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

相关阅读:唐一水|生育率暴跌,关我屁事

嗨,好久不见。

我想我欠大家一声道歉,自开公号以来,还从没停更过这么长时间。每次打开后台看到朋友们的疑问和关心,我其实……都会偷偷暗爽一下,因为在这样庞大的信息洪流中,能被千里之外没见过面的个体记住,“啊,好像很久没看见他更新文章了”,这是多浪漫的一件事,谢谢你们。

同时,我会不好意思回复,既有种负心汉抛弃糟糠做驸马的羞涩,又有种未能衣锦岂能还乡的失落。

不过今天,我还蛮想分享我停更这段时间的生活,以及我想明白的一些事。

CDT 档案卡
标题:停更10个月,我回来了
作者:唐一水
发表日期:2024.6.20
来源:微信公众号“唐一水”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停更的契机是去年心理疾病复发。复发呢,是因为断药,断药呢,是因为想喝酒,蠢爆了。其实没多久就恢复到一个正常值,但,不想更新的念头像黏腻的热腾腾的沥青,灌满我的肺。

我当时想,也许我可以试试绝对的“空”的生活。彻底地人间蒸发。不在网络上出声。不在现实中来往。就变成在大理苍山松树之间游荡的一阵风。

只要我放下一切工作、公号也好其他也好,以及一切关系、目标、交往,甚至尽可能淡化自我的存在这件事,我就会彻底轻盈。听起来蛮形而上,但就像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刻——觉得只要如何如何,我的生活就不会再这么难以承受。

一开始的确是舒适的。没有收入。也不怎么花费。仿佛给自己一个gap year。 

我每天就一个人,待在家里,拉上窗帘,不在乎外面的天气,黑漆漆的,看电影,蓝色荧光照在脸上,伯格曼、马丁斯科塞斯、费里尼、黑泽明、侯孝贤一大堆。

要不就看书,不像写公号期间,会有意识看时事相关的,这会儿基本只看那类“你会觉得自己需要看但从来不会去看”的书,从《吉尔伽美什史诗》一路看到《万有引力之虹》,好玩的,艰深的,庞大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萨特戏剧集》各种乱七八糟的。像回到小时候,周六下午去人挤人的新华书店,拿书在一个角落盘腿坐下,沉到另一个世界。

不同于之前经常会有的动机,为了显得有知识、甚至自我虚荣绑定“有闲阶级”,去把这些电影或书当作一种文化符号去购买、消费,那段时间,我看了,也没人和我聊,也没法作为一种社交景观被人观察到,所以反而是相对纯粹的看书、看电影,感受一些东西,自己想一些东西,仅此而已。

又过了几周,我发现,没用。烦恼依然出现,生活依然是难以忍受的。当你(以为自己)摆脱了很大的烦恼,那么过去很小的烦恼就会变得很大。

比如作息这件事,在基本关掉生活的日光照射后,我日夜颠倒了,我本来想,无所谓,颠倒就颠倒,但睡眠质量奇差,不停做噩梦,睡醒脑袋痛成葡萄干,想调整,没法调整,于是又开始自我憎恨那一套。

以及食欲,白天(大概下午四点——)只想喝冰水,晚上会吃撑,胃很痛,然后看窗户外头漆黑一片,没有一盏亮着的灯。同时我开始不刮胡子,不理发,不护肤,不健身,也不买衣服,就随便穿,皱巴巴的蓝衬衫配褪色红短裤,有次我打算出门看一部院线电影,照镜子,被自己吓一跳。

存款只出不进,想到数字正在不断减少,就会产生一种明天就开学但暑假作业还没写完的慌张,于是避免看余额,不小心点到都要划过去。每天浑浑噩噩,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也没有任何冲动去做什么,像一团叹出来的气,没有形状,没有意义。

时不时地,我会感觉身体好重,是一团疲惫的肉,看见出太阳的天气就会很愤怒,很烦躁,想要全世界都陪自己阴沉,凭什么你们生机勃勃。

有点像《地下室人》。

然后我喜欢上一个人。牵肠挂肚、千方百计地喜欢上一个人。于是更加憎恨自己的懒惰、邋遢、负面。想恋爱。好想恋爱。想有一个契机把自己拔出泥潭。

如果恋爱的话。我们会去游乐园、去电影院、去海洋馆、去俯瞰整个城市夜景的酒吧,我们会在夜晚聊起彼此的童年创伤然后紧紧拥抱,我们夏天会去海边,我们秋天会去新疆,我们冬天会依偎在沙发上,看特别老的日剧,两个人一起掉眼泪,我们会为了对方而更有动力地工作,我们会因为对方的存在而爱上生活,我们会像格林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而我也不会再像现在这样,这么混乱,这么臃肿,这么厌恶生活,如果我们恋爱的话。

但没过多久,我的喜欢,迅速消失不见了。因为有一天,我又一次沉浸在我们恋爱的憧憬中,突然有一个念头击中了我——

我其实只不过是又在幻想用一个飘渺的可能性,去解决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不是吗?就像之前我幻想,只要我彻底脱离工作,脱离交际,每天只关心自己的趣味,我的生活就会再也没有阴影。但真实的世界,显然不是这样运作的。

接着我发觉,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充满着这样的念头。只要去一个新城市生活,我就能改头换面;只要换掉手上这份工作,我就不会每天憎恨地醒来上班;只要我足够瘦,我就可以每天开开心心的;

只要我培养了这个新爱好,我的人生就会彻底不一样;只要我赚到了那个数目,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再有烦恼;只要我和那个人谈了恋爱,我的一切痛苦都不再会是痛苦……

不仅我们自己这样想,成千上万的故事也在鼓励我们这样想,小说里去了一趟西藏或冰岛的年轻人被洗涤了一切杂念,电影里只要遇到soulmate,余生就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又或者像现代人的“新年崇拜”,仿佛只要开始新的一年,生命的朝气和顺利就会自动生长出来。我们无比地迷恋脱胎换骨这个概念,期待从此便是天人之境。

在我生活状态最差的那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很羡慕我的生活,不用工作,每天躺平。我一下想到米兰昆德拉一部小说的名字,《生活在别处》,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所过的不是真正的生活,而真正的生活在“别处”,也许是未来的“别处”,也许是幻想的“别处”,也许是地理的“别处”,也许是别人的“别处”,在那个“别处”,没有烦恼,没有痛苦,只有舒缓的海风和金色的玫瑰。

是一个阴雨天,我在洗澡,很自然地想通了这件事。生活就是痛苦的。“别处”永远不存在。

我当时并不想洗那个澡,或者说那段时间我不想做任何事,于是我一边洗,一边胡思乱想,为什么人类没有发明可以自动洗澡的机器,为什么人过一两天就得洗一次澡,为什么不洗澡就会不干净,这件事重复程度极高,又很难有创造性。

我自己回答自己,因为人类的生理机制就是这样啊。

是啊,人就是这样啊。人不刷牙就会口臭,人不洗澡就会有汗味,人不吃饭就会饿,人不睡觉就会困,人一辈子都是这样并永远是这样,凭什么我觉得人的心灵会不一样,只要换一个生活方式,只要得到一个什么物质,只要去到一个“别处”,就再也不会有烦恼,只剩下平静和快乐。

那一刻,我才真正觉得自己明白了,禅宗神秀的那首佛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人永远会遇到痛苦,我们在做不到慧能的明心见性之前,必然要接受这件事。我在那段时间,幻想通过淡化自己的存在来避免痛苦,但再怎么淡化,我依然存在着,依然得面对存在这件事。人永远不可能通过拒绝存在的方式存在着。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接受生命不讲理的荒诞,然后,继续生活。

度过了那段时间,我结束了那段莫名其妙的crush,把家里大扫除了一次,买了些挂画和地毯,开始出门,以及新的事业上的尝试——以后有机会跟大家分享。并没有什么壮阔的背景音乐在我背后响起,我依然每天都得抵御烦躁,缓解焦虑,解决麻烦,但我觉得自己,比之前更能接受一点,人生这件事。

新的尝试差不多已经有了轮廓,我终于有足够的生活余额,来恢复我之前的表达,并且把我这些日子想到的东西,没说的话,一句句写出来。

很抱歉停更这么久。

谢谢你等我。

一水

2024.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