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CN|从阮晓寰到“编程随想”:一个普通公民和“极客”如何成了“国家的敌人”?
2021年5月10日中午12点左右,上海杨浦区,贝女士家的门铃响起。她以为是上午叫的送水工到了,没有多想,便喊当时在书房里的丈夫阮晓寰前去开门。过了一会,她听到门口传来“不许动”和轻微扭打声,她赶紧跑到门口,才发现大门敞开,不见丈夫的身影,而一名身形瘦削的男子径自闯入家中...
2023年3月29日
2021年5月10日中午12点左右,上海杨浦区,贝女士家的门铃响起。她以为是上午叫的送水工到了,没有多想,便喊当时在书房里的丈夫阮晓寰前去开门。过了一会,她听到门口传来“不许动”和轻微扭打声,她赶紧跑到门口,才发现大门敞开,不见丈夫的身影,而一名身形瘦削的男子径自闯入家中...
把人往绝路上逼,就因为我说了实话?
——BiliBili用户 鬼山哥
其创作的《阳光开朗孔乙己》遭到下架,B站账号也被封禁
2023年3月26日
当下有越来越多高学历青年“毕业即失业”,上大学前他们被打了太多衡中式的鸡血“好好读书你会拥有一切”,可毕业后又被社会鞭打要求放下身段“进厂拧螺丝”,这种“高开低走”的人生让网友感叹“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
2023年3月21日
“正因为有蒋彦永勇毅在前,经过三年疫情的民众在回望前逾千日疫政社会之种种,心里是有比较、有衡量,也会有各自的结论,也自然会对蒋彦永的昨天与生民的现实产生历史性的思索,对讲真话这一人类的基本资质有切肤感受。纪念蒋彦永就成了纪念讲真话,纪念讲真话的蒋彦永就成了纪念一位永逝的自由人。“
2023年3月20日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赛:“这些数据本可以、也应该在三年前就分享出来,我们要继续呼吁中国在分享数据方面做到透明,同时开展必要的调查,并公开相应的结果。”
2023年3月18日
针对中共当局在“两会”期间加大维稳力度的做法,一位网友吐槽到:“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一开会,北京就成了北韩”。
2023年3月18日
二十年间,两场疾病大流行凝结在蒋彦永身上的,是一个人讲真话的故事,也是一个人讲真话的分量,也如同 @户晨风 在直播中留下的那句临别“遗言”——“我为自己所有的言行负责,我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与人格,我对得起直播间每一位网民,我对得起历史的审判。”
2023年3月30日
毫无疑问,美国作为对手时,是冷酷的,而作为朋友时,又是慷慨的。俄罗斯人不会忘记二战时,美国援助的上万架飞机,数十万辆汽车,数百万吨粮食,上千万双军靴……就像如今他们为乌克兰人所做的那样,也像抗战期间对中国的慷慨援助一样。
2023年3月28日
如果没有网络,我们也不会知道周公子、鱼小姐,也不会知道到《打工是没有前途的》,恐怕大家真会相信没有穷人了吧?情绪是可怕的,穷人今天能“共鸣”,明天岂不是要上街?所以对周公子、鱼小姐们来说,网络真“可怕”,但网络你不能禁,也禁不了,不许拍摄穷人视频就相对容易多了。
2023年3月27日
全球化体系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之上。信任一旦破坏,重建是非常艰难的。双方互不信任,都抱有底线思维,凡事往最坏的情形考量,最后只能慢慢滑向新冷战。冷战也是战争,是慢性战争、消耗战争、不流血的战争,如果还对此心存幻想,就想想TikTok。
2023年3月26日
当下有越来越多高学历青年“毕业即失业”,上大学前他们被打了太多衡中式的鸡血“好好读书你会拥有一切”,可毕业后又被社会鞭打要求放下身段“进厂拧螺丝”,这种“高开低走”的人生让网友感叹“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
2023年3月18日
二十年间,两场疾病大流行凝结在蒋彦永身上的,是一个人讲真话的故事,也是一个人讲真话的分量,也如同 @户晨风 在直播中留下的那句临别“遗言”——“我为自己所有的言行负责,我对得起自己的良知与人格,我对得起直播间每一位网民,我对得起历史的审判。”
2023年3月11日
颇有历史巧合的是,111年前的同一天,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三年多之后他宣布复辟帝制,最终只当了83天皇帝便倒台身死。早在2018年习近平宣布修宪,准备五年后“一键三连”时,当时便有不少网民以“袁世凯”、“洪宪”、“昏君”等词代指习近平,怒斥这是一场登基称帝的闹剧。
2023年3月4日
关于取消"寻衅滋事罪"的建议引发了网上两极化的激辩,而反对取消的其中一个理由是“因为我们一般来说不会惹事”......与一系列舆论倒车事件同步发生的,是中共两办发文要求法学教育抵制西方宪政、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想”,要求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阵地。
2022年12月2日
11月的热词是白纸和爬行,同时,我们梳理了乌鲁木齐火灾和由此引发的反封控抗议潮(白纸运动),以及江泽民去世事件中的观点和讨论。
2022年10月30日
10月的热词是“四通桥”,同时,我们梳理了中共二十大上“习家军”全面上位和胡锦涛在闭幕时“被离场”的一幕引发的观点和讨论。
2023年3月23日
白宫:“如果现在停火,中国没有考虑乌克兰这边诉求...只不过是让普京先生巩固了乌克兰境内已经侵占的土地...那是不可接受的。”
观察者网:白宫称呼吁俄乌停火是不可接受的。
2023年3月20日
落-mu:有人骑在我们头上,让我们负重前行,能不幸福吗? // 磨镜者之趾: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笑了,大概也算是提升了一点幸福感,哈哈哈哈哈哈~~
2023年3月16日
泠然善者:今天是315,户晨风打了最大的一个假,一个已经骗了中国人几十年的假。 // 匿名用户:“老爷心善,看不得穷人受苦”所以他们让把视频给删了。
2023年2月6日
一个网友的匿名投稿显示在新疆某元宵节猜灯谜活动上,多个“谜面”(题目)被设置为习近平讲话内容填空,答题者需直接写出“谜底”(答案),补完讲话原文,有网友吐槽这是“节日里的精神强暴”、“什么地狱灯谜”。
2022年11月5日
@周小平同志:防疫成本不仅是“经济成本”,还有民生成本,生命成本对不对?既然人民至上,就得实事求是! // @老猪中啃:最近正能量圈这是怎么了?
2023年3月27日
"现在,让我问你:当大约343个体育设施被摧毁,超过250名运动员将永远不会再参加比赛时,体育怎么可能不涉及政治?"
2023年3月21日
近期,中文互联网上“孔乙己文学”火热,引发了不少年轻人的共鸣。孔乙己是鲁迅百余年前的小说《呐喊》中的一个人物......如今,有许多年轻网友结合自身经历,发出了“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的哀叹。
2023年3月15日
就在这部电影以及杨紫琼再度获得广泛关注之时,香港文汇报一篇2022年6月所发的影评被网友扒出,其标题为《瞬息全宇宙:花哨形式与单一想象》,文章在提到主角暴走出柜的同性恋女儿时使用了“生活西化”一词来形容,似乎是刻意规避相关敏感词,由此引发了大量网民的嘲讽。
2023年3月19日
在这些表格当中,王轶婷记下了某部大型话剧报审剧本上没有的方言粗口,记下了某部外籍导演执导的话剧大屏幕上闪现的可能存疑的“吃人的照片”,记下了走出剧场之后演职人员通道被粉丝拥堵可能存在的风险……
2023年3月2日
3月1日,一条小红书的热门贴文显示:某女生因男友不会唱国歌而怀疑对方是间谍,拨打了国安机关举报电话进行举报,最终有关部门认定“判定依据不足”。这位女生声称自己效仿了之前一个“举报男友后查出是间谍”的案例,而在评论区也有用户强烈建议举报。
2023年2月13日
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开展2022年度新闻记者证核验工作的通知,其中政治建设和爱岗敬业情况被纳入核验重点。政治建设情况,即持证人是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023年3月21日
3月20日,河南郑州大学95后毕业生靠“收破烂”月入五位数。当事人黄女士称,2018年毕业后换了三四份工作,最后开始创业“收破烂”,最初也怕被歧视,但后来认识到这些不重要。她说,不该让学历成为束缚自己的枷锁......
2023年2月17日
得了便宜还卖乖,还要大书特书,还想要万民夸赞,这就是隋唐门阀在当今社会的具体显现。现在的年轻人,受教育的程度普遍都比较高,很多人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辩证思维。鸡汤喝多了,总归有反胃的时候。
2023年2月7日
(全文)2月7日微信朋友圈转发任务,下班前按照相关要求将转发情况上报本群。文章1:《做人不能太“谷阿莫”》 文章2:《美国2024选战开打!中国无人艇误入美领空,共和党要求拜登辞职》 两篇文章的作者为:有理儿有面
2023年1月18日
三是从严查处炮制年终催债讨债、破产倒闭、哭穷卖惨等虚假情节,借演绎情感纠纷、有悖家庭伦理等低俗庸俗剧情,诱骗网民打赏消费等问题。四是严格管控借发布回乡笔记、返乡见闻等不实信息刻意煽动地域攻击、散布焦虑情绪、渲染社会阴暗面等问题。
2023年1月2日
【科技处通知】 各位老师: 接省委宣传部通知,各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科),各高校社科(科研)处及相关社科单位,按照上级指示精神,不得公开发表关于“抗疫精神”的文章。请各单位遵照执行!
2023年3月19日
在一个社会里,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真相的守夜人,就像科学家应该是科学事实的守夜人一样。当知识精英都要为了大局出卖真实的时候,这个社会就离堕落和疯狂不远了。
2023年3月17日
开放不是一种一次性的举动,而是一个必须长期维持下去的互动过程, 科技进步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下来。骄傲未必是一种罪,人可以在很多时候骄傲,但在一些特殊的节骨眼上不合时宜的骄傲,将是致命的。
2023年3月17日
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很荒谬的疗法,在当时是如何被提出来,并被卫生部门组织力量“一本正经”的进行立项研究的呢?作者透过重重的历史迷雾,抽丝剥茧为我们揭开这一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