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写的可能都是错的

我们或多或少都反感举报,尤其是某一类维护公权力的举报,比如面对人祸天灾,有受难者发声求援,就会遭到举报,说他们无中生有;比如有人写文章批评某地政府某件事做的不够好,也会遭到举报,说他们是“恨国党”。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常常会很悲观,是什么原因助成了此类现象,或许很值得探讨。

举报是有边界的,举报的边界很大程度上就是法律的边界。

如果公权力对某件事进行管制是有合法性的,那公民对这件事进行举报就是正当的,反之,则是不正当的,这里的合法性需要包括民主合法性和程序合法性。

举个例子,某公司员工以权谋私受贿100万,另一位员工得知真相后,对此行为进行举报,是合理合法的。

反过来我们可以推论,针对不同意识形态的举报,之所以常常生效,可能是因为针对这部分的法律,是模糊的,或者说是失效的。

而接到举报的审查员或公务员,之所以会对这些举报异常敏感,大概是因为他们对背后所需承担责任的恐惧,这种恐惧,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对应的规则和法律不清晰,或者没有被落实。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基层审查员,如果接到相关举报,他一定要想办法将风险按住,如果没有按住,就需要冒风险上升的危险,如果问题上升到高层,最好的情况,是无事发生,最差的情况,是他需要担全责。

也就是说,在这件事情上,他能获得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好处,而最坏的情况,可能导致失业甚至连坐,那他一定会以最严的手段对举报进行处理。

我们常常责怪审查员的苛刻,但很多时候他们不是有意苛刻,可能被举报的言论在他们看来也还算能接受,甚至他们本身就认同,但面对不可知的风险,他本身也没有任何法律保障,为了保住工作养家糊口,只能从严治理。

不正义的举报之所以不断生效,或许是因为正义的缺失。更可怕的是,这种不正义的举报,会被粉饰为一种忠诚的表现,一种美德。

当举报成为忠诚和美德的行为时,一个所有人提防所有人的社会就出现了,而最大的获益者,却隐身其后。

近几年很流行一句:“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觉得这种话太过漂亮太过高尚,普通人恐怕很难做到,对于那些我们厌恶的言论,能做到针锋相对而不举报,就已经很好了,这里说的针锋相对,即便不是说理,直接对骂也比举报好得多。

因为即便是互骂,即便不能形成一个“观念市场”,我们也都保留了面对不同言论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渡出自己的权利,喂养房间里的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