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時務

陽光時務 | 從血濃於水到中港割裂 奶粉危機誰之過?

文/ 陳嘯軒、何康橋 圖/ 鍾卓明 港府限奶令引發大陸與香港民眾之間的對立情緒。奶粉問題上升到政治高度,源於梁振英政府的無能低效和中共政權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漠視。曾經陸港兩地血濃於水的溫情已經蕩然無存,更深層地昭示着中共對港政策的全面潰敗。 香港特區政府因應奶粉短缺在3月 1日起實施「限奶令」,規定任何人出境每次限攜 1.8公斤(即兩罐900克)嬰兒配方奶粉,成功博取了香港民意的掌聲之餘,卻掀起了新一輪的中港矛盾。內地《環球時報》批評限奶令「滑稽」,多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開腔批評措施「過辣」,就連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也語帶相關地勸喻「香港當局」處理問題時,要換位思考和顧及內地同胞感受。曾幾何時,港人形容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是「血濃於水」,但如今中港矛盾卻因奶粉風波漸趨白熱化。如何處理這場風波,不但考驗行政長官梁振英的「內交」政策,也要端視內地和香港政府能否制定適當措施,應對兩地民眾在融合過程出現的矛盾。 今年 1月中旬,香港傳媒紛紛報道指,因為巿面大批奶粉被水貨客在農曆新年前夕買走運回內地,香港巿面出現「奶粉荒」。然而,奶粉荒究竟是否真正存在,一直莫衷一是。 「奶粉荒」引發市民反水貨情緒 育有一歲半女兒的 Pauline指,不知道奶粉商是否有扣起奶粉,但曾親自目睹藥房扣起奶粉售予水貨客。「5分鐘前,店員告訴我,我想買的奶粉缺貨。5分鐘後,我碰巧經過同一間藥房,赫見一個婆婆用手推車推着兩箱奶粉,正正是我想購買的牌子型號。」 雖然奶粉商設有奶粉訂購熱線 ,但 Pauline卻寧願讓家人與朋友協助,或留意網上資訊,大舉購入特價奶粉,皆因熱線服務很差。「每次致電奶粉商的熱線,都接駁到電話留言,就算後來有回覆,你想訂購奶粉,奶粉商都說要幾日後才有貨。」供應不穩定之餘,價錢又貴,「奶粉商零售價比藥房貴,一罐藥房標價 237元的奶粉,奶粉商索價 260元,每罐貴幾十元。」 育有歲半兒子的陳太亦控訴,在她居住的將軍澳區,不少藥房甚至連鎖藥品店及超市,都沒有奶粉供應,因為不少內地人都以「一袋袋紅白藍袋」及「一架車仔」狂掃嬰幼兒奶粉。「內地人及水貨客將奶粉購清,用港幣買入,再以較高價的人民幣賣出,令奶粉的價錢被炒高,香港人根本買不到奶粉!」 不過,也有人指香港所謂的奶粉荒,只是集中在美贊臣和美素佳兒兩個最受內地客歡迎品牌,其中專供 6個月至 12個月大嬰兒食用的型號(即 2號)尤其渴巿。 妻子是深圳居民、育有一名 2歲女兒的香港爸爸阿恆稱,他和外母都一直定期在港買奶粉帶回深圳。和陳太同樣居於將軍澳的他形容,奶粉荒之說有點誇大,不覺得奶粉難買,以他一向光顧的雅培奶粉為例,「一間店一時買不到,總會在另一間店能夠買到,沒有長期斷貨這回事。」 阿恆說,個別牌子例如美贊臣,在香港特別容易斷貨。「很多內地人都是人云亦云,人家說哪一個品牌多人吃,他們就買那一種。美贊臣在內地賣很多廣告,也聽聞說有朋友說,寶寶吃了美贊臣,就不吃其他品牌的奶粉,不知道是否因為其配方特別 ,但其實不同品牌奶粉的營養價值分別不大。」 「太太的一些朋友,因為以往不常到香港,每次到香港總會每人買十多罐奶粉帶回深圳,給家中寶寶食用。現在香港實施限奶令,這的確會給她們帶來麻煩。」阿恆認為,限奶令在打擊水貨之餘也「殺錯良民」,又批評香港傳媒早前過分渲染誇大「奶粉荒」,質疑問題只是個別奶粉商的營銷手法所致。 特區政府應對這場「奶粉荒」,也被批評進退失據,全無章法。1月23日,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首度跟幾個主要奶粉供應商開會,會後引述供應商稱現時奶粉供應充足,暫時毋需採取措施。他在 25日和 26日再與供應商開會,會後都是舊調重彈,更指政府若採取嚴厲措施干預反可能帶來反效果。 與此同時,「奶粉荒」也掀起了香港民間反對水貨的情緒。「香港自治運動」組織的十多名成員,1月 27日在旺角火車站發起「光復香港,還我奶粉」行動,還自備軟尺量度攜帶大件行李的旅客,在過程中還把一名北上港人誤當水貨客,惹來對方不滿。網民其後更走到鬧巿商品門外,指罵內地遊客是「走私賊」、「記住報關稅」、「違反逗留條件」。 此後,特區政府政策卻在短短數天內急轉彎。1月 30日,政府放風把奶粉列為「法定儲備商品」,限制奶粉出境數量。短短兩天後,政府即宣布穩定奶粉供應「十招」,包括修改法例規定任何人離境時每隔 24小時每次只可攜帶最多 1.8公斤嬰兒奶粉離港(限奶令),深港兩地海關加強打擊水貨活動的情報交流,嚴格執行旅客可帶奶粉數量等。特區政府還破天荒抽調人手設立中央訂奶粉熱線,遭批評為動用公帑替奶粉商做生意。 在深圳羅湖口岸門外,水貨客在交收從港帶過境的奶粉和紙尿片   記者「放蛇」暢通無阻 政府這次實施限制嬰幼兒奶粉出境,是修訂香港法例第 60章《進出口條例》的附屬法例,即先通過「先訂立、後審議」的行政手段實施,條例修訂草案仍要交由立法會討論表決。 限奶令實施後,水貨客以「螞蟻搬家」形式運送奶粉回內地的成本大增,嬰兒紙尿片也取代奶粉,成為水貨客攜帶過境的最熱門商品。記者在藥房林立的上水龍琛路視察,購買紙尿片的顧客絡繹不絕。由於來貨太多,有商戶甚至要把一箱箱的紙尿片搬到店舖對出的單車徑上。顧客付錢後,店員就直接把紙尿片從剛開封的紙皮箱內取出。 「限奶令實施後,因為只限帶兩罐奶粉,很多人就轉而帶尿片,一般每次都會上六、七包,每條利潤有十多元。」一名在上水買完貨的深圳水貨客,以帶有口音的粵語向記者說道。根據新例,超額攜帶奶粉出境,最高刑罰是罰款 50萬元及監禁兩年。 為了測試港深兩地的海關,會否「百分百」檢查帶奶粉的水貨客,本刊兩名記者在 3月 10日下午攜帶四罐 900克奶粉經羅湖口岸過關,並刻意安排只由一人用背包裝着兩罐奶粉,另外手持裝着兩罐奶粉的環保袋,結果在通過兩地海關時均暢通無阻,未被抽查。 過關後,記者隨即在羅湖口岸門外放售奶粉。以「金裝美素佳兒 3號」為例,收購商以 200至 207元人民幣收購,每走一罐水貨奶粉,大約可獲利 56港元(47元人民幣)。尿片方面,每走一包可獲利約 20港元(15.8元人民幣)。根據內地《海關法》,個人攜帶或郵寄進出境的行李物品,「應當以自用、合理數量為限,並接受海關監管」,而非為出售等牟利目的。目前旅客攜帶奶粉數量若在 2.5公斤以下可獲免稅,數量超出 2.5公斤則按照每公斤 200元的價格計算徵稅10%。 有深圳羅湖海關關員稱,曾經目睹有個別同事在口岸通關執勤時「行為有些古怪」,「曾有人說要求在某個特定時段改由他執勤,我們懷疑有些關員與水貨客有『景轟』(蹺蹊關係)。」她指有些水貨客根本不怕海關,因為海關無權充公貨品。「如果旅客攜帶超出『自用』數量的商品過境,我們只能把商品扣留,無權沒收。貨主在補交關稅,再繳加罰款和寄倉費後就可領回商品。罰款一向相當低,對水貨客不構成阻嚇力。一些水貨客在遇到關員截查時會硬闖,關員未必會認真去追。」 記者走到羅湖區東湖街道一帶的港貨店視察,「金裝美素佳兒 3號」每罐售價要 245元,計算匯率後較香港藥房貴逾 50%。一名港貨店職員說,受限奶令影響,自春節前夕奶粉價格就一直走高,平均每罐售價在過去一個月已上漲了 40至 50元。個別品牌例如美贊臣和牛欄,目前已經開始缺貨。 在深圳羅湖區東湖街道一間港貨店,巿民在購買港版奶粉 限奶令旨在滿足民粹? 截至3月11日,共有198人因為攜帶超額奶粉被捕,當中包括 123名香港人、72名內地人及3名外籍人士,共撿獲 565罐及104盒奶粉。3月 5日,四名內地人因為違反限奶令,在被還押看留所一至四天後,被法庭判處罰款 1000至 2500元不等。四人攜帶的奶粉由三至六罐不等,並在庭上指奶粉都是自用。 其中因為攜帶三罐奶粉過關,被罰款 1000元的內地居民林尤祝,步出法庭時不忿道:「內地多少資源給香港,但來香港買多一瓶奶粉我自己用都不行!」僅攜帶超出一罐奶粉卻換來數天失去自由,遭到內地網民和輿論強烈質疑,不少人認為這是香港針對甚至歧視內地的又一措施。 而遠在北京的「兩會」,香港的限奶令也成為代表委員的熱議焦點。其中身兼基本法研究中心主席的資深大律師、全國政協委員胡漢清,率先批評限奶令不符合《基本法》115條有關保障自由貿易的條文,認為此舉將損害本港自由貿易市場聲譽,又質疑限奶令刑罰過於嚴厲,政府旨在滿足民粹。 胡漢清的言論得到部分「挺梁」港區政協委員的和應。剛晉升政協常委的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指新例太強硬和倉促,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副主席楊志紅更指新例「帶頭破壞中港友誼」,「若內地媽媽帶多於兩罐,是否要拉去坐牢?」 事實上,無論從地理和歷史層面來說,內地和香港一直都是唇齒相依。上世紀 50至 70年代,內地大批難民因為政治和經濟等因素偷渡來港。1962年 5月,三年大饑荒時期剛結束,廣東當局突然撤掉深港邊境崗哨,數萬逃港大軍在短短一個月內偷渡來港,史稱「六二」大逃港。當年成千上萬的港人連日送乾糧衣物上山救濟難民,更自發上街阻截警方押解難民遣返內地的車隊。 中國改革開放後,香港成為內地開放早期最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1989年北京爆發民主運動,港人也是義無反顧支持。學運期間香港有兩次聲援北京民運的百萬人大遊行,演藝界並在5月 27日於跑馬地馬場發起「民主歌聲獻中華」義演,籌款支援學運。23年以來,維多利亞公園每年也舉行大規模的「六四」悼念集會,「建設民主中國」一直是港人的夢想。 在同一個跑馬地馬場,「六四」後僅兩年,香港演藝界舉行「忘我大匯演」,為華東水災災民籌款。香港社會為內地重大自然災害發起大規模籌款,也是始於華東水災,此後多年來港人也經常為內地天災慷慨解囊。五年前死傷枕藉的汶川大地震,香港民間各界截至災後一年的賑災捐款便高達 130億港元。 為保民望急推限奶令 然而,從大約三年前開始,內地孕婦「搶閘」來港產子、內地客搶貴香港物價和樓價、白熱化的「奶粉荒」,以至於最近因大批內地家長帶兒童來港注射疫苗引發香港水痘疫苗斷貨等議題,在港持續發酵,部分港人偏激地指摘內地人為「蝗蟲」。另一邊廂,內地人也指斥港人縱使受到內地經濟上的「恩惠」,卻不感恩圖報,內地客時常遭到香港旅行團「強迫購物」,甚至被迫睡巴士,更抱怨遭到港人歧視。 為何中港矛盾近年來不斷升溫?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副教授成名認為,這與中央政府近十年來一直無視港人對民主的合理訴求,卻透過促進中港經濟和社會進一步融合,達到在政治層面上加強操控香港有關。「北京一直想給港人製造香港要依賴中國的假象,警告港人如果再爭取民主,就會影響經濟。」 對於張曉明在北京出席港區人大代表討論會時,表示香港當局處理問題時,「有時也需要換位思考,顧及內地同胞感受,避免傷感情」,成名認為這是說給香港人聽:「張曉明希望港人不要給內地人那麼多抱怨,但他自己卻無視港人近年的生活質素因為自由行不斷擴大而下降。對於每年向政府納稅,卻因為商家謀取暴利而買不到奶粉的港人家長來說,張曉明彷彿在說風涼話。」 成名批評,香港政府處理奶粉問題的反應,既是姍姍來遲,也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早前巿面缺貨的奶粉,只限於在個別地區的個別品牌和型號,現在限奶令的打擊面是否過大?政府太遲才感覺得市民的不滿,因為梁振英的民望不容再失,所以才要急急撲火。」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則認為,張曉明的話既反映了內地民間一股普遍的情緒,也顯示部分內地官員對香港早已不耐煩。「回歸後頭幾年,中央採取行政手段,不准內地媒體批評香港出現的問題,一直到了 2001年後才開始放鬆。過去政策的扭曲,令部分人覺得很『谷氣』。內地人認為,在 SARS疫潮期間內地大力幫助香港,捐贈大批 N95口罩,此後又通過 CEPA開放香港個體戶在內地營業,就會覺得為什麼現在內地人在港買幾罐奶粉就要被處罰?」 劉銳紹指,張曉明要求香港「換位思考」的話同時也是說給內地人聽,「反映他觀察香港問題角度比較單一,只是針對個別情況來講。」他認為目前中港兩地部分民眾,看待兩地關係問題時都各有偏差:「內地官方應該採取主動,鼓勵民眾較全面地看待問題。如果官方再不審慎處理,無異就是對中港矛盾推波助瀾。」 走「水貨」並非走私 曾經在網上發表言論,指水貨客以「自主方法同權利去賺錢」沒有問題的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幹事葉寶琳,批評政府急推限奶令好像回應了家長的關注,但卻斷送了香港自由貿易的基礎。「政府還沒有弄清楚,奶粉供應商是否囤積貨品,還未確定奶粉供應緊張的成因,就限制奶粉出境,可以說是保護主義,也解釋不到背後有什麼理由要這樣做。」 部分香港網民的「誤區」,是把「水貨」和「走私」混淆不清。知名博客作家林忌在 1月 30日於《蘋果日報》撰文,指在深港兩地攜帶奶粉的水貨客其實就是「走私客」,「屬龐大走私集團所操控的犯罪活動」,本質上與在九十年代用走私快艇「大飛」把大型電器從香港偷運回內地的走私犯罪分子無異。 不過,資深大律師、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梁家傑指出,水貨和走私根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走私是指為了逃避關稅,秘密或違法運送貨品出入境。只是摧帶奶粉等日用品過關,數量沒有超出海關限制,並非是走私。因此嚴格來說,帶水貨是合法的。香港也有很多出售水貨電腦、電器、音響的店鋪,也並不違法。」他認為政府這次推出限奶令,可以說是「急事急辦、特事特辦」,但公民黨要求為禁令設下標明限奶令失效日期的「日落條款」,確保政府會定期進行檢討及制訂長遠措施。 城市大學商學院副教授李鉅威認為,走水貨屬於「地下經濟」的一種,利用法律漏洞裏的「灰色地帶」做生意,但深港兩地的水貨客也帶來阻街、影響正常市場等問題。他建議香港的奶品製造商可以在港設廠,從外地輸入原材料或奶粉,發展製造或包裝港產品牌內銷奶粉的工業。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大陸進口奶粉調查 一切只為孩子的健康

文/余聲 大陸食品安全堪憂的狀況迫使父母們在力所能及的狀況下儘量為下一代提供保障。香港奶粉不等於毒品,希望港府取消禁令;大陸奶粉約等於毒品,這是父母們憤怒的根源。 河南省鄭州街頭的港貨店 從香港帶超過兩罐奶粉進入大陸,可能罰款 50萬港元及監禁兩年。香港奶粉限制出境措施之嚴厲,令國內輿論譁然。公益組織深圳衡平廣州項目辦負責人楊占青表示,他們正在策劃一場行為藝術。主題有兩個方面:「香港奶粉≠毒品」,抗議香港政府對攜帶奶粉過關處罰太嚴重;「大陸奶粉≈毒品」,點明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奶粉質量沒有保證。 所售原裝進口奶粉多曾爆問題 「你也知道,香港限購了。從其他地方帶,海關又查得緊。」2013年3月 10日,河南省鄭州市一家孕嬰用品店裏,店主李女士從貨架後面隱藏部位拿出一罐奶粉:「原裝進口的奶粉目前只有荷蘭產的牛欄(Nutrilon),而且缺貨、貨號不全,多買的話需要提前預約。」她說,國內銷量第一的進口奶粉品牌美贊臣基本是國內分裝的,而牛欄奶粉則全部都是原裝進口的。 在另一家新開業的進口商品店裏,貨架上擺放了兩個品牌的進口奶粉:一個為荷蘭產的荷蘭朵(Hollander),另一個為澳大利亞產的富優樂。當被問及銷量等問題,店主警惕地以新開業還不了解市場情況為由迴避了。 自從出了三鹿奶粉事件後,本地工商更多的港貨店,則直接回答不賣部門對這類商家的經營範圍就去除了奶粉。一家「港貨特惠屋」的李老闆說,奶粉,「只要賣奶粉,就是違法的。」 正如李女士所說,牛欄奶粉確實全部為「原裝進口」。此前「牛欄奶粉事件」中,該品牌所屬的達能集團上海總部曾出具報告,稱其集團在中國銷售的唯一奶粉是多美滋。而牛欄奶粉由於蛋白質含量未能達到中國標準,被浙江甌海警方列為「劣質奶粉」。荷蘭朵奶粉的問題則更大,直接被指為「假洋品牌」。至於號稱澳大利亞產的富優樂奶粉,有網友調查說,在澳大利亞本地未見過這個品牌。 在鄭州市多家進口商品店和婦嬰用品店進行了多日調查,但沒有遇到購買者,有店家稱買主一般為熟客。購買者王女士說,價格雖然貴些,但自己能承受,最主要的是放心。自帶奶粉:國外奶粉質量好山東濟甯的朱先生是一家上市公司的員工,兒子去年12 月出生後,買的是國內分裝的美贊臣1 段嬰兒奶粉。隨後他借到美國出差的機會,帶了幾罐同樣品牌的奶粉回來。從那之後,朱先生再也不讓兒子吃國內產的奶粉了,親友只要到美國去,給他帶奶粉成了一項固定的任務。 「國內的奶粉,即使是分裝的洋品牌,也與原裝的有很大差別。」朱先生說。他的說法被專家證實:國內標準與國際標準確實存在很大差異,國內自訂的標準比較寬鬆。 除了品質,還有價格。朱先生剛剛委託同事從美國帶回10 罐兩磅裝的美贊臣奶粉,每罐價格為36.99 美元,加上7.6% 的稅,合人民幣不到元,他特意去看了同一個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價格,超過400 元。朱先生強調:「便宜不是主要的,最重要是質量好,吃了放心。」購買進口品牌奶粉的奶爸奶媽幾乎都說同樣的話,目前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太大,洋品牌貴些,但為了下一代的健康,自己能承受。是否有攀比的消費心理,或對下一代的過度補償?作為「三鹿奶粉事件志願律師團」的協調人,楊占青曾經參與為「三鹿問題奶粉」的受害者提供法律幫助。他認為,正如購買一些質量難以保障的洋品牌或假洋品牌奶粉這樣的行為,肯定會有攀比和面子因素造成的盲目消費問題,但父母們說的都是實話,大陸食品安全的現實迫使他們在能力範圍之內儘量為下一代提供保障。 矛頭主要針對大陸政府 「從自己國家一個地方買兩罐奶粉到另一個地方,卻要遭受巨額罰款和牢獄之災。還有哪個國家是這樣?」香港政府的奶粉限購政策執行後,引起了一些大陸媒體和網友的憤怒,甚至有人提議舉行抗議活動。 但言論的矛頭很快轉向。「大陸沒有放心奶粉我們都不能抗議示威,還管得了香港!」「我剛開始也在罵香港人忘恩負義,現在想想確實不能怪香港。」「得賴政府,巨額外匯貯備放着,不能多進口點奶粉?進口奶粉實行高關稅保護無良的『民族企業』。」「奶粉企業出事,不但不提高產品質量,反而降低質量標準,讓更多的奶粉能過關。對於這種倒行逆施,為何大家不憤怒?」「香港最好把所有東西都限購了吧。」 楊占青說,港版奶粉在進口奶粉總量中比重並不大,香港政府針對性極強的限購把這個問題捅了出來。所以,在他們策劃的行為藝術中,「香港奶粉≠毒品」,抗議香港政府對攜帶奶粉過關處罰太嚴重,只是次要問題,而「大陸奶粉≈毒品」,點明問題的根源在於中國奶粉質量沒有保證,才是重點。 未來中港衝突在此引爆 政治 2012 年立法會和行政長官普選方案遭到否決後,香港市民將聚焦點放到2017 年行政長官,及2020 年所有立法會議員由全港選民一人一票普選產生。學術界開始蘊釀集結民間力量,以「佔領中環」之公民抗命方式爭取「普及而平等」的雙普選;惟中央政府持續透過官員和親中人士,「放風」暗示特首選舉設有篩選機制,務求新領導人「愛國愛港」。雙方互不接受對方要求,勢會掀起衝突。 社會經濟 自從2003 年中央開放自由行以來,大陸旅客一直為香港帶來額外收益,但是隨着配額不斷增加,自由行衍生之副作用日漸令香港市民產生負面情緒。香港零售業推出各樣針對大陸旅客的特惠措施,被指忽略本土居民需要;大陸居民來港投資房地產及雙非孕婦來港產子,更被指責為推高樓價和導致本地孕婦難以覓得床位分娩的元兇。然而有大陸網民指出來港消費是給予恩惠,港人不滿是不諳飲水思源。目前中央和香港未有收緊自由行之政策,香港承受之負荷日增。 教育 中央在九七回歸後開展人心和思想回歸工作,但是效果不彰。為了向下一代灌輸「愛國」觀,香港政府在2010 年起表明須在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教育局更計劃在2012 年9 月起在部分學校推行,結果惹來社會反響。中學生組織「學民思潮」更聯同反國教家長連成一線,發動12 萬人包圍政府總部要求撤回科目,終迫使政府擱置課程指引。但香港民間一直擔心國教會以不同形式捲土重來,戒備狀態未息。 公共衞生危機 最近香港出現水痘疫苗缺貨情況,雖然有醫生表示短缺源於供貨船期有延誤,但亦有意見認為大陸在去年8、9 月出現過假疫苗問題,或會進一步促使大陸家長來港接種疫苗。香港與大陸融合程度不斷提高,同時大陸居民來港相比以往更趨方便,假若陸港其中一地爆發公共衞生危機,又缺乏適當措施堵截,將會禍延兩地人民,深化矛盾,當中香港公共衞生程度較高,或成為大陸居民到港防疫誘因。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陽光時務週刊》第48期《紅蘋果黑蘋果?媒體公正出路何在》

2013年03月28日出版 如欲閱讀全部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主編的話】 人性的弱點 文/長平 台灣媒體面臨歷史性的新問題:新技術、資本全球化和兩岸政治。三者盤根錯節,互為表裏。而目光短淺的政客,也總是巴望從兩岸關係中獲利,從而成爲共謀者。他們一起誇大了中共的威力,讓台灣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處於悲苦守護的心態。 【封面故事】 壹傳媒出售生變:黑手滲透下的台灣媒體 文/何文文 放眼台灣,電子或紙本媒體,還未落入商人和財團手中者,屈指可數。其背後還有一雙看不見的黑手——大國崛起的中國因素,在關鍵時刻起作用,才是最大的隱憂,才是最大的隱憂。 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年代練台生等着買壹電視 文/康依倫 壹電視一旦上架,製作團隊會不會和現在的新聞台一樣,在收視率中隨波逐流,才是最實際的考驗。 一雞死,一雞鳴:香港蘋果會否步台灣後塵?文/陳柚 根據香港的經驗,當很多媒體被紅色資本滲入之後,很快就失去了原有的影響力。紅色媒體的滲透,反而令媒體自殺速度加快。 立法防壟斷:魔鬼藏在公式裏 文/康依倫 按照NCC草案的規定,就算把現有的7家新聞頻道全部併購,也達不到禁止的標準。 北京欲佔台港輿論陣地:港媒洗牌:爭奪先機,善價而沽 文/李祖蒙 這些「既得利益集團」目前正虎視眈眈台灣財團最終是否能落實收購,否則可以再「壓價」,作為與北京「要價」的籌碼之一。 香港電台遭遇維穩 文/何康橋 攝影/鍾卓明 「只有寄望佔領中環成功,徹底推翻香港的政治體制,才能夠捍衛新聞自由。」 【特別報道】 08年後藏區的不合作運動:博彌的抗議 文/唯色 百多名博彌(藏人)烈火焚身,引發國際社會對西藏問題的強烈關注。而鮮為人知的是,除了這些慘烈的悲劇,藏人還曾發起多次不合作行動。2008年之後的藏區,表面平靜卻暗流湧動。 頓悟達蘭薩拉 文/廖天琪 作者在達蘭薩拉訪問時得知,達賴喇嘛不願見到藏人採取自焚的極端行動。他也始終把中共政權和漢人區分開,一再以慈悲仁愛的言行向藏人表達這種觀點,盡力化解漢藏之間人為製造出來的的仇恨和誤解。 流亡藏人的多重困境 文/畢研韜 自由亞洲電台藏語部主任阿沛·晉美被解職的事件暴露出流亡藏人政府面臨着路徑選擇、社會團結、制度改造等多重難題。流亡藏人社會也需要社會轉型。 【中國】 別了,吳仁寶:一場彰顯黨性的標準死亡 文/溫克堅 聞名中國的「樣板村」華西村的掌舵人吳仁寶,熟練地迎合政權,為自己和華西村贏得光環。在黨國媒體的渲染下,吳仁寶的死亡彰顯黨性,但與政權同質的浮誇繁榮在華西村能持續多久呢? 【香港】 北京逼虎跳牆 佔領中環勢在必行 佔領中環,如箭在弦。北京首度明言,2017年普選的特首必須「愛國愛港」和「不與中央對抗」,且為特首普選設立「預選」機制。泛民主派和巿民迫使北京兌現普選承諾的「佔領中環」運動,似乎事在必行。香港未來一年的社會抗爭勢將更加激烈。 專訪燒國旗社運人士古思堯:入獄當靜修 文/陳嘯軒 古思堯說,「既來之則安之,在獄中生活也是抗爭的一部分,我順其自然。」 香港最火爆網台突結業 創辦人疑受壓 文/溫朗鈞 領導香港網上廣播界的「香港人網」突然宣布月底結束營運。有言論指原因可能與創辦人受到政治壓力有關。 【國際】 朝鮮的「冤冤相報」戰略 文/鍾樂偉 回顧近年朝鮮面對國際壓力、安理會制裁乃至美、韓等國的政治、外交或軍事壓力時,雖然時常有激烈的回應和舉動,但並非全無章法,反而是具常規性、經過考慮的「例行反應」。 不能沒有「敵人」的金正恩 文/林廷輝 金正恩近期的連串威嚇與挑釁,意不在開戰,反而為確保朝鮮軍民能感受來自美、韓、聯合國等各方的壓力和制裁,讓朝鮮內部上下一心擁戴他的領導,藉以鞏固政權。 【人物】 「新黑五類」之網絡意見領袖網絡吳淦:網絡殺猪客 近年來,憑藉一套被稱為「殺猪模式」的獨特維權手法,吳淦以網名「超級低俗屠夫」縱橫網絡江湖,頻頻介入著名的維權事件。 【文化·專題】 花霧十年未散去。2003年4月1日18時41分,你在做什麼?那是他飛身一躍離開這世界的時刻。天使、魔鬼、優雅、妖媚、叛逆……他給我們帶來過什麼,留下了什麼?十年之後,我們請來熟識中港兩地的文化評論人李照興談談張國榮作為一個大眾文化icon,在中港兩地大框架內接受與認同的差異,他所代表的一個香港時代怎樣隨之隕落?回歸音樂/影視文本細部,其人點點滴滴,文化評論者梁偉詩訪問本港學者洛楓、朱耀偉、音樂人黃耀明,那絕代風華具體從何鑄就。張國榮在內地被大規模接受,電影《霸王別姬》貢獻重大,駐京作家盧燕珊專訪當年劇組錄音指導講講哥哥當年事;由學院到民間,幾代榮迷、後榮迷由《霸》講開不同世代青春神經的顫動。最後是內地編劇史航、集體回憶作家韓松落、及台灣作家黃崇凱,分別講述流傳於內地與台灣的「張國榮」。形象、文本、符號……他的蝶衣化花化火,流落在華文世界不同地域板塊,釀就彼此相連、又各有韻味的情懷故事。 張國榮的中港認同 文/李照興 洛楓、朱耀偉、黃耀明:張國榮對我來說……文/梁偉詩 程蝶衣的23% 文/盧燕珊 告別他的幾種方式 文/史航 懷念是一種很玄的東西 文/韓松落 十年前的愚人節 文/黃崇凱 【專欄】 新鞋子舊鞋子 文/張曉舟 李新政,從語言風格看依舊是舊瓶裝新酒,換湯不換藥,是在黨八股中加進一點毛澤東所謂「反對黨八股」的語言,以黨八股顯示權力的威嚴,又用「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和「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之類俗語來「接地氣」,以示親民,以示權力來自於勞動人民。這種語言套路,依舊是中共的傳統。 中國社會的流氓化 文/趙楚 那些作為薄熙來、王立軍前驅的先鋒大將們,深信還會有大有作為的空間。在他們眼裏,當代中國本就是一個流氓的天下,至於這種流氓化對社會的危害,對中國民族在當代普世文明潮流中發展與自立的惡果,這是他們在所不計的。 經歷特殊的一代人 文/徐友漁 就總體思想傾向而言,經歷過文革的這一代人是向右轉了,因為文革暴露了以前所憧憬的關於「革命事業」、「革命鬥爭」、「社會主義」的種種問題。他們最突出、最普遍的特點是有獨立意識和批判意識。 佔領中環,然後呢?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人性的弱點

文/長平 我曾經在台北參觀過壹傳媒的「媒體工廠」,對其創新能力嘆爲觀止。黎智英强悍的「市場邏輯」,對於民主轉型之後仍然在政治陰影中困鬥的台灣媒體來說,無疑具有革命性的衝擊。他曾經驕傲地抨擊台灣的「文人辦報」:「台灣的讀者被忽略了,做傳媒的沒有想過讀者要什麽,只想到自己要給讀者什麽,你真的問過讀者嗎?真的知道讀者要什麽嗎?」 有批評者指出,《蘋果日報》預設了讀者趣味低俗、思想浮淺的提前,對於讀者名爲尊重實則貶損。其實,該報一直有跳出黨派糾葛、大膽直言的評論文章,儘管這也常被批評爲「消費政治」。 放進媒體歷史中看,這種「妓院旁邊開教堂」的做法並不新鮮。上世紀初期,美國現代媒體業先行者普利策也曾爲自己辦的「黃色小報」辯解,他是先通過聳動性的低俗新聞抓住讀者,再讓他們看一些事關民主政治的嚴肅的調查報道和評論文章。 與台灣的媒體歷史類似,美國「黃色小報」的進步意義在於,它是對於黨派報紙傳統的矯枉過正,打的也是走出政黨控制、滿足民衆口味的旗號。 顯然,當時美國的專業人士和普通讀者對此狀况並不滿意,主流大報開始轉向新聞專業主義,以客觀公正的報道和嚴肅認真的批評服務公衆。在公共服務的專業標準中,政黨控制、資本干預和色情暴力等低級趣味都令人蒙羞。 今天的台灣媒體,大多陷入這三種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作爲一個旁觀者,我也時常爲我尊敬的台灣同行感到害羞。 既然台灣的民主政治深受美國影響,我自然也有一種期待,以爲台灣媒體也會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很快走出「黃色小報」的泥沼,做出令人羡慕的華文媒體的墶本。 然而,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台灣媒體面臨歷史性的新問題:一是新技術對於媒體觀念和格局的改變;二是資本全球化時代媒體更加弱勢;三是兩岸政治對於台灣政黨及媒體的影響。三者盤根錯節,互爲表裏。 中共是新技術和全球化的受益者,在兩岸關係上亦是如此。台灣目光短淺的政客,也總是巴望從中獲利,從而成爲共謀者。他們一起誇大了中共的威力,讓台灣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上都處於悲苦守護的心態。台灣的媒體不僅有被直接用金錢收購的危險,也由於資本的短線操作而導致人才短缺,更因爲政客塑造的兩岸氛圍使得媒體人喪失了文化自信。 政治、資本和黃色新聞一樣,對於讀者的控制手段,大多是利用人性的弱點。恐嚇、收買和弱智教育,也正是這六十年來發生在中國大陸的故事。 和過去人們對於未來的預測相反,不是民主的力量戰無不勝,而是全球化和新科技讓專制者更方便地利用人性的弱點,攻城掠地,得心應手。這我們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阅读更多

陽光時務 | 西九戲棚散場後 往昔文化空間可否重現?

  文/周澄 新春大戲在西九大戲棚落幕,我們正好在這喧囂過後,繼續關於公共文化空間、社區參與、傳統之活化、戶外活動實驗等等的反思。 對年輕一輩而言,為傳統節慶醮會而籌辦的粵劇戲棚,大抵已還原成老輩生活經驗,或說不出所以然的年度「趁墟」傳統盛事。舊區重建與城市空間管理,也令流動與臨時戲棚活動面對更大限制。說戲曲文化行將失落固然流於草率,但此語境下乍聞官方斥資煞有介事搞臨時大戲棚,加上西九文化區由當年已引起各種爭議,難免令人懷疑這是否跟政府其他屢受爭議的「保育」項目一樣,不過掏空個別文化實體作標本化展覽,美其名安撫一眾業界老倌。但數字會說話,兩年新春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的「西九大戲棚」吸引數以萬計市民入場,演出劇目大多也近全滿,包裝再現的傳統文化比想像中更吸引大眾。 「西九大戲棚」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舉辦的「頭炮」文化節目,連續兩年都選址在未來西九戲曲中心地段舉行,在推動粵劇文化的目的以外,也旨在「搞旺個場」,為預計在 2016年落成與啟用的西九文化區宣傳。但傳統戲棚的核心是社區參與:由地區人士合資聘請戲班於社區演出,為鄰里老少帶來廉價家庭娛樂。在填海而建、遠離現有社區的西九空地上搭戲棚,會否失去其原意?戲棚活動會否在戲曲中心落成後便完成任務? 難容於城市空間管理的流動戲棚 「的確,市區的公共露天用地愈來愈少。由搭建戲棚到演出共需時兩三個星期,合適舉辦戲棚活動的現有空地如球場、公園等用家太多,管理考慮自然也多了,很難可以滿足到搞戲棚的需要。西九是唯一一處合適的市區大型空間。」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表示,「西九大戲棚」未來仍會每年舉行,但仍需覓場地,除爭取在市區租用場地,也考慮移師社區。「兩年下來,我更相信戲棚應該繼續舉辦。它本土、吸引、美觀,也是實用的流動表演場地。」 跨界藝術,活化傳統戲棚空間 茹國烈補充,「今年的戲棚新增了不少免費與創新節目,包括多場青年粵劇團,與當代中西樂 fusion的演出,如『a cappella中樂瘋』劇目與新進本地 fusion組合『SIU2』音樂會。希望之後可以逐年引入更多可能性,令戲棚成為更有活力和特色的表演空間。」其實以跨界藝術活化戲棚形式的野心早見於第一屆「西九大戲棚」「M+」戲棚展與戲院,前者邀請當代藝術家展出不同媒介作品,後者將戲棚轉化為戶外電影院,邀來資深文化人策劃並放映與粵劇相關的經典香港電影,不讓一眾粵劇老倌擔綱的經典劇目專美。今屆除了引入形式更多元的藝術表演,也在戲棚外設置攤檔,售賣傳統小食和手工藝品,以及一些本地設計的創作品,傳統與創新兼容並蓄。據報道,其中有售賣和即場教授製作迷你花牌的攤檔就大受歡迎。 「我的體會是,戲棚不只傳統戲曲表演本身,也涵蓋民間露天市集形式,戲棚內外整體是一個獨有的文化空間。戲棚的氛圍是很多表演場地代替不到的。」西九大戲棚的空間概念設計也不止於單純「複製」,今年主辦方特邀建築師林偉而構思策劃,保留傳統戲棚特色的同時注入設計新元素;今年的宣傳也特意加上「城市記憶」的副題。茹國烈表示,「近年各式各樣規模的市集地攤之多,不勝枚舉。今年的入場人次近十萬,當中大約有1.5萬人入場觀賞演出,此外約8.5人是來逛市集,大多是一家扶老攜幼前來,邊逛邊聽家中長輩憶舊時。香港人對這種『老香港』集體回憶的珍重,其實比我們想像中高。」而大戲棚市集的攤檔也不是像花市一式一樣的批發貨品:「我們邀請地區單位與文化團體擔任協助伙伴,只會挑選自家製作,着重以人為本。這又回到戲棚本身,竹棚搭建就是一門手藝。」 公共戶外文化空間的醞釀 「公共空間」也是另一個能夠理解「西九大戲棚」的成功的文化向度。去年底多場露天表演節目如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與藝術界共同策劃的「自由野」藝術節、民間自發的「文藝復興音樂節」和「Clockenflap」等,都取在西九海濱長廊舉行,吸引不少年輕人參與,氣氛熱烈,是過往在香港鮮見的戶外文化活動景觀。可見,戲棚的成功雖然有懷舊傳統的因素,也很大程度取決於大眾對於公共文化空間的日趨嚮往。文化評論人小西認為,西九文化區為大眾,尤其是無力負擔或厭倦逛商場的年輕人,提供了「一處鄰近市區而又不用高消費的公共空間」,同時也容讓更多形式創新與多元的文化實驗得以醞釀、落地嘗試。 茹國烈特別以「Clockenflap」為例:「這種英國式的露天音樂會其實很不『香港』,也因此很具開創性。過往很少有文化活動能吸引如此多的居港外地人參與,滿場只聽到英語、觀眾席地而坐喝啤酒,我想很多人去不純是為了聽音樂,而是以往缺乏這種公共文化空間的體驗機會。」小西則認為,「西九大戲棚」這類公共空間結合社區參與的多元文化活動早見諸不少外國城市,西九位處佐敦與油蔴地兩個富本土特色的社區對出,有群聚的條件,戲棚的嘗試值得鼓勵,與民間團體協作舉辦市集地攤亦是可取的進路,「唯一可惜是一年一次也許太少了。」小西認為戲棚這類戶外文化活動的實驗所帶出的可能,在於如何將「空間」轉化成有認同感、容許眾聲喧嘩的「地方」,這也是西九文化區要在推動本土文化中有所作為的重要挑戰--如何把西九過渡成超越「硬件」的文化空間。興許這也涉及到,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能否透過靈活的跨界協作,自官方既有的思維中省脫,保持現有的實驗與開放性? 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如欲閱讀《陽光時務週刊》其它精彩內容,請購買/訂閱《陽光時務週刊》。香港、澳門所有 7-11/OK/Vango 便利店、報刊攤,香港誠品書店及其他各大書店均可購買;全台各大書店(金石堂、誠品、何嘉仁、Fnac、敦煌書局、Page One、金玉堂、諾貝爾、墊腳石)網路書店(博客來、讀冊生活)亦有銷售,馬來西亞可在紀伊國(Kinokuniya)、商務書局、大將書行、城邦閲讀花園、Borders(雪隆The Curve, The Garden, Tropicana, 檳城Queensbay Mall)、雜誌連鎖店MyNews.com)購買;您也可透過  www.subisunaffairs.com  訂閱半年/全年/兩年的雜誌,現在訂閱更有機會享受高達五折的優惠。

阅读更多

CDT/CDS今日重点

【CDT月度视频】十一月之声(2024)——“一路都被撞没了,估计一圈都没了”

【年终专题】“13条生命换不来1条热搜”……2024年度“每日一语”

【年终专题】“中文互联网上的内容每年都以断崖式的速度在锐减”……2024年度404文章

更多文章总汇……

CDT专题

支持中国数字时代

蓝灯·无界计划

现在,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对抗互联网审查:在浏览中国数字时代网站时,按下下面这个开关按钮,为全世界想要自由获取信息的人提供一个安全的“桥梁”。这个开源项目由蓝灯(lantern)提供,了解详情

CDT 新闻简报

读者投稿

漫游数字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