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

许纪霖: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

我曾经说过: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因为我的课堂我作主。假如我的同时代人,都能在自己有权的范围之内,改变一点点,十年、几十年之后,可能整个社会,就会有一些根子上的变化。如今的问题大家都在埋怨社会、埋怨政府、埋怨别人,但很少想一想,我自己能够做什么?不是做不到,而是你能做而不作为。比如民主,谁都知道民主是个好东西,偏偏不愿在自己的职权范围里面落实民主。最不讲民主的其实倒是知识分子群体。大学缺乏民主,院系缺乏民主,连知识分子的各种学会、行业协会,有几个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整个都是体制里面那一套,甚至还不如党代会、人代会有差额选举。

阅读更多

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来自: 孤岛客 – FeedzShare    读写人 – FeedzShare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15日,  已有 4 人推荐 一周语文|201033|2010-8-9-2010-8-15 左 为本周单字“俗”。作为一场运动,“反三俗”从“德云社”下手还是从“非诚勿扰”下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已然下手。香港有媒体以“新道德运动”指陈“反三俗”之役,此两款代指同一事件新名词在各有侧重的同时,也各有失焦或尴尬:“道德”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道德,“俗”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评家 王秀宁 本周四在联合早报撰文,认为,新道德运动面临价值多元、公民社会、运动式治理三重尴尬。“社会的道德就如同一条河流,只有让它自由流动,发挥它强大的自净能力,才是最终实现净化的可行之道。如果河边的人一边围堵河流,一边大规模的抽水换水,如此寄希望河流变得洁净,费力不说,还不讨好”……王师所言极是。 汉字“俗”为形声字,《说文》将其收入人部,“俗,习也。从人,谷声,本意为风俗,习惯。”老话“入国问俗入门问讳”中的“俗”即“俗”之本义,后引申出大众的、普通的、趣味不高雅等义项。成语“俗不可耐”中的“俗”意即“不够高雅的趣味”,可即或如此,那“不够高雅的趣味”也足够含混。佛教以出家为尚,视未出家为俗,常用句型有“自幼舍俗出家在白马寺中修行”之类。在这里,“俗”作为一种与“僧”对应的生活状况出现,此“俗”很难以简单的好坏区分隔离吧。关于“俗”还是“雅”哪里会有个一致确认一成不变标准? 早些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黄伟康 先生曾将建筑审美分为专家审美、权力审美、群众审美3种。其中“权力审美”一词本周被一些评家再次提及。依黄师本意,所谓“权力审美”是指“某方面的当权者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审美的标准来审视一个事物。权力审美的本质是长官意志。建筑之“山寨白宫”、文艺之“八个样板戏”等,都带有权力审美属性。由此,当下新道德运动会是再一次“权力审美”?已然开锣的“反三俗”会是“权力审俗”?还是说不清。   ————————————————————————————————————————— ◎ 金读 来自作家比目鱼。本周,有消息说,亚马逊电子书Kindle即将进入中国,其中国名字为“金读”。这个译名真假不知,真这么叫,有点儿怪。它试图音意两全,可这个形容词加动词的组合表意含混。我的第一感觉不是“金读”,而是“读金”,有点儿扯。达人btr认为不如叫“刻印读”……这个基本参照读音的汉化带有时尚新奇之意,投btr一票。 ◎ 像是一个没衣服穿的贫苦老人 来自南方周末本周舟曲泥石流灾难报道。记者用这句子描述他们看到的大灾后舟曲地貌:“举目四望,几乎所有山的石岩都裸露在外, 像是一个没衣服穿的贫苦老人 ,这还是造林20年后的结果。很难想象,解放前,这里的泥土曾孕育过举世闻名的原始森林。在舟曲老一辈人印象中,森林茂密的舟曲常被冠以‘不二扬州’、‘甘肃江南’的美誉。48岁的冯虎林从小在三眼峪看到的也都是一片林子,‘最大的树,一个人抱都抱不住’。“先是森林,再是水利,最后是矿产,对于自然资源的掠夺就像嚼甘蔗一样,一节一节地把舟曲嚼干。” ◎ 绝顶 本周网络流行段子,采用楹联格式,作者佚名。“上联:止尿喝三鹿;下联:丰胸饮圣元。横批:霸王绝顶”……此段子将近日公共安全事件一并收入,调侃里包裹着巨大悲哀。 ◎ 当然是一如既往地晦涩 语出学者汪丁丁本周专栏文章,原文标题为“为什么维护学术规范比不维护更好?”。汪师在文中以好友视角洞悉汪晖抄袭门历史渊源。在复述自己阅读汪晖论文感受时,汪晖“行文晦涩”成为关键词:“汪晖论文洋洋数万言所勾勒的思想脉络( 当然是一如既往地晦涩 ),早已包容在王元化先生的那篇序言之内……我的鉴别是:汪晖的文章和思路,过于复杂以致他的问题意识已经消失在文字当中。” ◎ 系统病人 来自南方周末记者潘晓凌、王小乔专题报道。该报道用这个词指称诸如张悟本、唐骏、禹晋永。认为这些创造了“零成本奇迹”的忽悠者并非性格极端者,而是如出一辙的“ 系统病人 ”,其共性在于,他们一样“启动了系统内的一个暗门,将所有人——皇帝、皇后、大小文武官员——都裹挟其中”,以确保“即使站出一个勇敢的小孩,指出皇帝的新衣其实是什么都没穿时,系统仍然能——至少在相当长一段距离——保证这场狂欢游行继续进行下去。”“在这个利益共同体里,奇迹般地没有受害者。” ◎ 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语出诗人朵渔,原文标题为“发展是个好东西吗”。朵师在文中质疑“发展”:“小时候我跟爷爷在牛棚里生活。那是真正的牛棚,有八头牛和两匹马,我爷爷是大队饲养员。那是一个手艺的世界……所有这些细节都已过去了,再也寻不回来。‘ 一种可怕的美已经诞生’ ,这几乎是一种无法选择的命运。随着工业品替代手工艺品,新的问题出现了——河流变黑了,鸟巢变少了,烟囱一座座竖起,田地一片片圈起,残垣断壁中,住着老人和孩子……我们成了失去传统的人,失去乡村的人。” ◎ 孩子不是你的再版前言和后记 语出学者崔卫平。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针对豆瓣网“父母皆祸害”小组有关孝顺、臣服、平等诸话题讨论, 崔师发表观感 :“这些孩子很了不起。我觉得他们是有反省精神的……一棵小苗,哪怕是不规整的、不符合父母期待的,但是这些东西是孩子的生命里出现的,父母不能用权力把孩子纳入自己的框架,变成第二个你,或变成你的再版前言和后记,我觉得这样的父母太不切实际了。” ◎ 微访 网络流行语,形容那种如微博一样快速迅捷的会见与拜访,其访问或会晤时长通常不超过140秒。或偶遇或邂逅或依靠在被访者家门外花圃栏杆上快速交流,两分钟后会晤结束。其间所用肢体语言多同时伸出大小拇指,示意有事儿打电话。而“微访语文”的惯用格式为:“怎么样最近还好吧没离吧手机号QQ号MSN号没换吧有事儿打电话有空一起喝茶OK白白”……闪人。 ◎ 不能病不能死不能疯 语出作家章诒和。接受南都周刊专访,章师认为自己一生最大的财富是苦难:“外面越简单内心就越丰富……我在青春期没爱情,哪个男孩子敢理我啊?就不用想了,好好读书背诗写字,对一个年轻女孩子来说是很不幸的。接着就进了监狱十年,从26岁到36岁,关于饥饿关于疲劳关于肢体的痛苦关于一个人的尊严被当众撕下……你可以见到当年落后、野蛮到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程度,这是监狱所给我的,经历这一切你就会坚定起来,我 不能病不能死不能疯 。然后我所有的亲人不断地走了,等日子好了些发现剩我一个人了,那怎么活?写下来呗。” ◎ 大自然缺失症 来自译者王其冰,语出儿童问题专家理查德-卢弗专著《林中最后的孩子》,原词为“nature-deficit disorder”。这一词组所描述的症候并非医学诊断。国外一网站对本词给出的释义是:某种对大自然的渴望,或者对自然界的无知,皆因缺乏时间到户外,特别是乡野田园所致。这种“大自然缺失症”已经从儿童扩展至成人。谈及创作《阿凡达》灵感,卡梅隆称自己是一个“自然极客”(nature geek),与之对应,现代人大都患有某种程度的“大自然缺失症”。 ◎ 吐槽 网络流行语,语源有日本漫才、台湾方言等不同解释。关于此语的另一种阐释认为它是日文“突っ込み”的台湾音译,并因此成为台湾国语熟词,艺人林俊杰《无聊》一歌中即有“又被人吐槽”歌词。网络流行语中的“吐槽”有抬杠、唱反调、不给面子、说大实话等意。据此,引申出“吐槽帝”等系列词。也有网友认为,“吐槽”一词的文学代表是《麦田守望者》,因为那本小说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一直在“吐槽”。 ◎ 宽恕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来自《纽约时报杂志》文章,原题为“遗忘的终结”。文章讨论网络隐私,认为当网络能暴露一切,并且一直保存这些信息时,我们该如何生活。美国微软的一项调查显示,75%的美国招聘人员和人力资源专家会对应聘者进行网络搜索,其中约70%遭拒的应聘者都是因为网上有他们的不良信息。学者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在他的新书《删除:数字时代遗忘的真谛》中说:“没有某种形式的遗忘,宽恕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 踩轮 来自网友刘炜茗本周推荐:“中午从诗人梁公处知道他造的一个词: 踩轮 。意指小白老鼠在笼子里不停地爬,以为自己已经前进了很多,其实始终在原地。梁公用‘踩轮’来寓意我们这些为稻梁谋者。何其形象啊。”针对此贴,网友连城2010留言:“这整个国家同样也是几十年上百年的踩轮,何曾有丝毫进步可言!” ◎ 人情味都没有他就不是人了 语出著名设计师网络达人张发财。张师新书《一个都不正经》新近出版,接受记者袁复生采访,谈及写书动因,张师说:“人才是最重要的…… 人情味都没有他就不是人了 ,他整个就是一个统治阶级里的机器。” ◎ 打包申遗 又称捆绑式申遗。此申遗方式举世罕见,而我国却一再使用这一申遗方法。本月,在巴西利亚举办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中国登封的“天地之中”及6省参与的“中国丹霞”申报获胜即采用此法。而伴随这些申遗成功的欢天喜地,“左手申遗右手毁遗”的指责从未间断。 ◎ 到毛尖文章里去找陈子善的行踪 语出书评家杨小洲书评,标题是“ 毛尖这些年 ”,是杨师阅读毛尖新书《这些年》读后感。上面这句子出现于杨师文首位置,是个方便改装方便套用的好句——我们可以“到老六的文章里去找汉声的行踪”,可以“到郭德纲的文章里去找BTV的行踪”,可以“到史航的文章里去找经典港片的行踪”,还可以“到张发财的文章里去找八卦史行踪”……你懂的。

阅读更多

过程,过程,还是过程

在网上看到这篇批评文字,来自一个叫“单车上的骑士”的博客,原文名字叫《非如此不可?—柴静的受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11870f0100i66j.html,这样严肃而诚恳的批评,让我触动,引在这里,向这位不知身份的朋友致谢,人困而求知,然后明白知之不足,所求也就没有穷尽。

 

四月号《书城》杂志载柴静纪念顾准的长文《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柴静的文章我当然要多看两眼,只是有点纳闷,非值顾准祭日亦非值顾准新书出版,何故此时刊发?上网一搜,原来是其博客12月23日顾准祭日的文章,《书城》转发而已。博客上网友回复早就铺天盖地,感性的居多,几乎个个泪湿键盘。而我没哭,所以简直有点惶恐。

  感动的话说多了也没意思。柴静作为记者,文章效果重在普及,但现在登上《书城》,我就不由要严肃品评一番。
  立意和文采没得说。“非如此不可”,管它典出贝多芬还是昆德拉,反正是作者自己写照。柴静既然借顾准明志,表露勇往直前之意,吾人当衷心鼓励之。但细观文章水准,虽然下了不少功夫,也只能算一份自修作业——题目:我看顾准,指导教师:朱学勤。问题意识是朱学勤的——“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并不缺少道义激情,也不缺少思想勇气,却没有一个人像顾准走得那样远,挖得那样深,何以如此?”,答案也是朱学勤的——“朱学勤说,后来那一代知识分子未能达到顾准的成就,是因为‘知识大限以及逻辑乏力拖住了他们的脚步’。”连升华之句都是朱学勤的——“他就象朱学勤说的,‘黑暗如磐,一灯如豆,在思想的隧道中单兵掘进’”。说此文是朱学勤指导乃玩笑话,我想说的是,柴静大约是通过朱先生的眼睛去看顾准,单兵掘进不够。先看朱先生,再看顾前辈,结论早就有了,只不过自己灵魂亲历一番,算是受洗皈依。

  《顾准日记》应该出版于1997年。“发现”顾准是1990年代的重大思想事件,王元化一类学术大腕都著文推进。关于顾准的言说多种多样,朱学勤先生自己就提到林贤治、罗岗、薛毅的不同观点,但是朱学勤、吴敬琏等人的观点——“自由主义的言说”或者“市场主义”成了主流(参见《90年代思想文选》第二卷)。后人将顾准树为典范,自己也就成了典范。但原本多元的路向一旦封闭就有点单调。柴静无创新,只能算是个人求道,通过顾准实际通过朱学勤明确自己的认识而已。当然,柴静本人也没想做典范,只求无愧于心,我作为读者也只愿以诚相报。

  我不是顾准研究专家,不敢对柴静笔下的顾准妄加评论,然而有几处表面硬伤需先提出来:
  首先是一处引文错误。

   
柴静:“他(顾准)引述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就是哲学本身的自白,哲学本身的箴言,是针对着凡是不承认人的自觉为最高的神的一切天神与地神而发的’”读者未免奇怪,神界的普罗米修斯怎么会说出这种学术话来?顾准在《僭主政治与民主》一文里是这样写的:“马克思是雅典精神的热烈的赞扬者。他的博士论文在高度赞扬伊壁鸠鲁哲学之后,引用了雅典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剧本,写下了下面的话: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这就是哲学本身的自白,哲学本身的箴言,是针对着凡是不承认人的自觉为最高的神的一切天神与地神而发的。”在《希腊城邦制度》一文里就更清楚了:他们一些主要著作流传至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引埃斯库罗斯的《普洛密修士》一剧中普洛密修士的自白:“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指出:“(这)也就是哲学本身的自白,哲学本身的箴言,是针对着凡是不承认人的自觉为最高神格的一切天神与地神而发的。”(《希腊城邦制度》第六章)所以破折号前后的话分别来自两处,一处是埃斯库罗斯的剧作《普罗米修斯》,一处是马克思的论文《德莫克利特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柴静混为一谈了。窃以为这若非粗心,就是通过别人文章看顾准的后果。(顺带说一句,听过刘小枫讲演或看过刘小枫编著的古典注疏集会知道,在埃斯库罗斯那里普罗米修斯的形象其实很猥琐轻浮。普罗米修斯被塑造成英雄形象乃是文艺复兴以后的事情。)

  第二,柴静:“用吴敬琏的话说,他对一切的研究其实都指向‘娜拉走后怎么办?’——无产阶级的革命之后,政治和经济向何处去?”娜拉是富家太太,她的离家出走是资产阶级个人启蒙式的革命。所以鲁迅提出“娜拉走后怎么办”实际是问小资产阶级或者知识分子启蒙后该怎么办?放在中国也就是问五四青年该往何处去?有的去了上海,有的去了延安,有的去了台湾。所以这不是无产阶级革命之后的问题,而是娜拉该投入哪个阶级的问题。顾准在《直接民主与议会清谈馆》里说明自己只是效法一下鲁迅的说法而已,本意是罗伯斯皮尔、列宁们一票干成之后该怎么办才不会陷入恶性循环。但无论如何柴静还是带出了“革命后”这个问题。自由主义者的回答干脆是,就当无产阶级革命没发生过,回到英美革命就好。而我这里无法回答,只顺带做个广告:即将出版的蔡翔先生十年一作《叙述/革命之后》一书就是讨论中国革命后的问题。

  第三,柴静:“我受益于他最深的,是他对人类永恒进步的信仰”,在文章收尾部分只达到这个结论未免英雄气短。对人类永恒进步的信仰是哥白尼、布鲁诺、培根、达尔文等无数启蒙先驱早就灌输给我们的思想,何须顾准?不过后面再引用吴敬琏的话意思就很清楚了,这里的进步指的就是转向市场经济。又不是什么犯禁的话,何必这么模糊?柴静说这话也许是在为自己打气吧,我理解如今做一个有良心的新闻工作者有多艰难。此处且略过。

  我想略微深究的是涉及黑格尔的部分。柴静说:“他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他用笨重的力量返身逆流而上,一直上溯到马克思所尊崇的黑格尔哲学的源头,看到了杯子的底上刻着‘神’这个字——‘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前提—–存在一个必然规律,而这个‘图式’没脱离宗教气味,不是以发现自然界与社会历史的奥秘,不断增加认识程度为其全过程,而要求一个世界图式,由此建立目的论,建立必然与自由等等一套伦理观念的东西。’他评价它‘绝对真理不外是神界或是神界的化身’。”

  顾准写《辩证法与神学》是为了告别黑格尔,反对一元论。他认为辩证法只擅长“破”而毫无“立”之道,自然科学发展早就把辩证法扔到身后去了。在对马恩黑的一番批判和对两组概念的一番排列组合之后,顾准得出结论:唯物主义加经验主义才是王道。所以“他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说法只是一团浆糊,倒是应该说顾准是认真阅读马克思的。顾准在那种困境下读黑格尔而有很多精辟言论,确实才华横溢,但是缺陷也不少,比如以《老子》、《大学》来证明中国人自古擅长辩证法从而被辩证法所害。以《老子》比附黑格尔的辩证法就像以算盘比附计算机一样是历史错位、牵强附会。黑格尔的辩证法恰恰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主义科学扬弃的基础上,《老子》怎么会有这个基础?我个人感觉顾准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时候颇似黑格尔在《小逻辑》里批评的所谓“抽象理智阶段”的形式逻辑。英美的经验主义逻辑和黑格尔的辩证逻辑并不相容,这一点柴文并不清楚。顾准指斥黑格尔以致马克思是一元实在论似也有误解成分。这些理解受制于那个时代的条件,况且顾准是在去世前艰难写作,所以不应苛求顾准。黑格尔学说自身也需要发展进步(刚出版不久的《黑格尔与普世秩序》值得一读),只是后人不可人云亦云。如果不看黑格尔而看顾准,很容易觉得顾准说得对,但是仔细看过黑格尔之后就会有自己的想法。顾准等前辈摆脱黑格尔是特定历史下的选择,吾辈当作同情式理解,但现在问题是:顾准说不要黑格尔,那些从来没好好读过黑格尔的粉丝们也就不要黑格尔了,这就比较麻烦。要弃至少也是读过了再弃。我倒是建议柴静先让黑格尔好好“毒害”一下自己,从《小逻辑》开始,这样在学理上才算曾经沧海。何况黑格尔学说要比顾准所言丰富得多,永远是一块绕不过去的大陆。与顾准同时代,王元化读黑格尔时秉着“回到黑格尔”的态度汲取了很多资源,和顾准还不是一路。王元化恰恰认为中国人不是为辩证法所苦,而是为歪曲辩证法所苦。柴静工作如此忙碌,怕是无暇细细辨析这些。

  另外,柴静引顾准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想破除对神的迷信。不过政治哲学领域的神义论和人义论之辩可不是一个简单话题,任何政治学家都不敢小看政治神学的意义,这里不多说,只说一句:启蒙主义也是需要普罗米修斯神话的。

  神话有很多面孔,张爱玲就是其中一副。同一期《书城》竟有两篇文章引用张的观点,郑远涛说张爱玲“看得津津有味”,柴静说张爱玲“看到了天才的横剖面”,都是疏疏几个字,教义一般,一下子就暴露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小资神学或者软肋。谁说张爱玲的文学远离政治?她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公共知识分子们的感观呢!

  欣赏柴静如此努力地进入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思想史,套用小沈阳的话,这是“必须的!”我只愿她不会滞留在这一点,不然可就成了林俊杰的《江南》——“风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雨到了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留恋人世间……相信那一天,抵过永远,在这一刹那冻结了时间……”我还是要仿效黑格尔喊一声:过程,过程,还是过程!

  柴静最后说:“将来的时代评价一个人,不会简单地基于得失功过。”是的,此话不仅对顾准如此,对顾准所厌弃的人也将是如此!

《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0d37b0100gvs2.html#comment1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阅读更多

我眼中的朱厚泽

朱厚泽。摄影_刘舰

1998年秋,北京圆明园的一幕“老友记”。朱厚泽(左一)与王元化(中)等一起散步漫谈。
 
  朱厚泽是刘学洙先生的老朋友,81岁高龄的刘先生得知朱先生病重消息

阅读更多
  • 1
  • ……
  • 6
  • 7
  • 8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