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

彭晓芸 | 【伪理想主义】和【硬质疑】

怎样的质疑是合理质疑而不是有罪推断,更不是某些人危言耸听的什么“文革”,这一点,我希望有人愿意认真讨论,而不是趁机打倒这个,打倒那个。这场质疑,也无关什么偶像坍塌不坍塌,商业明星本来就是媒体和出版社制造,但是疯狂的粉丝则是他们自己制造的。中国为何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在于社会把严肃的公共问题寄托在明星身上,这点和成熟完善一点的社会,是相当地不同。在其他国家,也有商业明星,但是媒体和公众有能力区分什么是娱乐、插科打诨,什么是公共论辩,民主精神,什么是商业明星,什么是知识分子,他们在驾驭公共议题的时候,有能力把这种区隔领悟和运用得较好。 我为何讲“韩寒现象”是中国社会的“毒瘤”,在于中国扭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已经渗透到任何一个领域,包括被包装得很动听的所谓理想主义,他们在兜售一种虚假繁荣,一种便捷而又不付出太多代价甚至获得超额利润的“伪理想主义”。 这会混淆公众对民主自由价值的追求,以为追求民主自由就是那么地轻便可人,闪闪发光,不需要经历困苦和煎熬,不需要经历挣扎和诚挚,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就能把民主玩转了,这是极为危险的一种社会倾向了。因此,不能不说。 也是为了向那些真正付出代价、备受煎熬、有着真正的价值诉求的人们致敬,为了努力为公共舆论回到理性轨道做一点点努力。 目前为止,如果说我的“文学批评”属【软质疑】,那么,综合我此前微博陆续发过的和其他人的,总结一下【硬质疑】有哪几条(没想到的请补充): 1、新概念谁报名的? (父子说法不一致,这条至关重要,不是小问题,不是纠缠,而是关系韩寒的作家梦是如何被”引擎”的,父亲写书为何要刻意避嫌,说是韩寒想报名,家长正常的引导孩子本来不需要避讳。而韩寒对曹可凡面对面所讲,当是更为可信的,他说的是父亲帮他投的,这甚至可能推论到父亲有无自作主张拿自己的文章替韩寒投稿,因此,这个细节非常重要。) 2、三重门的写作时间、地点 (父子说法不一致,详见方舟子文章: “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http://t.cn/z0s4NTi) 3、新概念复试,关于考场出题,杯中究竟何物,出现了多种说法。 (这个也不是小问题,而是关系有无徇私舞弊,关系韩寒的成名有无原罪,虽然我很讨厌使用原罪这个词,但是,假设成名是有潜规则成分,韩氏父子应当像青少年读者道歉,这是一种不好的公众人物示范) 4、初选投稿被高度疑似成年人作品不予入选,本来已经淘汰了,此后是如何重新准予复试的? 这个过程,也没有见到有说服力的解释。根据央视对话节目,那位“发现”韩寒的编辑所讲,说是有多位知名作家帮韩寒说话,建议给一个复试机会,那么,这些评委作家们,是怎么想的?这个过程,是否符合大赛的比赛规程?这个破格是否在大赛的公平原则下?是否符合程序正义? 5、关于韩三篇的写作时间,韩寒本人接受采访的说法与文章内容涉及题材的实际情况、三篇前的博客《问我》出现自相矛盾,如何解释? 6、关于《书店》两篇, 纯“文学批评”的,或可表示不回应,但写作背景的自述,应当能够证明是韩寒本人所思所想,才能排除这两篇高度疑似成年人作品嫌疑,当然,这个书面作答恐怕不可信。且越迟回应这些问题,越有时间去准备如何自圆其说。 7、关于韩寒作品中大量使用英文并且还有考据癖,喜欢去考证英文单词的词义,这点韩寒如何解释? 因为他多次多次地在媒体面前承认自己英文非常不好,诸如香港书展的视频中,只要有英文单词出现,韩寒即抗拒,并且告知自己英文非常不好。如果有那样的求知精神,按照常理推断,不太可能没法对付那么简单的应试。这个裂变如何产生的?韩寒对此有说法吗? 8、植入式广告? 根据韩寒的《通稿2003》这本随笔集当中一篇题为《自己的问题》自述,他对自己的书的后记不知情,是交给编辑做的,而且,这本《通稿2003》的后记也不是韩寒本人写的,韩寒自述:“作者不详,是我很喜欢的一篇文章,但是原文居然是XX音响的广告”(此处是我略去,因不想帮人打广告,但韩寒的原文有),接着,韩寒用了不少篇幅详尽介绍了他的赛车车型,也有一堆具体的广告,见链接。那么,我想问的是,韩寒对自己的作品是不是非常随意和不珍惜?并且经常丢给书商去“策划、营销”乃至“植入式广告”? 公众对此有何看法?因为我是从这次“代笔门”之后才发现,韩寒的商业意识如此之强烈,譬如配合出版社删除博客以出版,这样的行为虽然说不上严重的欺诈行为,但的确是将商业价值物尽其用到一个极致了! 商业意识不是罪,姑且不予深究,但是,韩寒极力否认团队说,又是为何?明明连后记都交给人处理,甚至不知情,这还不是团队吗?任何一个商业明星,都不可能孤军奋战的,又不是冥思的哲学家。这点本来很正常,但韩寒对麦田、方舟子的回应文章,显得过于撇清这点,反倒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 http://vip.book.sina.com.cn/book/chapter_37916_19755.html 9、网民补充: @ 吴小厨 :应该加上这条:在《三重门》里引用了杜甫、曹植的诗句,又引用了《西厢记》和《红楼梦》情节和内容,他应该很熟悉这两本名著。在2007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吴虹飞采访时的对话却是:“人物周刊:据说你没有看过《红楼梦》。韩寒:对。我四大名著都没看过。”

阅读更多

中国选举与治理 | 方舟子之恶和韩寒之嫩

方舟子之恶和韩寒之嫩 作者:王华源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2-1-26 本站发布时间:2012-1-26 13:40:49 阅读量:14次   “人造韩寒”的风波本来已经收场,可是方舟子硬是弄出续集来,续集也已收场,续集的续集也出来了,看目前这个形式,方舟子不是要整出续集,而是要演绎一出连续剧。方舟子不是要做男二号,他想在“人造韩寒”的连续剧中逐渐取代韩寒成为男一号,当然这个取代的过程就是屠杀韩寒的过程。   方舟子年也不过了,饭也不吃了,觉也不睡了,不停的刷新着韩寒的博客,双眼红肿的一字一句的研读着韩寒的最新博文,然后打印出来,寻寻觅觅字里行间的“言差语错”,然后迫不及待的发布最新的“发现”。   方舟子已经变成了韩寒的跗骨之蛆,不离不弃,不依不饶。   先前,当有人问他怎么不质疑韩寒的时候,方舟子说:我对他不感冒。方舟子说了句昧心之言,他对于当下一切红人火人都有兴趣,杀戮一个名人,方舟子的履历表就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方舟子之所以能有今日之名声,就是有很多很多的出名的血肉之躯做了他的肥料。只要能杀戮一个名人,这个名人是个好人坏人对他来说没有分别,对社会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不是他关心的事情,他要的是杀戮!杀戮!   原来之所以没有对韩寒下嘴,是因为若干年来韩寒没有可以下嘴的地方,没有下嘴的地方这话不好听,所以方舟子说:我对他不感冒。可是接下来的事实说明,方舟子对韩寒以及类似韩寒量级的人物“很感冒”,感冒到高烧不退的程度,因为他自以为找到了可以下嘴的地方,可以大啃特啃一番了,说不定最后能吞食韩寒,或者对韩寒来个吸星大法,把韩寒的十几年内功据为己有,从而使自己的功力无数倍的累加,一跃成为江湖第一高手。   从方舟子开始质疑韩寒开始,他就一步一步为韩寒设计好了圈套,或引蛇出洞,或旁敲侧击,或出言挑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他像一只鬣狗,饿极了的,却又不能不耐心的等待,等待猎物自己出错,自己把自己逼入死地。   大家也听出来了,我很讨厌方舟子以及类似方舟子的作为,以打假质疑的名声干一些极端自私自利的卑鄙下流的营生。说实话,方舟子虽然是这样一个家伙,可是他作为以恶制恶的角色,在这个社会还是有其巨大的存在意义。我之所以讨厌方舟子,是因为他不但打假质疑,不仅打假质疑,而且还是个恶人,不但是个恶人,不仅是个恶人,而且还是个不入流的或者很下流的恶人。   韩寒是不是人造?作品是不是代笔?当然不是!稍有常识稍有判断就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一,团队造假,涉及人多,本身隐瞒就很难,况且这么多年?一个团队运作,最难的是利益分配,十数年如一日的做韩寒背后的绿叶,你能做得到?所以,如果是团队是造假,不可能这么久没有任何风吹草动,不可能还要等到你来质疑打假。   二,父子连心,韩均仁捧韩寒在情理之中,可是一定要韩均仁写好一部长篇巨著,然后拱手送给儿子,这不符合情理。再者,即便是这样,韩均仁这么好的才华,为什么几十年就写这么一部长篇小说?送给儿子《三重门》后,可以接着写《四重门》、《五重门》啊,何以就一篇而绝了呢?捧红儿子的同时,也可以用自己的才华捧红自己啊?父子交相辉映并肩江湖不更是千古佳话吗?   方舟子,你不会认为韩寒所有的文章和小说都是韩均仁写的吧?如果世界上没有如此伟大的父亲,没有这么默契和一体的父子,都对不起方舟子的打假和质疑。   三,人造韩寒风波出来之后,韩寒写了很多的文章,我们回想下这些文章,可以肯定的是都出自韩寒的自高自大一意孤行。   路金波说的多好!“不要和麦田说话,不要和方舟子打架”,韩寒没有听,和麦田罗里罗嗦的说那么多,和方舟子打的看不清招式,这是不是可以证明:韩寒不是路金波包装的呢?是不是可以证明路金波并不是韩寒的“团队成员”呢?   韩寒发誓赌咒梭哈似赌博,以自证清白,从正常情理来看,韩均仁作为一个中老年人,他应该成熟到不赞同不支持的程度,可是韩寒依然故我不管不顾,这是否也证明了:韩均仁其实控制不了自己的儿子。韩均仁控制不了自己的儿子,是不是也证明了:韩寒所有并非韩均仁所赐。   我说过,质疑韩寒不是愚不可及就是别有用心,从方舟子的质疑来看,说他愚不可及似乎太过勉强,方舟子的中文水平那么好,纵横江湖几十载,弱智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那么他就是别有用心!   我也从来都认为,我能看出来的别人也能看出来,我从来不是一枝独秀。我能用上面的理由判断韩寒不是团队造假,方舟子比我水平高那么多,他一定了然于胸。   所以,我很讨厌方舟子,不是不知道真假,不是不明白是非,可是却刻意执意超越真假是非,为了出人头地,不管他人死活,不问社会责任。当方舟子遇到坏人的时候,他有存在的社会意义;当方舟子遇到好人的时候,方舟子就是一颗毒瘤痔疮。   方舟子之恶因为韩寒之嫩而更为凸显,没有韩寒的轻率冲动,也无法如此圆满的呈现出方舟子之恶。   我们学过法律的都知道:任何人都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为什么法律会这么规定?是因为人无法自证清白,自证清白是不可能不可想象的事情。   所以韩寒一开始就错了,他想凭借自己无往而不利的战斗力自证清白,一击之下,麦田认输。麦田认输不是输于理,他只是抗压性能不太好,心理素质脆弱,他只是屈服于韩寒铺天盖地的威压,其实他完全可以像方舟子一样,所以,连一个阵营的方舟子都对他的认输嗤之以鼻。   韩寒高调的自证清白,让麦田认输的同时,也让方舟子看到下嘴和下手的地方,方舟子顿时对韩寒有了“兴趣”。一个人话说多了,总有漏洞,所谓言多必失;一个人太高调,总有软肋,所谓鞭长莫及。古人云:千言千当,不如一默。韩寒,更何况你并不是千言千当?   于是,方舟子从韩寒的言差语错里吹毛求疵,开始了跗骨之蛆的精彩的寄生虫表演。   幼稚的韩寒以为摸摸方舟子的头,方舟子就会洗洗睡了,他不知道,方舟子不是他的粉丝,不是他的支持者,也不是他的对手,而是他的寄生虫,他身上的吸血鬼!   幼稚的韩寒以为用一招泰山压顶,方舟子就会如麦田般屈服,他不知道,方舟子曾经被铁锤猛击,险些命丧黄泉,他怕你韩寒的啥子呦?   方舟子是这么一个人,一个久经沙场惯经风月的地痞流氓,不吃软不吃硬,除了最后吃一嘴屎,他是不会松口的。   幼稚的韩寒无可奈何,不厌其烦的按照方舟子的节奏开始了看不到头的自证之旅,方舟子大喜过望,他从韩寒的自证文章里找到了他平日里无法找到的“蛛丝马迹”,于是,一篇一篇的质疑文章抛向了韩寒。于是,韩寒和方舟子不断循环,滑翔了韩寒的绝地死地,滑向了方舟子的目的地。   韩寒有多么幼稚,方舟子就有多么恶毒,最近,我很清楚的看到,方舟子的文章内容完全来自于韩寒的最新文章,他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东西可以写,他只有不停的撩拨韩寒,让韩寒写更多的文章,他才可以美轮美奂的表演质疑和打假。他甚至用法官的口吻对韩寒说:你以后再说话的时候,能不能和别人统一一下“口供”。我们注意哦,是“口供”,不是“口径”,也不是“口吻”。韩寒,我真的很担心你,你不知道人心之险恶,你也不知道险恶究竟是多么恶!   韩寒为什么一定要说话?不说话会憋死吗?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一定要和一头猪在烂泥里打滚混战?战胜了能说明什么?一个人再无知,也不至于以咬死一条狗而沾沾自喜吧?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

彭晓芸 | 被“绑架”上文人之路的韩寒

摘要: 我对任何个体的经历、遭遇,没有任何私人恩怨,我所不能忍受的,是眼睁睁看着“韩寒现象”成为一个社会的毒瘤在扩散,而得不到遏制,我并非仅仅指他究竟有无代笔的问题,而是韩寒现象的 负面效应远远超过正面作用,这种技术含量极低的谩骂级解构,同时也在消解真问题、核心问题的严肃讨论,在浪费宝贵的公众注意力和媒体资源。 被“绑架”上文人之路的韩寒   文末所附是一则新闻报道。这样说来,《儿子韩寒》有两个版本,且这则新闻确证了韩寒对父亲这种功利行为的不满,这符合我此前的判断:韩寒被“绑架”上文人之路。 一个苦心孤诣的父亲,未雨绸缪,努力为儿子写传记,努力修改,尽量自圆其说。我又再次翻看了《儿子韩寒》与《三重门》电子版,可分析之处太多了,但这事着实浪费不少时间,我有正事要做,但是乐意提供线索给感兴趣的网友,可以去仔细对比《儿子韩寒》先后两个版本的差别(这还必须找到纸质版,我在帮他们卖书吗?不,我估计一些公共图书馆之类的,说不定已经藏书了呢。或可考虑去借来做研究。)另外就是《儿子韩寒》和《三重门》的文本比对,这个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其实,上述工作,最为适合韩寒的死忠读者们志愿去做了,你们学会不骂人,学会分析,学会把血脉贲张的激愤按捺下去,好好地、耐着性子地从细节处着手,说不定会发现,这是很有乐趣的事情,起码让你们成为一颗独立的脑袋,而不是一个祭神拜神的奴性粉丝。 网络时代,和 90 年代已经有着清晰的分水岭了,这是韩寒父亲唯一不能预料的,否则,他可以做得更多、更周密。 我对任何个体的经历、遭遇,没有任何私人恩怨,我所不能忍受的,是眼睁睁看着“韩寒现象”成为一个社会的毒瘤在扩散,而得不到遏制,我并非仅仅指他究竟有无代笔的问题,若是一个只有几百几千读者的作家有代笔,几乎不会有人关注,而是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 有正面的影响,在一定限度内对权力、体制、教育制度起到了解构的作用,但是韩寒现象负面效应远远超过正面作用,这种技术含量极低的谩骂级解构,同时也在消解真问题、核心问题的严肃讨论,在浪费宝贵的公众注意力和媒体资源。 整个造神运动当中,最为值得批判的,就是造星的作文比赛机构和出版商、媒体,这种市场的力量远远大于韩氏父子所抨击的所谓体制和权力,他们在造星冲动之下丧失了起码的审慎态度和判断力,而是急于借助造星来吸纳媒体资源及读者关注度,而媒体呢?它也恰恰需要消费政治以迎合民众,如是,几方当然是一拍即合,配合起来如鱼得水。 迄今为止,我并不愿意对韩寒作品的物理、化学构成进行判断,诸如究竟几成是自己的,还是全然自己神来之笔,这些,非我所能。 但我明明提供了几种可能性,那些根本不愿意诚实面对这个问题的人,连其中最为合理又最为给韩氏父子台阶下的选项都断然拒绝,他们只愿意继续谩骂下去,而某些媒体人和学者,借机报复,为反对而反对,“这人我看不顺眼久了,机会终于来了” —– 他们这些雀跃的样子,让我哑然失笑,其实,他们不会想到,这种挑衅的方式,我根本就懒得搭理,我不会让他们得逞,把一个严肃的议题给岔开,然后变成一场群架的样子,变成他们期望和正在诋毁的闹剧 —– 把认真的质疑、对事关公众利益的原则问题给污名化为揪斗、厮打,然后他们就可以径直宣布胜利了。 什么是合理质疑,质疑应当止步于何处?这本来是一个关涉公共理性的严肃问题,值得好好讨论,我在评论麦田的质疑文章的时候,也一再提出我的困惑和疑问,并建议相关学者、律师从法与言论自由的关系入手,来评析如何处理这种公共话语,才是比较恰当的,这无疑有助于优化目前的网络生态。 遗憾的是,愿意理性发言的人不多。要么谩骂起哄,要么沉默是金,把这种论辩视为浑水,不趟浑水的人即中国式智慧最高境界,隐含的意味还是,那些冒天下之大不韪出来质疑的,仿佛都是别有用心、羡慕嫉妒恨、想出名想疯了、阴谋论,他们连这些质疑的链条和文本都不愿意看一眼,只是因为,那个被质疑的,是我的朋友,或我朋友的朋友,或圈子的圈子,于是,无论如何就要捍卫这一边,谩骂另一边。而且,在他们眼里,出来质疑的就是一伙的,如果碰巧先前看上去不像一伙的,他们就作痛心疾首状,你怎么可以和那个人观点一致啊? 许知远说庸众的胜利,批评的具体指向比我更精英态度了,所谓庸众,那是具体存在的一批人,而我所谓“毒瘤”,指向的是一种社会病理,这种社会病理的成因并非指向人,而是针对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市场和权力的媾和。不过,那些总是将 “ 韩寒现象 = 韩寒 ” 的人,恐怕是无力理解这一切的了。   其他的话,我早已在过去的文章中说尽,附链接诸位参考: 1 、插科打诨的时代终将成为过去     2010-4-8 来源:时代周报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0dfbb0100j4ae.html 摘要: 1 、韩寒又不仅仅是插科打诨,他比插科打诨多一些,不然,他就是周立波了。韩寒不是周立波,而是被美国《时代周刊》瞩目的青年领袖人物。这也注定了,韩 寒因其影响力之大被附加着过多的寄望。一些知识分子或公开或私下地肯定韩寒,指出韩寒的影响力大于 N+1 体制内学者的合力。这恐怕也不是自谦,而是一种哀 怨:潜台词是,一些学者正在悄声无息地滑入失语状态,当然,其中永远不乏站起来振臂一呼者,但已经远远不及韩寒的莞尔一笑那样吸引眼球。当一个人在承受着 不可承受之重的时候,我们有理由怀疑,如果不是大众的判断力和趣味出了问题,就是这个时代出了毛病。  2 、如果因为韩寒的“底气”比你足,每个人就都兴高采烈地甘当围观者,看着韩寒替你舞蹈、替你言说,甚至不惜把韩寒推上神坛,那只能说,这不但暴露了我们的自私和怯懦,又是另一种意义的“被代表”;如果因为韩寒粉丝比你多,每个人就佯装热爱韩寒式话语,甚至恨不得摇身一变就用韩寒的语言说话,那只能是,我们正在用同一种话语制造狂欢的假象,成为另一种意义的“大合唱”。   3 、如果把插科打诨比作拆房子,韩寒肯定是那个把拆积木游戏玩得最好的小孩,但如果我们一直做着粉丝状学着拆房子,总有一天,房子还是要盖起来的,我们却早已丢了建房子的本事,连墙是如何刷的,也遗忘得一干二净了。我们整日忙于大笑,却对“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毫无防备之心,对“插科打诨”的时代过去之后要谈论什么,缺乏准备。   2 、不能让说真话的人成为时代的 Loser   2010 年 07 月 22 日 09:03 时代周报 【注:对这篇的观点,我现在有所修正,就是过去我是极为鼓励有些公共知识分子要商业化也无可厚非,只要他们获利正当,即便获得超额利润也并无不可。但是,通过这一轮观察看下来,商业化公知和真正的知识分子之间,还是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这个区别恐怕在于他们究竟是基于信仰、信念、追求真知,还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姿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0dfbb0100kbtk.html 3 、作为现象的韩寒:市场与体制共谋的产物   《时代周报》 2011/12/29 【注:这篇是韩三篇出来以后,而代笔门未发生之时所写,对上面这篇文章的观点有所修正,我在反思市场和体制共谋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0dfbb0100zubv.html   4 、韩寒大作《书店》两篇的“文学批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80dfbb01010c93.html 另外,特别推荐一篇文章:世故说韩寒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id=71559   该文是香港明报近日所刊发的一篇文章,我认为写得非常精到,对我还比较客气、含蓄地批判韩寒现象的第三篇文章,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至于什么革命民主自由的话题,我暂且不打算参与讨论,连真相都未能厘清,还去讨论什么革命,实际上是丢了真问题跑去找伪问题。或者这么说,革命民主自由的话题,任何时候谈都可以,且鸿篇 巨著现成的实在太多了,在没有一个有力的着眼点落地之时,谈来谈去只是主义,还不如就乌坎谈乌坎,就文坛事件论文坛,就韩氏父子论家庭教育来得迫切和可靠。 问题确实太多了,一时难以言尽。除了脏话,还有几类话语,是我完全屏蔽和根本不想回应的,诸如文人相轻说,诸如亲者痛仇者快立场论,诸如如果质疑了韩寒,就要危及人人之类的腔调,他们要么故意没逻辑,要么回避去了解问题。 我特别认同微博上 @ 兔主席   的这段点睛之笔,借用一下作为目前的结语: @ 兔主席 : 韩寒成为一个年轻的反体制文化英雄,能以一两篇杂文在中国掀起波澜,被许多人作为精神偶像与意见领袖,是一种不能忽略的现象 。他当然不能被简化为 ” 写畅销小说的赛车手 ” :这是对韩寒现象的严重误读。由于他所承载的,他使人们所相信的,使得对他的质疑别具意义。 附件:韩寒父亲旧书新出 《儿子韩寒》引读者质疑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8-08/18/content_9463204.htm 2008 年 08 月 18 日 10:19:49  来源: 新闻晨报 昨天( 17 日), 80 后作家韩寒的亮相,让上海书展出现了开展以来最为热闹的一幕:一楼的活动区里被挤得水泄不通,队伍长达百余米,现场十分沸腾。虽然韩寒此番前来是为朋友饶雪漫的新书《离歌》捧场,可韩寒父亲韩仁均旧作《儿子韩寒》的面世,似乎更吸引媒体的视线。对于老爸出书的行为,韩寒早年曾有不满,但事隔多年,韩寒还是为父亲写了一个序,但他十分吝啬文字,整篇序从头至尾也就 220 字。      不喜欢父亲写这书      韩寒昨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其实父亲的新书是旧书的再版,且书名也没有改变。这本书早在 2000 年就已经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当时正是《三重门》最火的时候,这书也跟着卖了 10 万本。      韩寒说,那时候他对父亲出书的行为不太满意,因为他向来不喜欢人一出名就出传记书,“我不想出这书,是因为不喜欢这种行为”。但毕竟写书的是自己老爸,韩寒虽然不喜欢这种行为,但还是夸赞了老爸的文笔,“爸爸写得比其它的人要好”。当记者问他是否会为老爸的书吆喝时,韩寒很明确地表示不会,“我自己的书都有四五年没做过正儿八经的宣传了。而且,当年这书就没做过任何宣传”。       当年为避嫌没敢写序      此次旧作新出,最让出版社得意的,还是请韩寒出山为父亲写了一篇序,弥补了当年出版时的一大遗憾。      韩寒在序言中表示,“我爸爸这本书其实已经出版了很多年,这个序应该是第一版的时候就写,但当时为了避嫌,所以没有写。在国内看来,父亲出一本书写自己的儿子,无论写得多好都是不好的。当时是上海人民出版社邀请父亲写这么一本书,我父亲一直很喜欢写作,写得也很好,可以说我现在写东西就是受了他的影响。事隔多年以后,我觉得还是应该写这个序。”      韩寒称:“在几年前的一天里,我仔细地翻看这本书,觉得可以为大家写下这个序。我相信看完此书的人自有公道的评价。”韩寒为父亲写序,从头至尾只有 220 字,文字吝啬到了极点。      旧作新出惹来争议      对于韩寒父亲韩仁均旧书新出的做法,不少读者提出了质疑。韩仁均在当年的《儿子韩寒》一书中已经对韩寒的成长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些故事早已成为粉丝们的经典桥段,如今再把旧内容打包出版,不仅引起粉丝们的反感,其市场前景也颇让人担忧。      但出版方却表示,《儿子韩寒》当年出版时,虽然卖了 10 万本,但没有做任何宣传,影响不大,而且同旧书相比,《儿子韩寒》并非全是旧文章,其中 20% 的新内容对读者有相当的吸引力:韩仁均不仅对旧作进行了一些重新修订,还加入了一些新篇章,比如韩爸对 2 年前震动文坛的“韩白之争”的看法等;更何况,如今的韩寒知名度和受关注度比 8 年前更胜一筹,出版方表示,他们十分看好《儿子韩寒》一书重新出版的市场潜力。(徐颖 骆威)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