶向药,还是应该让这个病人和医生说我想买某个靶向药,你帮我看看病?
把几个不同的新冠口服药放在网上,自行选择,和后一种情况有什么区别?
医学处方的意义是什么?应该是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医学从业者,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病人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为什么有些药物需要处方?不就是因为这些药物的使用需要专业人员来判断,一般人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吗?
让网友们自己选药再来咨询,不就把本该由专业人员把关的药品选择环节推给了极可能完全具备相关医学知识的民众?
而这些新冠口服药的比较选择,应该在起点上就交给个人吗?如果有人上网一看,辉瑞的太贵,国产的比较便宜但不放心,于是说选默沙东的,这种选择在普通民众里完全可能出现,可这合理吗?
默沙东的新冠口服药有多项证据指出有效性比辉瑞口服药低,而且在已经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中收益可能更低。还要考虑它是通过促进病毒突变来让病毒突变死,该机理存在引发新变异株的风险。这个药应该是让民众上网一看,看着顺眼就可以选购的吗?
不是所有的新冠口服药都是一样的。它们有不同的机理,也有不同的有效性、安全性数据。这些医学方面的证据,普通民众会有足够的了解,足以做出最恰当的判断与选择吗?
扩展新冠口服药的使用确实是降低新冠影响的关键,可是这种扩展应该是建立在科学用药之上。可以参考美国推广的新冠口服药“检测到治疗”模式,这也是只要提供阳性检测给药房等,经过医生或药剂师确认符合用药标准就给药,而且也有电子问诊的选项。
看上去和国人上网买药类似,可在实际操作中,美国的“检测到治疗”,患者不选择药物,是医学从业者来判断符不符合使用口服药的标准以及具体用哪个口服药。由于有效性与安全性上的差别,“检测到治疗”的首选药物必然是辉瑞口服药,只有因肝脏、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或药物冲突无法解决的患者,才会被推荐使用默沙东的口服药。
此外,还是出于对默沙东新冠口服药的安全性顾虑,FDA将辉瑞口服药的处方权扩展到药剂师的时候,并没有把这种扩展延及默沙东口服药。
为何要有这种种限制,不给消费者选择的自由?恰恰是因为药品的特殊性,患者不是普通的消费者,他(她)们很难凭借自己来做到真正的知情,自由选择带来的可能是用药不合理甚至是不安全。
中国新冠口服药真正缺乏的不是所谓的种类不够多或者供应量不足,而是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公平分配机制。把所有获批的新冠口服药放在网上公开出售不是真正的科学、公平分配方式。需要抗病毒药的高危人群不一定是对网络最为熟悉的人群,几百上千的标价也可能会让一些人望而却步。即便少数真正需要抗病毒药的人没被这些限制住,如同之前提到的,过关斩将剩下的“幸存者”也未必能合理选择药物。
关于药物分配更基本的一个问题,如今在网上购买抗病毒药的人有多少是真的需要这些药?有多少是根本不需要使用新冠口服药的人,只是求个有备无患的“心安”?
如果是希望通过个人储备抗病毒药来应对新冠,那么可能全世界的抗病毒药都不够中国用。可世界上就没有一个国家在靠个人准备抗病毒药。有用的是定下一个合理的用药标准,什么样的人符合标准,哪个药应该优先使用,确诊后就提供,不符合就不提供。如果药物供应量不足,就把标准提高,例如设定更高的年龄标准,如果供应量充足,就适当放宽年龄标准。
而表面上的网上买药自由,不会真的降低新冠对中国的健康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