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简中舆论场的战争周年纪
作者:照相的宋师傅
发表日期:2023.2.24
来源:微信公众号“旧闻评论”
主题归类:俄罗斯入侵乌克兰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到2·24这天,乌俄战争鏖战了一周年。但在简体中文舆论场,仅仅是这么个简短的陈述,也会卷入令人疲惫的争论:这到底是一场战争,还是所谓的特别军事行动?它是不是一场侵略战争?如果从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算起,战争持续了9年还是1年?

不难看出,这场战事从它的命名开始,就卷入了非常对立的两种叙事:乌克兰抗拒、俄罗斯强化的强权叙事,以及乌克兰拥抱、欧美强化的自由叙事。这两种针对叙事的姿态,具体地体现在简中舆论场的每一条战争博文中,连带战争的性质也分裂为两种。

而简中舆论场成为这场战争延伸出来的舆论战阵地,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国社交媒体以罕见的态度,允许两种相反的战争意见混合在一处。支持或反对乌克兰的人,乌克兰全球募资网络的一部分,针锋相对的乌俄战争宣传,在这里寻找着各自的捍卫者。

粗略地看,简中舆论战的场景下,美国的、欧盟的、乌克兰驻华使馆,俄罗斯驻华使馆及其控制的俄方官微,成为舆论战的第一条战线,它们的后面则是中文媒体组成的第二梯队,分别站队的中国网友、乌克兰在华留学生的自媒体构成第三纵深。

这场战争史无前例地,将中国大陆人感到陌生的乌克兰与俄罗斯拉近到跟前。战前,对大多数中国来说,这是两个陌生的国度。俄罗斯与中国的亲和,更多体现在官方文件中,但它不是中国人的旅游目的国,不是留学的主流选项,消费上的联系近似于无。

一年战争之后,上述薄弱的联系并没有加强,甚至于,对俄罗斯的认知也没有更丰富起来。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由乌俄所代表的——或者网民认为它们代表的——两种意识形态,在简中舆论场得到强化,令战争的远程观摩者心中,有了更具象的拥戴与反对。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种声音当中,拥戴霸权的人群更愿意添加一种中国式想象,这令此种拥护具有了更接地气(这不是一个恰当的词);而拥戴自由的人们则很少将其与现实联系,他们看待乌克兰抗俄的心理方式,近似于观赏一部适合他们价值观的战争影片。

不言自明的方面,是简中网民在理解乌俄战争是表现出的一致性,亦即:将这场战争放在中美关系的基调、节奏与走向中加以权衡,中国人拿着一面叫作中国关系的放大镜来透视乌俄战争。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立足点和视角,令简中网民赶上并走失在战争的全球化视野。

中方对乌俄战争的立场,在其表述上想要努力地安慰交战双方,想要与修辞中使用的中立一词相吻合。总体上而言,中文的外交辞令在克制其准确性上颇有建树,在为现实留有余地上挑战着人们的理解力。这种战略模糊也许是舆论战得以幸存的前提条件。

与伊拉克战争一样,乌俄战争发生在战场直播、军事博主、战斗视频等硬件组成的现代媒介的凝视之下,但在深入程度、达致的限度上远远超过伊战。借助传播学的对照,也能明显看到两场战争中的简中民众的媒介抵达、战争营销、观念影响诸方面今非昔比。

与伊战那时候相比,战争“塑造”观念的这一影响模式在简中舆论场退潮——这一模式实际上仍广泛保留在欧美的战争文宣中,经过泽连斯基、普京、拜登、约翰逊、北欧一众女性领导人的演讲、发言反复地强调与释放,它是乌俄战争动员时主要的观念来源。

与这一固有模式不同的是,简中网民对观念塑造“战争”似乎更感兴趣。这大致包括但不限于两种原因:一是与从前相比,自由观念的品类变少变弱了,而国家观念的拥趸变多变强了;二是前者无法单独理出一条战争观念与后者并存,只能被动跟随。

因此,乌俄战争的实况在简中舆论场能见度低、事实稀薄的弱点,并未构成网民在眼界与境界上自叹弗如的弱项,反而激发起他们更强烈的愿望,簇拥在外交立场周围。乌俄战争一周年,简中舆论场的诸多表现,见证了战争信息的匮乏并不能妨碍观念塑造这一事实。

乌克兰、俄罗斯与中国的种种互动,及其有力地勾沉未曾远去的历史记忆。历史作为一种战争动员中的理论和立论资源,被泽连斯基乃至西方世界熟练地运用,所凝聚的东西令人惊讶。而在简中舆论场对历史的刻意隔断,以服务于现实叙事,是否被动?

无可否认的一个判断,整个世界都将被乌俄战争牵动,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民众的未来命运、尤其是它的关键部分,正在由这场战争塑造。一周年的时候,中国人在看待乌俄战争时,更多国家、更多前景也在透过战争看着中国人,不知后者是怎样的复杂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