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很多同性恋者的家长。

有一位湖北的妈妈说,她跟她的女儿每次出去逛街,总是开开心心的出去,生着闷气回来,从小到大,她看中的,想给女儿买的衣服,她女儿从来没有看中过。妈妈想买裙子,觉得女孩子穿裙子好看,漂漂亮亮的,但女儿要买牛仔裤。

另一位重庆的妈妈说,在女儿几岁时,俩人就为买衣服的事起冲突,从有性别意识开始,女儿就不接受妈妈买回来的裙子,小时候女儿还迫于妈妈的权威勉强穿上,到了青春期后,就再也不穿了,母女俩冲突激烈时,妈妈拿剪刀,剪碎了女儿买回来的衣服,甚至有好几年互不理睬。

而对于跨性别群体来说,遵守常见的穿着规范,就更加困难了。

CDT 档案卡
标题:“伤害民族精神”如列为治安处罚将会对性少数社群带来极大隐忧
作者:阿强同志
发表日期:2023.9.8
来源:微信公众号“阿强同志”
主题归类:第34条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跨性别者在进行性别重塑手术之前,会有一段时间需要使用激素,在这段时间,他们的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不同,如果他们按照社会性别穿衣服,就可能会被认为是所谓的“不男不女”,就像网上流传的那个视频,被执法者干预。

打个比方,如果是一个男跨女的朋友,她认为自己是女性,你让她按生理性别穿男性的衣服,对她是一种压迫,可能会带来心理问题,如果按照心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着装,又面临指责。

民族精神是什么?

我去查了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民族的精神存在包括它现存的精神面貌,主要表现为人类心理的不同层面及其积淀之上,因此,它与民族心理的涵义是相互沟通的。二是民族精神的狭义使用,特指以既定民族和民族社会为背景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中正面和富于肯定性价值的部分,它是对民族文化之优秀遗产的心理继承,是民族和民族社会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这种表述很虚,考虑到整个社会这几年对男性气概的强调,男性穿的中性一点,阴柔一点,也许就不能算是“正面和富于肯定性价值的部分”了。

具体来说,如果一个男跨女的朋友,穿了女性的衣服,去到公共场所,会被认为是伤害了“民族精神”吗?

原来唱流行歌曲都是“靡靡之音”,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低级趣味的、萎靡颓废情调。”也就是“精神面貌“不够积极啦。

如果你认为我这是杞人忧天,另一个词叫“公序良俗”,你能想到公序良俗现在成为了同性恋社群头上的“紧箍咒”吗?下图是我用百度搜索得到的结果。

image

如果公序良俗能成为一个“筐”的话,那“民族精神”为什么就不能是呢?而且,它已经是一个“筐”了!

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