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

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引发通脹

根据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 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对于破解超发现象,周其仁认为比较合理的政策组合是: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以消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 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作出了令外界颇感意外的加息之举。 为什么中国货币政策转向来的那么突然?...

阅读更多

蒙牛:惊弓之鸟有商机

  好多年前,我听周其仁教授在课堂上问:“历朝怎么从来没有过毒大米?为什么毒大米只出现在今天?”   诚信这回事,中国企业界向来知易行难。没人感到意外,没人天真到那个地步。蒙牛针对伊利和同行的暗黑宣传战及曝光后的持续发酵,展示了乳业锲而不舍挑战底线的努力,终于又让人们吃惊了一次。   也许本是同根生,所以相煎特别急。蒙牛与伊利有特殊渊源,两家企业在竞争中有极强的零和游戏心态。但为什么激烈竞争不是导致更优质更可信的产品和服务,而是导致向下不断突破商业诚信底线?   因为失信没有成本,不受惩罚。   奶粉掺三聚氰胺事件,案发于三鹿,包括蒙牛、伊利在内,乳业几乎全行业失陷。结果如何?三鹿垮台,但其他乳业公司跟这事从来没发生过一样。三聚氰胺奶受害者集体诉讼被压制。政府杀一保百,收效几何?   消费者对乳业质量信心全失。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的一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赴美中国官员主要采购的对象是奶粉。这是有条件的。没有条件的消费者,只能怀着不信任与恐惧,在中国乳业品牌中胆战心惊地作坏与更坏的选择。   这时候蒙牛做什么?造谣。与健康切身相关但不知相信还是不相信好的信息,已经使消费者如惊弓之鸟。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企业?才能不惮于再拨弄一下这群惊弓之鸟以求商机?   市场失灵,是因为政府失灵。让失信者付出足够代价,才能使诚信有价值,阻断企业突破诚信底线的轨道。我支持伊利发起侵权诉讼,要求警方彻查,勿用锯箭法了事。我们失去过一次机会,不要再失去这一次。   订阅我的博客:http://blog.caing.com/rss/user/4.xml  发表于本期《新世纪》周刊编辑絮语栏目 发表评论 | 查看原文 更多收获,请注册财新网 | 深入交流请登录思享家(i.caing.com) | 关注财新网微博 更多精彩内容: 财新网首页 | 金融 | 商业 | 宏观 | 政经 | 海外 | 读书 | 杂志 | 视听 | 博客 | 世博 | English 财新传媒系列刊物订阅 | 电邮订阅 | 财新全媒体 for iphone | 手机访问:http://m.caing.com

阅读更多

信孚要闻(10.20)——仁者周其:国民需要好教师

1、周其仁《货币老虎越养越大》:举一个例子,老百姓对好医院、好医生、好学校、好老师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政府主导”的医疗和教育似乎永远也满足不了这些需求。可以开放市场、引入民营吗?有人疑虑重重。但是为什么还要说这些领域是什么 “市场化改革”过了头呢,那岂不是离基本的事实越来越远?2、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车臣共和国议会大厦与农业部大楼19日同时遭到反政府武装分子袭击,造成4名车臣议员丧生。3、李登辉18日发表惊人言论,称钓鱼岛是“人家的地方”,“让我们捕鱼已经很好了”。并吁不要再对于“钓鱼岛有争议”,以免渔民“徒增困扰”。4、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 …… ……

阅读更多

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货币老虎越养越大    ——汇率与货币系列评论之二十一    周其仁   经济观察报 2010年10月18日星期一    周其仁个人网站: http://www.zhouqiren.org/   最新公布的中国广义货币量,达到68.8万亿人民币。这是今年8月底的数。对应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呢?目前还只有上半年我国GDP的统计结果:总量是17.3万亿。下半年GDP还会增长,广义货币也会增长,放到一起来估计,到今年年底我国的广义货币有可能等于年度GDP的200%上下。   这是两个不可直接比较的量。广义货币(M2)是存量,因为货币发出去一般不会消失,所有以往发出来的钱,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购买商品与服务——除非发生像朝鲜那样的政府翻脸不认自己发出来的货币的大事件。GDP是流量,代表一年之间新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两者的联系是间接的,因为正如本系列评论反复提及,货币别无他用,主要功能就是为商品与服务的交易提供服务。一个经济转起来的时候,需要多少货币参与其中,流量与存量之间总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也是以前提到过的,不少发达国家的货币指数 (即广义货币占GDP之比),先是由低向高发展,但一般过不了100%就掉头向下,整体上呈现出一个倒U字的图形。中国经济在计划时代的货币指数奇低,非常合乎逻辑;改革开放后,货币指数随市场化进展而上升,也合乎逻辑。比较不容易解释的,是中国的货币指数在1993年过了100%之后继续上冲,1997年 过 124% ,2005年 过162%,目前看依然扶摇直上,还丝毫没有掉头向下的意思。让我们先把好不好的问题搁置在一旁,如此越来越高的货币占GDP之比,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上篇专栏文章提出把制度变量引入货币分析,其实提供了一种调查研究的思路。这里要考虑走几步。首先,对货币数量方程中的那个Q(即商品劳务量),不能只限于观察“已经成交的”部分,还要考虑“潜在可以成交的”部分。其次,特别关注制度状态对潜在的商品劳务转化成现实的商品劳务的影响。最后,探查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原因,不仅要看货币总量,而且也要看货币化进展的程度。就是说,物价变动不但可能来自于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也可能来自于潜在的商品劳务进入市场的状况。传统的货币主义高度关注货币量,前提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化、货币化已经趋于稳定,可以在理论上像货币流通速度一样假设为不变。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体来说,市场化、货币化是加速推进还是停滞不前,对物价的影响就大了。   远的不提,要理解近年我国货币占GDP之比持续高升、包括资产市场价格在内的物价总水平屡出险情,似有必要双管齐下,从货币供给机制与市场化进展两个方向,分别调查,综合研究。这当然不是报刊专栏的合适题材。不过就其大要,就算是挂一漏万写下几笔,也对清理问题不无裨益。简单的问题不妨单刀直入,但是像物价这样令公众关心和激动、成因又比较复杂的经济现象,搭一个粗略的框架,或可避免一下子深入细节反而迷失了方向。   在货币供给方面,我以为最重要的线索就是从主动超发转向被动超发。这里所谓“主动超发”,是指政府迫于财政的压力,开动了货币机器向市场提供了过多的货币,即“央行发票子弥补财政赤字”。大体上,199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人民银行法》,在法律上就终结了政府主动超发票子的可能。在实践上,自那以后国家财政情况良好,一般也不需要向央行透支。2008年10月后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货币大投放,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例外。至于“被动超发”,则是指中国正式加入WTO之后,一方面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迅速增强,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滞后,共同合成了巨额的贸易出超,结果被动地向国内市场投放过量货币。以2007-2008年为例,每年的净出口要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9%,等于像广东这么一个大省一年生产的GDP全部以商品劳务的形式出口,但由此形成的各种人民币收入却留在了国内。累计起来算,仅2005年以后与出口商品劳务脱了节的货币购买力就达十多万亿。如此巨大的一个“货币缺口”,还不压迫物价上涨?你不让它涨,过量货币就到处漫游!   但是另一个方面的情况更值得注意。给定货币被动超发,如果国内市场化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对货币的需求是一种水平;如果市场化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甚至受到人为抑制,那对货币的需求就是另外一种水平。问题在于,市场化的现状与潜力究竟是个什么状况,要靠“事实性的判断”,而不能凭借“价值性的主张”来主观臆断。否则,见仁见智的分歧,吵来吵去也达不成基本的共识。   个人之见,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经济,继续市场化的潜力还是蛮大的。从表面上看,我国市场里有无数商品供过于求,时不时还有“严重产能过剩”的报道。但是加上品质的维度,当下仍然有不少商品与服务严重地供不应求。举一个例子,老百姓对好医院、好医生、好学校、好老师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政府主导”的医疗和教育似乎永远也满足不了这些需求。可以开放市场、引入民营吗?有人疑虑重重。但是为什么还要说这些领域是什么 “市场化改革”过了头呢,那岂不是离基本的事实越来越远?   要素的市场化进展更不平衡。比较而言,劳动力资产的市场化程度高些,但城乡一体、不论身份的劳动力市场还是有待发育。土地的市场化程度看起来不低,因为“地价天王”天天刺激着购房人的神经。但细看一眼,就发现该市场只限于城市国有经营性土地的转让。宪法规定的、作为我国两种土地所有制之一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至今还没有全国范围的合法市场转让权。不少人朗朗上口的“保护农民利益”,原来是并不包括“保护农民的土地经营转让权”这一层最重要的含义的。政府把农民的土地征来,招、拍、挂后开发的楼宇,叫“大产权”;农民在自己的建设用地上与他人合作建成的房子,却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小产权”!虽然法外的转让几乎无日无之,但笔者还是敢斩钉截铁地推断:没有合法保障的交易规模,永远小于潜在可交易的规模。   加到一起看,中国还远远没有充分释放市场化的潜力。由此产生的诸多后果,其中之一就是难以平衡不断被动超发的货币。根据中国改革的早年经验——“水多了加面”——比较合理的政策组合似乎应当是,或动员更多的资源进入市场,以消化源源不断超发的货币;或减慢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但必须严格控制货币的超发。最糟糕的组合呢?就是既听任货币被动超发、又在市场化改革方面畏首畏尾、裹足不前。这里叙述的逻辑是否对头,望天下识者察之。   反正,中国的货币老虎越养越大。是货币总要拿出来购物,养老虎总要喂它吃肉。既然人们对货币之虎冲入市场并抬升物价有很大的意见,那么在左拦右截之余,不妨考虑,究竟喂多大一块肉,才足以让这只货币老虎乖乖地呆在笼子里、不跑到街上来作乱?  

阅读更多

市长经济学的可怕之处

斯伟江 2010-09-06 08:31:19 北大的周其仁教授为王敏正市长写的《市长经济学》写了一篇很有意思的序言,序言的最后,画龙点晴般地指出:“这就是市长经济学的特别之处。虽然经济规律——一个个社会成员各自的运动原理——对谁都有意义,但对于政府中掌权的人却格外有意义。合法强制力赋予他们拥有“摆布棋盘上各个棋子”的权力,但如果他们自以为是,不把经济规律当回事,那么,结果就不但可能如斯密预言的那样,下棋下得很艰苦,而且还可能如本书预言的那样,‘直接影响他所管辖的一个市域内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口的福祉’。秉持着这样一种态度,敏正市长才在完成市长的公务之余,为天下的市长们写下了这样一本经济学”。 (相关文章详见:市长经济学的特别之处) 经济学教授眼中看到的是经济规律,律师眼中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方面。毋庸讳言,王敏正市长写的《市长经济学》,不是《市场经济学》,也不是《经济学》,后两者估计王敏正市长也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估计也只能在本市内部消化,因此,市长经济学的着眼点也是在市长两字。如周教授文章中说,地方政府现在就类似一个公司,“地方政府常常还更像一个个公司——直接配置资源、决定项目、执行投资、获取税收以外的经济收益”。市长显然就是公司的总经理,书记是董事长,原本地位超脱的地方政府为什么会变成CEO呢?道理很简单,有刺激和鞭策。 刺激,首先就是升迁。一个不想继续升迁的官员是不正常的,虽然陶渊明这种隐逸山林的,据说也是因为仕途不顺,所谓诗必穷后工。各地考核官员是不是能员的第一大指标就是,GDP数字,本人在听取区长在人大代表会上汇报时,耳朵出茧子的就是数字,增长多少! 其次,各种资源分配是符合人性的,人都是自信的,尤其是官员,当大手一挥,某地的房子马上能消失,变成一个工业园,或者高楼林立;当很多商人为着官员手中的资源,围着官员转时,当手中资源越来越多,官员颇会为类似上帝般的自得。电影《三峡好人》中镇委书记一个电话能让桥上的灯亮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注解。可以说,市长也有企业家精神,希望“公司”越做越大。 鞭策,让市长成为CEO的刺激政策的反面就是鞭策,别人因为GDP升迁了,你却仍在原地踏步;别人因为发展而商人朋友多多,办个事情非常方便,甚至可以帮助自己升迁,而你却无处伸手。当别人官员因为发展而修路绣楼,下属也因此可以自肥,你却被下属怨恨。有点“贤内助”,一样会鞭策市长,让其跟其他市长看起,这种鞭策似乎更容易打动市长,去搞他的经济学。 市长经济学的最可怕的地方是,一旦失败了,买单的是老百姓,而不是市长自己。市长只要不受贿触犯刑律,他最多付出的是政治前途,但仍不失各种待遇。很多情况下,只有失败不是在任上,市长其实根本就不必付出什么,一样该升就升。而真正的私营企业家,其付出的是,自己的信誉和之前积累的全部资产。 王敏正市长在书中说的市长经济学,‘直接影响他所管辖的一个市域内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人口的福祉’。这样大权力的一个市长,市民居然没有直选的机会,也没有有效的制约其财政支出的办法,这种刺激与鞭策都与利害关系人无关,这恐怕才是目前难以言明的恐惧!在现行制度下,天下的其他市长是否会买这本《市场经济学》,恐怕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笔者期待市长经济学在我国早日破产,真正的市场经济学早日全面确立,而敏正市长等,能早日关到“制度制约”的笼子里,不再有那种动辄影响数百万人的权力,这样,才不会不务正业地写一本立意在“市长”二字的什么经济学,选民可不喜欢这种事情,要写书,选下去后再写罢。【21世纪网】本文网址: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6/3MMDAwMDE5NTk3MA.html?source=hp&position=column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