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意味着,现在是各国从应急模式过渡到与其他传染病一起管理新冠疫情的时候了。
新冠大流行终于被官宣“结束”,这一刻我们等了太久。但对于很多人而言,这段记忆仍是一根隐秘的刺,回避或忘却都不会让其消失,它只会在我们假装麻木的时刻反复刺痛我们,警醒我们:这一切是真实存在的。
关于新冠,每个人都可以写上一段只与个体感受相关的回忆录。它可能是街头满布的场所码,筑得比人高的水马墙,灯火通明的发热门诊,或是一条又一条仿佛永无尽头的验核酸队伍。
与之相伴的,是一段段煎熬、恐惧或侥幸的真实记忆。
过去三年,我们调侃过。给头像戴上口罩,给表情包P上核酸报告,曾经都是疫情生活中最流行的自我排遣。
我们慌张过。楼下的市场突然被封,警戒线一直被拉到视线不可及之处,红码猝不及防地呈现在我们的手机上。
我们也痛苦过。截至目前,新冠已经造成全球超过690万人死亡。不断跳跃攀升的疫情地图,曾经牵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
这一场病毒大流行,不只是人类跟疾病抗争的印记。
因此,我们尝试回溯相册里难忘的一个瞬间。
这个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因为过去三年就像是一条浑浊不清的时间长河,所有人都光着脚丫趟过。要回望并细看踩过的每一块石头,是需要勇气的。
写在后面:
几天前,张文宏发了一条长微博,称一刹那“深感一切都没有发生,一切都已经发生”。
的确,新冠的大流行时期已经过去,恢复对正常生活的追求确是当下最重要的事。那么,对痛苦的回忆、反思和复盘,有意义吗?不隐晦地告别,重要吗?
必须承认的是,我们所经历的不只是一场单一的公共卫生危机,即便如今被官宣“结束”,人们长达三年的心理危机也未必已经解除。
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并没有真正走向结束,新冠的影响依然存在,“二阳”仍在发生,新冠后遗症也不可忽视,而且在刚结束的世卫组织发布会上,谭德塞称新冠在上周仍然每三分钟就夺走一条生命,全世界仍然有成千上万的人正在重症监护室里为他们的生命而战。
它是我们共同的回忆,是不容忘却的回忆,不应被潦草画下句号。习惯性回避或选择性“失忆”,只会在未来换来更多习得性无助。
它所种下的隐喻,也会持续留给世人警示。因为痛苦或许会沉淀,但它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