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滴滴顺风车乘客遇害案件(以下简称滴滴案件)发生后,网上已有很多讨论,但从顺风车车主角度来谈的还不多。作为曾经的顺风车车主,我想从自己的经历来谈谈对这起事件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有限的,从中作出的任何推断和看法都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所以我首先说明一下我的顺风车“经验”的范围,这是我作出判断的出发点,我的所有看法的有效性都以这个范围为限。

由于某些原因,我有一段时间住在北京的某个远郊居住区,每天要开车数十公里上下班。为了降低交通成本,我尝试了滴滴顺风车。这段远程通勤时间大约7个月,之后回到城里住,偶尔还拉顺风车,但密度比较小了,总计行程大约300次。另外我有时也作为乘客使用滴滴顺风车,总计行程大约不到100次,使用快车要多一些。

评论顺风车的问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需要首先说明,这是使它在经济和社会特性上区别于快车和出租车的根本特点。顺风车的收费大约是出租车和快车的一半不到,对于车主来说,靠开顺风车是不可能盈利的,只能分摊一部分出行成本。因此,开顺风车的人绝大多数不会以此作为谋生手段,一般有另外的主业,拉顺路乘客主要是为了分摊成本。这一点和快车或出租车司机是完全不同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本人很排斥“顺风车司机”这个说法,而是使用“顺风车车主”。当然,这也会产生一个问题,就是有些开顺风车的人可能带有社交目的,甚至犯罪目的,像这次滴滴事件一样。

与出租车和实际上是变相出租车的快车相比,顺风车更具有“分享”的特点。对于乘客和车主来说都提供了很多方便。对乘客来说,顺风车比出租车和快车便宜很多,很多时候车况更好,比公交地铁更便宜。在北京的远郊居住区,顺风车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出行方式,特别是对有特殊需要的乘客。在我拉过的乘客里,大约三分之二是孕妇和去医院看病的人,特别是带孩子去看病的人。

滴滴在顺风车方面的安全控制机制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车主的实名认证,包括对使用人的活动图像认证,另一方面就是评价机制。滴滴的乘客车主评价机制这次受到很多讨论,一般说的比较多的是车主对乘客的评价是否合适。但实际上滴滴顺风车里的评价是双向的,车主可以评价乘客,乘客也可以评价。双方都可以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可以看到其他人对对方的评价。这些评价有好评也有差评,这对乘客和车主判断对方情况是非常有用的,当然前提是对方身份真实一致。对于乘客来说,有车主是否安全的问题,对车主来说也有乘客是否安全的问题。我自己就遇到过一个乘客,疑似有精神病,好在那次行程很短,也没出什么事,但的确让人提心吊胆。

滴滴的评价系统使用标签和留言评价两种形式。标签一般都是正面内容,大多是奉承和夸张的,“美女”“帅哥”之类,大家都不会太当真,至少要打6折,当然可以通过这些标签大致判断对方情况。有些人给女乘客的留言评价,涉及外貌穿着等,有时语言的确比较露骨,这方面应该限制,不过要清楚划一条线也很难。比如有人评价“长腿美女”“邻家小妹”,我不太清楚有多少女士会把这样的评价作为恭维,多少作为骚扰。

除了使用者双方的主观评价,滴滴系统还会根据是否准时、是否受到投诉、是否经常取消订单等因素进行打分,起点是80分。有些负面评价,使用者可以匿名投诉,对方看不到,但会在打分上反映出来。以我的经验,这个打分是很有效的,基本上低于80分的人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低于70的很可能有严重的问题。

从我这几百次顺风车经验看,顺风车的乘客和车主当然是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各种年龄,各种职业,各种性格,但总体上都是温和礼貌,能够遵守这个社会陌生人交往的一般规则,只有一些很少的例外。这次的滴滴案件,我觉得应该还是一个很特殊的个案。乘客使用顺风车遭遇这种刑事案件的概率,应该不会高于乘坐普通出租车或其他形式的网约车,不必上纲上线。

当然,滴滴的安全控制机制是需要改进的,从我的经验看,主要有这样几个建议:

1、对车主(包括乘客)的身份真实性检验应该更加严格。活动图像检验的频率应提高,特别是晚间,偏僻地区,乘客为单一女性时,应该增加验证缓解。除了图像检验,可以考虑增加声音等其他检验方式,以增加可靠性。

2、目前滴滴顺风车的选择机制主要是车主选择乘客,应该允许在车主接单后,乘客无责拒绝一次,使乘客也有选择权。

3、对单身女乘客增加风险提醒,对于夜间,偏僻地点,长路程情况,提醒女乘客最好不要独行等。

4、增加应急报警功能,乘客可以在后台向警方就近报警。

5、改进投诉和客服,要有更多客服处理投诉和纠纷,对问题车主和乘客实施更严格的处罚。

6、对评价系统进行改进,尽量减少不良意图的评价。

最后要说的是,尽管发生了这起悲剧事件,但滴滴顺风车还是给很多人提供了方便,希望它改进之后仍然能够存在下去。

一点个人管见,供大家参考。

曾经的顺风车主And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