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技 | Wintel联盟崩溃了么?
但凡了解一点信息科技的人都知道wintel“联盟”,也就是windows+intel,代表着软件业的核心“操作系统”以及电脑的核心“CPU”是由两家公司微软和英特尔所控制的。我之所以要将联盟两个字加上引号的原因在于,这个联盟其实从文本意义上而言并不存在——没有证据表明微软和英特尔签订过这类同盟协议。但之所以人们还是愿意用wintel联盟这个词,就在于事实上,说大了是整个信息产业,说小了是PC产业,一度就是被这两家巨头所把控的。 不过,与其说Wintel联盟,不如说成这样一个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安迪指代英特尔总裁安迪格鲁夫,比尔则是微软的比尔盖茨。这个定律说的:但凡是安迪给你的,比尔就要拿走。换句话说,英特尔不断地提供你升级换代的性能更强劲的CPU,但微软总是能拿出一个需要更多性能的操作系统。事实上,很多人会发现,运行windows95所感知到的速度,和运行windows7所感知的速度,其实差不多,后者并没有让人觉得快多少。 安迪-比尔定律使得微软和英特尔互相依存。由于有新的CPU,新的操作系统才有用武之地;而有新的操作系统,才使得新的CPU为内核的电脑才能够发售出去。有论者统计过,在windows代际之间(比如说,2001年xp发布之后2007年vista发布之前中间漫长的6年),诸个巨型PC制造商的股价就表现不佳。因为人们没有这个动力去更新他们的电脑,自然销售就成问题。 07年的vista,09年的win7,到今天11年的win8,新版本的更新频率并不见得特别快或特别慢。但的的确确,时代完全不同了。这是一个桌面PC(包括笔记本)受到严重威胁的时代:移动设备风起云涌,从智能手机到平板电脑。可以这么说,过去对于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数字设备是PC,但在今天,恐怕有很多人已经不是了。 Wintel联盟是适合桌面PC领域的产业界法则,它自身并不具备被颠覆的可能。但如果桌面PC不能再保持“人们最重要的数字设备”地位之时,这个产业界法则就会受到严重挑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的是,无论是微软,还是英特尔,都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了。 微软谋求ARM作为合作伙伴之一。因为在移动领域,以ARM为核心的芯片占据了7成的江山。其中的原因之一在于,ARM芯片能耗比较低,而移动设备对能耗的要求显然比桌面PC来得更苛刻。电池行业不像IT业有什么“摩尔定律”,电池的本质突破是非常棘手和麻烦的事。故而在此次build大会上,微软正式宣布,win8将支持ARM架构。 英特尔则瞄上了谷歌的android系统——两者合作的消息几乎与微软build大会上展示win8系统同步——因为在移动领域中,android系统显然市场份额最大。Wintel联盟似乎有这个倾向性被分解为微软-ARM对英特-google。 当然,事情的未来走向绝不会如此简单。两个个体的关系无非就是“合作”或者“竞争”,但如果有四个个体,就复杂得多,而不是简单的两两抱团互相对抗。Wintel联盟可能已经成为明日黄花,但安迪-比尔定律不会过时。这个产业界法则的重心是硬件提升性能软件消耗性能。在不断的反复中,让消费者掏出更多的银子,让企业组织获取更多的收入。只不过,过去消费者只有一个选择:wintel,今天的选择权多了一点罢了。 那么,消费者究竟会选择什么呢?在我看来,重点还是“应用商店”。人们买了数字设备回去不是当摆设的。过去的软件业由消费者自行去下载或者跑店里去买软件,今天以iPad为标志形成了直接在系统内付(免)费购买/下载的态势。谁家的应用商店货物齐全且性价比高,谁家的系统及设备就卖得动,我认为是一条基本规律。我在过去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乔布斯之后的苹果核心应该是app store,而在windows8里,应该同样成立。微软大手笔地在build大会上免费派发5000台平板,讨好开发者之举可见一斑。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微软支持ARM架构,还是英特尔支持google android,对失去乔布斯的苹果而言,都是值得警惕的消息。不过,这已经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 刊发于网易科技《数字与人》专栏 —— 关于作者 魏武挥 ,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 教师 新媒体的观察者 Blog 豆瓣 新浪微博 Twitter 腾讯微博 请俺吃饭 Copyleft © 2010 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注意:转载勿改标题! ItTalks — 魏武挥的Blog (digitalfingerprint:fc4f8fc31f70097eea4b780b13146415) 欢迎 浏览 我收集的信息图 关注 我的微博 访问 我的分享 无觅猜您也喜欢: 新媒体启示录之十六:广告联盟 广告联盟的半商业模式 诺微联盟:微软再下一城 开放平台:从单个企业到联盟企业到星云企业 无觅 与本日志可能相关的文章有: 并购Skype:买卖本身还是不错的 (5) 几款杂志APP的比较 (4) 腾讯的广告和开放平台 (4) 乔布斯的成功无法复制 (9) 报业的一条数字化之路 (3) 摩托之卖与谷歌之买 (3) 微博,将让新浪血尽而死 (59) APP的推广及其网络效应 (7) 支付宝上的和解 (3)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