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T 档案卡
标题:一个逼人做道德圣人的社会是不正常的
作者:维舟
发表日期:2023.8.15
来源:维舟
主题归类:人人影视字幕组
CDS收藏:公民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可能谁也没有想过,作为国内硕果仅存的字幕组之一,“伊甸园”会这样谢幕。

看美剧的应该没几个不知道“伊甸园”的,但就在日前,它宣布字幕组招募解散,不再出品任何字幕。

起因很偶然:新上映的电影《孤注一掷》中,赌徒阿天原本是做字幕组出身的,染上赌瘾也是因为境外赌场找字幕组投广告,剧中赌场还给七八十个字幕组都发过投放商务广告的邮件,难免给人感觉,字幕组和这些赌场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甚至是在协助作恶。

王大根在微博上说,“事实上,我目前没看过任何一家字幕组发布的资源里有夹带赌场广告”,这种情节设置“有一种无端往字幕组身上泼了盆脏水的味道”: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字幕组成员这个身份对于推动故事并没有任何必要性,电影中也完全没有拍他们做字幕的情节,改成一帮朋友一起在家打游戏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却给人留下了“ (至少有些)字幕组是会接赌场广告的,一条能赚三千块”的印象。你拍一个做字幕组的人去杀人,大家当然不会觉得做字幕组的都会杀人,但在本来就有很多人以为赌场广告出自字幕组手笔的情况下,这一情节无疑会有很强的误导性。

那种“性感荷官在线发牌”的内嵌广告,大部分其实都不是字幕组自己收了钱放上的,而是资源传播过程中某些平台出于个人目的加上去的。这些,字幕组即便知道,但既难以控制,也无从干涉,它没办法为整个传播环节承担起无限责任。

了解了这些前情,你可能就会明白了,为什么“伊甸园”的那份谢幕声明带着某种特殊的道德愤懑:

image

这种反应,怎么说呢,让我感觉就像“剖腹验粉”:你自认遭受了不白之冤,为了证明自己的道德真诚,就自杀以表清白。这真的有必要吗?

我当然知道,这本身就是最强烈的抗议,旨在提醒人们去谴责那些对其生存处境施加压力的无端指责,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自杀“通常被证明是对希望他人死去的愿望的自我惩罚”,但问题是,自我惩罚往往只是伤害了自己,却未必能让真正的目标对象受到惩罚。

当然,这很可能也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人人、射手、伊甸园这些字幕组,这些年来的遭遇实在一言难尽,出过太多事情,能熬到今天的都已经不容易了。说不定,像这样的主动谢幕至少还算是有尊严的,好过事后被“传播赌博信息”的谣传逼到走投无路。

微博上一位“吃瓜群众CJ”感慨说,多年来字幕组:

成员们熬夜翻译校对做轴压制,争取24小时甚至12小时内发布,付出大量心力精力却没什么报酬,有些甚至还要贴钱进去,为的不过是能让大家快点看上新鲜的“熟肉”。所以经常看到有人说字幕组是普罗米修斯般的“盗火者”。

但字幕组的存在也一直是争议话题,毕竟有些问题确实绕不开,比如版权,比如变现方式,又或者其它。这么多年各大字幕组动荡很大,有时候一家出事很容易集体被牵连,能撑到现在的确实不容易。

这些年来,对国外大量影视作品的引进、传播,字幕组毫无疑问功不可没,毕竟能直接看原版电影的观众寥寥无几,甚至有人说,这堪称是佛经翻译、近代西学之后的第三次大规模翻译活动,并且和前两次不同,这全然是民间无数无名译者自发的文化交流活动。

image

然而也因此,遭受误解几乎是他们不可避免的命运,因为人们很难理解,他们花这么多功夫,图的究竟是个啥?在大众认知里,没好处你为什么要做?

这种功利性的想法,和那些诬赖救助者的老人是类似的逻辑:如果不是你干的,你为什么要来扶?也就是说,他们从内心深处不相信非功利的自发善意。

说来似乎奇怪的是,人们又常常觉得,你要么不做好事,做好事就应当不带任何私利的动机。否则,你就不再是动机纯良了,而变成只是为了好处才做,甚至还不如不做。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心态?一方面,许多人心安理得地免费着享受字幕组带来的福利,另一面又不理解这些人究竟图个啥;既不满字幕组商业化,认为他们应当不计名利,又鄙视他们只是为了私利,而《孤注一掷》的情节设计刚好迎合并强化了那种“原来他们恰烂钱推广这种东西”的偏见。

可想而知,这种绝对化的道德观会让人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两年来,蓝天救援队听说也已不再接受个人捐款,因为常常无法避免各种随之而来的争议乃至污名化,他们宁可付出更高代价——有时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我能理解这种处境,因为我也有过:不时有人不满我发广告,不知“洁身自好”,揶揄我“恰烂钱”,看似奇怪的是,往往越是这么说的,越是从未赞赏过——当然,他们并不认同我的做法,不愿赞赏也好理解,但既然你又没损失,气愤又从何而来?

今年春,亡友张晖去世十周年,我发了《平生风义兼师友——怀念张晖》和《灵魂只能独行:张晖辞世十年祭》,有一位留言质问,这两篇“都开了打赏,这是我不太能理解的。不知道好友的遗孀看到会作何感想。”这背后是一种道德洁癖:虽然是你写的,但悼文不应沾染任何名利。按照这种推断,我甚至根本就不该写,因为不止一个人质疑我是意图“炒作死者”。

去年我就曾在《你为什么关注丰县事件?》写过,这种绝对化的道德观有时会造成一种事与愿违的结果:对善行的苛责和对作恶的无能,将“做好事”的门槛抬到非常之高,结果是大多数人要么放弃,要么干脆以“真小人”自诩,反而最终造成不道德者在丛林法则下胜出。

一个逼人做道德圣人的社会是不正常的,我们得承认: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谈不上多高尚,也不见得多卑劣,不能正视人之常情的超高道德标准,结果就是只剩下极少数人才会选择那条最难的道路,身后却无人追随,更别提他们有时为了确保纯洁性,还陷入一种自我孤立的境地。

指望人人都具备“孤勇者”一般的超常道德勇气是不现实的,那或许堪称道德榜样,但却不能成就一个可持续、有积累的模式。“伊甸园”字幕组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深感疲惫,这我理解,但它的退出固然保住自己名誉,却是所有观众们的损失。

我也知道,能推动什么样的改变,其实是相当渺茫的事,但我相信,只有更多人愿意做下去,我们才有可能看见改变的希望。