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邓聿文:中国经济适度放缓并非不可容忍
邓聿文:中国经济适度放缓并非不可容忍 (2011-12-01) 早报导读 [时事漫画] 朝鲜加速推进核研发进展 [中国早点] 重庆园博会的民生蛋糕 [美返亚太] 伟达:美国在亚太是攻势还是守势? [金融风暴] 法央行行长:欧金融市场面临真正危机 ● 邓聿文 近期世界经济形势变得很严峻。欧债危机还在进一步深化与扩散,中国国内经济减速似也成定局。最新公布的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显示,11月汇丰制造业PMI初值录得48.0,为32个月以来最低。而在10月,这一数据还为51.1。作为经济好坏的先行指标,PMI数值仅仅在一月之后大幅回落,说明中国经济的减速比预料的快。与此相印证的是,其他国内外的研究机构也都预测,中国全年经济增幅可能在9%,明年经济增速会降到8.5%。 由此看来,在国际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要独善其身似乎已变得很难,一些人据此认为,中国经济恐怕要告别过去长期的两位数增长,而进入一个经济增速的下降通道,也即拐点已经出现;进而,许多人不免担心,中国经济的减速是否会影响到就业、财政乃至宏观经济和社会的稳定?面对着此种减速局面,又是否需要像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推出大规模的刺激计划? 经济减速的涟漪效应 这确是个棘手的考验宏观调控智慧的问题。经济减速是否预示着过去一段长周期的高增长嘎然而止,从今后进入一个低增长时期,仅从目前情况看,不好判断。但无疑,减速对中国经济全局乃至社会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与高速增长时期并没有本质的改进,还是在延续过去那套拼资源、环境、劳动力和资本的手法,经济如果突然有一个明显减速,那么,过去被高速增长掩盖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就会因减速而暴露出来或进一步放大。 不过,笔者以为,对此过于担忧似也无必要。这里有几个问题需搞清楚。首先,明年经济若回落到8.5%的增速,也是一个正常水平。前30余年尤其是在改革开始后的前半段的经济高增长,是建立在中国经济体量不大的前提下,如今中国经济位居全球第二,体量比过去大好多倍,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求经济像过去一样两位数增长是有些不切实际的。去年的高增长只是一种偶然和例外,是经济大规模刺激的结果,而且它带来的副作用也正在困扰着中国。即便如此,8.5%的增速相对于同样经济规模的国家也是一个快速度,因此,这种回落是一种适度回落,不会对经济形势造成伤筋动骨的后果。 再从经济减速的结构因素来看,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过去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出口,今年有可能再次为负(09年的贡献率曾为负),这是拖累经济下滑的最主要因素。投资虽然对经济增速有较大贡献,但贡献程度也在减弱,惟有消费,相对于去年,贡献程度有微弱增加。这种状况,应该说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然某种程度上也是宏观政策发挥作用、主动调控的结果。因为自去年年末以来,为控制通胀,国家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方面,一直在进行调整,尤其是人民币的升值,对出口增速的回落影响很大。就此而言,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是符合宏观调控预期方向的。 第三,减速也有利于减轻通胀压力。如上所述,经济回落是宏调当局主动调控的结果,这个主动体现在处理保增长和抑通胀的关系问题上,就是选择了把后者作为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最优先的课题。一般而言,经济快速发展时,往往伴随着较高的通胀率,因此,要压通胀,就必须牺牲一些速度。鱼和熊掌兼得的情况当然也存在,但很罕见,相反,倒是滞账的现象是历史的常态。而宏调当局之所以选择把抑通胀放在首位,是因为在如今的高成本生活时代,通胀对经济和社会的破坏,及对全体国民福利的影响可能比失业还严重。现在速度适度降下来,通胀压力减轻,就可很好抵消通胀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成本压力。因为通胀的后果最后都是要消费者来承担的。从这一角度看,在通胀背景下,将经济发展速度控制在一个适度水平,不但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有利于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经济减速有利于中国发展的转型 最后,也最重要的一点,是经济减速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方式的真正转变。历史表明,当现有的发展模式能够运转和维持,且经济还能取得较高增长时,要转变发展方式事实是一句空话。因为在这一发展模式下形成的既得利益者有动力和能量及成绩干扰国家的调控,使调控偏离方向。改革的推进总是在逆境下取得的。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