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The Economist

编译/伍豪 & Kev & eve

译读:T-Read | 译读小号二世:WinnieTheFool

Screen Shot 2016-07-09 at 下午9.00.00

丝绸之路的第一次复兴是在公元7世纪,这个广阔又古老的贸易网络曾经连接着中亚,中东,非洲,欧洲各地的商人,当时已因战乱中断了数百年。当回顾往昔时,习近平主席将那个时代视作黄金时代、天朝的盛世,那时全世界都对中国出产的奢侈品垂涎欲滴,而丝绸之路则成为了传播中国外交与经济影响力的管道。丝绸之路的术语本来是德国的地理学家在19世纪发明的,不过中国人欣然接受了这个说法。习近平想复兴丝绸之路,重现往昔的荣耀。

这回曾经的篷车与骆驼被吊车与建筑工人取代了。今年4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收购了希腊第二大港比雷埃夫斯港67%的股份,同时中国企业正在建设连接港口与匈牙利的高铁网络,最终铁路会通往德国。到7月,中国为巴基斯坦设计的第三代核电站将要开工,而且中国最近还宣布将为巴基斯坦的一条大型高速公路提供资金,并且为塔尔沙漠的一座油田投资20亿美元。今年头五个月,中国在境外签署的合同有一半以上来自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这是第一回。

政治家跟随着建造者的脚步,同样忙碌了起来。6月习近平访问了塞尔维亚与波兰,而后转向乌兹别克斯坦,一路上播撒各类工程。上周俄国总统普京短暂访问了北京;他与习近平以及蒙古总统共同承诺要将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与新丝绸之路联系起来。同时,大约60个国家的财政部长正在北京举行亚投行的第一次年会,商讨为这些工程融资的相关事宜。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境外经济政策正在缓缓地加速运行,就像喧嚣的蒸汽火车一步步驶出站台。

中国官员将这项政策称为“一带一路(One Belt, One Road)”,尽管他们经常会使用难看的缩写“OBOR”,而在外国人眼里这种说法丧失了词语本身的别致情调。让人迷惑的是,这里的“路”指的是古时中欧间的海上航路,而“带”则是更有名的陆上丝绸之路(见地图)。一带一路让许多西方政治决策者感到迷惑:原因之一是这项政策的内容含混不清,尽管大约有60个国家会参加,但对于具体哪些国家在方案之中并没有官方版本的清单;其二是因为哪怕其中大部分工程没有贴上一带一路的标签,大概也会照样建起来。不过,有三大理由凸显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

首先,工程规模巨大。官方人员表示现在有900项工程正在进行,价值8900亿美元,其中有从孟加拉湾起穿过缅甸达到中国西南的油气管道,也有从北京到德国交通枢纽城市杜伊斯堡的铁路项目。中国表示总共会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4万亿美元,虽然没有说到什么时候投完。中方官员急于否认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相似,他们说马歇尔计划只是美国在二战后扶持盟友排除异己的手段,而一带一路是对所有人开放的政策。不过从价值角度看,如果折算成今天的美元,马歇尔计划的投资额只有1300亿美元。

Screen Shot 2016-07-09 at 下午8.59.14

其次,这个计划是习近平的重头大戏。2014年,外交部长王毅把一带一路列为习氏外交政策最重要的特点。习近平的首席外交顾问杨洁篪则把一带一路与中国大力宣扬的国家目标捆绑起来,比如到2020年前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成为“富强”国家。

习近平似乎把建设新丝绸之路看作拓展商业影响、增强软实力的方式。而且一带一路也在他的全局外交政策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习近平与前几任中国主席一样,相信当下的中国拥有持续到2020年的“战略机遇期”,能够在基本安定和平的安全环境下实现增强本国全球实力的目标,同时避免造成冲突。官员们认为一带一路是将此类战略包装起来的好办法。而且一带一路也与习近平重建伟大传统的“中国梦”相符合。不用说,他一定把一带一路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衡量他领袖功业的指标之一。

最后,一带一路会对美国及其关于全球贸易的传统思维构成挑战。美国的思维把世界分成两大集团,一个是跨大西洋,一个跨太平洋,其中欧洲优先,亚洲其次,但重心都是美国。美国提出的两大区域贸易协定——“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与“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就体现了这个想法。但一带一路将欧亚视作一个整体,而且重心是中国,而非美国。

2013年,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第一次提到了新丝绸之路,此时他在任已快一年。到2014年,中国以一带一路的名义签订了第一批合同,其中大约有三百个项目,包括在巴基斯坦建设的大型水力发电站,不过许多项目其实已经开始动工。过去的两年则掀起了一股机构设立狂潮。习近平设立了一个负责一带一路工作的“领导小组”,这种非正式的高级别组织能够连接政府与党组织。组长张高丽是政治局常委,身居党的核心权力圈。党的首席理论家(译者注:王沪宁)与另一位负责外贸副总理(译者注:汪洋)都在小组中。官僚系统中各个主要部门都被圈进了一带一路的工程之中。

相应的金融架构也在成形。2015年,央行向3家国有“政策性银行”拨款820亿美元,用于“一带一路”项目;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中国政府还建立了亚投行,启动资金为1000亿美元。亚投行严格意义上不属于“一带一路”项目,但其首次年会上审议通过的贷款项目都给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如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公路项目)。

中国的其他地方也慢慢动员起来。三分之二的省份都在强调“一带一路”对其发展的重要性。举个例子,沿海的福建省省会福州就呼吁当地公司“在海上丝绸之路沿海国家及区域开展业务”,并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以吸引来自东南亚地区内丝绸之路沿途国家的公司。许多大型国有企业都设立了“一带一路”部门,渴望为其项目揽钱。

因此,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不断涌向丝绸之路地带。2015年官方数据显示,对“一带一路”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上涨速度是总体水平的两倍。去年中国新增工程项目中,44%是与“一带一路”国家签署的。2016年的前五个月,该比例达到了52%。

中国的投资策略似乎也有所改变。其签署的“一带一路”项目合同现在更多的是由中国公司自己管理他们建造的基础设施,而不是(像过去一样)竣工后就转交出去。理论上,这会让中国更愿意与丝绸之路国家长期合作。

然而,“一带一路”如日中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麻烦,尤其是在东南亚。中国计划铺设一条3000公里的高铁线路,连通其西南部城市昆明和新加坡。然而,6月与泰国就其境内铁路建设的会谈仍未达成共识:泰国只想参与部分工程建造,并希望自行融资。诸如此类的失败还有很多。

有迹象显示,预留的大量资金找不到足够的可行项目落脚,这也令人忧心。成立丝路基金本是为了投资海外基建,但其首批投资中的两笔却用在了中国公司在香港的首次公开募股中。

“一带一路”的管理层也有问题。最位高权重的张高丽据说已失宠,污点在于他三月称2016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开门红”。这与习亲信的观点相悖,他们认为经济减速是必要的。

欧盟,尤其是英国(英国声称其与中国的关系处于“黄金期”)所面临的困境可能会让中国领导人惴惴不安,不知欧洲是否会支持“一带一路”。尽管长期来看,这会让中国更容易利用欧洲各国间的竞争,获得交易优势。

更广泛地说,中国在丝绸之路项目中有着各种相互竞争的官僚利益,很难调节。一带一路旨在扩大中国的商业影响力,减少中国经济对国内基建投资的依赖,并将中国在钢铁和水泥行业庞大的过剩产能出口一部分。这些目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冲突。中国应当把重点放在表现不佳的省份或国企上吗?能在帮助贫穷西部省份的同时减少在国内基建方面的支出吗?

你来或不来,他们就在那里

话虽如此,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新丝绸之路会顺利建成,尽管不会铺满黄金。最重要的是,亚洲需要新的基础建设——亚洲开发银行称2020年前每年需投资约7700亿美元。此等需求最终应当会抹平今日对项目过少的担忧。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波特•郝福满补充说,如果单个国家能与其他国家、与中国联合开发项目,其本身会受益更多;单独规划建设是不划算的。

其次,中国需要“一带一路”。国内成本上涨、对企业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都大大挤压了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将部分生产转向海外是有道理的——只要那里有基础设施。

最后,习近平需要它。他将“一带一路”置于外交政策中如此核心的地位,花费这么多力气推进背后的各种程序,现在想收手已经太迟了。

以上都不能说明新丝绸之路是高效的,中国的计划也并不总能受到所有国家的欢迎——一些国家总是质疑其手伸得太长。但基石已经搭好,首批项目也已上线运行。欧洲和亚洲分属不同贸易集团的这种传统观念已经受到了“一带一路”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