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编者按:该公众号“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杂志社”的简介为“网络强国建设的思想库、安全产业发展的情报站、创新企业腾飞的动力源”。文章选自《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3年第5期,作者罗殊彦 、曾曦。
摘 要
随着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不但在实体空间发生了大面积的火力冲突,也在网络空间展开了一场此消彼长的信息对抗。双方为全面争夺国际舆论场和话语权,新招频出,从社会、国家、政府、组织,乃至个人层面实施多领域博弈。其中,认知域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首当其冲成为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抗的关键。在认知对抗过程中,俄乌双方采用的新手段、新战法,都能给予我们思考和启示,逐步提高认知防御能力,能有效筑牢心理防线,应对西方意识形态入侵。
内容目录:
1 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点
1.1 深度融合认知对抗,多域介入混合战争
1.2 国家首脑认知叙事,全球参与政治鲜明
1.3 亲俄言论消声禁言,贬俄谣言飞舞漫天
1.4 战场直播全球围观,软件武装全民参与
1.5 威胁逼迫国家站队,生拉硬拽强势入局
1.6 科技推动技术变革,创新赋能认知作战
2 对我国认知防御的启示
2.1 首脑叙事,突破封锁
2.2 信息共享,网络声援
2.3 人工智能,助力博弈
3 结 语
俄乌冲突爆发至今已逾1年,表面上是局部地缘冲突,实则波及全球,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体育等多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牢牢掌控了舆论主导权,对俄罗斯形成压倒性优势。纵观俄乌冲突全局,意识形态斗争贯穿始终,涌现了不少新手段、新战法,带给我们许多思考和启示。
1
意识形态斗争的新特点
意识形态斗争的目的是影响干预目标心理认知,进而改变其决策和行为。该斗争形式映射在认知域即表现为认知战,即综合应用网络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心理学、社会学、新闻学、脑科学等领域知识,对目标认知进行定向引导,一定程度上影响战局变化,是一种新质作战样式和高级战争形态 。此次俄乌冲突充分体现了认知战的重要影响,一方面,认知对抗贯穿整个军事战争全过程,能够在关键节点改变战争走势;另一方面,与科技战、网络战、情报战等战法深度融合,碰撞出了混合战争下的新火花,出现了诸如首脑效应、全民战争、科技赋能等认知战新特点。
1.1 深度融合认知对抗,多域介入混合战争
俄乌冲突是一场将现实空间局部作战与网络空间认知博弈高度融合的战争,涵盖了军事战、金融战、法律战、网络战、舆论战等,形成了多领域复合的认知对抗模式 。
军事战方面,俄国防部与乌总参部定期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对方人员和装备战损情况,提升自身阵营士气,削弱敌方斗志,增加敌对民众的心理焦虑和失落情绪。乌克兰方在战争初始就在《真理报》上公布了约 12 万俄军个人信息,通过曝光的方式,让俄军感到严重的心理压力;同时,乌军还利用社交媒体、即时通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将8600多名俄罗斯阵亡或被俘士兵的照片发送给亲人,以一种非常残忍的方式,打击俄军作战人员积极性,摧毁民众心理防线,以达到抵制战争,降低普京的民众支持度的目的。
金融战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俄罗斯踢出国际资金清算系统(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s,SWIFT),把俄罗斯列入特别指定国家(Specially Designated National,SDN)名单,冻结了俄三千亿美元的境外资产,从国家、机构、个人方面实施全方位经济制裁。通过主流社交媒体、新闻官媒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传播,彻底打破了美西方国家自由经济、资产不可侵犯的形象。俄罗斯方面则采用央行加息、资本管制、卢布结算等手段,迅速实施反制,让全世界看到俄罗斯经济的韧性和有效手段,并通过媒体大肆宣传,稳定国家政权。
法律战方面,在冲突初期,俄罗斯负面新闻充斥国内,严重影响了俄军士气和民众信心。为此,普京在2022年3月4日签署了《 俄罗斯联邦刑法修正案》,加大了散播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使造谣者面临最高10~15年监禁或500万卢布罚款,对民众形成了震慑,导致西方在俄媒体大量撤离,网络虚假信息减少了70%,控制了国内舆论走势。同年11月15日,美国带头在联合国大会提出并通过决议,裁定俄对乌战争期间违反国际法,要求对战争进行赔偿,使得各国因制裁而冻结的俄资产有了合法途径,削弱了俄罗斯的战争正义性。
网络战方面,俄罗斯黑客组织对乌克兰政府网站进行攻击,篡改主页,发布了旨在引发恐怖的虚假信息;对乌克兰电视台进行了入侵,播放了泽连斯基“投降”虚假声明,意图消解乌克兰人民的抵抗意识。乌克兰则多次查封了俄用来散播假新闻的机器人农场,合计封停社交媒体账号20多万个,同时借助“匿名者”国际黑客组织切断了“今日俄罗斯”(俄罗斯在境外最大的宣传机器)的访问服务,阻止了俄在国际舆论发声,此外还入侵了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插播支持乌克兰的爱国歌曲和照片,成功实现反战宣传。
舆论战方面,美国掌控了主流社交平台的舆论话语权,将俄罗斯打造成侵略者形象,在全球范围内对其孤立 [3]。俄罗斯利用美在乌克兰开展生化武器研制的证据,成功转移了国际舆论焦点。此外,境外及“台独”势力利用俄乌事件,炮制“今日俄罗斯,明日台湾”等议题,引起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恐惧,同时利用“大翻译运动”在境外污名化中国,引发西方主要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负面抵触情绪。
1.2 国家首脑认知叙事,全球参与政治鲜明
国家首脑认知叙事是代表国家战略意志和国民认知的较量,紧紧围绕实现国家政治意图、服务政治大局、争取政治主动而展开的。不同于常人话语,首脑叙事更为宏阔,言论影响力更大,各国首脑的言论以及对俄乌冲突的态度,都会引发全球舆论的起伏 。
俄罗斯方面,总统普京就俄乌局势发表多次讲话,2022年2月22日,承认乌东两区为独立国家;2月23日,坚决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2月24日,决定在顿巴斯地区开展特别军事行动;2月27日,宣布俄罗斯战略威慑力量转入特殊战备状态;3月16日,发表全国电视讲话,指出特别行动正在顺利开展;4月20日,在圣彼得堡会议上强调,特别行动一定会完成,如果有人干预,俄必闪电般反击;5 月 8 日,在祝贺苏联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纳粹德国77 周年时发表胜利日演讲,誓言“胜利将像1945 年一样,属于俄罗斯”。每次讲话都牵动了俄乌双方的战局走势和世界各国的关切,这对于塑造俄罗斯正面、强硬形象,鼓舞俄军士气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乌克兰方面,总统泽连斯基对几十个国家进行演讲,亲自到现场摆拍,不停发布新闻,对国际进行呼吁。2022年2月24日,宣布与俄罗斯断交;2月26日,称没有人会放下武器;3月3日,表示准备同普京进行谈判以停止战争;3月15日,向俄罗斯士兵喊话,呼吁他们投降;3月20日,在以色列议会上发表视频讲话,指责以色列对乌克兰的帮助不够;3月23日,在北约峰会上大吐苦水,要求更多军事援助;3月24日,在欧盟会议上给各国对乌支援程度打“绩效分”,引发多国领导人不满;4月15日,在战争50天发表全国讲话,向乌克兰捍卫者致敬;5月18日,在戛纳电影节演讲,敦促电影界帮助争取自由和对抗独裁者的斗争等,每次讲话都能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美国及西方国家方面,以拜登为首的美政府官员在国际舆论场上,个个都披挂上阵,战争刚开始时几乎每周都发表讲话,对俄罗斯及俄相关利益方进行谴责;2022 年4月9日,英国首相约翰逊秘密访乌,称英国与乌克兰人民坚定地站在一起;4月13日,前北约最高司令发表公开讲话,称将给乌克兰提供更多的武器装备,甚至飞机;4月27日,欧盟主席冯德莱恩直接向欧洲各国递话,让他们对俄罗斯采取更加严厉的制裁;5月24日,拜登承诺将对乌进行400亿美元的支持,帮助其训练士兵和购置武器。
其他国家和地区方面,日本、印度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都在国际媒体环境下进行了公开讲话,一方面表明本国或本地区的立场和态度,另一方面也希望统一阵线,形成强大的国际声量,对俄罗斯进行舆论合围。
1.3 亲俄言论消声禁言,贬俄谣言飞舞漫天
“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充分利用政府、组织、个人的Facebook、Twitter、Telegram、YouTube、TikTok 等社交媒体散布各种谣言,对俄罗斯的账号、言论进行封禁,阻止其在国际媒体发声,形成了不对称的认知博弈 。
对俄停播禁言,2022年2月27日,欧盟宣布禁止“今日俄罗斯”(Russia Today,RT)和俄卫星通讯社(Sputnik)官方媒体在欧盟境内传播;欧洲电视网取消俄罗斯放映资格;英国将RT和Sputnik纳入制裁清单;Facebook、谷歌等平台限制RT和Sputnik在欧洲的传播,禁止在其所有平台上投放俄官方广告;微软、苹果公司从应用商店中下架了俄新闻App程序。以上制裁严重削弱了俄罗斯的全球声量,降低了其国际影响力。
对俄散播谣言,2022年2月4日,美国彭博社发布了一则标题为《直播: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假新闻。3月初,俄罗斯明确表示不会将能源作为反制欧洲的手段,但美西方国家却故意借机炒作俄能源断供的消息,引发多国政府和民众的不满。4月3日,乌克兰和西方国家共同炮制“布恰惨案”,诬陷俄军滥杀平民。照此趋势,未来会有更多不利于俄的虚假消息被捏造和传播,进一步破坏俄罗斯国际形象,影响其与盟友的良好关系。
1.4 战场直播全球围观,软件武装全民参与
俄乌民众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自发充当战争信息的传播者,鼓舞己方士气、削弱敌方意志。同时,乌克兰当局联合美国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NGO),利用社交软件、租房软件、交友软件等,构建战场支援力量,执行情报收集、资金筹措等任务;呼吁全球志愿者、黑客援乌,对俄实施远程网络打击。
社交媒体实现战场环境直播,俄乌冲突开启了“全球围观、全球参与”的新范式。俄乌民众利用 TikTok 实时上传大量战场真实视频,无延迟地向世界进行现场直播,担负起了“战地记者”的职能。同时,利用城市网络摄像头,采集战场信息,并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
利用主流软件进行战场支援, 俄利用Telegram 建立了80多个宣传频道,发布“诋毁”乌政府要员,宣扬俄军胜利,鼓动乌民众撤到其控制区等内容,吸引乌克兰民众订阅,帮助俄方找出目标地区的亲俄人士;乌克兰数字转型部在Telegram上创建了“eVororog”和“eBopor”聊天机器人,利用iPhone收集俄军的行动轨迹;乌克兰利用交友软件Tinder精准定位俄军单身男士,设置陷阱引诱俄军,伺机拉拢腐化,实施情报收集、目标策反;美国NGO组织发动世界民众,在房屋租赁软件Airbnb上预订无法入住的乌克兰房屋,对乌进行政治捐款。
呼吁全球志愿者协同战斗,2022年2月26日,乌克兰副总理米哈伊洛·费多罗夫在Telegram上建立了乌克兰信息技术军群组,吸引世界各地志愿者加入,每日发布作战计划,对俄网络空间进行打击。3月初,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和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先后发起呼吁,煽动国际黑客加入IT军团,对俄罗斯银行、企业和政府机构等发起网络攻击,攻陷政府网站,停止网上服务。
1.5 威胁逼迫国家站队,生拉硬拽强势入局
俄乌冲突使世界各国出现严重的立场极化,以美为首的北约、加拿大、澳大利亚、日韩等西方阵营成了谴责、制裁俄的急先锋,利用联合国决议对俄孤立,利用欧盟等国际组织对中立和摇摆国拉拢,利用国际舆论对亲俄势力打压。
针对俄乌事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政治恐吓、经济制裁为要挟,强逼中立国站队乌克兰,打压俄罗斯。2022年3月2日,联合国投票表决俄罗斯撤军,141票赞成,5票反对,35票弃权;3月24日,联合国就俄罗斯提出的乌克兰人道问题决议草案投票,2票赞成,13票弃权,决议未能通过;4月8日,美国利用虚假信息“布恰事件”将俄罗斯驱逐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93票赞成,24票反对,58票弃权;5月17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发起调查俄罗斯的决议通过,33 票赞成,2 票反对,12 票弃权。对俄有利的议题全部以失败告终,世界主要国家在美西方的鼓动下,形成了鲜明的立场阵营。针对印度的亲俄态度,美国一直处于拉拢之势。
针对中国的中立态度,美国造谣中国事先知道俄要对乌发起战争、暗地支援俄罗斯武器等;2022年5月23日,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able News Network,CNN)称中国代表没有为泽连斯基鼓掌,手上“沾满了乌克兰人的鲜血”,事后发现所谓的“中国代表”是越南政府副总理黎明慨和随行人员。由此可见,美国希望利用俄乌冲突,制造全球新一轮“冷战”。
1.6 科技推动技术变革,创新赋能认知作战
科技是战争形态变化的有力推手,俄乌认知战中大量应用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知识图谱、深度伪造(Deepfake)等先进技术,为舆论宣传、心理引导、认知干预等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赋能,丰富了作战样式,引发了认知战装备演进的大变革。
利用推荐算法改变信息的传播机制。2022—2023年,诸如 Facebook、YouTube、Twitter 等主流社交媒体利用新闻传播动力学、内容聚类等技术,辅以时机、文案推荐策略,对平台用户自动推荐俄乌冲突内容,加速了热点事件的传播速度,实现了“信息茧房”的快速构建。同时,利用敏感信息屏蔽、添加提示、封号禁言等方式,限制支持俄罗斯的账号和言论的广泛传播,实现舆论精准过滤和信息单向通行 。
利用深度伪造进行虚假宣传。2022年2月23日,美国宣布密切关注互联网上可能被操控的音视频内容,寻找与普京、泽连斯基和其他关键人物相关的深度伪造视频;3月6日,乌克兰宣传者利用生成对抗网络等技术,将2014年乌东战场被摧毁的KraZ军卡生成俄军战术标识“Z” 来充当乌军战果;3月15日,TikTok传播了一则用 Deepface生成的乌总统泽连斯基投降的视频。
利用伪造鉴定识别虚假内容。2022年2月4日,美检测出俄伪造的爆炸视频,并称俄以此作为入侵乌克兰的借口;3月初,一个名叫“乌克兰军人告别家人”的视频在社交媒体疯传,还配上煽情的文字:“乌克兰街头一幕,军人告别家人,这一别也许就是永远”,事实却是别有用心之人用纪录片作为反俄宣传的素材。在俄乌冲突的认知域对抗中,两国都用了此类技术去检测伪造信息,以确保自己在认知博弈过程中的优势地位。
利用人脸识别甄别士兵身份。2022年3月12日,美国Clearview公司为乌克兰国防部免费提供AI人脸识别服务,利用视图像识别分析技术,结合开源数据,智能匹配目标身份,供乌克兰军队在检查站使用,辅助对俄罗斯士兵的身份进行自动识别和确认。
2
对我国认知防御的启示
俄乌冲突是一场奇特的“战中战”,是大战中的小战,冷战中的热战,表面是军事层面的战斗,实际是美俄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上的博弈。通过对此次俄乌认知战经验的总结和学习,为我构建认知防御体系,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启示。
2.1 首脑叙事,突破封锁
2.1.1 支持首脑叙事,营造国际舆论
2022年,普京多次发表重要电视讲话,从历史、文化、法理的维度“宏大叙事”,强调此次战争为历史遗留问题,俄方并非同曾经的“兄弟”国家对抗,而是与乌克兰的“纳粹分子”“恐怖分子”作战,塑造俄被迫发动战争的国内认知。反观泽连斯基,不断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受害者形象,站在法律和道德的天平上谴责俄罗斯,博取国际同情和支持。由此可见,现代战争都需要在更大的平台进行舆论宣传,国家首脑、重要官员依托战略传播体系公开发声,营造舆论氛围,能够有效地影响国际民众政治立场,占据法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2.1.2 突破言论封锁,拓宽发声渠道
美西方国家利用对全球主流媒体、社交平台的掌控,信息科技公司对互联网资源的主导,不断对俄罗斯的宣传渠道进行围追堵截,对Twitter、Facebook、YouTube 等社交平台账号封杀,对“今日俄罗斯”官媒封堵,造成舆论形式的一边倒。因此,面对未来国际舆论环境,我们要突破境外社交媒体的言论垄断,拓宽国际发声渠道,确保在极端恶劣的战争环境下,依然能够将真相传播至世界各地。
2.2 信息共享,网络声援
2.2.1 研制移动 App,完成信息共享
乌方开发了“信息共享”应用程序,便于民众利用“随手拍”功能上传战场形势及定位信息,网民化身“情报员”,让世界人民远在异国就能感受战争的残酷与真相。当前,开源情报在数字世界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Facebook、TikTok 等社交平台有效充当了这些情报的集散地。因此,研制信息共享类App,能够实时感知环境、快速破除迷雾,让网民了解真相,避免被恶意伪造的虚假信息所蒙蔽。
2.2.2 利用社交群组,实现网络声援
乌方利用社交媒体群组、网络论坛进行志愿者招募,通过定期在群组或论坛中收纳新人、下发任务、技能培训,实现全球支持者协同行动。同时,乌方还利用本地化交友软件Tinder,对俄作战人员进行诱骗拉拢,开辟了另类的战场支援服务方式,影响了战争走势。因此,熟练掌握当前主流的网络社交方式和群组建设能力,能够在关键时刻,汇集网络声量,动员全民抵抗,掌握对抗的主动权。
2.3 人工智能,助力博弈
2.3.1 全面虚假检测,揭露事实真相
乌克兰通过制造热点议题,利用深度伪造的视图像信息,强化美西方对乌支持和援助,塑造俄是暴虐者的负面形象,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利用“基辅幽灵”“布恰惨案”等虚假新闻,鼓舞了乌军士气、抹黑了俄军形象。俄方为此建立了官方辟谣平台,通过虚假检测机制,还网民以真相。因此,需要研究各类虚假内容的快速检测方法,及时发现海量数据中的有害信息,为反转舆论提供铁证,铸造网民认知城墙。
2.3.2 抵御推荐算法,预防信息茧房
美西方利用其掌握的网络宣传阵地,牢牢把控舆论风向,通过社交平台的智能推荐机制,让受众接收观点统一的内容,为目标建立信息茧房,将目标的观念、意识、爱好“画地为牢”,难以跳脱思想束缚。因此,了解境外社交平台算法推荐机制的逻辑,从阅读习惯和内容关注等方面摆脱算法控制,同时通过多通道获取信息,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不同的观点,摆脱思维定式,学会以批判的态度分析和总结内容中呈现的观点,从根本上摆脱对手为我们塑造的信息茧房。
3
结 语
不难看出,俄乌战争在实体空间的冲突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走向平息,但在网络域、认知域的争夺,可能会随着技术的革新,愈演愈烈。尤其是随着大数据、机器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技术的发展,都会促使认知对抗的样式发生改变。我们必须不断强化自身科技水平,打通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壁垒,融会贯通领域知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网络空间中的潜在风险,打赢这场意识形态斗争。
引用格式:罗殊彦 , 曾曦 . 俄乌冲突中折射出的意识形态斗争 [J].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23(5):17-24.
作者简介:
罗殊彦,男,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内容安全;
曾 曦,女,硕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内容安全。
选自《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23年第5期(为便于排版,已省去原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