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獨立媒體

香港獨立媒體 | 亞視集會鬧劇 員工人在心不在

集會正式開始時,主持人更請各部門員工按照部門(見放大字樣)「一排一排企好」,恰似學生大旅行點名。 「濫發牌照搞亂港」,亞洲電視(亞視)以「亞洲會」名義聯同約四百名員工、藝員在政府總部舉行集會,抗議政府增發免費電視牌照。立法會議員毛孟靜、范國威和反對亞視的人士亦到場與亞視高層「對質」,認為香港電視節目需要改善,政府審批牌照時間太長不合理。 今次以藝人表演包裝成的政治集會,有指亞視強逼員工必須出席。現場所見,大會早已預備紅色心形「良心」貼紙讓員工貼在身上當眼處,並預備示威標語牌即場分發。大會叫口號時,大部分員工都沒有跟從,或只是有形無神。有員工指在日前到秘書或組長通知這活動,多名現場集會人士均指「不方便」或不願透露是否被強逼出席。問到增發更多免費電視牌視的看法,一名員工只隱悔回答「視乎香港人的喜好」。藝人劉鍚賢打趣道:「我是亞視員工,你叫我點答?」有到場小朋友亦不明白集會目的為何。 亞視老闆王征可謂當日舉示威標語和喊口號最投入的人。 亞視執行董事盛品儒指免費牌照會造成惡性競爭,令電視台倒閉。前全國政協委員劉廼強認為「過度競爭是有惡果」,例如媒體質素愈來愈低俗、民粹和嘩眾取寵。並使市民「逢中央、政府必反」,政府不能有效施政。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特地錄下聲帶播放,謂香港不能支持3間電視台。集會中途議員毛孟靜、范國威、蕭若元和 「開放天空!撐! More TV Stations」 成員到場和亞視高層理論,質疑亞視直播集會是濫用大氣電波,卻遭亞視老闆王征不停用普通話痛斥「毛孟靜!你是香港的禍害!滾回去!」。范國威反指不明亞視為何害怕競爭,增發更多牌照有助改善電視節目質素,於港人有益。他亦批評政府推行的政策應有延續性,沒理由因為換屆而拖延。 范國威周六得知亞視集會一事,專程到場了解,並認為大會不應強逼員工集會。 這次集會,主辦單位稱400人和警方估計稱380,兩者數字相差只有20人,屬近年遊行罕見。台上主持人稱,「一台獨大已不再存在」,因為亞視和電視廣播(無線)收視已達「四六開」。示威者曾慶光帶同口號作一人抗議,斥責政府「一味拖」、「唔知驚咩」。他認為香港是自由社會,應該由市場決定。他又指亞視等於「馬會台」,朋友只有看賽馬才會轉台亞視。 示威者曾慶光在會場外示威,並高叫口號亞視「講大話」。 大會早已安排大量示威標語供員工取用 相關報導: 編輯室周記: 無線亞視我們受夠了!要求政府盡快批出免費電視牌! 亞視周日集會惹爭議 可恥兼有違人權 影像報導:一台獨大,創意工業,生死存亡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12億的首項工廈重建說明甚麼呢?

政府梁振英積極介入市場,尤其樓市,被評論稱為pick winner,越幫越忙。市建局不止pick winner,更會pick loser,無懼政府打擊樓市的措施,解決土地不足之餘,又處理劏房民生困苦,儼如市區發展局。 梁粉之首的市建局主席張震遠(前競選辦主席),不但深受cy 愛護,也受林鄭寵幸,跟港鐵成為獨立土地王國,政府郊區增地屢遇錯敗,市區土地成為唯一的救命草。市建局狂呼建公屋,用港人港地作幌子,不斷擴展地盤,(未來)鐵路沿線位居置的唐樓所剩無幾,便向工廈下手,而整個樓市政策亦為市建局度身訂做。 打壓樓市下的造王者 BSD(買家印花稅)被譽為打擊樓市升温辣招,地建會、純官等不同發展商都不斷評論此招,足見功效遠比SSD大,BSD下,而最大得益者是誰?非市建局莫屬,田生、大鴻輝等收樓商以後生意很難做了,他們多以公司形式慢慢逐一購入單位,集齊大廈業權,拍賣重建,BSD後,公司購入單位成本立刻上升15%。政府口中雖說在指定限期重建收購,可免卻此稅,但收樓公司可曠持日久,拖延甚至十年,指定限期成疑問,而市建局卻以收樓法例護身,快刀斬亂麻,收購定在指定限期完成,結果市建局順利獨佔收樓市場,成為BSD另外大羸家。 工廈項目代九倉收樓? 早前(26-10-12),市建局首次宣佈重建工廈,目標是未來港鐵堅尼地城站附近的一楝40年樓齡的祥興工業大廈(祥興),希望打造成一座23層共180伙的住宅,成本12億,每呎成本達1.4萬(信報, 29-10-12),局方聲稱蝕達一億,即是每個單位局方補貼近60萬。 做蝕本生意的市建局,為何選擇這楝工廈呢?傳媒報導中,不少租戶也不願搬走,為何他們要受害呢?成為市建局看中的loser(失敗者)呢? 祥興四周盡是中產住宅,碰上西港島熱潮,單是對面的老牌屋苑嘉輝花園,呎價已達8750元,而堅尼城一帶的呎價更達10,427元。祥興是黃金地皮,無寶不落的地產商早已虎視眈眈,而明報的報導中,該工廈早已是落釘的熱門地,三成業權已被大地產買下,九倉2006年開始買下當中的兩層。收樓界慣例,收購達三成,其他收樓商見無力集齊業權強制拍賣,會自動退出。何已市建局要出手介入呢? 這項目市建局行政總監羅義坤擔任重要角色,最重要的賠償重置都是他主理和宣佈,但他身份極為尷尬。他先後在九倉擔任要職多年,包括︰集團首席財務總管、投資關係主管、財務董事、及企業服務科主管等,05年才辭任九倉董事,就任市建局。局內他亦主持是跟地產商「講數」(26-2-08,星島),這次又會否協助收樓曠持日久的前僱主九倉呢?九倉雖然是祥興大業主,但面對恆基的競爭,有機會跟恆基合作不成,說服市建局介入,市建局既可用公帑提出更吸引價錢,吸引其餘零散小業主,又可運用法例,收樓效率大增。 市建局跟大業主合作絶不鮮見,羅義坤主理的衙前圍村項目就是表表者。長實在衙前圍村花上十多年,用即收購即拆掉方法,拆走不少古老屋子,依舊無法集齊業權。最後,與市建局合作,在法例庇護才順利開展項目。九倉現在為祥興大業主,又會否得到優待,合作發展呢? 市建局算盤中,整個項目是蝕錢收場,自負盈虧的局方在數百計的工廈選上祥興的理據更顯薄弱。 工廈賠償怎樣算? 現時市建重建策略只提及住宅賠償,為同區七年樓齡,但工廈怎樣賠沒有明文規定,完全是市建局自行決定。據羅義坤指出,工廈自用業主,是單位市價加4倍特惠津貼,等於市價兩成,即是市價1.2倍作為收購,而非自用業主則是市價加1.5倍特惠津貼。租戶則獲2.5倍特惠津貼。按現時的特惠津貼,每呎賠償價約204到220元。根據,7.3億的賠償和安置預算,每呎成本達8488元,單是賠償已高於現時鄰近的嘉輝花園的平均呎價,加上建築和利息成本,每呎達1.4萬元。 地價成本高昂,要賣多少錢才回本?結果是市民津貼建豪宅。工廈重建不同住宅,無法改善生活,而提供土地,卻要天價成本,趕走「搵食」工廈租戶,公眾利益何在呢? 還是又一項官商勾結呢? 運用7.3億,向收購中的私人發展商截糊,又預計蝕上一億元,市建局的行徑令人摸不着頭腦。身為專業會師的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在宣佈重建後,更表示考慮注資。截至三月,局方淨資產達218億,上年二大項目(皇后大道東的 Queen’s Cube及紅磡必嘉圍的御悅),賺得6.31億。市建局財政良好,更獲注資保証。在「增加土地」的論述下,市建局當然為所欲為。首項工廈重建,現在看來只淪為向大地產商提供新土地來源,用公帑為建豪宅開路。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馬來西亞大選觀察系列(三):當國家伊斯蘭化

前首相馬馬哈蒂爾:「聯邦憲法也沒有明確註明我國是世俗國還是伊斯蘭國,不過根據我們的定義,馬來西亞是伊斯蘭國,因為這地位受到世界很多伊斯蘭國的認可。」 - 星洲日報 2012年10月24日                   文: 鄺健銘 2001年,前首相馬哈蒂爾對外宣稱馬來西亞已發展成為伊斯蘭國家 。現在馬國有六成人口為回教徒。 今年5、6月,非回教徒、印度裔維權律師安美嘉(Ambiga Screenevansan)因為在這個國家發起淨選盟3.0人民集會、要求公平選舉、強化民主制度,被抨擊為「反伊斯蘭」,受到侮辱、騷擾、接到恐嚇電郵,更有人提議把她逐出馬來西亞,有國陣議員甚至在國會發言呼籲「吊死這個賣國賊」。 一般人會很容易引用美國政治學者亨廷頓所說的「文明衝突論」來解釋安美嘉的遭遇,認為這是因為她所抱持的西方價值 (如法治、民主、人權),與國內主流的伊斯蘭世界觀不相容,甚至推斷縱有2008年的政治海嘯,國家伊斯蘭化仍會延續馬來西亞的威權政治,阻礙民主進程。可是,從亨氏角度推斷馬國未來的政治發展,可能會誤判,因為伊斯蘭教義並非鐵板一塊。 國家伊斯蘭化背後:巫統與回教黨之間的「回教化競爭」 馬國伊斯蘭化的過程,正是教義可用多種方式解讀、各取所需的寫照。事實上,宗教衝突只是表象,關於如何處理馬來與各族社經差距的政治爭議才是核心。執政黨巫統(UMNO)與回教黨(PAS)相互競爭誰更「回教」來爭取馬來人支持,主導了國家以哪種路徑伊斯蘭化。歸根究低,這是政治多於亨氏想像的宗教、文化議題。 具體地說,把國家伊斯蘭化是巫統舞動「馬來人優先」族群政治、鞏固馬來人支持的具體操作,透過強化「馬來-回教」身份連結,輔以伊斯蘭化的政府與經濟,進一步保障馬來人作為「土地之子」的社會地位與利益來換取支持,並且借宗教議題拑制社會,繼續一黨獨大。曾有分析指,過去馬國未能民主化,關鍵更在於巫統的權力慾,而非伊斯蘭。 四成非回教徒並非真的少數,意味維持一黨獨大不能單靠馬來人支持、回教立場走得太過無助執政,因此巫統解讀教義的方式實際上是出自政治計算多於純粹宗教信仰。巫統以及其聯盟國陣的政治盤算是:如何同時應對來自馬來回教社群──尤其是回教黨──的反政府力量、非回教社群對生活方式與宗教自由受損的擔憂、讓經濟持續增長來鞏固馬來與非馬來人票源,同時控制社會自由、防止反對力量壯大。 馬國伊斯蘭化不是從立國第一天開展。儘管回教信仰早在殖民時代成為馬來人身份認同的重要元素,並於立國時被憲法列為馬來族群三大支柱之一,可是開國初年各族地位相對平等,巫統政府第一任首相東姑(Tunku Abdul Rahman)更曾在國會開宗明義說「雖然伊斯蘭是官方宗教,馬來西亞仍然是世俗國」,憲法亦有保障非馬來族群的宗教自由。直到後來,馬來人憂慮與各族社經差距、觸發69年種族暴動,國家政策才轉為更強調「馬來人優先」,把更多機會與資源向馬來人傾斜,遂引發70年代社會的伊斯蘭復興運動(dakwah),迫使馬哈蒂爾在81年上台後正式加快推動國家伊斯蘭化,遲至2001年才對外宣稱馬國已是伊斯蘭國。這段歷史更細緻地呈現上篇曾提及、威權政體依賴經濟表現維持認受時的執政兩難(Perpetual Performance Dilemma)──先是發展經濟令馬來人因種種原因不滿,繼而反對政府,然後巫統為維持認受性,借國家伊斯蘭化來改善他們的生活,同時不惜拉攏主張發展公民社會的回教組織以邊緣化政治對手,結果蘊釀新一波政治挑戰。最近,馬來西亞是世俗國還是伊斯蘭國家的爭論還在進行。 馬來人並非一面倒支持馬國成為伊斯蘭國家;馬哈蒂爾在01年宣稱馬國已是回教國家,就曾遭受開明回教徒非議。用亨氏角度看馬國未來政治發展容易誤判,是因為馬來人歷經社會經濟變化後,立場光譜拉得更闊,結果不同馬來回教團體爭論教義「原意」的文明內部衝突(intra-civilizational clashes),比所謂東方與西方間的文明衝突(inter-civilizational clashes)更常見。因此回顧這段國家伊斯蘭化軌跡、了解馬來人是否仍是巫統票倉對觀察今屆大選有相當大的參考意義。最近就有報導指,馬來選民投票意向會是影響今屆大選結果的關鍵因素。馬國回教背後的複雜性,可見於圖一。 圖一:馬國回教政治  (資料來源:Johan Saravanamuttu, “Encounters of Muslim politics in Malaysia”, in Islam and politics in Southeast Asia ,edited by Johan Saravanamuttu, Lon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10, P. 87) 國家伊斯蘭化的序幕 70年代,新經濟政策(New Economic Policy, NEP)使不同階層的馬來人更不滿政府,不約而同地想按照伊斯蘭教義改革政府,因而催生伊斯蘭復興運動。未能分享經濟成果的馬來低下階層,埋怨政府官員的貪污與裙帶關係、非馬來人仍能受惠於該政策,令歷史遺下的馬來與各族社會經濟差距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與此同時,城市更多的教育與經濟機會,使馬來中產與知識分子不斷累積。國家經濟發展過份依賴西方資本、變得西化、失去「民族性格」的趨勢令他們產生身份認同危機,結果對這班馬來新精英而言,靠馬來民族主義起家的巫統魅力減退,他們對政府貪污腐敗的精神墮落更是感到失望。受當時其他回教世界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啟發,馬來人把運動本土化,希望以宗教改革政府。此時部份馬來新富更濃烈、「馬來人站起來了」、希望國家伊斯蘭化以突顯馬來身份的的大馬來人心態,亦助燃了馬國伊斯蘭復興運動。 回教黨(PAS)與安華(Anwar bin Ibrahim)領導的回教青年組織(ABIM)是伊斯蘭復興運動當中質疑政府道德權威、沒有盡力為馬來社群謀福祉、呼籲回歸回教正義精神的政治力量。回教黨抨擊政府的力度更大,除了批評官員毫無信仰(kafir──對回教徒而言,這是嚴重指控),更指責執政黨向華人、印度人、外國投資者出賣利益、延續馬來貧窮問題、令國家道德衰敗。回教黨以更忠於伊斯蘭教義的形象、建立回教國家為目標來爭取支持,發展至今已是反對黨聯盟民聯三大黨之一,結果對巫統政府構成很大壓力。抵消回教黨的反對力量、與回教黨比拚「更符合國情」的宗教主張,遂成為巫統日後決定國家如何伊斯蘭化的重要考慮因素。 從80年代起,巫統政府把國家伊斯蘭化的措施大概有四類: 一. 通過伊斯蘭化製造更多經濟機會給馬來人,例如政府機關伊斯蘭化,建立全世界第一個伊斯蘭銀行體系與更多伊斯蘭學校,加入伊斯蘭會議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Islamic Conference, OIC) 增加與回教世界聯繫,使馬來人更易接受教育、有更多商機與就業機會、在社會中向上流動更快,以縮窄馬來與各族社會經濟差距; 二.建立巫統政府解讀教義的權威與溫和形象、壟斷宗教話語權,以邊緣化回教黨為激進伊斯蘭,爭取馬來中產、擔心宗教與生活自由受損的非馬來人支持。馬哈蒂爾上任後一年,成功地「行政吸納」回教青年組織領導安華主理伊斯蘭政策,結果瓦解了回教黨與回教青年組織的反政府力量。加入政府後,安華打造強調配合經濟發展、物質與精神文明並重、「富有馬來西亞特色」、重視溫和與包容的「文明社會」 (masyarakat madani)願景作為國家伊斯蘭化方向,藉此邊緣化回教黨的宗教主張。2004年,前首相阿都拉亦推行類似的「文明伊斯蘭運動」(Islam Hadhari)。巫統政府亦著手引導社會理解何謂「標準伊斯蘭」。成立於1980年、後於96年易名的馬來西亞伊斯蘭教發展署(JKIM)是其中一個例子。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組織回教學者(Ulama)定義何謂伊斯蘭「異端」與「不正確信仰」、監察有關伊斯蘭的立法條文內容,確保全國回教信仰一致。因為「異端」與「不正確信仰」定義含糊、政府又嚴控言論,社會組織往往不敢公開討論宗教議題、挑戰政府解讀。考慮到華人、印度人對國家回教化的不滿,國家提升伊斯蘭法(Sharia)地位之餘,於1988年作出極重要的修憲,把民事與伊斯蘭法庭分開,實行「一國兩制」,回教與非回教徒受不同律法規管,以示政府願意維持生活方式與宗教自由; 三. 鞏固回教主導地位、強化馬來與回教的身份連結,令馬來人相信政府仍然堅守馬來人優先政策,努力捍衛他們的權益。80年代尾到90年代初,被稱為「開空頭支票式伊斯蘭化」時期(blank cheque islamization),因為即使建議未必可行,政客總是喜歡提議新增條文或者修改憲法強化「馬來──回教」身份,以爭取支持。除憲法原有規定所有馬來人必須信仰回教之外,巫統主導的國會在這段時期通過的一些新條文,例如馬來人的身份證明文件需要標明回教徒身份、回教徒改信其他宗教屬犯法行為(apostasy)、不容許回教與非回教徒通婚等,都在強化「馬來──回教」連結認同、確保回教徒數目有增無減。的確,有包括專業人士在內的馬來人相信「回教徒權益受損等同削弱馬來人地位」。這些條文多少限制民事法庭推翻伊斯蘭法庭決定的權力,令其地位次於後者,後來引發對巫統執政不利的爭議與不滿。 四. 借宗教議題打壓社會反對力量。例如,在1987年、被稱為馬來西亞民主歷史上黑暗一頁的茅草行動中(Operasi Lalang),巫統政府以消除社會中伊斯蘭運動的「威脅」為由,利用《內部安全法》拘捕宗教人士,當中包括回教黨領導人。亦有報導指,政府以備受爭議的伊斯蘭刊事法(hudud)逮捕被指家中藏有「禁書」的馬來社運份子。 宗教x政治 資料來源:范若蘭,「對立與合作:馬來西亞華人政黨與回教黨關係的演變」, 東南亞研究 ,第四 期,2010年 80年代尾,巫統內部分裂,令回教黨得到新盟友,成功在90年大選扳回部份勢力,巫統則在該年選舉失利。面對馬來支持流失,馬哈蒂爾政府推出「國家發展計劃」(National Development Plan,NDP)新政,拉攏非馬來人,同時推動鼓吹伊斯蘭與現代化結合的「新馬來人」運動,定下新的馬來人特質標準,包括「順應時代變遷的文化,準備面對各種挑戰,可以在沒有援助下與人競爭」,希望讓馬來人調節心理適應發展,減少不滿。97年亞洲金融風暴、98年安華被罷絀,催生安華領導、鼓吹開明自由伊斯蘭化的烈火莫熄(Reformasi)運動,使巫統在99年大選流失更多馬來票,回教黨創下歷史佳績。(見圖二) 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為馬哈蒂爾政府提供黃金機會反撲。利用社會反對回教極端主義的情緒,馬成功塑造回教黨與塔利班、阿爾蓋達同樣極端的形象。很多人權組織在9.11後與回教黨割蓆。馬政府乘勢與9.11後有更高威望的溫和開明回教組織聯繫與合作,進一步邊緣化回教黨。「伊斯蘭姊妹」(Sisters in Islam)是其中一個與政府合作的非政府機構。它提倡容許多元、自由、講原則的伊斯蘭社會,自我定位於巫統與回教黨之間,視與回教黨走得太近為爭取馬來中產支持的絆腳石。外交上,巫統政府更左右逢源,既與美國加強反恐合作,又向回教世界示好。與美國合作,一方面助燃社會對極端回教的厭惡,令形勢對回教黨更不利;另一方面,美國是當時馬來西亞最大貿易夥伴與資金來源地,反恐合作可以讓馬國人得到更多經濟甜頭。馬哈蒂爾於該年對外宣稱馬國已是伊斯蘭國,既能削弱回教黨以建立回教國願景作為主要賣點的吸引力,又可對恐襲後受西方世界敵視的回教世界雪中送炭、伸出友誼之手,加強聯繫,由此得到更多回教世界的經濟好處,讓馬來人取利。2002年,回教黨因為有成員攻擊批評伊斯蘭制度的回教學者、其州政府打算推行備受爭議、被指損害自由、即連回教徒也不盡認同的伊斯蘭刑事法(Hudud),更失民心,其後引致反對黨聯盟瓦解,回教黨遂在2004年大選大敗。(見圖二) 儘管如此,巫統政府以「馬來──回教」至上的態度處理不同宗教關係愈發引起爭議,甚至流失支持。2005年初,律師公會建議成立跨宗教理事會(Interfaith Commission of Malaysia, IFC),處理各宗教歧見,引起回教徒間正反意見分歧,最後前首相阿都拉在爭議聲中擱置建議.在同年年尾的慕迪(Moorthy Maniam)遺體爭奪案中,因為伊斯蘭法庭權大、以「禁止叛教(apostasy)」之名嚴限回教教徒脫教,其遺孀無法向民事法庭申請宣判丈夫是印度教教徒、爭回處理其遺體的權利,結果令回教與非回教徒紛紛質疑宗教信仰自由不保。事件更令巫統在2008年大選流失近半印度裔選民支持。(見圖三)因為不滿巫統政府讓回教獨大、宗教信仰自由受到侵蝕的趨勢,華人與印度人主導的五大宗教更在2007年聯合發表抗議書。 回教黨 v2.0 2004年大敗後,回教黨努力擺脫激進回教的形象,更強調平等、包容與公義,希望能夠同時爭取非馬來人支持。例如,自2007年起,基督徒反對政府為阻傳教,禁止他們使用「阿拉」一詞稱呼上主,回教黨予以聲援;2010年十一間教堂因該爭議受到襲擊,回教黨亦公開譴責.回教黨立場轉為更具包容性,既贏回掌聲,亦令民主行動黨不再因其回教主張與它割蓆,敢於同組反對黨聯盟民聯,催生08政治海嘯。 雖然回教黨仍未放棄具爭議的伊斯蘭刑事法,且為此與華人主導的民主行動黨仍然爭執至今、被視為民聯團結度的一大隱憂,但有研究發現,它主要來自鄉郊的馬來草根支持者期望通過該法,並非必然針對非馬來人、與巫統政府一樣為求力保「馬來──回教」地位,而是想「以神之名」監督、懲治政府腐敗官員。這既顯示政府貪污問題嚴重,亦可見到馬來低下階層的政治無力與對貧窮狀況的不滿程度。也有學者實地考察發現,相對州外華人,居於回教黨管轄州份的華人比較不擔心伊斯蘭刑事法。他們認為那不是真正的宗教問題,回教黨只是利用該法作為比巫統更鮮明的伊斯蘭旗幟,吸更多馬來票。回教黨變革後,已逐漸成為具伊斯蘭主張、同時可以獲得各族支持的政黨;不單在08年重獲政治力量,在大選後的補選中它更受非馬來人支持。 2008年政治海嘯:「馬來──回教」牌失效? 正如評論員所指,08大選的一大亮點,是靠馬來人起家與獨大的巫統再無法壟斷馬來人的支持。巫統賣力維持「馬來──回教」身份地位,流失近半華人印度人支持,固然易於理解;但巫統對相當虔誠的馬來回教徒吸引力不升反跌,就相當值得思考。(見圖三) 資料來源:新加坡 海峽時報  11-03-2008 馬來人似乎開始願意放下種族包袱,不再堅持各族壁壘分明的狀態,甚至可能期望國家將來能夠以新方式處理各族關係,重新定義「馬來西亞人」。這種變化背後可以有兩個解釋: 一. 政府貪污腐敗問題嚴重,令不同階層的馬來人非常不滿,因此願意放下種族分野、跨種族合作,視巫統為共同敵人。根據民聯自家民調,有高達六成馬來選民認為以巫統為首的國陣貪污、表現不濟,當中更有四成五受訪者表示會票投民聯; 二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守護龍尾大聯盟:守護隊成立

新聞稿 漁護署權威掃地海岸保育不聞不問成幫兇 聯盟成立守護隊代行職務擔教育保育工作 【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八日】由於漁護署在近日龍尾事件中顯示他們放棄保育香港大自然的責任,守護龍尾大聯盟今日宣布成立「龍尾生態守護隊」及開辦「龍尾學堂」,勸籲遊人善待生物和教育市民海岸生態知識。 近期每逢周六、日有大量遊人到龍尾這個天然水族館觀賞生物,顯示市民對這類自然教室有很大的需求。不過,由於近日發現部分到龍尾的遊人殘害海洋生物,聯盟決定成立「龍尾生態守護隊」,將會在逢星期六、日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六時勸籲遊人善待生物。根據香港法例第169章《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殘酷對待動物者,可處罰款20萬元及監禁3年。守護隊若發現殘酷對待動物情況,會尋求警方協助。而「龍尾學堂」首堂則於十一月十一日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舉行,讓市民認識龍尾這珍貴天然資源,名額50人,即場報名,先到先得。 聯盟發起這次行動的原因,是因為漁護署高官發放不正確的資料,斷送自己的專業,為發展項目護航,未能有效保育海洋生態和教育市民。例如漁護署至今堅持管海馬為「中度常見」,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已清楚指出香港的管海馬在三十年前的確常見,但從2000年起已為「罕見」(rarely seen),正受到棲地環境變差的威脅。有聯盟成員更發現,漁護署位於西貢蕉坑自然教育中心內漁館的展版,早已把「管海馬」視為「瀕危海水魚」(endangered marine fish)。對漁護署謊話連篇,淪為政客的喉舌,聯盟感到痛心。 在二零一一年五月九日適用於香港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八條,指出,締約一方應「維持自然環境中有生存力的物種群體」以及「在保護區域的鄰近地區促進無害環境的持久發展以謀增進這區的保護」;而二零零零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也要求沿海地區的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濱海濕地、入海河口、以及珍稀、瀕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佈區等。政府堅持發展龍尾灘,完全違反了國際公約和國家對地方的要求。 對於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早前指反對龍尾建人工泳灘是「對人不對事」以及「公務員總公會」指泳灘工程已按既定機制及程序通過,支持政府盡快展開龍尾灘工程,聯盟對此表示遺憾。聯盟重申,根據香港法例第169章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第14條,如果申請人在申請該環境許可證時提供有誤導性、錯誤、不完全和虛假的資料,環境保護署長是有權暫時吊銷、更改或取消環境許可證,聯盟的訴求完全合符「正當程序」。

阅读更多

香港獨立媒體 | 打不死、揼唔爛﹣﹣獨媒八周年

在這個「河蟹」橫行的年代,不要說是民間獨立經營的媒體,就算本來資本雄厚、人材濟濟的媒體機構,真是話死就死。 「打不死、揼唔爛」這八周年口號,可說是帶有阿Q式的自嘲,獨媒辦公室的電腦真的被揼爛了幾台。但自嘲的另一面,是我們堅持了八年仍然「死唔去」的「體質」,以及周星馳少林足球裡鐵頭功與金鋼腿那「打不死」的執著。 「死唔去」的機構體質 「死唔去」全靠一批任勞任怨,出錢出力的職員、執委、編輯、記者、網站專欄作者、成員,以及近200位每月以自動轉賬的方法小額捐款的支持者,他們把本來花在報章雜誌的費用捐給了獨媒,使獨媒相較其他民間媒體有相對健壯的「體格」。 一個讀者群由後金融風暴高學歷但收入低的「新貧友」所構成的平台,因為這些不同形式的微小的貢獻,把獨媒的日常開支降至最低:目前三位職員連租金燈油火臘、保險、倡議、實習記者車船津貼、活動經費等等,每個月平均才六萬多,但我們不論在網站的內容出產,還是倡議及公民社會的參與,較很多具規模的民間組織更多更廣。 可是,我們仍然面對一個「入不敷支」的狀態,每月小額捐款加起來才兩萬多,其餘的要靠個人不定期的捐款及向本地和海外申請項目經費去填補,使組織處於一個外強中乾的狀態,很難去開拓新領域(如媒體教育及培訓、多媒體整合等),搞不好可能會突然暴斃。 艱苦經營的八年 自2004年獨媒成立以來,民間媒體執笠的狀況並不鮮見,這是由於大部份民間媒體都依賴義工運作,沒有經濟收入,日常的營運有點像興趣小組,當義工流失或內部出現爭拗,便無以為繼。例如,與獨媒差不多同時期推出的「香港人民廣播電台」,也是因為內部爭拗而結束。 事實上,獨媒在過去幾年,也經歷過一連串大大小小的危機。譬如說在2006/07年就因為過度投入天星皇后的運動,編輯和民間記者變成了運動核心,義工流失,網站缺乏其他內容,變成了運動的戰訊。再加上組織疏於管理、伺服器天天死機、捐款大跌以至無法支持唯一的職員開支。後來,核心成員以研究經費作補貼,出錢出力的花了近兩年時間重整隊伍,搞工作坊招募新的記者、轉內容管理系統、搬伺服器、建立好社團的行政系統、成立較穩定的編輯、特約記者團隊,為網站內容重定方向。 2009年終於能重新聘用一名全職去處理行政工作。但干擾機構的事,不時彈出。去年網站登記公司惹上「誹謗」官非,因法庭不批准公司董事自辯,在缺席判缺下,被判罰十萬,連同對家律師費一共四十萬。今年年中,遇上社團辦公室被襲,職員雖然在面書上拍著心口說「打不死」,但當下獨媒上下真的很擔心核心成員的安危,畢竟媒體人被砍事件並不鮮見。 走出「死死生生」、汰弱留強的循環 除了上面說的突發狀況,當商業和主流媒體紛紛進入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後,相對小眾的民間媒體,變得越來越邊緣化。面書的壟斷,把討論的平台從分散的網站搬到一個個的社交圈。民間媒體在議題倡議等工作,又面對一個新局面,較悲觀的更認為新媒體會步傳統媒體的後塵,走向大吃小的新壟斷格局。 面對著不斷轉變的資訊科技,以及新的商業力量進場,「死死生生」變成民間媒體的常態。然而,若要成為獨立、為弱勢者發聲的平台,並不願充當粉飾商業媒體壟斷的多元媒體生態花瓶,民間媒體不能跌進這「死死生生」、汰弱留強循環,而要在組織和經營模式中,建立「打不死」的根基,以及農村包圍城市式的小媒體共生結連。 我們要讓市民大眾要明白,言論、新聞與資訊自由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鼓勵他們去支持民間媒體生產對社會有意義的新聞與資訊,成為獨立的資訊樞紐,以維護自由的空間。 自由有價 由於互聯網的新聞與資訊看似隨手可得,大家往往選擇相信網上的內容理應免費,同時,大家卻心裡明白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這回事,所有交易都是等價的。免費資訊背後,是政治與金錢交易的權術,香港80﹪以上主流媒體老闆身兼人大政協的職務,又豈會是偶然? 媒體的洗腦效用,大概比國民教育課程更廣更深。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大家是否願意每月多花一二百元,去支持香港民間媒體發展,抗衡及沖淡洗腦效應? 獨媒的周年紀念日定在11月11日,是以「1」作為獨立的喻意。然而,成立八年以來,只在2007年搞過三周年的活動。之後,因為要面對大大小小的危機,核心成員均心有餘而力不足,多年以來沒有搞周年聚會,亦沒有好好整理和分享組織經驗。 民間媒體高峰會 今年希望借八周年為獨媒建立一個「打不死」的根基和體質,希望大家能參與獨立媒體(香港)的月捐計畫,每月一、二百,支持網站營運及社團活動,我們未來將更系統地整理資料和製造議題,監察政府,為市民大眾生產抗爭的彈藥。(即使不認同獨媒,亦希望大家能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民間媒體,給予經濟上的支持。) 除了八周年籌款宣傳外,我們稍後會於網站出版系列談獨媒社群參與和組織經驗文章,希望有助同行者發展經營模式,而重頭戲將會是12月15日舉行的「民間媒體高峰會」,我們將邀請不同類型的新媒體組織者談他們在經營時面對的問題,並會以 barcamp 的形式分組討論民間媒體共同關心的議題,如版權、壯大網絡社群、「打不死」的策略分享、豐富網上內容等等(部份題目會由參與者即場提出)。 要做到真正的「打不死」,全憑每一個人不同形式的貢獻與支持。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