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某男子疑似发表“辱华”言论被一大姐锁喉的事引发了不小的舆论,有人支持,有人反对。由于视频内容并不完整,只记录了冲突升级之后的画面,因此很多人好奇该男子到底说了啥。

我也等了好几天,可始终没有从任何的媒体或者小道消息中探听到所谓的“辱华”言论究竟是什么(如果有人知道可以告诉我)。

不过这并不重要,毕竟该言论只是引发了两人言语上的交锋,大姐既没报警,也没动员他人将其赶下列车,一切都在合理范围之内,之所以动武主要是因为后来的骂战。

再者,一般情况下中国人真正在意的并非对方所言有没有道理,是否存在误解,而是其中所隐含的类似“中国不行”的观点,哪怕是过度解读,只要触发了此类关键词,无论说了啥,肯定没好果子吃。

CDT 档案卡
标题:又双叒叕辱华了?
作者:老牌恶棍
发表日期:2023.9.18
来源:微信公众号“老牌恶棍”
主题归类:辱华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其实,比起他到底说了什么,更令我好奇的是,这样一个制造大新闻的机会,竟然没有媒体跟进。

按照某些国内媒体的尿性,不得把该男子的言论连带他过往的“黑历史”扒个底朝天,搞个网络“游街示众”?这样既能揭露“汉奸”的丑恶嘴脸,还能来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没了各路媒体的持续报道,眼看此次事件就要这么过去了,但就在昨天,“辱华”风波又起。

起因是有网友发现,在苹果官网Apple Watch Specialist专家一对一选购页面上,客服竟然是一位扎着辫子的印第安人(疑似,究竟是不是尚待苹果官方证实)。

image

苹果官网客服丨图片源自澎湃新闻

这又触发了另一个关键词“辫子”,毕竟在中国人的认知里,辫子不仅象征着愚昧落后,还一定程度上映射了近代的屈辱历史。睹物思事,以至于有人说,“这辫子咱们都剪掉100年了,还来羞辱我们,居心何在”。

好在群情激愤的网友们很多都去不了美国,否则要是溜达到了印第安保留地,还不得当场爆炸并要求美国政府绞了他们的辫子。

不过说来好笑,其实这位疑似印第安人的客服并非中国特供,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苹果官网上也是他。

对于此事,胡锡进的两个观点很有意思,值得拿出来说一说。

首先,他认为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中国人在“辱华”问题上的敏感是可以理解的,“美国和西方公司在做产品宣传时,多一些细心、谨慎,尽量不要选用有可能引发中国人误解的图文,这是他们开展跨文化交流时一份应有的素养和水平。”

确实,一定程度的敏感应该理解,也可以得到包容,但咱们已经不是敏感了,而是应激。看看这些年的“辱华”事件,从个人到团体,从公司到国家,名单长得足够绕地球一圈了。

如此雷点密布,再怎么细心、谨慎也没用。

如果按中国人的标准,世界上哪还有所谓的跨文化交流,怕是整天都要困于骂战了,今天某部电影辱法,明天某部小说辱美,后天某首歌曲辱日…你能想象这样的世界吗?

image

“辱法”笑话丨图片源自网络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育碧吧,作为世界知名游戏公司,旗下的《刺客信条》系列可谓大名鼎鼎,拥有数以亿计的拥趸。

该系列几乎每一部所设定的时代背景都不相同,包括十字军东征时期的叙利亚、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独立战争时期的北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黎、工业革命时期的伦敦等等。

虽说依托着真实的历史与事件,但剧情内容却相当魔改,可以说是把这些国家“辱”了个遍,特别是英、美。

中国玩家也一直期待可以有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正统续作,但直到今天,育碧都没有立项的打算,是因为育碧不想赚钱吗?当然不是,人家可能只是害怕咱们,万一游戏出来落下个“辱华”的罪名,别说销量大打折扣,说不定还会遭到抵制,被驱逐出中国市场。

除此之外,胡锡进还认为“国人不应沉浸在过去的经验和悲情中”“不应放任自己的敏感,在遇到一些模糊不清、可能有多种解释的情况时,我们要让理性占上风”“互相都不要扣帽子”。

这番道理固然没错,可出自他之口却显得格外荒诞,当初煽风点火的是他,现在好言相劝的又是他,虽说皆是位置使然,但从他的态度转变中也能看出来,民族主义这把双刃剑如今已显现出其破坏性的一面了。

image

图片源自网络

其实,“辱华”一词最早被大众所熟知可以追溯到2000年,当时法国巴黎的NESLES剧院正在上演一出名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新话剧。

该话剧是由同名小说改编,原作书名的灵感来自于作者在北京见到的一块为了使人们不忘历史而保留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

虽然原小说属于超现实主义范畴,内容也与侮辱中国人毫无关系,但剧名还是引起了当地法国华人的愤怒,他们要求院方改名。

北京青年报为此写了一篇名为《长篇报道:巴黎街头辱华事件始末》的文章,也就是从这儿开始,“辱华”成了之后此类事件的代名词。

而“辱华”事件背后所呈现的本质上是一种自尊、反歧视的心理,成因则源自鸦片战争之后。无论是“东亚病夫”的蔑称,还是白澳政策、排华法案都能从客观上反映出当时中国人形成这种心理的必然性。

不过与特殊历史时期的真辱华相比,如今的“辱华”一词已经被严重扭曲与滥用了,过度的敏感使其内化成了一种近似于妄想的症状,除非将其扔进历史的垃圾桶,否则是无药可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