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EN我们|台湾六四晚会:在失落、感恩、坚守和重塑中纪念
一种纪念,各自表述。台北六四纪念晚会的沿革变化背后,是两岸三地政治局势和人们的认同结构35年发展变迁的缩影。
2024年6 月4日
“那些被屏蔽的历史,推动我们去质疑同样扭曲的当下;那些没有结束的抗争,让我们有面对坦克的勇气;那些尚未获得正义的苦难,每一天都是它们的纪念日。我们不会忘记。”
2024年6 月4日
三十五年前的六月,天安门广场见证了一场悲剧性的历史事件——六四屠杀。尽管时间已过去三十五年,这场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仍然是中国大陆最敏感的话题之一,也仍然激励着中国及全世界对于人权和尊严的不懈抗争。
2024年6 月4日
漫长的35年,万安公墓长眠的八位遇难者的亲人们,没有等到正义来到的这一天,却因年老疾病,已经有七位父母含恨离世。但是,请相信你们的亲人一定会坚定地走下去,永不言弃。
2024年6 月1日
惟近年香港社会的变化,翻天覆地,形格势禁。即使是源于历史记忆的祷文,也可能惹来“关注”;某些人的经历与回忆,便显得格外敏感。作为传媒,要毋负历史、毋负读者,惟有将段段文字化作空格子与一片白,以应对当前局势。
2023年10 月27日
关于克强总理逝世的消息,各媒体(包括部门和社区公众号!)如转,只能转中央主要媒体的稿件(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后续会按国家领导人有关标准开展追悼,后续通知请留意。
2023年10 月3日
中国选手吴艳妮在本届杭州亚运会100米栏预赛、决赛中分别佩戴了9号、4号码牌,她在赛后与韩国选手JO Eunju(8号)、中国选手林雨薇(6号)相拥庆祝时,意外组成了敏感数字“8964”(八九六四),不少网友感叹“简直太巧了”。很快,“64”图片被央视新闻官微换图。
2023年8 月14日
全面清理涉耳光乐队相关信息(删除百科词条、搜索词、视频、歌词以及宣介信息、解散话题,关闭贴吧,下架相关商品)极其歌曲(包括《红孩儿十八赢》《包大人十八黑》《潘子叔十八代》《狈老板十八卦》《马主任十八禁》《狼局长十八摸》等)揭批信息予以保留。
2023年6 月11日
34年过去,到了2023年的现在,是谁还在台湾声援与纪念“六四”?当说起“天安门事件”,还会唤起台湾怎样的历史记忆?更艰难的问题则是——所谓的历史记忆,到底是在哀悼谁的记忆?
2023年6 月3日
其中“物体排成一排的图片”应指“坦克人”相关meme。中国数字时代测试发现,“物体排成一排”一词本身即被微博设为敏感词,在网页版微博检索无法显示任何内容。
2023年6 月2日
各官号负责人需注意观察过往内容评论风向,评论、转发严禁出现包括但不限于【点蜡烛表情、含义不明的数字、口号标语、坦克、有年代感的老旧照片、成龙/谭咏麟/曾志伟/梅艳芳等香港演艺人员、含人群聚集/维多利亚港/天安门/颐和园/烛光/物体排成一排的图片等元素的内容】,必要时请暂时关闭评论区直至解禁日。
2023年3 月17日
所谓的稳定压倒一切,只能是造成更大的不稳定。多年来,每到六四前夕,有的人真是如坐针毡,草木皆兵,不知要动员多少力量来防止发生事情;年复一年,并没有因为离六四越来越远这种不安就逐渐减轻,相反的是老百姓越来越失望和愤慨。
2022年7 月3日
在6月的网语栏目中,我们聚焦新词“李佳琦悖论”,并梳理了唐山打人事件中性别议题的争论和河南储户被赋红码事件中的网民声音。
2022年6 月15日
在当下此刻,各种关于暴政与历史创伤的记忆,仍正在等待一个庄重的哀悼。在今日香港,连政权造成的伤害本身亦被禁止讨论,哀哭无声。郑安齐以《不只哀悼—如果记忆有形状》所记录下的德国经验,是一次扎实的调查报告。本次座谈邀请了在德国的长平(六四记忆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及台湾飞地书店创办人张洁平,与安齐隔空连线对谈。
2022年6 月12日
本期节目,我们回顾了以下校园里的政治抗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协会;中国#Metoo运动自下而上的集结;中国高校的LGBTQ社团;保卫藏语游行;内蒙古人抗议当局剥夺其母语;复旦大学删改章程,师生合唱校歌表达抗议;反独立学院转设职业本科运动。
2022年6 月10日
六月三日晚间,知名带货主播李佳琦因推销一款“坦克雪糕”被封杀。在“六四屠杀事件”33周年纪念日附近,审查机器动用一切手段阻止任何对六四事件的提及、讨论或纪念。本期节目,我们回顾坦克与坦克人等六四符号,记录中文互联网上那些突破审查、纪念六四的行动。
2022年6 月10日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为了中国的未来,必须对下一辈讲讲六四的真相,讲三峡工程的危害,自己所经历过的真实历史,谈自己的体会,哪怕这个经历看起来是微不足道,但它们是真实的,是在讲中国共产党的“不能”,讲马克思主义的“不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好”!这就是公民的韧性抗争,这也是一个和平走向民主的过程。
2022年6 月5日
知名的网络主播李佳琦3日在直播销售某品牌商品时,因晒出一块坦克造型的蛋糕而导致信号直接被掐断。 网友@ATO2046总结出“李佳琦悖论”:一个岁静如果想完全不想触碰到政治禁区,他就必须了解所有的政治禁区。
2022年6 月4日
“1998年生的Cola在大学里曾经看过纪录片《河殇》,当然教室的前后门和窗帘都要紧紧关上。她也曾在学校搜索“六四”的相关信息,怎料一个星期后便被辅导员谈话。辅导员的纸上清晰记录她在网上的搜索记录。”
2022年6 月4日
哲学家乔治·桑塔亚那在《理性的生活》一书中说,“那些没有记住历史的人必将重蹈覆辙。”这本书倡导,虽然对真相保持透明的态度往往是痛苦的,但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并向前进步。英国支持这一准则。
2022年6 月4日
在微博出现短暂的“It’s my duty”刷屏后,该词最终被完全屏蔽,以关键词进行检索不显示任何相关内容。有网民尝试使用中文的“麦丢替”替代“my duty”以躲避微博审查,这些内容也疑被全面删除。
2022年6 月3日
这33年间,学生运动并没有停止。事实上,就在2022年的新冠清零运动中,也有许多高校的学生站出来集体示威游行,反抗不合理的封控措施。
为了致敬33年前的六四民主运动,我们将梳理介绍1989年以来由中国学生所发起、组织、参与或者支持的政治抗争。我们将从新冠疫情管控期间的抗议开始,再按时间顺序回顾八九之后的学生政治抗议活动。包括人大“读书社”、北京新青年学会、广东佳士工友维权事件、北大马克思主义协会、中国高校的米兔运动、高校LGBTQ社团以及少数民族地方校园的抗争活动。
2022年6 月3日
抗争到底,是难属的呼声,亦是维护尊严的唯一出路。因此,即使烛光有罪,我仍然会呼吁大家,无论是今年的六四,还是将来每年的六四,继续点起抗争的烛光。就算没有了支联会,没有人去申请集会,我们仍然可以每一个人去守这个约定,用烛光照亮长夜。这个为公义作出的承诺,会超越任何文字狱的压迫而长存。
2022年6 月3日
在六四天安门民主运动33周年之际,微博、微信等各大平台均加大了审查力度,手段从封贴、禁言,到禁止用户修改头像、网名等等。德国驻华大使馆6月3日晚发表微博,内容仅为一张烛光图片。此微博很快遭到删除。
2022年6 月3日
我们不禁要问:当年的学生运动仅仅是建议为了使执政党和政府更加廉洁地为人民服务,难道需要采用军队镇压的方式,可以无辜剥夺国民的生命?北京的学运波及到全国,也是国民用这种方式表示自己对政府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