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獨立媒體 | 文化作為意義網路

原文: http://doctorandrewtam.xanga.com/771738646/%E6%96%87%E5%8C%96%E4%BD%9C%E… 詞源學考據 文化的英語「culture」源於法語「culture」,而後者則由拉丁語「cultura」演變過來,解作生長、裁培,本來是指農耕的方式;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Cicero)在其著作《圖斯庫盧姆辯論》(Tusculanae Disputationes)中首次利用「cultura」這個詞比喻對哲學心靈的培育過程,後來引伸為指人類生活的方式。在法語中,「culture」還引伸出其動詞用法「culturer」,來自於拉丁語的「colere」,作趨向、裁培解。現代英語中「culture」亦可當作動詞用,不過只解作「維持生物的生長環境」,是生物學用語。言則「文化」一詞應當是動態的、自發的過程。 可是,在現代漢語中,「文化」一詞永遠也是名詞,是靜態的,而非動態的。 事實上,古漢語中並無「文化」一詞。「文化」是由日本人將英語字「culture」譯過來的和製漢字,取自中國西漢劉向《說苑.指武》:「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晉朝束晰之《補亡詩.由儀》亦言:「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本指「文治」,「化」本指「教化」,在文言文中常與「武功」相對之。原意只是在指君主應當如何以禮教和仁德臣服人民。這與culture的原意相去甚遠,故不應考慮。 當然,哲學家不能只停留在詞源的考據,而要考慮到「文化」作為一種動態而自發的過程的本質是甚麼。勞思光先生於其著作《中國文化要義新編 》對於實用主義的定對作出了批評。 環境不能決定文化 實用主義視需求與環境為文化的決定因素。但勞先生指出,人若要滿足需求,就必然涉及人的具體行動,因此我們還要考慮「能力」,這卻是實用主義所忽略的。 然而,「能力」、「需求」與「環境」三者仍不足以定義文化。 先是環境。環境可分為自然和人文;因後者即為文化的產物,為免倒果為因,唯有前者可作為文化之決定因素。 二十世紀初日本哲學家和辻哲郎的著作《風土》就曾探討氣候如何決定各地的文化型態。在中國,先秦法家典藉《管子》第三十九篇<水地>亦有相同觀點: 「水一則人心正,水清則民心易,一則欲不污,民心易則行無邪。是以聖人之治於世也。不人告也,不戶說也,其樞在水。」 例如,書中指出,秦人「貪戾,罔而好事」,是因為「秦之水泔最而稽,●滯而雜」。 在地理學和社會學裡,二十世初亦出現了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此學說主張自然環境,尤其是氣候,決定了某地區的文化。 然而,在1920到1940年代,地理學界不斷狠批環境決定論缺乏證據,且無視人類文化的複雜性1。哲學上,勞先生提出兩點批評: 「類似的自然環境中,文化特性並不一定相同」 「如果文化特性可以由自然環境決定,則在同一自然環境中,說不應有文化上的改變」2 但命題1在地理學上很難證明。 上圖為全球氣候區圖,下圖為全球文化區圖。或者有兩點可以印證命題1: 一、同屬一氣候區,但文化圈不同。如希臘屬東正教文化圈,而義大利屬西方文化圈,但兩者同為地中海型氣候。 二、同屬一文化圈,但氣候區不同。如拉丁美洲文化圈橫跨了熱帶、暖溫帶和寒溫帶。 但這證據是無力的。一,文化圈是很龐統的劃分,文化圈內各地區亦有不同文化,其文化差異可能仍與氣候有關。二,同一氣候區當中,因為地勢、水文等因素,會有地區性的氣候差異,而此圖未能反映。三,這文化圈已經不是「原始」的文化劃分,當中經過了很多人為的因素,根本不可能與自然氣候比較。 命題2就更難說。 下圖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2007年期間的溫度變化。這段期間的平均氣溫為13.89 ºC。可以發現氣候變化對人類歷史有顯著影響。例如,大遷徙時代就是因為公元前1900至1500年全球氣溫驟降。其中一例子,就是歷史學常討論的匈人;匈人於黑暗時代初期入侵歐洲,除了因為羅馬帝國衰落,就是因為氣候改變,使草原西移,吸引遊牧的匈人西遷5。這正好跟勞先生的立場相反。歷史文化變遷好像與氣候變化有些關係。 然而,在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與人類學上,我相信無人敢斷定單從某地的氣候就能決定某地的文化特性。甚至在環境決定論受盡學界質疑的形勢下,人類學家巴林格(Clint Ballinger)還抱怨說,現今學界倒過來太忽視氣候與文化之間的關係。依我來看,即使我們退一步,說氣候只是文化的其中一個「決定因素」,我們也很難說清兩者之間的關係。例如,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到底跟小冰河期的氣候有何關係?可能小冰河期引致農業失收,增加了農民起義,但是氣候的改變就會使馬丁路德忽然得蒙上主的聖召嗎? 將複雜的文化現象隨便地還原成簡單的自然因素,實在太魯莽。因此,即使勞生先的批評力度不足,我們仍能有效批評環境作為文化的決定因素的立場。 需求與能力皆不能決定文化 「需求」本身並不足以成為文化的決定因素,因為需求的滿足要透過能力來達成。但能力本身就是文化的決定因素嗎? 種族主義的確會如此認為。因為高加索人比較理性,所以其文化發展出系統性的經驗科學,而黑人和蒙古人種的文化沒有這些是因為他們不夠理性。這種種族主義的立場顯然有一嚴重候陷:將「能力」等同於「實踐」。 以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來看,「能力」只是「潛能」,尤如玫瑰的種子;它有長大變成玫瑰花的潛能,但這種潛能最終最否得以「實現」,要考慮很多外在條件:陽光、水、泥土養分等。一粒玫瑰花種子無法長成美麗的巴黎美人,不是因為它不是玫瑰花的種子,而是因為它無法實現自己的潛能。 反之,只要在適當的條件之下,人的「能力」這種潛能就得以實現成為「文化」。勞先生以中國文化為例子: 「中國文化歷經二千餘年並未發展出邏輯與經驗科學;這是中國文化的特性之一面。我們若是通過『才能』觀念來解釋,則似乎只能說中國人沒有從事形式思考及系統知識的才能了。可是,很顯然的是,中國人並非缺乏這種才能;近數十年來,中國的學生,學邏輯數學與經驗科學,成績並不低於任何其他民族的學生。這樣,中國文化的特性就必須另尋解釋了。」7 勞先生指出,文化「由於其特性而有所限制」是很自然的是,但這些限制無法單純地只能以種族解釋。 文化的哲學定義:意義網路 要為「文化」下定義,我們就要由「意義」出發。 我會將文化定義為「意義網路」(Network of Meanings)。這與勞先生將文化定義為「自覺活動」是有點出入,但理路基本相同。 文化是動態而自發的過程。但這與玫瑰開花這種自然過程是不同的。玫瑰開花的過程確是動態而自發,當中本身卻沒有特定的「價值」或「意義」。玫瑰之「美」,是因為有作為觀察者的人將「美」這種價值賦予在這盛開的玫瑰上。而「美」這種價值的來源,就是文化。 文化作為「意義網路」的意思,就是文化作為供人類解釋現象的重要資源。我們對於人文現象與自然現象的解釋是依賴於文化的。古代中國文化中,打雷被視之為雷神發怒;維京神話中亦有同樣的說法。到了今天,科學告訴我們打雷是因為雲中的電荷分離(有兩種說法:靜電感應說與極化假說)。然而,科學對現象的解釋本身也是文化解釋現象的一種;因為科學也是西方文化而來的,而當今全球各地不少的文化圈都已經接受科學對於各種自然現象的解釋,即對科學的解釋力賦予了肯定的價值。 不過,顯然地,科學解釋並非文化作為「意義網路」最核心的內容;對解釋的「解釋」才是最重要。文化研究不會去研究電荷分離的。文化研究關心的是為何中國神話與維京神話都以雷神去解釋打雷這現象,言則就是對雷神這種「解釋」再進行「解釋」。在文化哲學,我們可以進一步問,為甚麼雷神通常都是男人,而且樣子總是怒髮衝冠的呢?再問下去,就涉及「男人」、「憤怒」等抽象概念在文化這意義網路下透過甚麼的方式去決定「打雷」這相念的意義。而這種方式就是一種判斷(judgement)––而且必定是價值判斷(value judgement),要不然我們就無法為「打雷」這簡單的現象加上各種複雜的意義。但是這種斷定如何得以發生? 首先,我們觀察到一些現象x,而我們腦海中同時有一對應的理念(idea)x。例如我們看到一個女人呈現於眼前同時,我們腦裡亦有一個女人的理念「代表」這現象。而這理念x在我們的文化作為意義網路之下,與意義x,例如「美麗」,存在著特定的關係。這特定的關係將理念x與價值x縛在一起,使我們得出一判斷:就是在這現象中「擁有」意義x,例如「美女」。我們就以此意義解釋原來的現象x,如下圖所示。 問題就是,為何價值會與一個理念忽然發生關係? 其實這種關係可以是武斷的,是透過歷史傳統(tradition)而來的,是偶然的。可能因為有人某天忽然覺得打雷的聲音好像人發怒時咆哮的聲音,因此就將怒氣與打雷連上關係,但中間可以是沒有任何必然的邏輯關係,只是古人的聯想。古代各文化的神話系統就是充斥著各種古人的聯想,如希臘神話。 言下之意,文化作為意義網路內部有機會存在不一致甚至矛盾,因為理念與價值之間可以是沒有邏輯關係的。這也符合現實;我們可以發現在同一個文化裡可以出現一些對相似現象的不一致解釋。在不同的時空當然會有明顯差異:如先秦的中國文化中未曾要求女人紮腳,明清卻甚為流行。但同一時空之下也會出現這情況:如阿富汗為伊斯蘭國家,而伊斯蘭律法嚴禁男同性肛交,然而當地富人卻流行養年幼的、女裝的「男寵」提供性服務8。這顯然是矛盾,但就發生在同一文化中。 這裡引伸到文化的內部問題:內部不一致性。不過當代全球化的衝擊之下,最常見的是文化的外部問題,就是與外來的「主流」文化形成衡突而導致的外部不一致性。這兩點將在以後再討論。 總之,文化就是作為意義網路,而網路的核心就是各種價值。價值與各種理念之間的偶然關聯,構成了我們對於各種現象的判斷,形成「意義」。沒有了文化,就沒有「意義」的存在。 說到價值,勞先生會進一步定義文化生活為「自覺的」,因為「一切價值意識都只在這個領域裡呈現」9。不過此處我不打算另外課題討論「自覺」(consciousness)的問題;如果我將文化活動馬上就說成是「自覺活動」,假設「自覺」一詞的定義明確,我就要問:是誰在自覺?這不應是某一個人的「自覺」,因為文化是社會性的。那應該就是一群人的自覺,即集體的自覺。不過一說到集體,又要回到處理個人與個人之間如何構成一種共同的自覺意識,又會很煩。所以我不在此討論。 我們透過文化提供的意義去解釋現象。換言之,文化就是一個平面幾何直角座標軸,把平面上的每一點都作出「定位」,賦予特定的x值與y值。但更進一步的是,文化不只是為現象進行定位,它也為自身定位;因為它是意義的來源,所以當我們要問文化的意義,又要回到文化本身。這會否構成循環論證的謬誤?我將在討論詮釋學方法的篇章解釋之。 在香港文化的處境之下,我們自然聯想起近年香港人常說的「核心價值」。核心價值之所以是「核心」,是因為價值與理念之間的關係定義了一個文化的樣態。然而,這些價值本身,那些值得我們保留,那些值得我們棄絕,這就是一個很難答的問題,有待處理。 1Ballinger, Clint (2011), “Why Geographic Factors are Necessary in Development Studies”. MPRA. Jan 2011. 2勞思光。<第一章:緒論>,《中國文化要義新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98年。頁2。 3http://www.meteorologyclimate.com/world-climate-map.jpg 4Huntington, Samuel P. “Map 1.3”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不吐不快︰「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只依照大人指定的路線,或許下場就是…噢!(圖片來源︰網絡) 最近,和身為爸爸媽媽的朋友們吃飯時,聽到他們在談論自己的子女學了些什麼什麼,原來他們為自己的子女報讀了許多興趣班,我總有個疑問︰「為什麼要替自己的子女報那麼多呢?」他們總是在答︰「學點東西嘛,我不想我的兒子/女兒輸在起跑線上。」 好一句「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這是我近來聽得最多的一句話。這句話也有另一個版本︰「贏在起跑線上」。 姑且勿論後一句,因為後一句的背景前因是基於人生的不公平,才會「贏在起跑線上」,為什麼?因為每個人的出生,就注定了不公平,誰叫你的父母不是李嘉誠,誰叫你的父母不是李兆基,這些人的兒子一出生,便含著金鎖匙,要什麼有什麼,就連工作職位或機會,都會優先為他們提供,我們這些平凡人,要與他們爭?嘿…恐怕難過登天。 那麼我們這些平凡人,為了自己的後代造就優勢,便為他們報讀許多興趣班,好讓他們「不會,也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是將人生比喻為賽跑,每個人都在自己的跑道上拼命,只有衝過了終點便算成功。因此,起跑線上的位置,也必須對自己或自己的後代有利,才可以讓自己或後代更容易衝過終點。 於是乎,許多父母為了自己的子女,將來踏入社會會更容易成功,就替他們報讀許多興趣班,讓他們多才多藝。說實話,現在的小朋友也十分利害,小孩們十八般武藝樣樣皆精,我也自慚不如。不過我也替他們辛苦,時間也密密麻麻,連個人時間也沒有,但作為他們的父母反而更開心,要是我沒有這種「虎爸」、「虎媽」型的朋友,我還以為他們喜歡虐待自己的小朋友呢! 跑步,勝利的方法就是衝過終點,很可惜,許多虎爸虎媽都過份集中這個目的(或者忘記了這個才是真真正正的目的)。先講第一種情況,父母只集中子女過終點,而忘記了途中的支支節節,即使父母如何將起點線,放到只離終點線僅得一步之遙,都有可能因為不同原因而無法過終點,好像是子女不願提步過終點呢、抑或他們不肯過終點、又或者他們根本沒有能力過終點,這些都可以造成過不了終點這種凄慘結果。第二種情況,父母忘記了過終點,只在乎不輸在起跑線上即可,那麼他們又有沒有想到,別人跑的可能只是100米,自己的子女跑的是馬拉松?又或者是三項鐵人賽?噢,這個嘛…就算自己的子女在起跑線上多麼有優勢,也沒有可能贏得了。 別以為多替自己的子女讀多一點興趣班就是好。我上個月看了套電影-「大笑江湖」,片中,梁家仁對著自己的太太說要讓自己的兒子(即小小彬)要學識洋文,太太就問為什麼要學,梁家仁答是因為西風東進,早學識不會壞。我絕對承認,多才多藝當然是好事,知識也是越淵博越好,因為學懂了也是自己的,不過,「替人(或迫人)去學東西」,又會不會有點兒…彷彿父母們都忘記了,自己的子女是否有興趣去學,要是沒有興趣的話,豈不是只有「三分鐘熱度」?這樣做不但浪費金錢,還浪費時間,更浪費了子女的歡樂時光。 在我看來,父母們為自己的子女報興趣班不僅是為了子女,更是為了自己,這和中國人的幾句話有莫大關係︰「望子成龍」、「光耀門楣」、「衣錦榮歸」!唔,這樣嘛,我們就不難想到現代的父母(尤其是華人)為什麼會這麼開心地為自己的子女報讀興趣班了。這種虛榮心,的確讓我們(對,包括我)彼此爭名奪利,但是,爭得到回來的結果或許未必是我們所需要的。或許有些父母又會希望讓子女發掘自己的興趣,不過我又有疑問,這些多報興趣班真的可以讓子女發掘到自己的興趣嗎?可能性是有,但就又有可能應驗了中國人另一句話︰「雜而不純」。而且,為自己的子女制定了既定路線,既不讓他們自行發展,也不讓他們脫離自己的控制,可能會適得其反呢! 因此,作為父母,倒不如少一點虛榮心,替自己的子女著想一下,好讓他們有一個幸福開心的童年,讓他們的興趣可以自由發展,就算要報,也應循著他們的興趣及能力去報,這樣不單避免子女們去學一些他們不願意學的事物而浪費外,更可以給予他們的自由,達成了人生的基本權利。當然我也不排除有些父母是因為自己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子女而這樣做,不過也請先問過自己的小朋友,是否願意報讀興趣班後才執行。 教育子女的確不易,但只專注在「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或許他朝有一日,自己的子女都會「 全部輸在終點線前 」!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社運八方:港版「西奴吊架」 獨媒名列「反中亂港組織」

唔識大陸政治嘅朋友,可能無聽過咩係「西奴吊架」,佢係一個共產黨內極左陣營設立的網站,叫 《社會進步網》 ,估計是由重慶薄熙來放水搞的, 用意係打擊黨內外嘅自由派,標簽佢地做「西奴」,要放在「吊架」上,吊死佢地,成個中共 cross over 三K黨咁,好得人驚。薄熙來下台之後,網站誓死追隨,主要攻擊嘅對象變成影帝溫家寶及其代表的黨內自由派,為黨內極左及尚武勢力舖路。 日益「赤化」嘅香港,最近亦出現咗類似嘅網站 ( anti-pd ),以反泛民同反法輪功為旗幟,成個網站的內容結構同《社會進步》網差唔多,最大的特色是作個人標簽,大陸版稱敵人為「西奴」,港版稱敵人為「漢奸人渣」,因為網站剛開,名單唔太長,包括有 黃毓民 、 黎智英 、 王丹 、 黃之峰 、 陳雲 、 張漢賢(港獨組織者Dickson Cheung) 至於敵對勢力名單則列在( 「反中亂港組織」 )的頁面。除左支聯會、各泛民主派政黨之外,不少民間團體也榜上有名,包括香港記者協會、學民思潮、香港人權監察等等,連獨媒亦在名單之列,唔知八方幾時會被放在「漢奸人渣」列表上示眾呢? 除左敵人外,當然有友好名單,即( 「愛國愛港組織」 ),土共如民建聯、工聯會等固然被視為友好,但中堅份子是一堆去年區議會選舉及梁振英上台後,由西環背後組織嘅撐政府「愛港」組織同埋前排用國術向社民連挑機嘅「東方體育會」。 睇嚟佢地會不時發起一啲如「反外傭居港權」式嘅「反泛民」民粹遊行。因為要發動民粹,佢地會貼好多反映社會不滿的新聞,如通賬、雙非、奶粉荒等,並將施政失效說成是泛民「政治化」和「亂港」。好明顯,上次反外傭居權成功喺區議會砌低公民黨,食過番尋味。佢地網頁仲開左個「反泛民活動」日曆,岩岩星期日壇銅鑼灣 banner 大戰當然係日曆入面啦。 網站底部的連結除咗強國軍事網站外,仲有大家熟識嘅「東方日報」同「文匯報」,網站「關於我們」更大幅引用咗文匯同東方日報嘅泛民起底報道,點解?八方建議大家可以睇番劉夢熊放《陽光時務》嘅訪問,睇下梁振英同邊個相識風雨中,對方如何承諾為梁振英「遮風擋雨」;仲有泛民作為「敵對勢力」而非「合作對象」之說,也一一應驗。 共產黨嘅五毛制度,係香港落地生根,似乎越來越明顯。法輪功因為首當其衝,成為狼英登位後第一個被暴力打壓的團體,佢地一早就警告大家,香港已經成為共產黨派系鬥爭嘅戰場,當中有咩派系?反法輪功 X 撐梁 X 尚武軍事,大家可以按此推敲一番。再且,一直以來,西環抱著「事事關心」的態度一手搞社團一手搞離間,最近又有「齊心基金」資助梁粉,類似 anti-pd 咁嘅網站,一定會搞完一個又一個。 唉,八方都係唔好評論咁多,費事好似《信報》老鍊咁,俾人發律師信啦,一陣搞到獨媒俾人揼多鑊,更是罪過。 圖:內地的「西奴吊架」《社會進步網》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佔領中環系列:燒一支旗 意義不在於塊布 【戴耀廷、何俊仁專訪】

圖:社運人士古思堯早前被控侮辱國旗罪,被判入獄九個月。相片由本網讀者提供。 民主黨近年力張「和理雙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非粗口),黨主席劉慧卿,近年更由個個月帶同黃色大backdrop「Delay No More」到旺角開論壇的「訓街卿」變成「和理雙非卿」,連粗口都唔畀人講,部份泛民認為「價值太中產、立場太保守」。何俊仁今次卻率先提出燒區旗抗命,俗者眼中會看似比戴耀廷提出的堵路更「激」,就中可有更深意義和價值? 有古思堯燒五星旗被判入獄9個月在前,記者本以為,以身試法是民主黨最難跨的心理關口,何俊仁卻嗤的一聲笑:「旗我都燒唔少。我燒日本軍旗燒過很多次,又沒人唔中意、話我暴力?」 「我燒過好多野,1988年爭取把基本法寫得更民主,在新華社門口燒過《基本法》,燒過雙查方案(按:由草委查良鏞、查濟民提出,內容是1997後立法會分3屆發展到半直選,第3屆行政長官任內全民投票,決定第4屆行政長官和第五屆立法會的選舉方式,當時被抨擊過於保守,但即使按此方案,2013或已有普選。)。當時還有人問,你燒過《基本法》的,還有沒有資格做議員。」 「一支旗幟最重要的不是塊布,而是塊布所代表的精神和價值。我想得好清楚,我不燒國旗,我燒區旗,因為如果人大清楚承諾過仍講大話,就是這面旗所代表的一國兩制已經消失。」他舉例,美國曾有意立法禁止燒美國國旗,反對的卻有很多是軍人,「他們覺得,我在戰場上打生打死,要捍衛的,是自由的價值,而禁止燒國旗,卻正正就違反國旗所代表的、軍人所珍重的自由價值。」 佔領中環系列:【戴耀廷、何俊仁專訪】 獨媒民間記者 Melody 今年一月專訪戴耀廷,激起佔領中環的討論。今次網站特意大舉動員,相約戴耀廷及何俊仁,以中環為背景,右邊為皇后碼頭舊址的殖民地地標建築大會堂,在陽光下討論佔領中環行動。 文:Melody Chan、Steve Chan 編輯:黃俊邦 照片: 馮景恆、Yiuman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不敬老不扶貧不護幼的財爺

不敬老不扶貧不護幼的財爺 韓連山 繼《施政報告》後出籠的《財政預算案》,同樣惡評如潮,財爺手握六百多億盈餘、七千多億財政儲備,庫房水浸的情況下也不肯還富於民,欠缺長遠計劃的小恩小惠理財哲學根本上就化解不了特區的種種深層次矛盾,只會加劇貧富差距,民怨繼續升溫。單看退差餉這一建議已是往富人口袋狂送現金之惡行,坐擁無數物業的地產巨賈立即獲利以百萬計,「無殼蝸牛」們一個仙也得不到。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屈指一算,這一次派糖,對基層措施涉款僅五十億元,而中上層獲派糖高達二百三十五億元!不公不義至此,這個財爺虛偽如狼英,全是一丘之貉! 《財政預算案》不單漠視基層市民的訴求,中產人士(不包括自稱中產活在天堂的財爺) 也不見得滿意這份報告,連自由黨主席周梁淑怡也按捺不住要撰文指出「中產和中小企積累了太多的怨氣和不滿得不到紓緩,一旦到了爆發的臨界點,相信對香港社會的衝擊難以估計。莫非政府真的要看到香港亂象叢生,才會警醒?」而立法會內的「建制」議員們也對財爺不滿,紛紛加入口誅陣營,連蔣麗雲也看得出這份報告「搔不著癢處」,曾財爺怎樣辯白也於事無補。 財爺沒有照顧基層,最待解決的房屋問題越弄越糟,廣建公屋和居屋的承諾遙遙無期;沒有理會街頭執紙皮過活的公公婆婆,全民退休保障隻字不提;沒有支援傷殘人士的醫療需求;沒有體恤年輕人置業成家的渴求。曾財爺根本就沒有誠意面對特區亟待解決的問題,跟狼英如出一轍,官商勾結、善待財團、擁護地產,特區的堅尼系數(量度貧富差距的指標) 將繼續「雄據首位」,財爺理應羞愧得無地自容,卻無恥地在喝咖啡看法國片自稱也是「中產」人士,難怪被網民瘋狂改圖作畫,恥笑其虛情假意! 不得不提的是《財政預算案》第74段「增撥四億八千萬,供二十位學生到海外「知名」大學升學」的建議。范克兄於蘋果論壇稱此舉是「投放資源予香港新生代接受高等教育貢獻社會」之良策,其實是被財爺誤導,在不太明白特區教育界的水深火熱情況下的評述。其實此建議倒行逆施,正正是「搔不著癢處」的最佳例證。特區教育界亂象頻生,由大專、中小學、特殊至幼兒教育,都逼切地需要大修大補。四億八千萬可用在增加資助專上學額、推行中學小班教學、幼兒免費教育、支援融合教育等重大範疇;四億八千萬可讓本地有資格升讀大專的同學獲得資助入讀大學,學成為港人服務;四億八千萬可聘請一千六百多位教師,提升特區教學質素。如今竟然只讓二十位學生受惠,放洋回來便如范克兄所言「可以重新建立民主政制」? 簡直匪夷所思!財爺稱錢「更加唔應該胡亂地使」,是自打嘴吧? 這份《財政預算案》又重蹈覆轍,不敬老、不扶貧、不護幼!曾俊華口稱「應使則使」,這句其實沒有說錯,只是他的「應使」和市民的「應使」是「天各一方」吧了!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九月之声(2024)

【网络民议】【CDTV】“国家只是让你尽量拿不到退休金,其他死不死,活不活它可不管”

【网络民议】“很多人在乎的是立场,是国籍,是历史,是仇恨,根本没人在乎这个生命”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浏览器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