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本人没有看今年的春晚,不是专门挑刺今年的春晚,近几年都没看。多个原因,第一,因为时差,等我能看的时候早已过了跨年,没有了“时效性”,第二,春晚从节目质量上来说,至少我个人觉得吸引力大幅下滑,第三,春晚的整个长度,个人感觉过于冗长,难以看下去。第四,近些年来偶尔会出现一些恶心人的内容,具体就不表。
不过今年白酒广告霸屏这事应该是真的。毕竟下面这个截图没有人来证伪:
一些媒体也做了统计,例如开场前5分钟,14个品牌广告7个是白酒,据说还有白酒广告”一键三连“。而直播期间14个品牌广告也有5个白酒。都快当上主持人的某央视独家合作伙伴白酒品牌,根据媒体统计以口播方式出现达5次,并进行了抽奖送礼。
说白酒占据了兔年春晚广告的C位应该不是夸大其词。那么问题来了,酒精对身体的负面影响可谓证据确凿,包括短期的,如酒驾等带来的人身伤害风险;也有长期的,如饮酒增加心血管疾病、多种癌症、认知障碍、心理疾病等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荧幕上如此霸屏是否合适?白酒作为酒精含量较高的烈酒,在电视等受众极广的平台大肆做广告更应权衡后果。
禁止烟草广告已成为发达国家的主流,酒类广告并未被禁,不过做到起码的”克制“也是普遍趋势。而烈酒更是所有酒类中最为敏感。
西方电视上的酒类广告不少。根据2020年的一项研究,在2012年时,美国人平均一年在电视上看到的酒类广告达576条,不过里面占绝对多数的是啤酒,达70%。在国外看过的电视的人从自身感受上来说应该会认同这一数据。欧美电视上特别是体育赛事这类重磅节目里少不了酒类广告。例如欧冠少不了Heineken,美式橄榄球必有百威,它们是所谓的官方合作伙伴。但烈酒广告就少得多,我个人有点影响的大概就是看到过几个伏特加的广告。
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社会对烈酒做广告更为警惕,另一方面也是一些酒类协会的自我审查。像美国从1936到1996广播上禁止出现烈酒广告(电视是1948-1996),这种禁令不是靠法律条文,而是烈酒行业协会的自我约束。
1996年后,烈酒行业协会取消了原来的广播电视广告禁令。可是一些约束仍然存在。比如只允许在成年人为绝大多数观众的节目里投放广告。这里的成年观众比例与美国21岁以上人口比例挂钩,2014年时推出,当时21岁以上人口占美国人口比例是71.6%,因此酒类广告只允许出现在21岁以上观众占比超过71.6%的节目。
这类限制衍生于不能向未成年人做酒类广告的规定。其它欧美常见的酒类广告限制包括不允许宣传酒类消费与个人成功、魅力相关,不允许宣传酒类对健康有益或有任何治疗作用。
亚洲国家中对酒类广告限制也不罕见。比较严格的如韩国广播电视禁止在任何时段播出酒精含量大于17%的酒类广告,低于17%酒精含量的也只允许在晚上10点后播出。
春晚在国内属于不少家庭全家观看的节目,考虑到潜在的未成年观众比例,出现酒类广告本就不太恰当。即便不考虑未成年人,如此密集的白酒广告,也过分了些。其实在当代,全世界电视节目中能如此频繁播出酒类广告的,恐怕只有春晚了。而这应该不是一个光荣的记录。
以上只是讨论插播的广告。如果看节目内的广告条幅,例如让人以为主持人姓五的广告,以及主持人直接口播的内容,这类植入广告数量上也是令人震惊。
这样的白酒广告数量与频率,到底想传达什么样的信息?是否在传递健康的信息?
抛开对社会健康的影响,即便从经济角度考虑,这种广告方式真的符合甲乙双方的利益,特别是长期利益吗?春晚就那么缺钱,必须要用那么多白酒广告才能做出节目来?而白酒企业呢?霸屏拼命在大家眼前晃悠,就能让我们忽视白酒对应的酒桌文化?
砸重金在春晚上反复出现,还是一种近乎“强推”的姿态,是否更让我们联想到每个腐败案件背后都不会缺席的茅台?是否更让观众们确信白酒就是权钱交易、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压迫(如职场酒桌文化)的代表?是否更让人们觉得白酒是送礼用的,却不是自己想喝的?
或许,投放广告的白酒行业与接受白酒广告的春晚都应该思考一下自己希望在观众心里的形象是如何的,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
参考资料:
http://www.21jingji.com/article/20230123/herald/dc4cf27b5d8becfa2b16b2dace5888ca.html
https://www.cdc.gov/alcohol/fact-sheets/alcohol-use.htm
https://www.mtsu.edu/first-amendment/article/977/alcohol-advertising
https://news.cornell.edu/stories/2020/05/exposure-tv-alcohol-ads-linked-drinking-behav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