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期瀏覽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38期《還我新聞自由:解密南周·中國公民反抗中宣部》

2013年01月10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反擊宣傳部 文/長平 內幕曝光,任何人都會知道,中國到底有沒有新聞審查和輿論管控,這種審查和管控到了多麼荒唐的地步。每一個珍惜自己知情權的人,每一個不願意被洗腦的人,每一個支持言論自由的人,都應該發出抗議的呐喊。 【封面故事】 抗命宣傳部 文/張潔平 有宣傳,無政改。2013年頭的兩個黑夜和一個白天,公民所要求的不過是一句話:還我新聞自由。憲法保障的,清清白白的自由。 南周事件7天7夜全記錄:一場雞蛋碰石頭的抗爭 文/仰光 審查、抗議、妥協、分裂、陷阱、打壓、聲援……南方周末又一次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這不是最惡劣的審查,但卻激起南方周末、新京報等中國媒體人1989年以來最直接的抗命。中港台三地聯署,聲援南方周末,共同捍衛憲法規定的中國人的言論自由。 南方往事:抗爭與淪陷 文/沈憶往 這不只是一個壞官員的錯誤,而是一套精密新聞管制系統運作多年的必然結果。 你的南方,我的戰場 文/熊威 1月7日至8日,廣州大道中289號的南方大院變身公民廣場。人們在這裏表達對南周的聲援或反對,對政府的不滿或支持。 未來的自由中國在民間 文/莫之許 攝影/鐘卓明 南周內部的抗爭或許會以失敗告終,但行動者們的街頭和網絡抗議昭示着未來自由中國的希望在民間。 強管制,弱抗爭:新聞自由的破題之道 文/馬特 南周事件表明,黨國權力對新聞的管制日漸加強,而在媒體和新聞從業人員的不斷抗爭中,中國的新聞自由緩慢前行。 圖解中國新聞審查:八道關卡 【國際】 軍方不受節制 武裝衝突重燃:民族矛盾成緬甸改革最大難題 文/周澄 在中央集權依舊的情況下,少數民族要透過選舉影響決策難乎其難。儘管改革步伐似乎已經在經濟、媒體自由等方面邁開,但民族矛盾若不能及時解決,將必然絆倒改革。 開放泡沫考驗緬甸流亡媒體 文/楊凱斌 面對被遺忘的危險,流亡媒體紛紛選擇回國,雖然心中也說不準:開放是否真確,開放泡沫何時會爆破,底線究竟到哪裏? 緬甸政改轉動利益格局:中、美、東盟緬甸角逐戰 文/仇國平 中國國有企業在緬甸的經濟活動,特別是影響環境民生的天然資源開採,與緬甸的民主化及公民社會發展格格不入。而中國希望透過發展緬甸能源開採,鞏固中國的能源安全的願望隨時落空。 【香港】 拒絶奴才治國:對香港「倒梁」運動的思考 文/羅小朋 圖/鍾卓明 「倒梁」是對奴才哲學和奴才治國說「不」,其價值取向能否勝出,關係到中國文明的興衰。不懂這一點,才是真的不愛國。 拒絶奴才治國:對香港「倒梁」運動的思考 「倒梁」是對奴才哲學和奴才治國說「不」,其價值取向能否勝出,關係到中國文明的興衰。不懂這一點,才是真的不愛國。  【人物】 陳雲:香港遺民的現世焦慮 文/曠達 攝影/鐘卓明 陳雲一直很焦慮。10年前做官時,覺得被人跟蹤;10年後,擔心大陸的共產文化奴役香港。一些擁護者視他為「港獨」的理論領袖,另一些人批他為「自治」教主。然而他卻不忌憚向所有人開火,預計到肯定會被攻擊,一派「我不下地獄,誰下?」的態勢。 【文化·特別報道】 詩悼也斯 編者按:斯人逝,晚冬寒。1月5日,香港詩人也斯病故。悼念一位詩人,也許最好的方式還是讀他的詩,我們邀來也斯先生的朋友、學生……各分享一首他的詩作,一起再次進入他的心靈世界。 【文化·別處】 杏仁糖之味:呂北克今昔身世之旅 文、攝影/林郁庭 波羅的海潮湧無休,海畔的德國小城呂北克,是文學大師托馬斯·曼的故鄉,在那裏,一顆小小的名產杏仁糖牽引出一段中世紀同盟「帝國」的興衰,神秘與奇異。故事裏縈徊不去的,還有回教後宮的幽美暗影、威尼斯遙遠的水浪。台灣作家、行者林郁庭的足跡和文字,由那苦味之甜,帶我們回去歷史深處…… 【文化·廣場】 亂 編者按:生存空間愈朝向規訓、潔淨、秩序……我們的心,愈是各有各的亂法,而那只是我們渴望重返宇宙洪荒的本能衝動。 時代的晚上 文/阿爾 冬天的銀川,車流穿梭,這個城市和中國的每個城市一樣,車輛天天在激增,道路愈來愈堵,人們的情緒愈來愈煩躁,走在路上,你感覺很多人的心事重重,並且小心翼翼。 亂 文/難民稻子 只有A的頭又痛又癢。 亂我心者 文/楊佳嫻 亂我心者,並非長長短短、高高矮矮的天際線,而是那希求和諧、劃一到了不近人性的現代性進步的風暴啊。 【文化·現場】 陌生人,請在城市的牆壁上對話 文/朱曉玢 攝影/鍾卓明 每一個美國人每天會看到300多個廣告,廣告單向的信息輸送不斷告訴我們,如果不買這件產品你便會不美、不健康,而這些資訊卻擠壓了原本人與人之間必須的情感交流和分享。 【專欄】 重燃共和革命的火炬 文/趙楚 當代社會要應對內外危機的挑戰必須行憲政,而求憲政之路則必須重建共和。包括執政黨的有心變革人士在內,接續中國現代史上的共和革命火炬,才應該成為真正的第一社會共識。 重慶模式和文革陰魂 文/徐友漁 舉目神州,貪腐特權、社會不公日趨加劇,毛澤東、薄熙來陰魂不散,文革「反官僚、反特權」的「大民主」愈發有吸引力。防止文革和重慶模式再現的唯一良方,是真正實行政治改革。 政府不是新聞自由的保姆 文/邵建 憲政國家,從不把政府當作新聞自由的保姆,而是防止它干涉新聞自由。 從專家城市到用家城市 文/鄒崇銘 我們真的需要一個19公頃、像維園般大的西九公園嗎? 守護台灣價值——民主 文/宮鈴 中華民國在台灣於風雨飄搖中屹立一甲子有餘,台灣人經歷了經濟恐慌、邦交國一一離散,政治與經濟轉型,守護台灣的正是台灣人不屈不撓、追求理想生活的毅力與價值,這是台灣的根本,沒有妥協與逢迎的空間。 被逼眾生相:父親 文/陳希我 如果教唆能讓兒子成功,那麽掙扎就會少一些。愈成功,就愈少掙扎,愈放心了。當兒子當上了學生幹部,有父親為此感到不安嗎? 金沙江邊改土流難 文/尼佬 說到底,金沙江兩岸的人都更在乎雪山和大江,浮屠和寺僧。就像次仁頓珠說的,那些來人跟他說起的平地繁華,真是抵不過高原藍天上的浮雲罷。 尼泊爾民間自救路漫漫 文/林輝 在政府未能負上其應負責任之前,尼泊爾公民社會自救之路,仍然漫漫。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37期《國病》

2013年01月03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世界之病 文/長平 官僚機器製造了無數中國病人,它本身也是一個病態的存在,中國官員是世上最大的精神疾病群落。中國的政治遊戲在國際社會中得心應手,本身就是世界自甘墮落的表現。 【出版人的話】 歷史巨變的開始 【封面故事】 凝視·庶民之病 文/攝影 林怡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平均每年經濟增速達10%,但「發展是硬道理」的背後是民眾以病痛之軀付出的「硬代價」。本刊記者走近實則滿目瘡痍的壯麗河山,以鏡頭凝視黨國體制下的中國基層人民之病。 你的病,我的病,權貴之病 文/溫克堅 病態政治體制造就變態的政治官僚。國之病治癒的希望,在於草根階層抗爭自救的勇氣和行動。 【特別報道】 勇破家獄關:胡佳探訪劉霞手記 文/胡佳 良心囚徒和他們的家人們,承受着專制的重壓。我希望用我的經驗和感悟告訴渴望自由的中國公民們:來吧!用你們的行動讓那些正經受着牢獄和家獄的良心囚徒們不再孤單,因為他們所爭取的和為之付出沉重代價的,正是你們本應該享有的自由和權利。 成功探訪劉霞的意義:維穩愈剛性,愈維愈不穩 文/莫之許 成功探訪劉霞,不代表專制政權可能發生任何實質性改變。剛性維穩會可能暫時鬆懈,但尚看不到目前依舊孱弱的民間社會全面突破的機會。 【國際】 新加坡華文書店小史:英培安和他的「草根書室」 文/李祖喬 70年代,讀書氣氛好,書室經營比較容易。店的樓上有戲院,電影散場後很多人會下來逛書局。那時賣雜誌,最暢銷的是香港的李怡主編的《70年代》,紀念周恩來那期竟賣了幾百本。 【香港】 挺梁、倒梁大對決:守護一國兩制的戰爭 文/陳嘯軒 圖/鍾卓明、Manson Wong 元旦13萬人上街「倒梁」,令梁振英不能完成其五年任期的傳言再度升溫。但要解決香港民主發展的困局,最終還是要中央領導層調整對香港的政策和心態。 專訪李鵬飛、王永平:政壇元老、前高官齊倒梁 文 /何康橋 政壇元老李鵬飛說:「一個如此無誠信的管治者,就算口講會為香港實施某些政策,但香港人會信嗎?」前高官王永平也說,梁振英現在說的每一句說話,「無論是否真確,都會惹市民懷疑。」 示威有錢收、有飯餐:建制派空前動員挺梁 文 /溫朗鈞、蘇曉欣 圖 /鍾卓明、Manson Wong 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發起挺梁遊行,部分參加者被指收錢遊行,遊行結束後鬼祟地走進臨時廁所,領取二百多元的報酬。 13萬人呼喊梁振英下台 文 /陳嘯軒、孫賢亮 圖/鍾卓明 各路團體在元旦於港島不同地點發起倒梁示威,訴求雖不盡相同,但他們的共通點是,對一國兩制崩壞和梁振英的施政感到失望。 【文化·專題】 餓死的歷史,餓不死的《一九四二》 編者按:一段被遮蔽的歷史,可以借一部票房四億的大片而不被人們遺忘嗎?催淚激烈的影像「治愈」了觀眾的什麼?講述民國的故事,是否折射出講述中國當代所面臨的困境?本刊特約記者詳述電影《一九四二》誕生過程,這部讓馮小剛等了19年的片子,歷經中國電影產業和審查制度的風向變化。影評人楊北辰和李照興,分別從影像語言細讀、歷史寓言的角度解讀這部電影。紛紜角色雲煙不散,他們的生活既是銀幕上他們的,也是現實中我們的。 拍攝一場災難有多難:《一九四二》「難事」多磨 文/王滬生 2012年11月27日,劉震雲和馮小剛去上海宣傳電影《一九四二》。他們沒想到的是,把1993年發表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變成電影《一九四二》的花了19年。當時的「小劉」和「小馮」,變成了「老劉」和「老馮」。 催淚木乃伊的炮製與治療 文/楊北辰 《一九四二》沉迷的是形成一種與「真實」的競爭關係,直至取消其他可能性的權力地位——這也是「大片」形制的弊端所在。當我們妄圖將歷史價值與商業價值做一場直接的兌換時,我們損失的只能是歷史本身。 一九四二還是一九五八? 文/李照興 「借古喻今」幾成了閱解當代中國歴史片的普遍切入點,觀眾可從影片中讀出種種當前時局隱喻,這種刻意過度詮釋,真是全球國族電影發展中的奇特現象。我們難以想像,普通一部日本或印度古裝片會被給予這種解讀。每一個歷史故事,都可被閱解為當代寓言,每個角色人物,都演着今天的生活。 【文化·閱讀】 2012 陽光薦書 時間有終結,文字無疆界。本期我們請來兩岸三地及海外知識分子、文化人、作家、藝術家,與《陽光》的讀者分享他們心中2012年最好的書。 【文化·廣場】 初 編者按:末日過後會帶來一個開始嗎?我們曾擁有過一個開始嗎?飛箭離弦,我們都知道生命的朝向,它如此篤定、絕對,以至我們幻覺其他的方向竟然存在。 初 文/阿乙 我們的歷史開啟於他中風之日,在此之前他是中年人,而我是幼童。此後我仍然是脆弱的怕死的幼童,而他急劇衰老,像風一樣滾向墓地。 初冬,末了。 文/劉美兒 外公跟我說的第一句話,和最後一句話,是什麼,我忘記了。而我記得他去世的時候正值初冬但彷彿已經很冷很冷。 「初」 文/柯裕棻 我很少想到伊甸園,我總是想到末日,以便習慣各種覆滅。 【文化·現場】 農民工博物館:展廳裏的被幸福 文、攝影/曠達 廣州市政府修建的農民工博物館,座落在地產項目、高檔畫廊和咖啡館旁。它展出官方塑造的農民工的幸福笑臉和現實中難如登天的理想;而它隱瞞的,卻是珠三角三十年的血與淚。 【文化·詩歌】 監禁 詩/南方 監禁的反面,監禁的對面,都只有一個詞、一個存在——解放。19世紀的「思想」、20世紀的「實踐」,直至21世紀苟延至今的「大失敗」殘餘——極權主義——造就的「新階級」正在繼續遭遇它的覆滅。這首詩是「革命」的輓辭、也是「反革命」的驪歌,「反抗詩學」是其精粹,對「革命」、「反革命」的對位關係完成了詩意修辭學上的必要修正。(導讀/孟浪) 【專欄】 中國特色的網絡專政 文/趙楚 本次對網絡的立法並不是出自一般意義上立法規範社會行為的法意,而是不折不扣的社會打壓和加强傳統管制的行為,其唯一結果是把中國現實中的新斯大林體制完全延伸到網絡世界。 上海合作組織戰略嬗變 文/侍建宇 中國對上合組織功能的構建,最近開始改弦更張,從强調區域傳統安全合作,轉為開始高調着重經貿發展合作。中亞區域外交政策其實與中國治理新疆政策息息相關。 盤點習李元年 文/夏明 習近平、李克强應從歷史中得點教訓,立志避免成為當今制度的犧牲品。否則,總歸難逃歷史的結局:習以為常,投桃報李;死留餘辜,王皮兩張。那時,人們又要問:你們幸福嗎? 港式「自由主義」告急 文/羅永生 戰後香港的自由文化空間,是在嚴峻的國共相爭,「左」鞭「右」打的環境下慢慢掙扎出來的,可是在今天,自由主義卻在更為錯綜複雜的左右夾擊的情况下受到嚴峻考驗。 發展主義霸權侵凌人權 文/管中祥 馬政府簽訂人權國際公約想為自己妝扮門面,但若只想討好財團,卻不積極保障人權以求名實相符,恐怕不但不會獲得社會尊敬,還會成為國際大笑話。 把所有的血混在一起 文/張曉舟 在「切糕黨」事件愈演愈烈之際,烏魯木齊的「音樂盒音樂節」讓人們從苦難和荒誕的社會現實上,一起飛了。 被逼眾生相:酒官 文/陳希我 「喝酒像喝湯,肯定是工商;喝酒不用勸,一定在法院;舉杯一口乾,必定是公安;八兩都不醉,絕對是國稅;起步就一斤,保准解放軍。」 東德兒童集體如廁烙印 文/楊瀟 就我個人來說,我甚至懷疑,有些東西因為從小就被訓練,或許已經內化成為我之一部分,如同抗體一般。復原(或曰排毒)的過程比我們想像得要複雜和痛苦得多,它容不得你與自己和解——因為一不小心你就自以為是地在通往「真理」的路上狂奔了——但其實你的屁股還沒離開馬桶呢。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36期《去毛困局:走不下神壇的毛澤東》

2012年12月20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在毛澤東的陰影下 文/長平 新政權最受歡迎的舉措是「八項規定」。對我來說,這等於重溫《毛澤東選集》——每一條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原話。 【封面故事】 走不下神壇的毛澤東 文/高茂 真實的毛澤東如何已經無人在意。毛澤東思想幻化成一個符號,與政權共生,與社會同構。 大陸毛派缺乏社會基礎 文/莫之許 雖然具體社會問題催生「毛主義的民間復興」,但毛派無力引領社會思潮和進行有效的社會動員,他們不過是虛幻的力量。 袁庾華:我是毛主席的戰士 文/余聲 人們稱他是今天中國毛派的旗手。他的觀點在毛派中頗具代表性。他提醒人們:「哪怕共產黨不在,毛也已經滲入到民族的血液裏。」 「去毛」行動緣何步步維艱 文/木然 中國政治的前行,在於打破毛澤東思想的內在邏輯,讓普世價值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阿基米德支點。 香港「老左」:我們曾以為一鋪可以翻身 文/雨文 15歲參與大躍進,24歲參與六七暴動,放置真假炸彈。陳伯說:「我們都是香港出生、香港長大,未回過大陸,未見過大陸的苦況,自己只是個熱血青年,認為毛澤東提出的人民大翻身,真的可以令我們一鋪翻身。」 東南亞毛主義革命回顧:加冕未成的東方共產教皇 文/洪雨 從50年代開始,東南亞各國因為中共輸出革命而陷入了近30年的動盪,毛主義的危害並非僅僅發生在中國國內。 【中國】 不自焚,能怎麼做? 文/王力雄 達賴喇嘛確定的目標是實現西藏的真正自治。然而整體的民族區域自治取決於中國政府的同意,不現實,但分解為小目標,從每個村莊的自治開始,就不再是遙不可及。 【特別報道】 諾獎之後·高密平安莊:莫言的魔幻東北鄉 文/楊猛 第三届高密紅高粱節在莫言的家鄉高密開幕。作為開幕式貴賓的莫言和地方領導談笑風生,隨後又和官員在開發商陪同下一起視察了一塊即將開發的土地。 諾獎之後·玉淵潭9號院:只是想送你一瓶葡萄酒 文/莊之道 自丈夫劉曉波在兩年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後,劉霞就被當局軟禁,已逾26個月。他們的朋友發起各種探訪行動,期望能見劉霞一面。 【國際】 成功發射衛星:朝鮮再掀東北亞地區安全危機 文/于曉舟 朝鮮已成為東北亞地區安全最不穩定的因素。中國軍方對朝鮮此次發射衞星大為緊張,第二炮兵部隊立即召開高層會議,討論事態發展。 獨立紀錄片《自由機》:英國導演拍香港90後社會運動 文/鍾錦玲 香港現在還剩下一點點言論空間和自由,我希望透過紀錄片盡一點力,讓這扇「自由之窗」能愈來愈寬,而不是愈收愈窄。 【台灣】 台灣民眾眼中的釣島風雲 文/陳敏鳳 一項台灣民意調查顯示,即便考慮了黨派傾向和統獨立場,在釣魚島歸屬問題上,民眾對台灣和中國的支持度明顯高於日本。 【香港】 律政司主動提人大釋法:香港法治風暴山雨欲來 文/陳嘯軒 香港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包致金,在退休前曾擔心法治風暴將不久吹至。政府近日提出人大釋法建議,正有山雨欲來之勢。 【人物】 深港水貨客:行走在邊境之地 文/劉冉 他們每日往返於香港和深圳之間,行李裏裝滿奶粉、尿片、香煙。他們的年齡、衣著、樣貌、國籍乃至個人的故事都相差甚遠,但他們卻有一個統一的稱呼:「水貨客」。 【文化·專題】 音樂節狂潮:我們離真正的自由有多遠? 編者按:夜色下海水動盪、高廈華燈,飛機不時掠過,結他電聲轟鳴,人群自由曼舞或閒坐草地……一些瞬間,此處彷彿不再是日擁夜擠的香港,而變身四十幾年前的Woodstock。也無需同那已成傳奇的經典年代相比,只看本城這個暖冬音樂節熱潮,現場、回顧與分析中,我們是在怎樣的困境裏,期盼着怎樣的自由? 文藝復興音樂節:渡海合唱一首歌 文/雷旋 這個演出為什麼在香港?因為巴奈很難去北京,周雲蓬到台北也很麻煩,而香港,志在四方。 Clockenflap:全香港的外國人都趕來了 文/雷旋 當中國樂隊或亞洲樂隊變得更成熟,更有號召力,本地樂迷和外國樂迷自然能達到平衡。 自由野Free Space:藝術就是不斷驚奇 文/雷旋 很少音樂節是這樣融合不同風格。在草地、集市、創意活動流連的人比舞台前還多。 我們等了二十年,嗎?——從香港獨立音樂空間變化看音樂節熱潮 文/黃津珏 香港獨立音樂演出場地長年匱乏,樂隊數量不斷增加,卻只有三兩場地,間接造成獨立樂隊渴望玩比賽的現象。 【文化·現場】 專訪中國導演陸川:王的宴席直貫兩千年 文/朱曉玢 攝影/鍾卓明 「電影(《王的盛宴》)在多倫多放映的時候,那裏的留學生幾乎都看懂了。很奇怪,在大陸,很多年輕觀眾說看不懂。」 【文化·書評】 齊澤克:回眸革命 文/周思中 左翼或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有意義的旗幟嗎?問題會否更是,左派還有否樂觀的條件?正正在這點上,新作The Year of Dreaming Dangerously或許是齊澤克應時之餘最誠懇真摯的作品之一。 【文化·詩歌】 監禁 詩/南方 監禁的反面,監禁的對面,都只有一個詞、一個存在——解放。19世紀的「思想」、20世紀的「實踐」,直至21世紀苟延至今的「大失敗」殘餘——極權主義——造就的「新階級」正在繼續遭遇它的覆滅。這首詩是「革命」的輓辭、也是「反革命」的驪歌,「反抗詩學」是其精粹,對「革命」、「反革命」的對位關係完成了詩意修辭學上的必要修正。(主持/周瓚) 【專欄】 教育平權運動的動員策略 文/吳強 貌似由單個行動和討論組成的教育平權運動已廣泛捲入非政府組織、公民社會討論、知識分子和受害者的參與,行動樣式包括請願和訴訟,甚至引發反運動,運動正日益壯大。 《舊制度和大革命》的教訓 文/徐賁 在法國革命中,對自由的要求晚於對平等的要求,而對自由的要求卻又首先消失。這和中國相似。革命吞噬自由,後果便是要求自由的法國人甘願在一個主子的統治下過自以為是平等的生活。 焚非焚,法非法——藏人自焚的象徵 文/侍建宇 透過《意見》,中國司法部門將自焚行動變成犯罪行為。自焚藏人因而被視為中華民族叛徒的「象徵負債」及西藏民族英雄的「象徵資本」。從此焚非焚,法亦非法。 那制約與孕育我們的空間 文/鄧小樺 香港不是無夢的城巿,它只是有太多夢想破滅過,因而總是擔心於「種種原因」。但微小的夢想,難道就不是夢想麼?既要背負「種種原因」,又要保有夢想,我城藝術工作者的尊嚴,乃在其千迴百轉——香港獨特的印記。 面對中共的媒體入侵 文/宮鈴 香港回歸後,不少知識分子抱怨言論空間明顯緊縮,但明報上仍然可見對中共當局擲地有聲的批判。相比之下,中華民國卻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中間的差別在於台灣人究竟有沒有意識到,言論自由是需要傾盡所有來維護的? 2013網絡自由之年? 文/毛向輝 兩年前,我也在Longbets上發表了一個長期預測(編號613),我設立的挑戰是:到2013年底,中國的牆將失去效用。 被逼眾生相:內奸 文/陳希我 對內奸應該怎麽辦?群毆!不夠。趕出去!還不夠。滅口!他被揪出個把柄,隨便就可以揪出個把柄,送進了監獄。 如果這是西藏人的樂土 文/林輝 如果印度是西藏人的最後樂土,尼泊爾就幾乎是他們通往樂土的必經之路。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33期《中共香港現行記:從1967到2012》

2012年11月29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看啊,港獨勢力在抬頭 很多中共官員巴不得「有一股港獨勢力正在抬頭」,對他們來說,與分裂勢力作鬥爭,是多麼偉大光榮的任務,而希望香港成為中國民主基地的人士就會落入尷尬。 【封面故事】 中共香港現形記 文/雨文 六七暴動45週年。當年暴動埋下香港恐共心結與人心無法回歸的種子。今日,六七陰霾重現,北京由幕後走到台前,近期多番行動已導致香港社會嚴重分化。 中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專訪 文/雨文 攝影/鍾卓明 原本愛國愛黨愛中央一群人,以往因中央較少介入香港事務而受約束。現在中央會加強介入香港事務而令這些人由被約束變為發動者。假如港獨的人數漸多,左派的愛國力量將會出來抵抗他們。 45年的香港:防左是主旋律 文/劉銳紹 當年「六七」是「硬左」,今天不少行為是「軟左」,例如把一些現象無限擴大,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誇大矛盾,增加自己的存在價值。虛報軍情逢迎北京鬥爭意識,實際效果是誤港誤國。 45年的反思︰敵與我之間 文/雨文 1967年,敵與我之間沒有留白,只有愛國、抗暴之爭。而今,放過炸彈的、鎮壓過暴動的,心態早與當年截然不同。 45年的國民教育:愛國是理所當然 文/陳嘯軒 當年我們刑事記錄是港英政府給我們。為何現在五星紅旗下還記錄我們是政治犯? 【台灣】 最後「壹」天,呼喚自由 文/李蔚 台灣壹傳媒簽約出售前的最後一天,學生請願,政府機構協商,工會呼籲。交易最終完成,台灣的新聞自由前景如何? 【中國】 京城流行「政改」症候群 文/莊之道 各方民間力量大聚會呼喚政改,官方媒體亦首提「自由派」概念。十八大後的北京,正處在諫言紛飛,幻覺流行的政治曖昧季節。 中國校園掀青年沙龍熱潮 文/趙思樂 自組織的青年沙龍近年在中國大學遍地開花,他們傾向於探討具體問題,價值中立,亦多組織鬆散,依靠社交媒體傳播甚至募款。 西北政法大學三項禁令打壓校園沙龍:今天,我們一起站着把書讀了 文/絳雪 一個學習和思考經典學術著作的校園沙龍被校方三項禁令禁止運行。老師領着學生堅守大學獨立精神,冬日樓道裏,書聲依舊。 【國際】 哈馬斯的困境:武力之外,有沒有別的語言? 文/可思 硝煙散去,哈馬斯仍面對一個權力四散的加沙,一群各擁武器的組織。今日之哈馬斯,正是昨日之法塔赫。停火難說有多長久。巴勒斯坦人民能否找到新的理性力量,撬動自己的歷史? 以巴衝突上演Twitter大戰 文/熊威 以色列國防軍08年起研究社交媒體,聘請26歲青年管理社交媒體帳號,獲20萬粉絲,並啟動耗資3.2億美元的網絡戰爭計劃。 我在以色列看「雲柱行動」文/吳維寧 「雲柱行動」開始後,臉書上的以色列朋友多半發出「終於!」的嘆息;而我的臉書卻被台灣朋友用同情巴勒斯坦的言論洗版。 【特別報道】 不去上學!兩岸三地在家教育調查 文/陳曉蕾 兩岸三地,每個不讓孩子去學校的家庭,都是對當下教育制度更深的反思。 【人物】 廖亦武:後極權時期的抒情詩人 文/程西泠 他酷愛飲酒、吟詩以及在醉酒時吹簫。大部分時候,他溫馴脆弱,為朋友做飯,為愛情流淚。他在中國骯髒的井底記錄最甜蜜的水,飽嘗牢獄與流離之苦。但他仍孜孜不倦地寫着,出於赤子之心。 【文化·影像】 以夢為馬 攝影/阿魯斯 今日的內蒙古草原早已在工業開發和官僚治理下病痕纍纍,蒙古族攝影師阿魯斯不用傳統紀實攝影,卻讓我們更加體驗到草原的悲劇與絕望,是為一個不浪漫的時代裏,對草原文明的浪漫祭奠。 【文化·書評】 打開一本地圖的展覽 文/洪磬 作家Simon Garfield的新書On the Map寫地圖,書名語帶雙關──既解作「論地圖」,又指「佔一席位」──也就可理解為從地圖看人和世界的相對位置。 【文化·廣場】 病 編者按:那些有病的人坐在你身邊,坐在我身邊,坐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裏;而我們一起,坐在這個叫做「社會」的地方……要是病的不只是身體,還有意識,人心,社會,時代呢? 病 文/陳芳 那些獨特的氣味和溫度,仍然停留於手心的觸感、來自植物的魔力、對節氣更替的感覺,這一切組成了我對疾病最初的回憶。 病之華 文/熊一豆 那些天去找樹,沒有找到。後來到夢裏去找。 病 文/黃崇凱 我漸漸明白,那些老人在駛向生命盡頭的站牌前其實無處可去。他們只是想找上幾個伴,從村子的昏幽腔腸移動到另一個處所,隨意抽幾口菸…… 【文化·現場】 富田菜摘的環保雕塑:看看我們都丟掉了什麼 文/周澄 攝影/鍾卓明 人類將被自己製造的垃圾吞噬嗎?城市巨輪日復一日生產廢棄物,日本藝術家富田菜摘用垃圾來製作雕塑,發掘每件垃圾的故事和意義,甜美,輕巧,卻正是她眼中消費社會的本質。 【文化·詩歌】 另外的海 詩/池淩雲 自然之海的神秘、豐富呼應着詩人的精神世界,對海的沉思孕育了對「另外的海」的辯證詩情。(主持周瓚) 【專欄】 弱主惡政與民主轉型 文/夏明 加强反對派精英的溝通和對話,培育反對運動人員中的互信和社會資本,增進反對派精英的團結和整合,建立起有效的反對黨,恐怕是中國民主轉型能够在理性的指引下推進的最重要保障。 轉型社會視野下的中國族群問題 文/姚新勇 在世界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擴張的壓力下而轉型為現代國家的中國,難免存在內部殖民的問題。但如果因此就簡單地套用民主化或解殖話語、套用「民族自决」之主張,恐怕是災難性的。 建制力阻「同志」平權 文/羅永生 這種要急於親近政權、親近建制、使教會變成「河蟹」維穩機器的的言行,正急速地把香港基督教會推向對現狀日益不滿、因而追求改革進步的香港人的對立面去。 兩個名詞,各自表述 文/陳宜中 儘管藍綠政黨滿口「社會公平正義」,但兩者都是經濟上的極右政黨,以為替資本家减稅、以租稅優惠招商引資、壓低工資等,就是經濟仙丹。 新聞自主是筆好生意? 文/管中祥 台灣社會仍在對抗媒體壟斷,不管結果如何,這都是場美好的戰役,也將讓台灣的媒體改革運動邁向新的里程。 被逼眾生相:清者 文/陳希我 中國不只有幾千萬的黨員,還有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的親屬、朋友、熟人,我們都是共產黨員或者共產黨員的親屬、朋友、熟人,我們被迫接受這個體制,又享受這個體制。 陌生的緬甸人 文/尼佬 昂山素姬到曼谷訪問,可以獲得緬族外勞的歡聲雷動,可是那些雲南邊境外百公里的高地山民,又有幾個不對就算是「她的未來」心存疑惑?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34期《香港新紅色組織》

2012年12月6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特務政治 特務政治毀了信任,讓你的人際關係怪異起來。如果你想要回到正常的生活,最好就不要再關心政治,不要再參加時事論壇和街頭抗議,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結果。 【封面故事】 專上同盟:新紅色學生組織? 文/孫賢亮 香港大學學生會近年一直疑遭親北京的「香港各區專上學生同盟」(HKTSA)滲透。本刊調查發現,今年港大多個幹事職位已被TSA「攻陷」,其最終目標是要與一向以爭取民主自由為宗旨的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學聯)分庭抗禮,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學生組織。 他們因何狙擊公民黨?:揭秘「愛護香港力量」文/程千 在網上活躍、成立不到2年的「愛護香港力量」,近期由網上走至地上,發起多次支持特區和北京的集會遊行。召集人陳淨心表示:「我願意成為共產黨員,無私的為國家奉獻。」 青年關愛協會大戰法輪功 文/陳嘯軒 香港青年關愛協會與法輪功展開「攻防戰」,兩邊一齊搶佔公眾地方作為宣傳據點,雙方近期已爆發多宗衝突。 專訪香港教區榮休主教陳日君:我們想幫中國人做回中國人 文/雨文 攝影/鍾卓明 「他們必定會勝利,他們根本不會理你,因他們只要成功。只要這個黨成功,什麼方法都是對的,香港根本沒有太多實力。」 【中國】 郭玉閃:抱着絕望姿態做專業的維權 文/趙思樂 維權律師要以當事人利益最大化為第一目標,這樣才能在辯護中體現專業性。每場勝利都重要,因為這些終將推動中國政治前行。 陳克貴入獄:到底誰在故意傷害? 文/余聲 陳光誠成功逃離東師古村家中七日後,十多名持械鎮幹部闖入陳大哥陳光福家中打砸,陳光福兒子陳克貴反抗,七個月後被當地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刑三年零三個月。 專訪律師李莊:薄王落幕,重慶翻盤 文/趙思樂 我在重慶服刑548天。如今我的團隊有20多個律師,成立是為了針對重慶。我的目的就是幫助重慶的冤案和揭露刑訊逼供。 【國際】 日本政界「第三極」崛起 文/蔡成平 日本「第三極」之所以受追捧,歸根結底就在於民眾對民主黨、自民黨的失望。從更深層的社會心理而言,「第三極」勢力的崛起也與日本社會欲徹底擺脫「55年體制」有關。 朴槿惠 vs.文在寅:新世代成南韓總統大選關鍵點 文/鍾樂偉 過去半個世紀,南韓「進步派」和「反對派」互有輸贏,沒有讓敵對派系有喘息機會,也沒有放下過你死我活的鬥爭。本屆的總統大選也不例外。 【特別報道】 香港人,你想問龍應台什麽? 文/呂陽、張潔平 攝影/鐘卓明 在《龍應台的香港筆記》仍在書店熱賣時,2012年11月28日,在香港生活近9年的龍應台以台灣文化部部長身分重訪香江。 摸着石頭過海:龍應台文化部長200天 文/林怡廷 台灣的民主路,龍應台從來不是衝最前面的那個,她總是翩然而至,不費力的登上舞台。二度為官,龍應台有備而來。 龍部長的難題:對岸的潛規則,你要不要遵守?文/林怡廷 在北京設定的兩岸統一議程中,從淺水區的經濟踏入深水區的政治,文化是之間最重要的過渡。當龍應台對華人文化的願景碰撞上中共的文化統戰,真正的價值角力,拿捏在龍部長心中。 何必冒犯龍應台 文/溫克堅 大陸知識分子該重新審視龍應台留給大陸的玫瑰色光環了。威權體制是無法靠文明的語態說服的。龍應台當年不是台灣民主化的鬥士,今天自然不能期待她成為大陸民主化過程中的同行者。 【人物】 滕彪:一個單純的反對者 文/曠達 作為維權律師的滕彪,不懼政治化,願意對最敏感的政治話題發出聲音。作為研究者的滕彪致力於推動廢除死刑。他說,所謂獨立,就是「除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還要加上大眾不能惑」。 【文化·專題】 騙人時代,我們的情感不騙人:與高群書和他的兄弟們談《神探亨特張》 文/Lo 台灣金馬獎深冬爆冷,小製作電影奪得大獎。沒有明星,只有微博群眾;沒有專業,只有業餘;沒有大國敘事,只有草根群情……金馬獎再次證明這時代的變化。而時代之變,是因為我們變了。 【文化·書架】 林日曦:一本書生出一個故事 文/朱曉玢 攝影/鍾卓明 林日曦最近新開了一個書評專欄。他說「一板一眼地寫評論有什麼好看」,要把書評當故事來寫。每篇故事由一本書衍生,留待讀者自己將故事與書聯想到一處。 【文化·廣場】 旅客 編者按:人生是一場孤旅。誰與你在這一時刻同路,又在下一個路口分道揚鑣,從來沒有綵排。你從故土走入陌生,景物、人情變幻成不同模樣。而內心無論多麼漂泊無根,你是否記得和自己保持心靈對話? 寶地 文/鄭執 跟許多人一樣——當年有位女作家因為太愛麗江,一住就是十年,寫了一本關於麗江的書,火了,無數朝聖者紛至沓來,一時門庭若市,女作家見此景狀,大哭一場,從此躲回老家。 旅客 文/項明生 2012年前,平凡的我決定用年假,啟程前往瑪雅人的家鄉──墨西哥,並遊蕩古巴,著書得來的版稅捐贈小母牛。 兩種鄉愁:味覺,語言 文/周天派  逐日長大,從出生到19歲離家──海洋孕育了我,我是在海上長大的孩子。 【文化·現場】 第二屆陽光紀錄片節·《天降》:火箭上天,小民夢碎 文/黃麗萍 張讚波的紀錄片《天降》講述了一個小村莊為盛世夢作出的荒謬犧牲,片中呈現的是強大國家意志下,人民的一種生存狀態。 【文化·詩歌】 死亡四章 詩/柯勝吉 白沙瓦,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處地名,在這首詩裏,白沙瓦,就是喀布爾,也是巴格達、大馬士革,也還是加沙——已經發生、正在發生、將要發生的死亡——歷歷在目。如此連綿不絕的謀殺或屠殺引起的死亡,由人類自己製造,在人類面前發生,詩人讓「死亡」自己開口:一首詩,一份對人間的不義和兇暴的凜然拒絕之詞。(主持/孟浪) 【專欄】 什麼樣的民族復興,什麼樣的愛國主義? 文/張倫 每個公民好、富有,國家、民族就一定好,一定強大。國人需要反思,中國需要什麼樣的復興和愛國主義,才不至於走上邪路。 紐時報道背後的G2幽靈 文/趙楚 中美兩國原本高度內政化的事務中,彼此的直接影響將成為未來常見的情形,而彼此的外交政策也將成為各自准內政化的議題。 中共與達賴喇嘛真的無法勸阻藏人自焚嗎? 文/姚新勇 藏人持續自焚抗議,既是人道悲劇,也明證高壓維穩管治走入惡性循環。本刊組織系列討論,此為開篇,不僅僅是因為慘劇對世人的沉重道義拷問,更是試圖爲走向民族和解之路求解。 大饑荒食人圖考:60年代VS.40年代 文/章立凡 大飢荒的話題是禁區,研究著述在大陸被禁止發行,互聯網上的討論也常招屏蔽,更有政府喉舌否認大飢荒餓死人的史實。一組飢荒父食子照片引發熱議,這到底發生在60年代還是40年代? 從西九天幕到城市中公園 文/鄒崇銘 對一個長期停滯不前的城市來說,未來工整刻板的西九文化區,實難想像能成為都會更生的活力標誌,倒更像是香港衰敗的墓誌銘。 保衛媒體就是守衛民主 文/陳希我 旺中案和壹傳媒交易的不當之處僅僅是一個媒體改革問題,還是關乎中國如何影響「台灣價值」與台灣民主?「中國因素是一個影響台灣民主的重要因素嗎? 簽證持久戰 文/尼佬 這是很多抱怨「中國護照難用」的人容易忽略的現實:即同樣的中國護照,亦存在巨大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有着身分證戶籍及「體制」內外差異的堅硬內核。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十月之声(2024)

【404文库】“再找演员的话,请放过未成年”(外二篇)

【404媒体】“等帘子拉开,模特已经换上了新衣”(外二篇)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