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东雷
国庆长假里,电影《长津湖》很火爆。有读者看完电影后问我看了没,催我写点评论。可惜我没有看,也不打算看这电影。因为有一年看了《战狼II》之后,我就决定以后不看吴京演的电影,不管它的票房有多高。
关于长津湖战役,我两年前看过美国人拍的纪录片,当时写了影评《记录片里的《长津湖战役》比上甘岭更惨烈》。关于朝鲜,我去过两次,曾经写过一篇访朝日记《旧文:我的访问朝鲜印象》。
现在回想起来,特别感恩当年的领导。我当时对领导说,负责东亚安全事务的人怎么可以没去过朝鲜。为了满足我一个小参谋去朝鲜实地看看的请求,领导把一个访朝代表团的朝语翻译换了下来(让驻朝鲜武官处派员担当翻译),省出一个名额让我去朝鲜。
在朝鲜的各种纪念馆里,歌颂金太祖的内容很多,甚至还有朝鲜如何支援中国革命的展馆。但是关于抗美援朝的内容并不多,连志愿军纪念塔也修建得很普通,与朝鲜自己的烈士陵园没法比。
北京的军事博物馆里有抗美援朝纪念馆,我曾经陪着外军代表团参观过。我还去过韩国的战争纪念馆,里面也有一个韩战馆。(参见我写的《韩国战争片《高地战》让我想起第一次访问韩国的经历》。
去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话,建议去朝鲜战争纪念公园看一看,那个设计特别出彩,与它对面的越南战争纪念碑形成鲜明对比。每次去华盛顿我都会去看一看这两个纪念碑。
还有一个关键参战方就是当时的苏联,它的空军直接参战了,只是它的飞机和飞行员身上没有苏联的标志。但我在俄罗斯没有看到过朝鲜战争的纪念馆(可能根本就没有吧)。莫斯科的苏联卫国战争纪念馆建造得非常震撼,很值得一看。
中、美、朝、韩,四个朝鲜战争的主要交战方对于这场战争的解读都不相同。关于朝鲜战争的苏联秘密文件早已经解密,当年的决策过程也得以还原。这方面我推荐沈志华教授的文章或演讲。
长津湖只是一个战役,是局部中的局部。我觉得如果电影《长津湖》能引起你对历史的关注,你可以从更大的格局去思考这场战争,而不仅仅是看看现代电影的特效展现出的战争的残酷,或者是电影想要弘扬的某种精神。
以下几点是我认为是关于朝鲜战争应该学习和思考的点,不方便展开细讲,我就简单提示一下:
一是战争起因。朝鲜战争爆发的大背景是美苏冷战,是苏联领导的红色阵营与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的斗争,这个斗争在朝鲜半岛变成了一场热战。它是由一个雄心勃勃的、年轻的朝鲜领导人梦想统一半岛发起的。但能得到两个大国的支持,离不开美苏对抗这个大背景,还有中朝两党的特殊关系。
二是决策过程。沈志华教授对决策过程讲得比较清楚,讲到了金太祖几次在苏联和中国领导人之间的外交。但总体来看,作为红色阵营的最高领袖,斯大林才是幕后的决策者。
三是战争结果。朝鲜战争从38线打起,又在38线结束,看上去谁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朝鲜的战争目标是赶走美国,实现统一。麦克阿瑟被仁川登陆胜利冲昏头脑后的目标也是统一朝鲜。战争的结果貌似回到起点,但是中美关系彻底走向了敌对,等斯大林死后中苏翻脸,中国的安全环境就变得极其糟糕。
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的话,看看今天的朝鲜半岛,这场战争的结果还是很令人感叹的。
四是战役目标。长津湖战役是我们精心策划的一场战役,目标是以三个军的兵力消灭美军一个师。但这个目标并没有达成,在付出了惨重的人员伤亡之后,美军成建制地逃出了包围圈,而且提前用飞机运走了几千名伤员。
后来我方才意识到美军的强大,把集中优势兵力消灭美军的目标逐渐降低了,从一个师降到一个团,再降到了一个营,甚至一个连。
美军的强大并不是因为它的军人素质,二战结束后美国大裁军,它的军人作战素质是大幅下降的。志愿军则是直接从解放战争战场投入到朝鲜战场,军人的作战素质相比美军要高。
但美军依靠它强大的武器装备、炮火和后勤保障,在长津湖地区抵挡住了志愿军潮水般的进攻。这是美军钢铁与志愿军血肉之躯的较量。严寒天气给后勤保障极差的志愿军造成了整个连、排被冻死的非战斗减员。看纪录片的时候,我感叹志愿军英勇无比的同时,也感叹战争中的生命之轻。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的思考题:当今天我们回顾战争、甚至颂扬战争的时候,我们究竟想要达到什么目标?
但愿是追求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