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骂战”各方的反应与反思
距离香港地铁发生大陆游客与香港市民的争执已经半个多月,被冠之为“香港地铁骂战”。由于事件发生在一个敏感时刻,事件持续发酵。先是“骂战”视频上传网上,引发陆港两地网民的强烈反应,引发第一个争论高潮。北大教授孔庆东火上浇油,在视频节目中指责一部分港人是“走狗”,继而否认说过这句话,并说是“南方系”报纸的栽赃污蔑,各方哗然,引发第二个高潮。2月1日,香港一个社团组织集资在《苹果日报》刊登整版广告,反对大陆“双非”孕妇到港生子,并采用了隐喻和揭短的手法,将大陆人和“双非”孕妇暗喻为蝗虫(该组织后来否认,辩解说广告上的飞虫是绿色的“草蜢”),并揭了大陆不少“丑事”,引发第三轮争论和又一个高潮。根据作者收集的资料,本文对各方就骂战的反应作一个简要的述评。 一、网民的反应与主要观点 “香港地铁骂战”发酵于网络,网民的反应是最重要的一个参考指标。根据我的观察,大概有这么一些代表性的视角和观点。 (一)批评大陆游客的做法和孔庆东的不当言论,赞成香港市民的做法。香港网民对大陆游客到港后的违规行为批评很多,认为地铁骂战的起因是大陆游客不遵守香港法令,让小孩在地铁车厢内吃零食,港人指出其错误是正确的,不能颠倒因果黑白。对孔庆东的“走狗”言论,香港网民的反应十分激烈,对孔庆东进行激烈指责,有网民要求北大校方对其进行处分,更有网民制作音乐视频,将孔庆东的图像制作成狗。大陆部分网民批评大陆游客在香港不能入乡随俗,把大陆的不良习惯带到香港,引发了纠纷,损害了大陆形象。也有网民(特别是发表分析文章的博客作者)对纠纷的性质和原因作了分析。笔者注意到,凤凰网论坛上对大陆游客的批评指责较多,有网友认为香港地铁骂战本质上是香港移植于西方的先进“商业文明”与大陆转型时期的“痞子文化”的冲突,将香港地铁的冲突责任归咎于大陆以违反规则为荣的“痞子文化”,(笔者不赞成此说,有专文分析和反驳,参阅《地域冲突还是文明冲突?》,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22342),也有评论认为是大陆的不文明与香港的文明之间的冲突,批评大陆游客行为举止不文明,暴发户心态严重,致使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游客产生反感。大陆大部分网友对孔庆东的言论给予了严厉批评,认为其有损教授的人格和形象。一些网友结合大陆实际,赞成香港市民的做法,认为是香港市民指出地铁饮食违法,是公民责任的体现,并联系大陆的情况,批评大部分大陆人还是“臣民意识”,需要反思和学习。 (二)批评“地铁骂战”中香港市民的言行,支持“地铁骂战”中的大陆游客。部分网友认为香港市民的做法过分,地铁上吃东西不对,但最可能的原因是大陆游客不了解香港地铁的规定,没有必要按下紧紧按钮,并协助地铁方面将大陆游客特别是小孩子赶下地铁。大陆网友对视频中一个香港市民的一句话“他们大陆人都是这样的”,表示极大的反感,认为是地域歧视。一些网友还找出了纽约、伦敦、巴黎地铁上的类似情况,说明这些国家地铁上吃东西并没有什么问题,香港地铁的规定可能有问题。一些网友认为是小孩子吃零食,对小孩子的行为应当包容一些,香港市民的做法过分。一些大陆网民号召6000人同时到香港地铁吃东西,以示抗议,引发香港方面的关注。此外,也有一些网友对孔庆东的言论表示支持,认为孔庆东只是骂部分有殖民意识、看不起内地游客的香港人是“走狗”,并没有骂错,也有网友找出英国记者写的一篇报道,报道中称香港人是“笼狗”(cage dogs),批评香港人对英国人的言论不批评,反而批评孔庆东,是殖民意识在作祟。(需要说明的是,该报道是英国每日邮报记者Damien Gayle采写的题为Cage dogs of Hong Kong的报道,内容是关于香港房屋问题,报道中说香港有些人居住的地方就像狗笼,而不是侮辱香港人是“笼狗”,该报道见http://www.gzstuff.com/profiles/blogs/cage-dogs-of-hong-kong) 此外,也有网友特别是海外网友,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对地铁骂战的参与方(大陆游客、香港市民和香港地铁工作人员)都提出批评,认为成年人之间的纷争罔顾孩子的感受和身心健康,也与文明国家对此类事件处理的手法相悖。 (三)对《苹果日报》的广告评价分化。由于事情敏感,大陆媒体(包括纸质媒体和门户网站)对香港网民在《苹果日报》的整版广告很少报道,但微博上热闹非凡。大陆网民对广告将大陆人和“双非”孕妇比作蝗虫极为反感,不少跟帖充满火药味,称集资做广告的香港网民和刊登广告的《苹果日报》“脑残”。有网民将广告上纲上线,将其上升到反华、乱港层面。中华网的一个帖子写道:西方邪恶势力控制的香港《苹果日报》为代表的香港反动媒体,将“双非”孕妇香港生产议题竭力放大成为香港社会反华大骚动,“蝗虫广告”与《蝗虫歌》已经成为煽动港人反华、辱华、乱港、乱国的西方标志性“反华公关”!(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6/88/03/8_1.html)但也有网民对广告所反应的港人情绪表示理解,个别门户网站也制作专题,对香港的做法进行辩解,等于是间接支持了广告所反映的要求。一篇文章称,在一项网络调查中,有六成网友对部分香港市民的“反对”态度表示“理解”;有二成多的网友感觉“不理解”,认为“香港部分民众缺乏包容性”;部分网友认为此事“不好说”(http://news.sina.com.cn/s/2012-02-03/125523877239.shtml)。一个网友在跟帖中写道:“HK的话也有道理,内地也需要正视现实问题,改善生育政策。”对于香港岭南大学有部分学生在校内游行,烧毁《苹果日报》广告的行为,大陆网友表示欢迎和支持。一个大陆网友在新浪微博写道:“幸喜香港也有明白人。看见香港大学生游行并烧毁‘蝗虫广告’反对歧视内地人,我感觉松了口气。我们要提倡换位思考,和谐相处,不要做激化矛盾的事情,把一件文明礼仪的冲突鼓噪成什么文化冲突,更引发地域冲突,对大陆,对香港,都不是好事,要记住,大家都是中国人。” 二、官方、知识分子和媒体的回应 香港市民和大陆游客、陆港网民间的纷争,具有民间性、草根性,情绪的爆发和表达具有民粹性。正因为其民间性、草根性和民粹性,说明了问题的严重,引起了各方的回应和反思。由于直接关系到香港,加上香港媒体和言论空间的自由度,香港方面的回应显得积极主动,而大陆官方和精英人士的回应,则显得较为被动。 (一)香港方面 今年是香港特首的选举之年,特首候选人不可避免地要对这场争论进行回应。特首参选人唐英年、粱振英、何俊仁批评了孔庆东的“走狗论”。对《苹果日报》的广告,香港《文汇报》报道,唐英年对香港部分人的言论表示失望,强调香港本来就是移民社会:“我们很多人都不是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对于这场纷争,特首参选人将其上升到层面,参选人粱振英对唐英年所主导的香港人口政策提出批评,何俊仁则要求所有参选人就香港的人口政策进行辩论。香港旅游业议会负责人也发表谈话,呼吁大陆游客在香港旅游要入乡随俗,不要在地铁吃零食和随地大小便,此话一出,立即受到大陆网友的批评。香港立法会议员要求对香港的人口政策进行检讨,一些党派和团体要求反思和修改“自由行”政策。作为回应,香港执法部门开始全面清查“月子公寓”等,收紧相关政策。 特区政府对这场纷争采取了主动的态度。特首办公室邀请学者、官员撰写文章,放在特首曾荫权facebook专页。香港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旭辉以《熔炉与香港核心价值》为题,撰写了800字的短文,内容是从中港文化融合的角度看中港矛盾争议。沈旭辉在文中提出,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一直以自己的核心价值自豪,例如重视法治、人权、自由等,但核心价值的重要性,是维系一个地方人心的根本,就像一个大熔炉,足以把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融合。对根据政策接纳了的新移民,我们则应以我们的核心价值,尽力将他们融合在这个大熔炉内,这是香港人应该持有的信念,否则香港何以有今天?在这个“两部曲”内,有根本方圆,不应有互相仇恨的空间,否则“hate crime”会变成常态,这是内地人、香港人都必须明白的。 对于这次纷争中涉及的香港人口政策问题,沈旭辉还专门撰写了《致煲呔书——我们需要符合核心价值的本土人口政策》(特首曾荫权绰号“煲呔”),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沈旭辉的这篇文章内容很重要,观点在香港知识界具有代表性,此处作较为具体的转介。 沈旭辉在文中提醒特区政府,“假如政府只把问题定性为文化融和,这却是真正的问题,因为相关争议同时暴露了香港面对的四大潜在危机”。四大危机是:人口政策内容的“非本土化”危机、人口政策制定过程的民粹化危机、“仇恨政治”的普及化危机、核心价值的虚空化危机。对人口政策内容的“非本土化”危机,沈旭辉除提出技术性的建议外(如制定理想的人口指标蓝图),特别提出“政府应有具体的、‘熔炉政策’,确保无论是新生命、还是新移民进入香港时,以认同香港核心价值为本”。对人口政策制定过程的民粹化危机,沈旭辉提出,政府处理人口问题的责任,应该在议题变成社会焦点前防微杜渐,先发制人,制定相关政策,因为人口议题有一条金科玉律﹕既绝不能闭门造车违背民意,也不能100%由政党、民意带领。对仇恨政治的普及化危机,沈旭辉警告说:国际社会对近来风波愈来愈关注,但它们的切入点多是中港的“双向歧视”;一旦港人容易把对政策的不满和对人的不满合二为一,这对香港的国际形象,会有很负面的影响。对孔庆东的言论,沈旭辉认为有刻意散播仇恨之嫌,明显是混淆政策和人的反面教材,若孔庆东是不满内地对香港有政策倾斜,无论多激烈向内地政府反映也是其自由,这是政策;但孔庆东通过刺激香港人、制造矛盾,却是伤害人。对香港核心价值的虚空化危机,沈旭辉认为,这场纷争中过于看重实际利益的争议,而对香港核心价值这些“虚”的东西重视不够。沈旭辉指出:“在一些国家,理论上,国民爱国,先是因为认同一系列价值,然后相信那个国家代表这些价值,才去爱。这说法容或虚伪,但毕竟能彰显核心价值的重要性。相反单凭‘大局’、‘国家利益’维系的爱国情怀,却容易滋生仇恨。”沈旭辉要求,香港无论推广公民教育也好、国民教育也好,自称中国人也好、香港人也好,都应将核心价值内化为身分认同的根本,以此来规范新移民,也以此来规范自己。沈旭辉最后警告曾荫权,假如曾荫权在余下的半年任内不处理相关问题,让它延续到下届政府,恐怕历史将记载“中港融合危机于荫权七年全面爆发”。 香港大学高级讲师蔡子强2月2日在《明报》发表文章Good People, Bad People, No Other Difference,要求网民停止攻击。蔡子强写道: “我曾经认为香港是世上对不同族群最为包容的一个地方,但近日事态的发展,却不容我不忧心忡忡。 因为双非婴儿和自由行政策所造成,对香港社会容纳能力所造成的冲击,因着D&G禁拍风波、港铁进食骂战、北大教授孔庆东骂港人是狗等风波,而火上加油,引来一次大爆发。据报道,上个礼拜,有本地人组成‘唱蝗团’,在广东道名店和旺角行人专用区‘快闪演出’,一边唱歌,一边高叫口号,沿途‘唱衰’内地孕妇抢床位、抢奶粉,以及旅客随地大小二便等行为,惹来内地游客不满。 至于网络上的骂战,更是无日无之。据报道,有网民甚至不单止把内地孕妇描绘成蝗虫,还设计出大肚蝗虫图案,极尽丑化的能事,甚至声称要以此制作海报,并贴在游客区,向内地旅客抗议。结果,这些消息和图案又在内地讨论区及微博疯传,造成两地的进一步撕裂。 我想大家都有责任叫停这些行为。” 蔡子强恳请香港市民: “或许,有时我们真的会被一个人的言论,或者某些人的行为,而弄得怒火中烧,但我诚恳的希望大家,能够停一停,想一想,究竟自己正在做的,是在治愈伤口,还是在撕裂伤口?我们正在进行的,是一个文明的,还是一个横蛮的公共讨论?” 香港浸会大学余伟锦副教授认为,应“理解刊登广告者的心情,因为他们的切身利益受到了影响,但对广告中出现的隐喻非常不能赞同。大家都是同胞,同一个国家的人,用蝗虫来形容完全不对。中国文化中有严重的地域歧视观念,不同地方的人相互歧视,但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内地同胞来港生孩子,而是我们的人口政策出了问题”。(《港媒刊登反内地孕妇广告,市民称非普通港人看法》,http://news.qq.com/a/20120203/000050.htm) 1月31日,香港林天悟先生发表文章,题为《慎防中港矛盾大爆發》,文中除对香港人展露的情绪表示理解外,对陆港两地间的纷争忧心忡忡。林天悟先生写道:“近日facebook及网上讨论区广范流传一篇由中学生撰写的网志,题为:《自由行:八年盘点,八年得失》,一位平凡的香港少年平实地写出其成长期的八年来,看着自由行如何改香港的面貌,得与失之间,最痛恨是失却了选择权。这篇真挚的文章引起许多港人共鸣,特首高官或西环大老爷,能从中听炸弹的药引正在燃烧的微响吗?”(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22396) 香港媒体具有很高的自由度,有呼吁大陆和香港融合,停止攻击的,也有煽风点火的,如刊登广告的《苹果日报》。 (二)大陆方面 大陆官方对这个事件还没有直接评论。只是香港中联办主任彭清华在一个酒会的致辞中说,对个别大陆学者的不正确言论表示遗憾。 个别大陆学者通过记者采访对此发表看法,对《苹果日报》的广告提出了批评,呼吁两地停止骂战。厦门大学周宁教授认为:“刊登整版广告批孕妇赴港生子是不冷静的行为。事件本身不是很重要,里面掺杂着双方的怨气,不需要无限放大。最近出现的一系列不断升级的事件表明,谩骂和情绪化的表达不能解决问题,内地和香港都应该反思。”(http://news.qq.com/a/20120203/000050.htm) 个别大陆纸质媒体也通过发表公共知识分子的文章,表明看法。《新京报》发表大陆著名公共知识分子秋风的评论文章《公共表达伦理何以如此匮乏》。秋风在文章中指出,孔庆东事件及香港媒体反内地孕妇广告事件,已经清楚地表明,粗野的语言根本无助于辨析任何问题,在粗野言辞所构筑的话语场中,也根本不可能达成什么共识。相反,哪怕双方都在表达真理,这样的语言只会扩大分歧,制造怨恨、仇恨,撕裂本来存在的共同体。最终,公共空间所剩下的惟有一地鸡毛。秋风呼吁,中国社会需要文化的自觉,需要重温圣贤的教诲,思考如何做个好人,做个好公民;掌握着巨大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尤当深刻地反省,在这个大转型时代,自己怎样做,对于公序良俗之形成和维护,才可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22355) 有网络媒体发表文章,对香港人的愤怒表示质疑。经济观察网发发表署名杨婷婷的文章《港人的愤怒从何而来?》,文章认为,香港人的愤怒表面看起来是因为其优越感受损,利益受损引起,但由此而来的愤怒没有理由,文章列举了香港居民和大陆民众在诸多方面的不平等,以及香港人在大陆受到的税收、教育、出行等各方面的便利和特权,反驳香港人愤怒的理由。文中写道:“他们愤怒的理由很多,但理智地看待这件事情的话,内地人给香港人造成的困扰完全是身不由己,而且,他们并没有享受到什么特权,迄今为止,内地游客在香港停留最长时间也只有7天,如果要再呆上7天,对不起,你的港澳通行证必须拥有两次赴港有效签注,一般人的做法是从深圳罗湖出境再入境,这样你才能不被驱逐出境,算下来,普通游客在香港最多也只能呆两周。” 结论是:“比较下来,谁更有理由愤怒呢?”(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222363) 网络媒体在简要报道事件的同时,也含蓄地阐述自己的立场。网易制作了一个名为《香港人发的不是无名火》的专题,从内地游客规则意识差、大陆人赴港生子是占便宜、香港靠内地施舍不符合实际、不同政治体间绝对的迁徙权不存在、尊重国情和感情不能有双重标准等,说明香港市民的诉求是正当的,批评一些大陆人的错误思维:“口水战因是非而起就需明辨是非对错。内地游客在香港不尊重公共秩序理应被批,不纳税只想谋福利反而怪港人小气,则是得了便宜还卖乖。‘香港有今天全靠祖国施舍’这种错误逻辑,更是压根谈不上就事论事,纯属意淫。” 腾讯旗下的大粤网则推出专题《香港这一面》,刊载“那些一直在默默传递爱的朴实港人”帮助大陆民众的高尚事迹,如筹款救助湖南白血病女孩、为广州五胞胎捐进口奶粉、香港大学生为农民工维权、香港义工玉树地震救人牺牲、香港为汶川地震慷慨捐款等,意在呼吁正面看待香港同胞。 三、香港的忧郁,中国的忧郁 盘点这次陆港间的纷争,起因是一件大陆人觉得司空见惯的小纠纷,但因为互联网的放大效果、名牌大学教授的口不择言,以及香港人积压已久的愤懑情绪,让纷争出现了扩大化、持久化的趋势。其中出现的各种情绪、各种信息,是研究香港社情民意、研究陆港关系的绝好材料。这里借用强世功教授《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三联书店2010年版)一书中一个章节的标题《中国的忧郁》,并略作改动,作为结尾标题。 这场还在继续发酵,后续情况如何,还要持续观察。但对半个多月的观察,我得出以下思考。 (一)网络的民粹性表露无遗,破坏力很大。网络上的各种指责、谩骂,上纲上线的评论非常多,香港网友和大陆网友都不能幸免。特别是大陆网友,动辄以反华、乱港、西方的工具、殖民思想等口号指责对方,不能平心静气的讨论问题和事件,延续并扩张了网络民粹主义的极端作风,民粹主义情绪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疏导,对陆港间关系的破坏会很大。对香港来说,情况更为复杂,一方面是民粹与民意有时难以区别,另一方面是个别政党带有比较强的民粹色彩,政党和民选议员需要争取选票,政府需要聆听民意、需要民意支持,这些都限制了对网络民粹言论的疏导。 (二)香港官方、知识界反应及时,表现理性。无论是特首办公室在第一时间邀请学者、官员撰写文章刊登在特首facebook专页,还是学者们自己撰写的评论文章,无不从陆港融合、香港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这场纷争中暴露除的问题的忧心、忧虑之情表露无遗,同时,没有对网民的言论横加指责,体现了香港理性协商的社会氛围。当然,香港知识界由于其深处的地域,不可避免地要对香港市民纷争中表现出的情绪体现理解之情。 (三)大陆知识界反应、回应不够。兹事体大,大陆官方的沉默可以理解,这是大陆官方面对突发事件一贯的“冷处理”手法。但作为极其重要的公共话题,知识界、媒体不能缺场,否则会任由无论民粹主义情绪蔓延,对陆港社会造成不利影响。遗憾的是,大陆知识界的反应较为缓慢,回应也很少,即使有回应,也不是直接切入问题,而是附带涉及,或是春秋笔法,把这场纷争的分析和问题包裹在抽象的学理分析和空泛的呼吁上,如秋风的文章。网易、大粤等网站的专题,总感觉还是流于情绪表达,没有切中纷争的核心,说到点子上,特别是网易制作的专题,可能还有反效果出现。笔者认为,大陆知识界反应不够,一是可能大陆知识界对香港问题确实关注很少,研究不多,想说也说不上话;二是话题敏感,在现有的舆论空间中不敢说、不好说;三是春节期间方舟子、韩寒之争太过猛烈,相当部分的公共知识分子都有卷入,分散了精力,或转移了注意力。期待大陆知识界能够尽快跟上,对这场纷争发表见解。 (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正视和化解。我对这次陆港间网友纷争的基本判断是,直接的导火线是香港市民对大陆游客的观感问题(大陆游客不知道或不受当地的规矩),利益冲突是背后的原因,但香港学者和部分香港人(以及部分大陆人)将问题深入到了价值观层次。这次纷争中体现的利益冲突,已经表露得较为充分,如香港的房屋价格由于大陆富豪涌入价格飙升、“双非”孕妇导致医疗资源紧张、大陆人子女到港上学导致学位紧张、大陆人遍及香港各个角落导致香港人的生活空间被压缩、大陆人到香港购买物品导致香港商品价格上升或短缺(如抢购婴儿奶粉),等等,都被展现了出来。应该说,这些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政策层面得到解决,并不是什么很大的问题。香港学者和部分香港人提出的价值观问题,倒确实是陆港间交往、融合的一个很难解开的“结”。如前所述,沈旭辉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香港核心价值来同化大陆移民的问题,林天悟先生则大篇幅转述了一个普通香港中学生撰写的、影响很大的《自由行: 八年盤點,八年得失》,这里摘录其中两段尖锐的表述: “这些人(指大陆人——引者)样貌看起来也许跟我们差不多,但骨子里我们截然不同。我们讲究规矩,他们讲求人情。我们或多或少会顾及自己面子,他们不会,遑论其他人的。有次我在尖东目睹一陆客与一西方人争执,为什么争执我不清楚,但有两件事我仍历历在目:那内地人的嘴脸,和那西方人走时那句‘Bastard, I swear I will never come here again’。” “大陆人的人,听着:当我们承受并接受他们的一套时,我们自己的价值便没有了。我们现在已经抛弃了自己的词汇,用上一些奇怪的词语如‘打造’、‘素质’,然后便会是繁体字、礼貌、法治……我们只会变成大陆般。融合,应是各取所长,不是跟大路攞个Mean。” 这种论调、这种情绪是大陆所担心的,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的关键所在。大陆将这种情绪和思想界定为香港部分精英仍然有“殖民地思想”,缺乏对中国的政治认同,而香港的部分知识精英将这种思想界定为香港的核心价值,是香港的特色和长处(不同于大陆)所在,香港最担心的就是朝大陆化迈进。麻烦的是,双方还搭建不起理性沟通的平台。从这场争论看出,这种思想已经蔓延到民间,不排除会获得民间基础,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这是中国的忧郁,也是香港的忧郁。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以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和观点。)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