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万梗节”的狂欢,“中国梦”的粉碎(2023年11月)
来源:中国数字时代
主题归类:上海万圣节亮亮丽君夫妇血槽姐
CDS收藏:话语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中国数字时代所有,欢迎个人、媒体和研究机构在注明来源的前提下免费使用。详细版权说明

网民的声音一直是中国数字时代关注焦点之一。尽管中国的言论审查和舆论操控日趋严峻,国家对公民的监控无处不在,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那些不服从的个体,顶着被删号、被约谈,甚至被监禁的风险,对不公义勇敢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些声音虽然渺小,却精准地道出了时代的病症,而“发声”背后的勇气和良知,也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正如詹姆斯·斯科特所言:“犹如无数的珊瑚虫形成了杂乱无章的珊瑚礁,无数个体的不服从与逃避行为也形成了自身的政治或经济堡礁……当国家的航船搁浅在礁石上时,人们通常仅仅关注船只失事本身;他们没有注意到,正是大量微不足道的行为才是造成失事的原因。”

中国数字时代在“每日一语”栏目中以字卡的形式记录下了这些声音,同时在“网语馆”、“公民馆”中对这些不服从的声音进行存档。同时,在每月的“CDT 网语”栏目中,梳理当月舆论焦点,并精选这些事件中值得关注的观点和讨论。

本月新词:万梗节

11月初,上海万圣节成为了中文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相关图片也广为流传。参与者既有扮演蝙蝠侠、“相约1998”的那英和王菲,也有扮演维尼熊、或者在身上贴满白纸的,还有人扮演电影《霸王别姬》中被红卫兵打倒的程蝶衣、举着“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牌子的鲁迅、“翻车现场”的李佳琦等造型。由于这些充满中国特色和讽刺意味的造型,网民们将这届上海万圣节戏称为“万梗节”。

这是上海解除新冠疫情封控后的首个万圣节。10月底起,上海市民开始陆续涌入市中心进行万圣节游行,许多年轻人更是大显神通进行 cos 装扮,对西方万圣节进行了巧妙的本土再造,各类具有中国特色的装扮不断涌现,进行了一场独具特色的现实主义批判活动。

例如,就在前总理李克强去世的第二天,就有人二次创作中国各地流行的文旅路标,打出了“我在上海很想你死”的牌子,这句话被不少网民解读为对“猪队友”的隐晦诅咒。旁边还有一位女孩颇为配合的将自己 cos 成了祭奠花圈,最终两人被警察拦下没收道具并训诫。

img

还有人穿上大白服装手拿夸张的巨型棉签进行核酸检测,让人回想起上海封城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创伤;有人戴上李佳琦的面具并在衣服上写下他在直播带货时的翻车名句“哪里贵了?”,讽刺那起掉粉百万的失言风波;有人将自己扮作鲁迅,手拿“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纸牌,有围观网民称这句话在百年后的中国依然适用;有人身贴一张A股打响第52次3000点保卫战的海报,手拿一把韭菜自比,调侃自己被反复收割;有人在头上套了一个巨大的摄像头模型,站在两名执勤警察的身边,疑为影射无处不在的大数据监控;有人扮装成《霸王别姬》里的程蝶衣,表现其遭到文革批斗的电影场景,胸前还挂着“打倒程蝶衣”的牌子,政治讽刺意味不言而喻;更有人以近乎“直球冲塔”的方式扮演小熊维尼,或者在身上贴满A4白纸,以踩线方式嘲弄当局,玩出了政治反抗的新花样新高度。

img

就在警方开始以人墙推进方式进行清场时,一位cos成蝙蝠侠的男子走在前方,借助众人作背景成就了一段富有魔幻感、历史感的“现代哥谭”画面。正因为上海年轻人将万圣节玩到如此的花样百出,以往那类“不过洋节”、“崇洋媚外”的指责其实已不再奏效,如此洋节汉化也证明了只要“给中国年轻人以自由,ta们也可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活力”。

微博大 V@呆若木一 称,“在这时候许多人会比以往更深刻地意识到,一座城市的灵魂永远不是璀璨的霓虹、遍地的高楼大厦,而是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哪怕再辛苦也能苦中作乐、真诚热烈、多元包容、鲜活叛逆的生命力。”

知乎网民“大汉魏王曹孟德”说:“看上海万圣节的视频,比看春晚开心。这场街头的cosplay,舞台不是高高在上的高科技华美舞台,而是一条在白天充斥着来去匆匆的打工人的道路。这条道路在晚上成了最接地气的舞台,演员和观众融为一体,没有假唱,不追求教化,怎么逗乐怎么来。这让人想起了84年的春晚。”

知乎网民“Arbeitmachtfrei”说:“从前是机械模仿,这一刻超越了所有西方万圣节,民族特色鲜明。黑夜中一闪而过的亮星,一时间给我一种‘这里仍有希望’的感觉,不知这是不是一种错觉。”

“万梗节”难能可贵是在令人窒息的言论空间下一次尝试自由表达的狂欢,正如资深媒体人连清川所说:“有些话,如果无法言说,那就通过万圣节的服装,来说吧。”

网语焦点

在11月,最受中国网民关注的焦点事件分别是亮亮丽君夫妇的遭遇和“血槽姐”动用关系献血事件。

我们将选取这两起事件中值得关注的观点和讨论。

亮亮丽君夫妇的遭遇

和光:以往的美好,他们眼中的光,随着房子的烂尾,在旷日持久的维权和遥不可知的未来里,几乎已经消失殆尽。他们还不算最不幸的,因为当初无意中的记录和偶然的走红,至少还有人知道他们的故事,关心他们的命运。还有多少因为房子烂尾,在角落里默默哭泣、维权无望的亮亮丽君呢,他们是不是连讲述故事的机会都没有?他们是不是只能接受房子烂尾、一辈子积蓄打水漂、余生只能拼命还债的残酷命运?(选自《郑州烂尾楼夫妇称讨说法被打,谁夺走了他们眼里的光》

维舟:不去质问造成问题的结构性存在,而是严厉地指责个体没能做对、做好。这种“自我责任论”让受害者消化自己的痛苦,承担不应由他们的承担的结果,一如女性上街被骚扰,倒被归咎于她自己穿着暴露一样。

本质上说,这就是“成了要感恩,败了怪自己”。不论这么说的人出自什么动机,这都维护了一个超稳定结构,因为这意味着结构是免于被质问、追责的,错只错在个体自身。

然而,这是有代价的:这样一种社会心态,不会带来什么真正的改进,悲剧就会不断重演。(选自维舟《到底是谁的错?》

img

李小粥的茶水间:他们的故事,也从侧面证明,为何如今结婚率和生育率双跌,年轻人们会用脚投票,且不会想太长远的事情,毕竟大环境是无法改变的,只有人适应环境。

如果一件事,让未来可预期的时间里风险骤增,投入回报比也不划算,那最理性的做法,就是不去碰这件事。

现在两人发视频称,“问题已经解决了”。只是这个被解决的问题,是指两人被打,而不是指交房。(选自《亮亮丽君夫妇的故事侧面证明,为何结婚率和生育率双跌》

张3丰:他们或许还没明白,真正“成为市民”(citizen,译为公民)不仅仅是要在城市有一套房,站稳脚跟,也不仅仅是把户口迁过来,让小孩上学更方便,而是要勇敢表达。真正的表达,不仅是讨要自己的2万元,而是要注意到城市中有很多像自己一样处在不公状态的人,不仅是为自己发声,也要为他人发声,这时候就是在创造“公共价值”。(选自《“亮亮丽君”的道路》

谦哥儿: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生活总是有着它的不确定性,这是人人都知晓的道理。但为什么有些时候,有些不幸降临的时候,让人更加无法接受?这是因为我们发现,有些不幸总是与努力相关联……亮亮和丽君在小破站账号的签名是“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人生吗”。对广大年轻人来说,如果在读书、工作、买房这些人生的重大选择中,总是充满不确定性,找不到正反馈,那么躺平就是一种理性选择。命运随机降临的人生,努力奋斗不如烧香算命。(选自《看了亮亮丽君夫妇的遭遇,更能理解年轻人为什么躺平》)

img

林中的维吉尔:我反对“他们的认知配得上他们的苦难”这种说法,我觉得更应该担忧的,是我们的认知连我们的苦难都配不上——当然,这句话化用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陀翁在蹉跎一辈子之后,说“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我所经历的苦难”,我想一个人,一个社会,没经历过一场苦难、一起悲剧,就应当有所反思、有所改进,方能以励前行。所以苦难、错误与悲剧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丧失了应有的同情,变的麻木,把每个个体的悲剧,真的只归咎于个体。(选自《他们的认知,配不配他们的苦难》

项栋梁:它们伤害的是这个社会最努力最顺从的一群人,它们侮辱的是对这座城市最信任最乐观的一群人。它们在践踏这片土地上最宝贵的归属感和信心……只要努力,生活就能越来越好,这是包括丽君和亮亮在内数千万八零后九零后的人生信条,也是中国过去数十年高速城市化进程中颠扑不破的真理。直到,他们用多年的积蓄在郑州买下了一套建筑在沙盘上的期房。(选自《郑州烂尾楼小夫妻眼里的光消失了,人也被打伤了》

img

声道:商业枭雄在资本市场鏖战,底层夫妻为了区区两万块而大战风车,在房地产市场上,我们见证了一场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在接受采访时,夫妻二人的一番话让人很心酸。他们说:

俺俩买房的时候以为要考虑地理位置,有没有学校,有没有医院,有没有地铁,物业怎么样,绿化,容积率……但是买房之后,别人告诉我,你买房要考虑它的财报,考虑香港联交所的挂牌,股票是怎么样的。(选自《融创孙宏斌上岸了,亮亮丽君夫妇的故事也大结局了》

passi0nateGirl:这对小夫妇从充满憧憬在利率最高时期买期房,到烂尾后侥幸,到期待保交房,再到彻底烂尾失去信心,最后到维权被打,这一段故事在这两三年像真人秀一样全程直播,着实是戳到很多类似的人,戳破“中国梦”泡沫的效果不言而喻。

且听风吟:自媒体是让你们“记录美好生活”的,不是让你们记录生活的。

modaijiucai:亮亮丽君就是普通人的缩影,所以才能引起这么大的共鸣。在中共体制之下,普通人再怎么努力,遇上烂尾楼、遇上暴雷只有被割韭菜的命。如果发声,就会变成维稳对象。

木蹊说:亮亮夫妇是不是碰瓷?是不是破坏民营企业发展的敌对势力?是不是博眼球?提出这三个问题是残忍的。但现实是,环境就是那么残忍。他们不去问打人者为何手法如此专业,不去问监管资金哪里去了,不去问该地产公司为何如此被偏袒。专挑两个手无寸铁者下手。在打钱与打欠条之间,选择了打人。在抢工期与抢交楼之间,选择了抢手机。在解决困难和解决问题之间 ,选择了解决视频。地产公司下手一遍,平台下手另一遍。双赢。

damingguo0001:亮亮丽君夫妻就是所有中国年轻人的缩影:结婚了吗?结了。买房了吗?买了。生娃了吗?生了。努力工作了吗?努力了。两个人任劳任怨的生活,他俩做错了什么?是做错了上面这些吗?今日中国所有的矛盾总有一天会集中爆发出来,人民群众不傻,他们看得很清楚。只希望那一天到来你我都有站出来的勇气。

哈萨迪嘎:2023年最佳悲剧,一个中国梦的破碎。

“血槽姐”动用关系献血事件

照相的宋师傅:阿里献血风波约等于挖了政府真相自信的“墙角”,这是最大的看点。政府从始终占据主动权的舆情处置经验中得出看法,他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影响公众对真相的认知。事实上,确实也影响到了,但本次风波雄辩地证明,真相并非时刻处在政府掌握下……阿里献血风波中朝向特权的评判方向,就获得了强烈的象征意义。余女士的不幸,被特权想象下的大众怨恨所涂抹,她得救的价值乃至于生命的重量都因大众鄙视变轻了。这就是除了自行补全真相外,大众将更多报复合理化的表现之一。(选自《阿里献血风波:政府措辞不等于事件真相》

律侠普法:遭遇车祸的不幸固然让人同情,如果一个人的不幸需要强制牺牲其他人的利益来恢复,这种不幸就不值得同情了。社会最大的灾难是什么,有人说是资本,无知的百姓开始痛恨民营企业家,发动大群体攻击小群体的正是权力者们……历史上无数次大规模的生命消失事件,背后都是某个人的权力决定,看不清历史,也就看不清今天,把魔鬼误当成圣神盲目崇拜,才是一个群体的莫大悲哀。(选自《血槽姐动用关系献血事件:特权任性是个人的福利,是整个社会的灾难》

维舟:怎样才算特权?简单地说,就是这些待遇,你光有钱都还买不到……如果这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理所应得的待遇,那就没什么可激动的了,就像你去医院就能挂号看病,这也值得拍一条视频来炫耀一番吗?让她感觉良好的并不是家里花钱救了她命这事本身,而是她因此获得的超规格待遇。基于此,公众的质疑完全是合理的,调查也必须回应这样的质疑。

反过来说,如果这真是为救助一个普通人受重伤而动员起来的事例,那且不说为什么要扯到“小姑姑”,这难道不该好好深入报道一番吗?确实,如果这不是特权,而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的待遇,那是多好的事?(选自《怎样才算特权?》

坏雷达:为什么人会在生死时刻继续注射“特权思维”?因为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特权成为了主要的安全感来源。存款和住房,都不如“上面有关系”能够带来生存的坚实安全感……按照这个逻辑,人在奄奄一息急需意志力的时刻,需要听到的不是爱与被爱,而是“你放心,我找了关系”。向意识深处注射一种“关系思维”,相当于打一剂猛烈的强心针。(选自《用特权思维互相注射》

img

项栋梁:这些原本都是合理且正常的危重患者基本权利,但因为长期以来医疗资源紧张,普通百姓并不能充分享受到,各级官方部门也没什么动力去帮普通患者争取。所以当一个有些财力有些能量的家庭真的做到这些,并且在网上晒出来的时候,才会引起公众舆论强烈的反弹。公众的诉求其实很卑微:特权阶层吃肉普通百姓喝汤也就算了,请你们不要故意吧唧嘴让我听到心烦。(选自《要是我出了车祸,会不会有几十名公务员来献血救人?》

像一道光:从城市到乡村,从孩提到成人,无数个日夜里面的前尘往事告诉他们,身边确确实实有一波特权阶级存在:他们有着同样骄傲的面目和话语体系,最大的差异,无非是特权的范围和权力的大小。而这种特权的珍贵之处在于,大部分以权谋私的标的物,甚至无法用金钱在市场上流通。

他们太知道自己进医院求医生是什么状态,所以在面对一场声势浩大,过于丝滑的医疗场景时,经验主义只会让他们更加笃信,这是一起事在人为的巧夺天工。(选自《余女士无辜,“沪上姑姑”可就未必了》

老萧杂说:一个银行职员、普通司机的女儿,在遥远的青藏高原,遇险之后竟获得如此医疗待遇,分明如同一部交织着责任、大爱与奉献的绚烂画卷。三省区市,无缝衔接,堪称完美。此情此境,善莫大焉,老胡要是不被感动,天理不容呢。

辛省志:上海游客在西藏出车祸,上海、阿里两地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一边协调援藏专家救治,一边自愿献血救人,终于将重伤游客救回,这本来应该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然而,因为一则短视频,却在网上引起了一场质疑特权的轩然大波。究其原因,是因为公众见过了太多以权势谋私利的不公平现象,也见过了太多网上炫富炫权而不经意间暴露了腐败问题的事件。而余女士发布的短视频,可能也给人一种炫耀“小姑姑”能力(也就是炫耀自己家的能力)的感觉。所以,怪不得公众会怀疑这里面有特权,如果想让大家相信这是一个纯粹的感人的事件,涉及的各方,尤其是牵扯到的官方机构,应该拿出更多令人信服的证据。(选自《西藏阿里全体公务人员为一女子献血?应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消除特权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