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

网络科技 | Wintel联盟崩溃了么?

但凡了解一点信息科技的人都知道wintel“联盟”,也就是windows+intel,代表着软件业的核心“操作系统”以及电脑的核心“CPU”是由两家公司微软和英特尔所控制的。我之所以要将联盟两个字加上引号的原因在于,这个联盟其实从文本意义上而言并不存在——没有证据表明微软和英特尔签订过这类同盟协议。但之所以人们还是愿意用wintel联盟这个词,就在于事实上,说大了是整个信息产业,说小了是PC产业,一度就是被这两家巨头所把控的。 不过,与其说Wintel联盟,不如说成这样一个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安迪指代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比尔则是微软的比尔盖茨。这个定律说的:但凡是安迪给你的,比尔就要拿走。换句话说,英特尔不断地提供你升级换代的性能更强劲的CPU,但微软总是能拿出一个需要更多性能的操作系统。事实上,很多人会发现,运行windows95所感知到的速度,和运行windows7所感知的速度,其实差不多,后者并没有让人觉得快多少。 安迪-比尔定律使得微软和英特尔互相依存。由于有新的CPU,新的操作系统才有用武之地;而有新的操作系统,才使得新的CPU为内核的电脑才能够发售出去。有论者统计过,在windows代际之间(比如说,2001年xp发布之后2007年vista发布之前中间漫长的6年),诸个巨型PC制造商的股价就表现不佳。因为人们没有这个动力去更新他们的电脑,自然销售就成问题。 07年的vista,09年的win7,到今天11年的win8,新版本的更新频率并不见得特别快或特别慢。但的的确确,时代完全不同了。这是一个桌面PC(包括笔记本)受到严重威胁的时代:移动设备风起云涌,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可以这么说,过去对于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数字设备是PC,但在今天,恐怕有很多人已经不是了。 Wintel联盟是适合桌面PC领域的产业界法则,它自身并不具备被颠覆的可能。但如果桌面PC不能再保持“人们最重要的数字设备”地位之时,这个产业界法则就会受到严重挑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是微软,还是英特尔,都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了。 微软谋求ARM作为合作伙伴之一。因为在移动领域,以ARM为核心的芯片占据了7成的江山。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ARM芯片能耗比较低,而移动设备对能耗的要求显然比桌面PC来得更苛刻。电池行业不像IT业有什么“摩尔定律”,电池的本质突破是非常棘手和麻烦的事。故而在此次build大会上,微软正式宣布,win8将支持ARM架构。 英特尔则瞄上了谷歌的android系统——两者合作的消息几乎与微软build大会上展示win8系统同步——因为在移动领域中,android系统显然市场份额最大。Wintel联盟似乎有这个倾向性被分解为微软-ARM对英特-google。 当然,事情的未来走向绝不会如此简单。两个个体的关系无非就是“合作”或者“竞争”,但如果有四个个体,就复杂得多,而不是简单的两两抱团互相对抗。Wintel联盟可能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但安迪-比尔定律不会过时。这个产业界法则的重心是硬件提升性能软件消耗性能。在不断的反复中,让消费者掏出更多的银子,让企业组织获取更多的收入。只不过,过去消费者只有一个选择:wintel,今天的选择权多了一点罢了。 那么,消费者究竟会选择什么呢?在我看来,重点还是“应用商店”。人们买了数字设备回去不是当摆设的。过去的软件业由消费者自行去下载或者跑店里去买软件,今天以iPad为标志形成了直接在系统内付(免)费购买/下载的态势。谁家的应用商店货物齐全且性价比高,谁家的系统及设备就卖得动,我认为是一条基本规律。我在过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乔布斯之后的苹果核心应该是app store,而在windows8里,应该同样成立。微软大手笔地在build大会上免费派发5000台平板,讨好开发者之举可见一斑。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微软支持ARM架构,还是英特尔支持google android,对失去乔布斯的苹果而言,都是值得警惕的消息。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 刊发于网易科技《数字与人》专栏 —— 关于作者 魏武挥 ,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教师 新媒体的观察者 Blog 豆瓣 新浪微博 Twitter 腾讯微博 请俺吃饭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浏览 我收集的信息图 关注 我的微博 访问 我的分享 无觅猜您也喜欢: 新媒体启示录之十六:广告联盟 广告联盟的半商业模式 诺微联盟:微软再下一城 开放平台:从单个企业到联盟企业到星云企业 无觅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并购Skype:买卖本身还是不错的 (5) 几款杂志APP的比较 (4) 腾讯的广告和开放平台 (4) 乔布斯的成功无法复制 (9) 报业的一条数字化之路 (3) 摩托之卖与谷歌之买 (3) 微博,将让新浪血尽而死 (59) APP的推广及其网络效应 (7) 支付宝上的和解 (3)

阅读更多

网络科技 | 几款杂志APP的比较

本专栏前两期有一篇《 报业的一条数字化之路 》,提到了报纸应该重视起移动设备。比起报业而言,当下的杂志业,倒是颇有一些动作。本篇将提到一些在iPad上的杂志应用,做一些对比。 首先需要提到的是“读览天下”这款应用。这个应用并非传统媒体自身出品,而是第三方公司所做的一个内容整合平台。装载的用户可以免费获得一些杂志尝鲜阅读,更多的则是付费下载杂志,属于应用内付费的商业模式。这个应用上的杂志很多,特别是我个人喜欢的财经类科技类杂志。文史人物类我虽然看得不多,但粗粗看去,品种同样不少。 但这个应用存在两个问题。其一,付费模式问题;其二、阅读体验问题。 单本杂志下载的付费并不便宜,一般是纸质版原价的一半,考虑到杂志对自身销量的在意,这些电子版的发布时间都会滞后一些。如果是购买单本杂志,本来就不是什么大钱,再加上时间的滞后,恐怕消费动力不足。“读览天下”还提供一个VIP包年(或月、季)服务,年付费518元,就可以任意下载任何一本杂志——听上去不错,这个应用里的杂志的确不少——但细算一下,你就会发现一点问题。年费518元,基本上就是每周10元的开销。我个人是相当怀疑中国人有几个人以一周花费10元价格的速度来看杂志的:这不会是一个很大的群体。 相对于费用本身来说,阅读体验欠佳是更要命的问题。“读览天下”里的很多杂志,是没有可供快速定位页次的目录的。这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看某杂志第40页的某篇文章,你就得耐着性子一帧一帧地翻过去。看杂志不是看书,这种单一顺序阅读结构,不是好的体验。 相对来说,另外一款整合类的杂志阅读应用“VIVA畅读”就做得比较好。上架的杂志都有一个再编辑的过程,而且每篇文章阅读者还可以通过点击“分享”按钮来发布到一些社会化媒体网站上。VIVA畅读提供的全部是免费阅读,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上架的杂志,比“读览天下”少得多。 我们再来看看几款由传统媒体自己发布的APP,由于是自己精心打造,类似快读定位到某篇文章的功能,自然是肯定会有的。 “读览天下”或“VIVA畅读”上的杂志每一页都一一对应着纸质版的杂志页数,这就造成了每页的字体过小,虽然可以借由iPad自身提供的放大功能,但这种放大,肯定会顾头不顾脚。但传统媒体自己做的app,都会有合适的解决方案。 财新和财经两个APP,区别在于财新应用内收费(每一期《新世纪》如不额外付出银子,只能读几篇文章),财经则是全免费(时间也不慢,8.29日出版的第20期,现在就能下载)。排版布局都差不多,文章都在一页内,通过上下拉动来阅读全文。左右滑动则为翻页。这就解决了“字体过小”的问题。 这两款APP都有内嵌视频,故而每期杂志下载包都是数十兆以上。视频可能是广告,也有可能是实质性内容。对于纸质版来说,这是新增的阅读体验。 “南都Daily HD”,是相当华丽一款的全免费应用,我估摸着开发和运维更新成本绝对不是个小数字。从内容上看,这是南都集团将旗下报纸、杂志的内容重新打散了再做的一份电子刊物——颇有点默多克的“The Daily”影子。同样的,也嵌有视频。但从个人感觉上而言,这款应用太过花哨,一上手的感觉很震撼,但新奇感一过毛病就出来了:比如上下两个导航设计得并不出色,会让人有无从下手之感。而且内容页面翻页速度要么太快要么太慢,这应该是程序设计的BUG。 在我个人看来,杂志应用不能做得太过复杂——南都那一款就有技术设计对内容的喧宾夺主,但也不能太简单,比如读览天下那种纯扫描版读起来委实累了一些。有三点是蛮关键的: 第一是用户的一些互动功能。这些互动功能包括:社会化分享、个人收藏(评论可有可无)、某些诸如性格特征测试的选择题应答,基本上属于仅靠点击就可以完成的轻型互动。分享能凭借网络效应有助杂志本身的推广,而鉴于杂志本身在内容上的深度和耐读性(特别是财经和新世纪这种专业媒体),是非常方便用户的。 第二是超链接部署。我对杂志内嵌视频是不太以为意的,除非内嵌互动性数据图表。但超链接可以让一本杂志能承载的内容超过杂志本身。比如一篇时评文章,几个指向网络页面的超链接,可以更好地配备背景材料。一篇很专业的分析,指向百科类词典的超链接能更好地辅助解释专业名词。当然,在制作上简单地调用safari浏览器是不够的,因为弹出浏览器后就很难再回来了。超链接甚至可以部署在一些新产品介绍的文章中:直接指向网店促进销售。 最后一点则是阅读监测。我没有分析过这些杂志应用的源代码,但我以为,比纸质版杂志更有利的地方,就是数字媒体是可以测量的:有没有看到这一页?这一页停留时间为何?阅读到哪一页用户放弃了整本阅读而束之高阁?阅读监测本身还可以用在广告监测上。 我一向很看好杂志业在移动设备上的延展,但并非没有前提。当下几款应用,就我个人而言,还觉得尚不能说完美。特别是对超链接、网络效应重视不足,还是那句话:似乎缺少了点互联网基因。 —— 刊发于网易科技《数字与人》专栏 —— 题外要提及一个电子杂志APP:阳光时务(iSunAffairs),这个电子杂志没有纸质版,由长平领衔为内容团队。同样十分华丽。只是每期杂志都极大,首期超过300M,第二期260多M——委实大了一些。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浏览 我收集的信息图 关注 我的微博 访问 我的分享 无觅猜您也喜欢: App Store:乔布斯离任后的苹果核心命脉 APP的推广及其网络效应 电子杂志:有戏?没戏? 杂志的人文复兴 无觅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报业的一条数字化之路 (2) APP的推广及其网络效应 (7) ARM的企图心 (18) 平板上的新闻客户端 (6) 类Kik应用有没有机会? (18) 操作系统的争斗 (14) 腾讯的广告和开放平台 (5) 乔布斯的成功无法复制 (9) 摩托之卖与谷歌之买 (3)

阅读更多

金融时报 | 苹果的阴暗面

我头一次碰上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时,他正从房间里走出来。那是在1994年,当时他已被苹果(Apple)辞退,担任NeXT电脑公司(NeXT Computer)的首席执行官。我问他为什么要造那些外观漂亮、价格昂贵但只受到少数发烧友追捧的机器。他骂了我一句,咆哮着说,“我创造了Mac,现在它仍是最棒的!”然后,他就转身离开了。五年过去了,当乔布斯再度回到他与别人一起创办的苹果后,我曾写道乔布斯已经拯救了苹果,但我表示这无关大局,因为微软(Microsoft)在个人电脑(PC)软件领域享有近乎垄断的地位、并因此控制着计算机行业。一般来说,这个观点有道理的,但这次它却错了。事实证明,乔布斯现在的影响力显著超过了比尔•盖茨(Bill Gates)。 作为竞争对手,苹果和微软一直占据着技术领域的两极。微软向企业销售软件,方式是把其软件与制造商的硬件蹩脚地捆绑在一起。微软的客户是负责IT的人员,他们关注的是成本和风险;它的产品是经过市场调研开发出来的,是妥协的产物,外观丑陋,不讨人喜欢。而苹果是把整合好的硬件和软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苹果想方设法激起用户的狂热兴趣;它的产品是简洁优雅、绝对新颖的设备。 如今,苹果在平板电脑和音乐播放器领域享有近乎垄断的地位;iPhone的销量比其它各款智能手机的销量都要高。更令人惊讶的是,苹果电脑销量超过Windows PC已经好几年时间了。微软式微,苹果崛起。苹果的市值已超过3550亿美元;在市值方面唯一可与苹果匹敌的公司是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相较之下,微软的市值仅为2110亿美元。乔布斯成功地将几亿人变成了苹果的拥趸。 这两家公司的战略分别源于其创始人的个性特征。如果说盖茨也曾关心过美观,那一定是在软件层面上:年轻的时候,盖茨写出过开发人员所称的“优雅代码”。但是,美学方面的考虑与他的目标毫不相关。(乔布斯1996年时曾说过:“微软的唯一问题在于他们就是没有品位。他们连一丝一毫的品位都没有。”)在很大程度上,盖茨的动力是要主导PC的标准,而PC的早期用户是企业。 而乔布斯并不是真正的技术专家:他从不写代码,也不是工程师。他整合与完善借鉴来的点子(最著名的借鉴对象是施乐帕克研究中心(Xerox Parc),此外还有排字工人、工业设计师和艺术家)。他关心的不是计算机行业本身(也正因为此,他才能将苹果的业务由电脑扩展到音乐播放器、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相反,他想帮助人们实现他们过去做不到的事情:使用曾仅限专业打印机使用的字体在笔记本电脑上创建文档;在轻薄的液晶屏上看书、打游戏和看电影。 与他一心一意取悦人们形成悖论的是,他不屑于向用户征询意见。苹果的产品,例如比IBM PC早四年问世的Apple II或是第一台Macintosh,其易用性被广泛模仿,但从未被超越。至于他是如何构思出这些创意产品的,用他自己的话讲,“这很难解释”。他一面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一面“冥思苦想”消费者可能喜欢什么,然后将两方面的想法融合到一起。简言之,他的确称得上“高瞻远瞩”——尽管这个词已被人们用滥了。 没有了这位个性偏执、守护神般的天才人物,苹果将向何处去?由乔布斯赋予灵感的多款产品已经开发多年。他所开创的追求完美的公司文化将延续下去。苹果现任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在写给全体员工的信中表示,“苹果不会改变”。长期以来,库克一直担任着苹果的首席运营官。但是,苹果肯定会发生改变。乔布斯的品味和远见是独一无二的。此外,人们对乔布斯个性的崇拜以及苹果董事会、员工和投资者对他的信心,使得苹果成为一道最为独特的景观:这家上市公司既具备大公司的全部影响力,又像初创企业一般乐于创新。乔布斯可以不理会庸俗的共识,敢于承担风险,停掉令人不满意的项目,并要求他的工程师和设计师们制造出“伟大得近乎疯狂”的机器,因为苹果毋庸置疑就是他个人的公司。

阅读更多

OhMyMedia | 南方都市报:“苹果”为何有毒 五家环保NGO发布调查报告的来龙去脉

“我们不是非要和苹果过不去。我们调研的近30个知名IT品牌中,只有苹果是最高傲的,拒不配合。我们只是想让消费者明白,在苹果的超额利润的背后是中国的环境代价和血汗工厂。消费者应当有知情权,他们可以做出选择。” ———曾祥斌(“自然之友”的武汉小组组长)   8月31日,包括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在内的国内5家环保NG O组织联合发布报告,公布了一份苹果在中国供应链的污染地图,曝光了27家苹果疑似供应商,直指苹果公司在中国的供应商存在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指出“苹果”时尚产品的背后,是以“毒害环境、伤害社区、牺牲工人利益”为代价。 这份苹果供应链污染地图是如何绘制的?环保N G O组织又是通过怎样的调查,追责这家全球市值最大的跨国公司?我们将跟随NG O人士的脚步,通过他们的调查,探寻环保报告背后的现实环境问题。 8月31日,自然之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达尔问、环友科技、南京绿石五家国内的环保N G O组织共同发布调查报告———《苹果的另一面2———污染在黑幕下蔓延》。正值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功成身退之际,报告一出,立刻引发轩然大波,长达44页的报告,详细列举了27家苹果“疑似”供应商的污染档案,每一个记录皆有出处,以85条注释作为佐证。“每一个数据我们都会反复核查几遍。”公众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晶晶说。过去的一个月中,她加班时间长达80多个小时。 调查苹果在华供应商,对势单力薄的本土N G O来说,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自有办法。从2006年创建国内首个水污染地图至今,中心已经拥有一个86000条污染记录的庞大数据库,涉及企业5000余家。2009年起,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着手做IT行业重金属污染调研,他们与29家国际品牌企业联系,要求这些国际企业对自己在华的供应商进行环保评估,到2010年底,有28家企业作出积极回应,或多或少采取了实际行动。“令人遗憾的是,只有苹果公司,一直是回避态度,并坚称不公开供应商是他们一贯的做法。” 这份报告除了调用数据库资源,还联合自然之友、南京绿石等环保组织对武汉、南京、太原多地的苹果“疑似”供应商进行了实地考察。 “武汉的名幸是一个很重要的案例。苹果ipad2卖得特别好,它急剧扩展了T C B(任务控制块)供应商名单,台湾媒体的报道中曾提到了这家企业。日本地震时,武汉当地的媒体报道称,地震把名幸在日本的厂震坏了,很多订单就转到了武汉名幸。” 通往南太子湖的排污渠已呈奶白色。 马军 摄 晨鸣纸业入河排污口,泛着白色泡沫的污水毫无阻碍地穿过开启的闸口,流进了长江。负责看闸的一位老员工说,晚上排放的污水泡沫更多,常常熏得他难以入眠。 意外看见“牛奶河” 2011年4月,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从北京赶到武汉,他见到了“自然之友”的武汉小组组长曾祥斌。曾祥斌的另一身份是律师,曾代理过墨水湖、龙阳湖等水污染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 来武汉之前,马军已经和武汉几位在名幸电子厂工作的工友联系好了。由于长期从事废弃化学药品回收工作,二十出头的阿来(化名)患上严重的鼻炎,时常感到胸口疼痛。几次与公司交涉未果后,2009年5月4日,阿来联合了几个同事将公司告上了法庭。在庭上阿来展示了自己拍摄的视频和照片,镜头里是糟糕的工作环境和没有任何防护的工友,但法院最终驳回了他的全部请求。 无奈之下,阿来在网上发帖求助,马军看到他们的资料,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线索。 曾祥斌和当地渔民关系很好,4月15日,南太子湖养鱼的万正友划着一条小船按照约定的时间载着一行人驶向了几十米外的湖中。 马军公布的调查报告中这样描述当天的场景:“在武汉名幸厂区东侧,隔着马路和一个绿化带,是一条通向南太子湖的150米左右的水渠。走近渠边,我们惊讶地看到,整条河流都流淌着乳白色的液体。湖水也呈现灰白色,白色的泡沫伴着一团团黑色的漂浮物缓缓涌动,流向湖泊深处,直至融入阴霾的天际。南太子湖直接与长江相连,这些污水将流入长江。我们掉头向小渠划去,小渠出口附近水比较浅,显露出一片片的灰白色泥滩。万正友用桨一翻,就能带出粘稠的灰色污泥。驶入小渠,水色从灰白变成了乳白,我们仿佛泛舟在一条牛奶河上。只是每一次划桨,都会带起黑泥,在浑浊的白水中翻腾回旋。” 现场的意外所见让阿来很惊讶。“原来污染不是我想得那么简单。” 当划过水渠中的一个水泥柱,一行人发现柱子上挂着一层层的绿色痕迹。阿来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判断,这很可能是印刷线路板上常用的绿油,也就是线路板表面上涂的一层耐波峰焊的绿色阻焊油“是有毒的。” 不远处就是武汉名幸的屋顶。几点稀疏的小雨过后,热气让洞口涌出的白色污水上隐隐蒸腾起来,随风飘来一股股刺激性的酸性味道,让人直想咳嗽。 为了能保证调查的准确性,曾祥斌安排了一名住在附近的志愿者,每天按照相同的时间、地点、角度对河水拍照取证,“一天不落,坚持了一个月,结果还真发现了一些排污规律,一个星期总有那么几天河水浑浊一片。” 在曾祥斌眼中,调查报告要能信服于人最重要的莫过于“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我们要首先判断供应商的主要污染物是什么,它们是怎样附着到环境中的,同时还要能够证明这些污染物是其特有的,而不是其他企业排出的。” 根据北京专家的建议,曾祥斌在“牛奶河”中采了样,并请武汉市洪山区环境保护监测站做了检测,结果显示水体中铜和镍含量均超标。水质中重金属铜和镍的含量,是T C B厂的指标性污染物。 为了证明这是名幸的“特产”,当天曾祥斌一行还调查了附近唯一的一家造纸厂,甚至找到了该厂的排污口实地勘察。“造纸厂的排污口是一根很粗的铁管,排出的水都是褐红色的。纸浆废水里是不会含有重金属的。”同样,为了证明重金属不会降解只会积累,6月2日,曾祥斌带着另一家检测机构谱尼公司第二次来到了名幸通往南太子湖的排污渠道,对底泥采样。其化验结果简直让人吃惊,渠道底泥中铜的含量为463毫克/公斤,而湖水与排污渠相连的“三角洲”地段底泥的铜含量更高达4270毫克/公斤,超标数百倍。 如此,证据确凿。   一桩受贿案引发的调查 2011年4月19日,王晶晶、马军和南京绿石环境行动网络总干事小白,一起踏上了昆山寻访污染企业之路。 在富庶的长三角,像凯达和鼎鑫这样的加工制造企业可谓多如星辰。两家电子厂走进小白以及王晶晶的视野,缘于一桩不起眼的商业贿赂丑闻。 2010年8月13日,美国苹果公司一名中级经理因向亚洲六家苹果配件供应商收取回扣而被起诉。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涉案供应商包括位于苏州的凯达电子有限公司。凯达电子的母公司中国台湾上市公司和硕联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新闻发言人林秋炭证实了这一点:“凯达涉案主管已经被停职,目前接受后续的调查。” 王晶晶查阅中心的水污染地图资料库,发现凯达电子“劣迹斑斑”:2006年它“擅自延伸作业,废水未经处理超标外排”被昆山市环保局“责令停止,擅上生产线的生产处罚100000元”;2011年6月3日,又被环保部门“黄牌警告”。昆山鼎鑫电子有限公司与凯达仅一墙之隔,同样口碑不佳:继2005年“红牌警告”后,2007年再度“挂黄”。 “当时,晶晶姐他们在调查苹果供应商的问题,实地调查的话,首先需要找到受害者,我找了在昆山的朋友,十分巧合,她就住在两家电子厂旁边的万方水岸小区,自己就是受害者。”小白说。 到了现场,三人有些意外。除了万方水岸小区的居民,旁边一条叫同心村的十几位村民也等候已久,他们大多是五六十岁的长者。刺鼻的废气、扰人的噪音,让老人们整夜睡不好觉;水井打到十几米深,抽上来的水还是有股怪怪的味道,不敢喝,只能用来洗衣服。 村民们把志愿者们领到一座小桥上。桥下是一条小河,河水漆黑如墨,河边就是同心村8组,大约有二十几户人家。“那就是凯达电子。”村民们指着高大的厂房说。小河的另一边还有两个工厂,都是电子厂。 2006年,小区的梅女士最先发起投诉,当时她刚刚怀孕,担心电子厂的废气影响到孩子。投诉无果后,梅女士不得不把孩子送到了父母家抚养,忍受着和孩子的长时间分离。 当时调查的场景均在随报告发布的纪录片中呈现出来。 纪录片中,8岁的小男孩童海乙,在妈妈的鼓励下,把志愿者领到了小区的北墙处。小区幼儿园与凯达电子之间只隔着一道墙,随风飘来一阵难闻的气味。童海乙拉着妈妈的手说:“上学时会闻到很怪的味道;有些时候我回来写字,还会觉得胸闷。”孩子常常无故流鼻血,这一点让妈妈特别担心。 大约10年前,凯达电子等工厂在此建厂,噪音、废水、废气问题随之而来。村民们想和工厂交涉,但没办法进工厂大门;将问题反映到当地政府,企业似乎消息很灵,来检测前味道往往就消失了。令村民们最担忧的是,10年间许多人患病,其中癌症患病率急剧增加。他们自己制作了一份居民癌症患病统计表。事后马军挨户走访发现,这个才50多人的村小组,患癌症或因癌症死亡的达9人之多。 在他们三人准备离开时,罹患胃癌、胃已经切除的朱桂芬手持装满污水的饮料瓶,带着12位中老年村民突然跪倒在三人面前:“求求你们,帮帮我们,帮帮我们老百姓。”老人们这一跪,成为24岁的小白心中无法承受之重。 调研中突然下跪求助的癌症村村民。 王晶晶 摄   路还很漫长 8月31日,《苹果的另一面2———污染在黑幕下蔓延》的报告终于面世。在媒体深度介入后,开始有几家被曝光企业找到了马军和曾祥斌。9月6日,在曾祥斌的办公室里,名幸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与他进行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交流,北京的马军则以电话会议的形式参与讨论。“尽管对方指出了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也做了一些辩解,但双方都很坦诚,气氛也比较友好。”至于下一步的打算,曾说自己主要还是“配合者”的角色,还要看北京团队的计划。“如果南太子湖的渔民因为污染受损想要提起诉讼,那我肯定责无旁贷。” 倒是阿来已经有了最新的打算,他希望在今年11月份再就自己的“职业病案”向湖北省检察院提起抗诉。 企业主动找上门来,马军觉得是很好的现象,“虽然他们要么是受到行业的压力,要么是所在国驻华领馆有此要求。毕竟是一个好的开始。”不过,他心里很清楚,路还很漫长。比如,问题的最关键———苹果公司依旧我行我素,只在报告公布当日有一个书面回复:有几家报告内的公司并非其供应商,但具体哪几家是,哪几家不是则语焉不详。 “我们绝不会就此罢休。”马军手头又接到了几单关于苹果供应商的投诉,已列入他的下一步调研计划,不排除以后还会再推出“苹果报告第三期、第四期”。让他欣慰的是,美国本土一家非常有影响力的环保N G O———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也准备在当地开展行动,抵制苹果公司将污染转嫁至发展中国家。 据小白透露,接下来他们还会有一系列行动。几个N G O之间分工十分明晰:马军的团队负责调研、出报告,媒体人聚集的达尔问负责将报告推广出去,环友科技负责N G O间的协调与管理,而像绿石这样环保组织则负责当地的社区宣传和公众推动。抵制污染企业,普通消费者能做些什么?这些都是小白计划在两周要做的公众推动的内容,除了在微博上发帖,他们还考虑以沙龙、论坛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下发动。

阅读更多

汪丁丁 | 乔布斯辞职了 苹果还有直觉吗?

“可惜,这一天真的来了” 苹果CEO乔布斯辞职 2011年08月25日 07:56  本文来源于 财新网 订阅《新世纪》   |   注册财新网 55岁的乔布斯在邮件中说:我总说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无法履行我的职责和作为CEO的期许,我会第一个让你知道。可惜,这一天真的来了;首席运营官库克(Tim Cook)接任CEO    【财新网】(特派伦敦记者 倪伟峰 特派华盛顿记者 章涛) 全球电子产品巨头苹果公司(Appel Inc.)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乔布斯(Steve Jobs)周三(8月24日)晚间突然宣布辞职,但同时宣布将继续担任该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运营官(COO)库克(Tim Cook)接替乔布斯担任CEO。   现年55岁的乔布斯周三晚间在一封致股东和用户的邮件中说:“我总说如果有一天我真的无法履行我的职责和作为CEO的期许,我会第一个让你知道。”( 乔布斯的辞职信英文原文 )   “可惜,这一天真的来了。”乔布斯说,“我因此辞去作为苹果公司的CEO 。如果董事会认为合适,我还愿意以董事会主席,董事和苹果雇员的身份继续服务公司。”乔布斯在这封邮件中并没有说明辞职的具体原因。   乔布斯于今年1月17日因身体状况休病假。期间,首席运营官库克暂时接替乔布斯工作。   8月10日,苹果公司以3372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成为当天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苹果的市值已连续暴涨8年,自从2007年发布iPhone以来,其股价就已经涨了2倍多;去年5月,苹果市值超过微软,成为全球最值钱的科技公司。今年1月,苹果超越中国石油,成为全球市值第二大的企业。   就在乔布斯辞职的消息公布后,美国股票期货突然下跌。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在纽约时间周三(8月24日)下午跌0.4%,报1166.8点;纳斯达克指数跌0.8%。于此同时,苹果股价下跌6.6%,至每股351.35美元。   但在分析师看来,乔布斯的辞职这并不令人惊讶。“很多投资者已经预料会发生,且对其接任者库克感到满意。”Cross研究公司分析师克罗斯(Shannon Cross)对路透社评论道。克罗斯同时表示,库克在乔布斯生病期间作为执行CEO的表现令人满意。   彭博社援引Gamco基金经理哈沃特(Larry Haverty)称,苹果的现金流能够保持投资者的利益。“乔布斯创造了传奇,但相信苹果的继任者库克能够带领公司继续向前。”   现年51岁的库克曾在IBM个人电脑执行部担任了12年北美地区主管。此后则在Intelligent Electronics公司担任分销部门COO,后转战Worldwide Operations担任副总裁。在被乔布斯招来苹果前,库克曾在另一大电脑公司康柏担任了6个月的副总裁。   转至苹果后,库克于2004年、2009年和2011年先后三次时在乔布斯生病期间代行CEO职务,2007年1月被提升为COO。在苹果期间,他帮助苹果关闭了全球范围内的工厂和仓库,降低公司存货水平并改进了供应链,对提升公司利润做出重要贡献。   他作为COO期间负责公司全球范围内的销售和运营,其中包括端对端的供应链管理、全球市场的售后服务等,而且他还负责苹果的Mac部门。   苹果公司的产品近年来备受消费者青睐。波士顿咨询公司技术和通讯产业合伙人索研纳睿拉(Sampath Sowmyanarayan)此前向财新记者表示,苹果在整合软硬件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对硬件的重视使其能够深入理解用户的体验,这正是软件企业向硬件方向发展的最大诱惑。   这种卓越也得益于乔布斯个人的管理和经营风格。因此,尽管继任者的管理能力并不逊色,但在正式接手苹果后,曾被媒体称“用直觉来指导生活”的库克是否会影响苹果今后的产品质量还有待观察。■      上一篇: 转贴陈立彤日志 为何法院不守信? 下一篇: 丁丁的行为经济学讲义2011年8月底面市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