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刊

Co-China周刊 | 第四日:9月2号,星期日

是日关键词: “择善固执”   综述 前一天晚上加入绝食的老师、学者、大专生绝食超过24小时,众人仍然坚持,包括超过60岁的长者。同时政府高层公开回应事件,特首梁振英态度相对温和,恳请抗议者冷静;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则声称政府的职责是“择善固执”,没有理由退让。结合前两天的“沉默即支持”言论,政府高官的顽固让抗议运动进一步升级。   绝食者的星期天 周六晚宣布加入绝食的老师、学者、大专生及家长等,周日晚在绝食进入第二十四小时的时候,响应梁振英叫反对国教人士提出反对理由的讲法,有绝食家长表现激动,哽咽着说:“既然梁振英说教材都未有,我看不到任何理由要急着通过。我们更不是盲目抗争,所有文件、教材我都清清楚楚睇过。林郑说我们是激烈抗争,我们根本一点也不激烈,这只是温柔的抗争,这只是一个母亲想保护一个孩子的抗争!” 年过六十岁的绝食者则表示,很多人来关心她的身体状况,担心她撑不住,事实上她的胃也感到不舒服,身体有点虚弱。但她的目的是要政府撤回国民教育科,所以无论如何都会坚持下去。 其中一位绝食老师是中学副校长,他明早必须要回校参加开学礼发言,让学生知道中国目前的真实状况和社会正在发生的事情。当开学礼完成后,他会回归绝食大队。 他们最后呼吁开学日大家即使不能来政总参与集会,都要以“黑衫黑带,上班上课”来宣示反国教的意向。同学虽然要穿校服,都可以系上黑丝带明志。 (原文链接: http://thehousenews.com/politics/黑衫黑帶上班上課/ )   特首梁振英回应:恳请抗议者以事论事   学民思潮连续第四日,在政府总部外扎营抗议,要求政府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几十名市民加入留守,当中有十名大专生、家长及教协代表,接力绝食。民间反对国民教育科大联盟要求政府明日下午五时前,交待是否撤回德育及国民教育科,他们会视乎政府反应,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行政长官梁振英晚上表示,明白年轻人对反对推行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的决心。他强调,政府没有意图,亦不会利用国民教育科洗脑,希望反对人士以事论事,指出问题所在,政府会有商有量、不会硬推。 (原文链接: http :// www .881903. com / Page / ZH – TW / newsdetail . aspx ? ItemId =555039& csid =261_341 )   林郑月娥回应:政府择善固执   香港当局今天以坚定立场回应反对推行德育及国民教科的人,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晚上说,当局在这个问题上是“择善固执”。 香港各中小学一直有德育及公民教育科,但自本学年度起,政府把课程改为德育及国民教育科,增加国民教育内容,重点是认识中国大陆的历史和近况。 但课程遭到社会部分团体和人士反对,其中以民主派为主,包括教育专业人员协会,以及由学生组成的学民思潮。 由这些组织组成的“民间反对国民教育科大联盟”昨晚在政府总部举行集会,今晚又卷土重来,有数千人出席,要求政府撤销科目。 林郑月娥回应集会时强调,这个科目不是要进行“洗脑”,重点是培养个人在家庭、国家甚至全球的价值观,明辨是非。 她说,这种价值观的建立无可争议,政府要“择善固执”,不能因为某些人反对而取消。 但林郑月娥强调,政府也了解反对者的忧虑——“洗脑”。因此,政府也“从善如流”,采取方法避免这种事情发生。 她说,政府尊重校方的教育方法,校方可自行编制教材,以及决定采取那种教学方式,学校拥有自主权。 此外,她说,政府为了聆听意见及监督学科的推行,成立了开展德育与国民教育科委员会,听取各方意见,也期望教协和国民思潮代表加入。 港府曾试着与反对势力沟通但无效。林郑月娥强调,如果沟通基础是撤与不撤的选择,这并非建设性的沟通。 此外,集会人士要求行政长官梁振英晚上7时与他们对话,但梁振英没有出席。 (原文链接: http :// dailynews . sina . com / gb / chn / chnoverseamedia / cna /20120903/07403736654.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卫毅:像感冒一样的抑郁症

“我们把抑郁症称为’精神科的感冒’。一是感冒人人会得,谁都有可能得抑郁症,我们不要歧视抑郁症患者;二是感冒好治,抑郁症也好治,大多数抑郁症只需要看门诊就行了,只要你认真治疗不会有大问题。感冒不好好治疗会得肺炎死掉,抑郁症不好好治也会自杀死亡。” 坐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病床上的韩仁(化名)说话时一直都面带微笑,语言不乏幽默感。他的颈动脉处的皮肤有两道发红的伤痕,不深。这是他几天前在家中用菜刀抹的,菜刀不够锋利。韩仁是河北某县医院的副院长,从医多年,深知刀锋从颈动脉处切下去,能以最快的速度了结自己。他是病了,抑郁症在他身上已经不是第一次发作。这一次,他想到了——死。 北京回龙观医院是精神病专科医院,该院的抑郁症科主任邸晓兰已经见过无数在施行自杀行为之后被送到这里的抑郁症病人。 北京地区2003年通过对9000人进行的抑郁症调查表明,社区15岁以上人群终身患病率为6.87%,调查时的患病率为3.31%, 以此推算,北京地区现患人数可达30万。其中令人惊心的数字是,这些抑郁症病人自杀死亡的比例达到了15%。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目前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到2020年,就疾病负担(GBD)而言,抑郁症将成为中国继心脏血管病后的第二大疾病。全世界的抑郁症患者数目则超过两亿。因抑郁症的各种消耗,全世界每年损失2%-5%的产值。全球处方量最多的10种药品中,抗抑郁药占了3种。   被忽视的抑郁症   抑郁症在中国是被长期忽视的。邸晓兰1983年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之后进入精神病专科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工作。在那个时候,精神病医院被叫做精神分裂症医院,医生被叫做“奋乃静医生”。“因为几乎所有的精神病院的病人都被诊断成精神分裂症,奋乃静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药。”邸晓兰当时感到稍许失落,觉得这样的诊断也太简单了,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1985年,邸晓兰到北京友谊医院进修神经内科。在那里,许多来看病的人有睡不好、烦躁、精神不集中等等症状,常会被诊断为神经衰弱。“现在看来,许多都应是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而不是神经疾病。” 即便是今天,怀疑自己有精神疾病的人们大都选择到综合医院看病,去精神病院看病会被认为是一件令人羞耻的事情。 令邸晓兰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有一位女士多次去友谊医院看病,说她睡不着、头疼、眼睛发花。医生给她做了多次检查,但每次检查结果都是——没有任何问题。 此女士还是坚持来医院,说,我身体不舒服怎么会没有问题呢?邸晓兰在一旁听着,觉得这大概是精神疾病的问题,就说了一句,要不到安定医院看看病去?邸晓兰的话刚一出口,这个女的就急了,一拍桌子就说,你说我是精神病,你说我是疯子?“她非得让我和她见院长去,说我侮辱她,差点弄出医疗纠纷。” 这位女士患的其实是抑郁症,抑郁症属于精神疾病,但很多人会把精神疾病等同于精神分裂症,然后进一步等同于疯子。 在很长的年代里,许多人都没意识到心情不好是个病。很多人认为心情不好是意志不够坚定。“曾经还有一说,认为情绪低落是思想不红,带有政治色彩。”邸晓兰回忆,“文革”时,精神病院的病人出操的时候都得亢奋地喊口号:我们都是分裂症,天天都吃奋乃静。   观念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后,医学界的国际交流多了,医疗领域的一些观念也开始改变。包括对抑郁症的认识。 安定医院精神病专家姜佐宁是邸晓兰的一位导师。他曾到国外进修,对比国外的一些精神病院的情况,他发现,“怎么我们医院95%都是精神分裂症啊。”而在国外的精神病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比例并不是很高。在一段时间里,姜佐宁每周把住院的几十个病人进行重新诊断。通过国外的诊断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病人中有15%的人其实是情感障碍性疾病,而不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就是一种普遍的情感障碍性疾病。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精神病学界对抑郁症诊断概念狭窄,诊断率非常低。”邸晓兰说。 1993年,WHO的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15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内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平均为55.6%,当年,中国上海的医院内科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仅为21%。 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正规药物治疗;有62%的患者在出现抑郁症症状后从未就医。世界精神卫生联合会的统计表明,69%被确诊的患者就医时主诉是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 大多数抑郁症病人在第一次发病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得的是抑郁症,“首次发病就能来到我们医生面前的病人少之又少。”邸晓兰无奈地苦笑一下。 2002年4月,《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计划(2002~2010)》将抑郁症作为重点精神疾病,提出的要求是:到2005年,地市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抑郁症识别率达到40%,县级综合性医院达到30%;2010年分别达到60%、50%。到2005年,抑郁患者接受治疗的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60%;到2010年,提高120%。     正视抑郁症   “抑郁症病人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高,觉得活着没什么价值,痛苦地活着对家人是拖累,所以他们想到了去死。”邸晓兰说,“80%的抑郁症患者都有过自杀的念头。” 提到抑郁症,邸晓兰说崔永元是抑郁症的“免费代言人”。“小崔这么一个聪明人都承认自己抑郁了,真棒,这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是抑郁症。” 美国心理学家史培勒曾说:“这种病(抑郁症)往往袭击那些最有抱负、最有创意、工作最认真的人。”邸晓兰认为,这句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所认同,但患上抑郁症是不分阶级、地位和财富多寡的。 在一次关于抑郁症的咨询会上,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走到邸晓兰身边,说她患有抑郁症,想咨询一下。与这位女士同来的伙伴说,她哪有什么抑郁症啊。然后列举出这位女士的爱人是什么干部,她的两个儿子在国外挣多少钱,她家有怎样的洋房和汽车……在这位同伴看来,这么好的条件,怎么会抑郁呢?像她这样的家庭,压根没有权利痛苦。“我的痛苦你们知道吗?”那位老太太很无奈。 邸晓兰介绍,从概率上来说,是一定会有人得抑郁症的,抑郁症有生理学的基础。“抑郁症不是遗传病,但是有遗传的倾向,有家族聚集性。” “除去生理原因外,确实跟社会的压力有关系的。”这些年,大学生因为抑郁症而自杀的现象频繁出现,邸晓兰曾经多次到高校举办关于抑郁症的讲座。“大学生是我们关注的重要人群。” 对于抑郁症,邸晓兰觉得应该这样对待:“我们把抑郁症称为‘精神科的感冒’。一是感冒人人会得,谁都有可能得抑郁症,我们不要歧视抑郁症患者;二是感冒好治,抑郁症也好治,大多数抑郁症只需要看门诊就行了,只要你认真治疗不会有大问题。感冒不好好治疗会得肺炎死掉,抑郁症不好好治也会自杀死亡。” 邸晓兰去查看病人的时候,王英(化名)正在病房看她和伙伴们的合影。王英是奥运会的志愿者,这次抑郁症发作的当天晚上她还和伙伴们执勤,她觉得自己可能又犯病了,就自己上医院去了,如同邸晓兰说的那样,王英觉得自己像是去看了一次感冒。   (卫毅:南方人物周刊驻京记者。原文链接: http :// www . infzm . com / content /19365/0 )   扩展阅读: 中国新闻周刊李杨、庄芳芳:《抑郁流行》 http :// newsweek . inewsweek . cn / magazine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李世佳:抑郁症的种种

“ 重症抑郁症的主要 症状是情绪低落,对所有活动都不感兴趣或没有兴趣(anhedonia)。在不发生特别伤心事件的情况下,每天都出现上述症状,并至少持续2周。除此之外(诊断至少要包含以下3个):食欲不振,消瘦或食欲异常增加;失眠或嗜睡;极度疲倦;意识运动迟缓;感到周围一切都没有价值或有罪恶感;难于集中注意力;反复想到死亡 。” 一、抑郁症的症状和分类   抑郁症又称作重症心境障碍(Major Mood Disorders),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单极抑郁症(Unipolar depression,即抑郁症)和双极抑郁症(Bipolar depression,即躁狂症)。约有5%的抑郁症人群会发展成重症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它常常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病。若不经治疗,此病可持续4-12个月。在美国每年超过3万人自杀,抑郁症被认为是促使自杀的主要原因。约有20%的人在一生中曾经因重症抑郁而无法工作。 重症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对所有活动都不感兴趣或没有兴趣(anhedonia)。在不发生特别伤心事件的情况下,每天都出现上述症状,并至少持续2周。除此之外(诊断至少要包含以下3个):食欲不振,消瘦或食欲异常增加;失眠或嗜睡;极度疲倦;意识运动迟缓;感到周围一切都没有价值或有罪恶感;难于集中注意力;反复想到死亡。报告表示,女性患者人数是男性患者的两倍以上。 25%的重症抑郁症患者同时还患有躁狂症。特点是反复发作的躁狂状态或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表现为持续反复的情绪高涨、夸夸其谈或易被激怒。除此之外:过分的自我评价或夸大;对睡眠的需求下降;言语增多或主观感觉思维奔逸(影歌注:此为书上原话,不过这个思维奔逸怎么看都不像是病症啊orz);易分心;目标指向性活动增加;判断能力下降。同时患者会无忧无虑地狂欢,行为唐突或抑制能力下降,比如出现性滥交及其他不计后果的行为。报告显示女性与男性患病率均等。该病极易复发。(有研究表示很多艺术家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躁狂症,他们在发病期间的作品往往是最有创造性的。) 单极和双极抑郁症具有很高的遗传倾向(genetic predisposition),患者的直系亲属(first-degree relatives)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同时研究证明病人的同卵双胞胎发病率为80%,异卵双胞胎发病率则只有10%。重症抑郁症很可能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polygenic),第18条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位点(18q22-23)很可能与此相关。但是非基因因素同样非常重要:例如长期的不断增长的压力。 大脑研究显示,一些抑郁症病人在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腹部区(prefrontal cortex ventral)到胼胝体膝部区(genu of the corpus collosum)有明显的功能性异常。相关研究也显示,如果这一区域发生了损伤,会直接危害到做出明智理性决定的能力。   二、关于抑郁症发生机制的假说   关于抑郁症发生机制的几种假说,比较被公认的有单胺假说和素质-应激假说。 单胺假说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一系列药物研究。偶然情况下,研究者发现几种作用于中枢神经递质系统的药物同时也会使患者产生抑郁样症状或有抗抑郁作用,例如利血平(Peserpine,治疗高血压,但是20%服用者会产生精神抑郁)和异烟肼(Isoniazid,治疗肺结核,最早发现的抗抑郁药物之一)。这些药物对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 MAO)有抑制作用,而这些酶可以分解儿茶酚胺和5-羟色胺。所以,抑郁症很可能由中枢弥散性调制系统异常引起。 单胺假说提出:心境(mood)与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和/或5-羟色胺的释放水平密切相关)。主要依据是现在用于抑郁症治疗的药物,大多可以促进中枢5-羟色胺和/或去甲肾上腺素突触的传递(例如丙咪嗪(Imipramine))。 但单胺假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临床观察显示药物的抗抑郁作用都在用药后数周才能表现出来,但对于突触传递的作用却在用药后立即出现,说明改变单胺释放水平并不能马上缓解可见的抑郁症症状。而同时可卡因等一些可以显著提高突触间隙去甲肾上腺浓度的药物并没有抗抑郁作用,说明抑郁症的产生并不仅仅单纯是单胺释放量减少的结果。于是新的假说提出,单胺类抗抑郁药实际上是通过影响脑的长期适应性变化而减轻抑郁症状。 (影歌注:简单来说,就是说重症抑郁症患者脑中必然产生了神经递质网络的失衡。但是这种失衡到底是原因还是结果,目前却没有定论。是先有大脑结构性的变化影响了大脑的功能,于是导致了神经递质网络的失衡,还是神经递质网络的失衡导致了大脑的结构性变化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或者兼而有之,这些都是目前关于抑郁症机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当然患者是不在乎这些的,只要药物有用就行;而事实上最早的药物研究也很像是瞎猫撞上死耗子,发现药物有效就立即投入使用,至于机理则慢慢再研究。从救人的方面来说,这样并没有任何错误。当然如果能搞清楚机理,发现致病的根本原因,找到正中靶心的源头,就能更好地治病救人——这就是现在科学界在努力的方向。) 素质-应激假说提出,由于心境障碍具有家族性,而且某些基因很容易导致这种类型的精神疾病。对某一疾病的易感性在医学上叫做素质(Diathesis)。童年早期所经历的过分溺爱或缺乏关心以及其他生活应激,也是造成其成年时心境障碍的重要原因。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经结构复合体在其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就是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并导致心境障碍的关键部位。外界刺激(stressor)发生之后,HPA轴主要负责对于外部刺激的反应,并通过释放一系列激素(如促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醇(cortisol))来完成对该刺激源的战或逃(fight-or-flight)的生理应对反应。大脑的两个很重要结构——杏仁核(amygdala)和海马体(hippocampus)一正一反地对HPA系统和应激反应进行调节。 一系列关于母爱剥夺和关键期的动物实验支持着这个假说。接受母爱关怀的大鼠,其幼年期海马有较多的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而下丘脑的CRH较少,到成年这些大鼠较少发生焦虑。这种母爱关怀的影响可以通过对幼鼠的触觉刺激而得到代偿。触觉刺激可以激活投射至海马的上行性5-羟色胺通路,而5-羟色胺可以引起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表达的持续增加。较多数量的糖皮质激素使动物在成年期更容易应付应激状态。但这种影响仅仅发生在成长的关键期。 皮质醇可通过激活海马糖皮质激素受体对HPA轴产生抑制作用。对于抑郁症病人,这种负反馈受到了破坏,因此HPA功能过度活动。通过腰椎穿刺发现,抑郁症病人脑脊液中CRH的含量也高于其他精神疾病患者和正常人。抑郁症病人有显著的CRH过度分泌和CRH基因表达的增加。 (影歌注:简单来说,这种假说认为和应激反应有关的激素才是最主要因素,单胺类神经递质只是一个间接因素。通俗一点理解,也就是维持大脑情绪稳态的这种激素有一个平衡的阈值,当大量外界刺激超过了HPA轴的调节能力,于是大量激素积累直到超过这个阈值,就会发生抑郁症。(神经递质很有可能是通过改变海马体的负反馈能力来影响这一结构的。)关键期的母爱或其他正调节因子很有可能增加了这种激素的阈值,进而增强了HPA轴的这种调节能力,于是乎增强了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能力,使得动物实验中的实验体不易患抑郁症。)   三、抑郁症的治疗手段   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治疗手段:   1、精神疗法(psychotherapy) 心理疗法主要是通过建立认知性的新皮层环路并以其来控制异常神经环路的活动,比如希望疗法、遗忘疗法等。好处是环保无副作用,坏处是疗效太慢,而且不适用于很多重症抑郁症患者。   2、电痉挛疗法 (electroconvulsive) 局部电刺激诱发颞叶的癫痫发作样活动,但必须对病人实施麻醉和肌肉松弛,以防止治疗过程中肌肉的剧烈活动。机理是影响海马,而海马调节激素CRH和HPA轴。好处是起效快,有时在第一个疗程就能见效。副作用是丧失记忆,通常影响到治疗之时起到半年前这段时间发生的记忆事件;此外还可影响新信息的存储。   3、抗抑郁药物(antidepressant drugs) 目前主要有4类药物: 三环类制剂,如丙咪嗪(Imipramine)和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重摄取 SSRI(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只作用于5-HT神经元的末梢,如氟西汀(Fluoxetine) 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抑制剂,如瑞波西汀(Reboxetine) MAO抑制剂,如苯乙肼 (phenelxine)和异卡波肼(Isocarboxazid),可减少5-HT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酶解。   4、情绪稳定剂锂制剂(Lithium) 锂是最常用的情绪稳定剂,反复服用锂可促进神经末梢重摄取谷氨酸,降低谷氨酸受体的功能,并减弱由于谷氨酸与其受体结合所激活的细胞内信号的级联反应。   5、抗惊厥剂(Anticonvulsant) 抗惊厥和电压敏感性离子通道拮抗剂类情绪稳定剂的作用是减少谷氨酸的释放,降低突触后兴奋性并阻止谷氨酸受体下游的细胞内信号转导。 情绪稳定剂可能改善与谷氨酸能活动过度有关的认知缺陷和情感障碍。   (李世佳,网名影歌,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学习与记忆研究博士生。原文链接: http :// www . guokr . com / post /122013/ )   扩展阅读: 展览馆: http :// www . depression . edu . hk / gb / content / p 2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zplzpl:如果身边有抑郁症的朋友,怎么才能有效地帮助他们?

“ 很多时候,抑郁的人是在尝试过许多方法无果、看不到未来的丝毫希望、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时才会最终选择自杀。所以,去体会、并认可他们在整个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去询问他在对抗抑郁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都有可能会唤回他的求生意志、对生命的留恋和对未来自己可能能走出困境的希望。” 一、对抑郁症要有基本的了解   可能会有很多人觉得跟有抑郁倾向的人在一起很累,甚至会觉得他们是没事找事,自寻烦恼。这个很正常,就像一般而言,在雨雪天坐在有暖气的房间内的人一般难以体会到还在外面冒着雨雪走路的人的辛苦。 所以,当发现身边的人有抑郁症的典型症状,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就要提高警惕,提醒自己尽量做到去理解他。 给个传送门:有一本书,介绍抑郁症的,叫《与抑郁症相伴的日子》 http :// book . douban . com / subject /3656423/   二、关注、倾听、理解   理解的第一步,是学会如何去听TA倾诉心事。 平时我们在生活中听到别人的烦心事,下意识的反应是去否定他们的感受,然后去提建议,发表自己的见解。但这可能会让处在抑郁状态的TA觉得有压力,以后可能也不愿意去找你说了。 实际上,有人愿意静静地去听TA诉说就很好。有人可以提供无压力的陪伴,对TA就会是一个很强的支持。 有一个书,讲“关注、倾听、理解”的重要性的,叫《合作取向治疗》,有兴趣、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 http :// book . douban . com / subject /4929126/   三、对自杀的可能性保持敏感   一般而言,许多抑郁的人在自杀前都会向身边的人发出求助信息。千万不要忽视这些信息,以为他们只是说着好玩的。 也千万不要以为和一个人讨论自杀的相关事情可能会促进他的自杀欲望和行为。当有人跟你提到说想到自杀的事情时,详细地了解下他有哪些关于自杀的想法?怎么会想到的?现在只是有这样一个念头还是已经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比如说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去自杀?如果感觉自杀的可能性很高,最好就要保证当事人身边时刻有人陪伴,并向专业的机构求助。 投递一个传送门:自杀危机评估表 http :// www . google

阅读更多

Co-China周刊 | 陈嫣婧:被无限切近的潜在事实

“对死亡与生产的探索,作为文学的母题在骆以军的笔下,是以一连串隐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无论是他自己的故事,还是邱妙津的人生,无论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它们所处在的都是当下的,现实的语境,是真相被割裂的当代。” 今年夏天,骆以军带着他新作《遣悲怀》的简体版亮相上海书展,引来了众多拥趸。港台作家近些年来在内地引得的巨大关注是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从以朱家姐妹和张大春为首的小说家,到董桥、舒国治等一干写散文的好手,无一不展现出的极具个性化的高品质创作成果。比起同样是本次书展的重头作品,内地成熟一辈作家如王安忆、格非等的新作,港台作家的创作显得更个性、更生动。特别是骆以军,这个总把曾经的自己形容为人渣废柴的胖乎乎的家伙,会在给读者的签名旁画一个标志性的鸭嘴兽,会憨憨地笑,却为了写作得过两次得过忧郁症,并且总是对病态的暴虐有着严重情结,一个典型的人格分裂型的小说家。 骆以军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一个极擅长讲故事的人,他的脑海里似乎总是存储着大量各种各样的事件,随时可供他信口道来。听骆以军的讲座,基本就是在看他扮演故事大王的角色,他会讲到让你头晕目眩,怅然若失。骆以军曾说过,他的长篇都可以被看作是中短篇小说的连缀,就像把一张张并不连贯的画片装订起来,变成一部支离破碎的电影。《西夏旅馆》和《遣悲怀》都是很典型的例子,特别是后者,作者写给死去的邱妙津的几封书信,就是几个故事,它们之间几乎没有联系,如果你给每封信的内容取一个单独的名字,说不定它们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短篇集子。 小说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故事,如偷窥裸体家庭,在香港爬楼和被关进玻璃柜里的女孩等,都以作者自身的体验为基础。在一场关于小说边界的讨论中,作者坦言自己的小说创作其实并没有所谓的边界,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故事,他经历过的,改编自别人的亦或是想象的,他都不认为那有什么不同。他们都来自于现实的生活片段,都如一段剪影被他抽离出了日常生活的轨迹,然后他对它们进行处理,摒弃古典主义的故事写作手法,扔掉所谓的“结局”而是把它们放置在一个被剥夺了权威话语权的现代语境里,让它们成为一种既真实又模糊的表示,成为一种生活的可能性和独特性的体现。 但是,这些故事之间并不是没有任何联系,相反,它们的内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常被作者用一些感受性(而不是思辨性)极强的语词联系起来。于是我们看骆以军的小说时,就会莫名其妙地陷入对他某一些叙事语言之外的语词的困惑之中,而这些困惑,则往往源自于作者想要告诉你的那些故事背后的东西。关于《遣悲怀》主题的阐释,王德威曾经说过一段话:“对时间和死亡的遐想,对生殖与爱的辩证,以及对笑谑与暴虐的迷恋,都已是我们所熟悉的特征。但这一次,骆以军采取了更大胆的方法揭露自己的心事,他要召唤亡灵,与死亡对话。” 邱妙津是1995年在法国自死的台湾女同志作家,因为感情挫折,她用剪刀刺入心脏结束了自己26岁的生命。稍后,她的遗作《蒙马特遗书》得以整理出版,被认为是对爱欲生命及死亡的终极阐释。但《遣悲怀》并不是以邱妙津的故事作为中心展开叙述,他只是把邱妙津当成了一个隐喻,一个贯穿所有故事的总的隐喻,这个隐喻的内核,是属于邱妙津的,也是属于骆以军本人的书写。对死亡与生产的探索,作为文学的母题在骆以军的笔下,是以一连串隐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无论是他自己的故事,还是邱妙津的人生,无论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它们所处在的都是当下的,现实的语境,是真相被割裂的当代。 所以骆以军的书写充满了后现代的既荒诞又抽象的特性,这是古典意义上的故事特征所不能赋予的。他的故事确实很好听,甚至很好玩,但那只是他一个最基本的策略。他通过对它们的书写一次次莅临死亡的灵界点,通过挖掘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来体验这种灵界点,并以此与邱妙津的亡灵进行互通。我终于明白表面看不出一点悲伤的骆以军为什么会不止一次患上忧郁症,因为他正在做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通过写作无限切近生命的绝对现实,这会是多么可怕的体验啊!   (陈嫣婧,书评人。原文链接: https://cochina.org/2012/03/%E8%A2%AB%E6%97%A0%E9%99%90%E5%88%87%E8%BF%91%E7%9A%84%E6%BD%9C%E5%9C%A8%E4%BA%8B%E5%AE%9E/ )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